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喹诺酮类是一种人工合成抗菌药,其中氟喹诺酮类是第三代药物,抗菌谱较大,对葡萄菌等G+菌、G-菌均具有抗菌作用。主要应用于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前列腺炎、骨关节以及软组织感染、性传播疾病等治疗。由于氟喹诺酮的广泛应用,其新产品得到了大量的开发和应用。然而,不良反应也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注意。本文就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机制和化学结果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黄芩苷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协同作用。方法:以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筛选耐药菌,然后测定黄芩苷对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协同作用;以CCCP筛选存在主动外排系统的耐药菌.测定黄芩苷对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该类耐药菌的协同作用。结果: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普遍.黄芩苷联合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耐药铜绿假单饱菌有协同抗菌作用.MIC值下降1-2倍。同时存在主动外排系统的耐药菌也表现出抗菌增敏作用。结论:黄芩苷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应用对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协同抗菌,对存在主动外排系统的耐药菌也表现出抗菌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拓扑异构酶的突变和外排泵系统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对大肠埃希菌中拓扑异构酶不同点突变的功能进行了准确测定,同时也对大肠埃希菌中不同外排泵及膜蛋白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不同的菌株中,acrAB或tolC的切除所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变化不同.对拓扑异构酶点突变的功能分析显示,gyrA中的点突变(S83和D87)在喹诺酮耐药机制中起主要作用,没有gyrA上的点突变,parC上的点突变(S80和A108)对细菌的耐药性不产生影响,但单独gyrA上的点突变(S83和D87)也仅导致敏感菌株对萘啶酸耐药,而对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仍表现为敏感.当对喹诺酮敏感的大肠埃希菌K-12同时具备gyrA(S83L和D87N)和parC(S801和A108V)上的点突变后,重组菌株对氟喹诺酮会自然产生耐药性,而并不需要过度表达的外排泵.结论 拓扑异构酶的突变在大肠埃希菌氟喹诺酮药物的耐药机制中起主要作用,对氟喹诺酮药物耐药的菌株通常应同时具备gyrA和parC上的点突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目的是考察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的拓扑异构酶Ⅳ (topoⅣ )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关系。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筛选甲氧西林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 /耐药的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从中选取 8株菌进行PCR扩增 ,对PCR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序列分析。实验结果显示 ,MRSA其耐药机制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金葡球菌topoⅣ基因 grlA 80和 84两个位点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水平最为相关 ,而grlB 4 32、4 5 2双位点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近年来铜绿假单孢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作用的靶位点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各亚基的编码基因gyr A和gyrB基因与parC和parE基因的突变与其耐药性有关;外膜通透性屏障和主动外排系统的协同作用使铜绿假单孢菌对多种类型抗菌药物耐药.在临床治疗绿假单孢菌感染和开发抗铜绿假单孢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多种耐药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抗生素种类,其抗菌谱较广,且具有较强的杀菌效果。近年来,有许多国内研究发现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于肺结核杆菌的灭菌效果较好,因此,该药物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肺结核的临床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身体健康。本文就近几年来我国对于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结核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初治结核病、复治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的应用效果以及不同种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结核病的疗效,为结核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载氟喹诺酮类药物微球是一类新型的抗菌缓释剂,它既具有壳聚糖的抗菌、抑菌性能,又能发挥氟喹诺酮类药物良好的杀菌作用.将氟喹诺酮类药物负载于壳聚糖微球,可大幅提升其抗菌、杀菌及消炎抗感染性能.综述了近几年壳聚糖载氟喹诺酮类药物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李淼 《医学信息》2009,22(5):434-435
目的分析我院泌尿系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对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泌尿系感染患者尿液中分离的致病菌株294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药敏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是引发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53.7%,其次为肠球菌占16.3%。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36.1%和23.5%,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肠球菌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菌株(HLGR)检出率分别为68.8%和77.1%,它们对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非MRSE、非HLGR菌株,呈现多重耐药性。结论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广泛,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应检测产ESBLs、MRSE和HLGR菌株的多重耐药情况,根据抗生素敏感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片和莫西沙星片,在我院门诊患者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处方合理性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2014年上半年度我院应用左氧氟沙星片或莫西沙星片的门诊处方(共2323张)中在随机抽取100张,统计和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门诊应用情况。结果使用左氧氟沙星片68张,主要用于尿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急性胃肠炎;使用莫西沙星片32张,主要用于上、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应用左氧氟沙星片14例,均未进行剂量调整。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总体合理,其中需特别注意在老年患者中的使用。药师参与医嘱审核、用药安全宣教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氟喹诺酮类抗菌剂帕珠沙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甲磺酸帕珠沙星 ( pazufloxacin ,简称帕珠沙星 )是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 ,国外于 2 0 0 2年 4月 1 2日上市。帕珠沙星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的活性同其它的喹诺酮类药物相当。许多微生物学研究显示 ,帕珠沙星抗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活性优于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 ,而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毒性更小 ;许多临床研究结果也表明 ,帕珠沙星的临床疗效优于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 ,同第三代头孢类药物头孢他啶相当 ,但是随着原有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耐药菌株的出现 ,新的喹诺酮类产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敏感株和多重耐药菌株体内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积聚情况。方法 :采用荧光测定法测定亲和性和疏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与妥舒沙星在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敏感株、多重耐药株及标准质控株ATCC2 592 2 菌体内的蓄积量及葡萄糖与能量抑制剂CCCP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菌体内蓄积量的影响。结果 :大肠杆菌敏感株和多重耐药菌株内的环丙沙星蓄积浓度呈能量依赖性降低 ,以多重耐药株菌内的环丙沙星蓄积浓度下降最明显 ,加入能量抑制剂后 ,多重耐药株菌内的环丙沙星蓄积浓度上升近 3倍 ,敏感株环丙沙星浓度略微下降 ,而…  相似文献   

