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令彪  江琪  李颖  陈阳 《北京中医药》2010,29(11):842-843
传统的、主流的学术观点对卫气的司开阖功能解释为司汗孔的开阖,在重新研读<内经>有关卫气功能原文的基础上,认为卫气"司开阖"不仅是司汗孔的开阖,而且是司三焦的开阖,司人体气机升降的开阖;"司开阖"是把控人体睡眠与醒觉的转换,把控各种功能态的相互转化;并且对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范围、节律以及程度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调控.  相似文献   

2.
玉屏风散防治易感者探讨其“卫气”与免疫球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正> 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具有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温煦脏腑、润泽皮毛、开合汗孔的功能。《灵枢·本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因  相似文献   

3.
王琼潇  粟胜勇  苏虹  李竞 《陕西中医》2023,(8):1094-1097
针刺开阖补泻重在调节卫气,主要以出针后是否按闭针孔作为补法与泻法操作的关键所在。基于玄府理论,认为玄府作为人体气血津液出入运行的重要门户,其特点重在开阖有度。玄府开阖有度与卫气正常运行密切相关,其中玄府作为卫气运行的重要场所,玄府开阖影响着卫气的正常运行,同时卫气运行通利又为玄府正常开阖提供动力保证。玄府开阖失司,卫气运行失常,引起气机不畅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现从玄府开阖与卫气运行两者联系入手,基于“玄府开阖-卫气运行”视角探析针刺开阖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阐述针刺开阖补泻中补法与泻法操作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针刺开阖补泻治疗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浅析卫气     
中医学把能抵御外邪入侵的正气称为卫气."卫气"出自<内经>.<灵枢·木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脍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滕理致密矣."<素问·痹论>讲:"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性膘悍滑疾,活动能力强,行动迅速,行于经脉之外,外达皮肤肌肉,内至胸腹脏腑,遍及全身.说明卫气不但具有温养组织器官的作用,而且还有保卫肌表、抗拒外邪的功能,其功能为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开合,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  相似文献   

5.
一问一答     
1.何谓营卫不和,卫强营弱,营强卫弱? 答:卫属阳,行于脉外,具有温煦分肉,充实皮肤,滋润腠理,调节体温,司汗孔之启闭及卫外的功能。如《灵枢·本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营属阴,行于脉内,内而濡润脏腑,外  相似文献   

6.
偏沮是身体一侧汗出、另一侧无汗的一种病证。杨志敏教授提出,偏沮与汗孔开阖失常、枢机运转不利、阳气气化失司相关,辨治宜枢转气机、通达阳气,通过中药内服、中药外洗、针刺、艾灸等多种治疗手段,恢复气机升降枢转、阳气气化功能,使汗孔开阖有度。该文介绍杨志敏教授从枢机不利辨治偏沮验案1则。  相似文献   

7.
正汗是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达于体表而成,汗产生于水谷精微,是由人体精气所化,汗的产生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关系密切。阴阳调和则汗循卫气之道而出,若卫气不固,腠理开阖失司,阴阳失和则汗出异常。孙玉信教授从医20余年,经验丰富,擅长运用经方,时方治疗肝胆脾胃病以及多种内科  相似文献   