12.
甲磺酸加替沙星(MSAGFLX)是我所开发的新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实验结果表明,它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其抗菌谱显示:对G^ 菌18株和G^-菌24株均有较强抗菌活性,对临床分离的G^ 菌759株抗菌活性强于对照药,如环丙沙星(CPFLX)和氧氟沙星(OFLX),对G^-菌343株的作用与对照药CPFLX接近。但强于氧氟沙星(OFLX),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从养殖动物及周围人群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染色体和质粒介导氟喹诺酮耐药机制. 方法 纸片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氟喹诺酮抗菌药物及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表型.PCR扩增DNA解旋酶(gyrA和gyrB)和拓扑异构酶IV(parC和parE)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导致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质粒的部分基因(qnr)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乙酰转移酶Ib亚型cr变异体编码基因[aac(6')-I b-or],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接合试验确定aac(6')-I b-cr酶的可转移性以及在氟喹诺酮耐药中的作用. 结果 鸡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猪和周围人群来源菌株.在PCR检测的64株大肠埃希菌中,环丙沙星MIC值大于1μg/ml以上的53株均存在gyrA和/或/parC基因上出现两个位点突变和氨基酸替代,环丙沙星的MIC>16μg/ml的菌株parE基因也发生了点突变及相应氨基酸替代.未发现gyrB亚单位有氨基酸替代.鸡来源28株菌和猪来源9株菌中分别有7株(25.O%)和1株(11.1%)携带有aac(6')-I b-cr基因;aac(6')-I b-cr基因可使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乙酰化而降低药物抗菌活性. 结论 gyrA、parC和parE碱基突变导致氨基酸置换的数量与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水平呈正相关,携带aac(6')-I b-cr基因的质粒在细菌氟喹诺酮耐药上也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初期 ,美国Abbott实验室改造喹诺酮环的结构 ,把喹诺酮桥位上的碳改为氮原子 ,成功得到了 2 吡啶酮化合物。经过筛选 ,得到了第一个先导化合物—氟啶酮ABT 71 9(ABT 86 71 9.1 ,Fig1 ) ,从而诞生了新一类抗菌剂。  吡啶酮类抗菌剂的出现为解决耐药性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在 38届ICAAC会议上 ,Abbott公司公布了又一新的成果 ,高活性的新的先导化合物A 70 5 6 8。现就这两个氟啶酮先导物的结构特征、活性、作用机制作一综述。1 ABT 71 9与A 70 568的化学结构  氟啶酮主环结构与氟喹诺酮只区别于桥位的N原子 ,Br…  相似文献   

15.
铜绿假单孢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年来铜绿假单孢杆菌对氟喹诺桐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作用的靶位点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各亚基的编码基因gyrA和gyrB基因与parC和parE基因的突变与其耐药性有关;外膜通透性屏障和主动外排系统的协同作用使铜绿假单孢菌对多种类型抗菌药物耐药,在临床治疗绿假单孢菌感染和开发抗铜绿假单孢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多种耐药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氟喹诺酮体外诱导肺炎克雷伯菌外排蛋白表达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氟喹诺酮体外诱导肺炎克雷伯菌外排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 取临床分离对喹诺酮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20株,分2组,每组10株,1组作对照组,观察组将应用不同浓度梯度环丙沙星逐级诱导,最后成为耐药株,观察2组细菌在不同浓度抗生素应用后的差异,并比较观察组的10株敏感菌和诱导后耐药菌在应用外排泵抑制剂前后最低抑菌浓度(MIC)及SDS-PAGE电泳外排泵膜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 环丙沙星从小至大剂量体外诱导出高度耐药株的出现,其53KDa外膜蛋白TolC表达增多。应用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后,70%诱导耐药菌MIc有明显下降。结论 喹诺酮体外诱导可使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出现,TolC表达增多表明外排泵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外排泵抑制剂的应用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影响神经外科手术中氟喹诺酮类药抗感染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类药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33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治疗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制定抗感染疗效影响因素调查量表,并根据患者临床病例提供的数据填写,对包括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在内的11个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抗感染疗效的主要因素。结果在133例患者中,有16例(12.03%)微生物试验培养出致病菌。影响氟喹诺酮类药物疗效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清肌酐、内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OR值为0.029-5.317,P值为0.005-0.026。结论老年和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此类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抗感染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和病情变化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8.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双氟哌酸和其它六种抗微生物药物对13种303株菌的体外活性。除变形杆菌外,四种氟喹诺酮的MIC_(90)均不超过4 ug/ml包括对MRSA和PRSA的MIC90。它们对所有细菌的几何均值MIC都小于1ug/ml,以此为比较标准,双氟哌酸活性最强,其后依次为氟哌酸,甲氟哌酸和氟啶酸,但它们一般要比其它三种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强。四种氟喹诺酮的接种效应不明显,培养基pH值的改变明显影响其抗菌活性。DFL在2到4小时内能把99.9%的细菌杀灭。  相似文献   

19.
《医学信息》2005,(8):16-18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新药,因具有优异的抗感染作用,受到医药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近10余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化学合成抗菌药。氟喹诺酮类药物杀菌谱较广,毒副作用较小,结构简单,给药方便,价格适中,很快便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并因能提高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愈率,降低危重感染病死率,成为近年未国内外竞相开发和应用的热点药物。  相似文献   

20.
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已近30年,耐药菌株逐年增加。据报道,1988年纽约市分离到的2833株耐药金葡菌中有149株是喹诺酮类耐药菌。除金葡菌外,主要的临床耐药菌还有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等。这类药物中最早出现耐药性的是萘啶酸,氟喹诺酮类对此种耐药菌仍然敏感,不产生交叉耐药性。其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