8.
浅谈"肺主皮毛"理论对皮肤病辨治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肺主皮毛。”明确指出皮肤与肺的关系密不可分。分析肺的生理功能 ,其中与皮肤相关者可以概括为肺气和肺阴两个方面。肺宣发卫气 ,外达皮肤。卫气由来自于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所化生 ,行于脉外 ,依托肺的宣发功能 ,充于皮肉 ,主要发挥着如下 3种生理作用 ;1温养皮肤。依赖卫气的温煦作用 ,皮肤维持着相对恒定的温度 ,而人体温度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 2控制汗孔之开合。卫气司汗孔之开合 ,调节汗液的排泄 ,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保证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故《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9.
声音嘶哑发病原因很多,如外感风寒,误用寒凉滋腻药物,处理不当而致音哑;或大便溏泻时间过久,内伤津液而致音哑;或肺生癌变,损伤声带而致音哑等等。现将外感误治和内伤津液两种音哑的认识与治疗简述如下: 一、由于伤风感冒,在治疗上误用寒凉滋腻药物,而变证为音哑往往数月不能痊愈。外感风寒,卫气受之。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份,行于脉外,敷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腠理,具有温煦皮毛、腠理、开阖汗孔的功能,并有保卫体表,抗御外邪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词解1.气门:即汗孔。2.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腠理,指皮肤肌肉的组织间隙及其纹理。清阳,这里指卫气。卫气主要行于肌表,有温润皮肤、充养肌腠、司汗孔开合、抗御外邪的作用,所以说清阳发腠理。浊阴,指精血津液,五脏有藏精的功能,所以说浊阴走五脏。  相似文献   

11.
肾虚湿(热)瘀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肾虚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病因病机学意义.在病因学方面肾虚是人体正虚的基础,与卫气功能的异常、湿瘀等标邪的产生密切相关;在病机学方面,涉及到肾失封藏、开阖失司、殃及他脏、肾虚湿(热)瘀等四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内经》所涵免疫学思想进行了讨论分析,揭示了先天禀赋理论与非特异性免疫之间的内在关系,先天禀赋不同、气血阴阳盛衰之别,直接关系到机体免疫力的强弱。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后天调养可发挥获得性免疫作用。认为卫气护卫肌表,司汗孔开阖,抵御外邪之功有类皮肤粘膜屏障的免疫作用机理。阐述了扶正祛邪的治则治法既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性,又能抑制免疫反应所引起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3.
肾虚在慢性肾炎中的病因病机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坤  孙伟 《中医药学刊》2005,23(4):669-671
肾虚湿(热)瘀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肾虚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病因病机学意义。在病因学方面肾虚是人体正虚的基础,与卫气功能的异常、湿瘀等标邪的产生密切相关;在病机学方面。涉及到肾失封藏、开阖失司、殃及他脏、肾虚湿(热)瘀等四方面。  相似文献   

14.
卫气小议     
“卫气”,出自《内经》。《灵枢·本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说明卫气不  相似文献   

15.
周承明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机的独特认识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承明主任医师从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三十余年,在理论上多有建树。其对病机所持有的独特认识,对临床疗效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就此作一简要论述如下。1 对于“卫气”的再认识周承明主任医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机制的认识,首先取决于对于“卫气”的再认识。所谓“卫气”,其实就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其具有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开合、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等功能。正如《灵枢·本藏篇》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其来源和循行如《素问·痹论》中曰:“卫者,水谷之悍…  相似文献   

16.
卫气的本质可理解为人体总体机能中"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的功能的概括,其性质属阳。卫气与人体免疫力关系密切,其主要功能就是人体免疫力的功能,卫气盛衰即人体免疫功能之强弱。卫气与人体的各部分组织脏器,乃至情志、生活环境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卫气"源"于肾,"养"于脾,而"宣"于肺,其异常的治疗当从源头入手。《伤寒论》中对卫气虚证的治疗都使用了附子以温肾助阳,现代免疫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免疫机能与肾脏功能关系密切,故温补肾阳法为治疗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卫气与四时卫气为人体气的组成部分,由水谷之气所化生,其性傈悍、活动迅速,是人体卫外的屏障。《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指出了卫气的来源及特点。卫气多行于脉外肌腠之间,外合皮毛肌肉,内联胸腹脏腑,与经络相交贯通,与宗气互为表里,有顾护肌表、防御外邪、控制汗孔开合、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的作用。《灵枢·本藏》所曰“卫气者所以温分  相似文献   

18.
略论卫气出于中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由中焦水谷所化生,它有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开阖、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等作用。关于卫气出于何处,诸家意见不尽一致,有人认为卫气出于上焦,有人认为卫气出于下焦,各持一说,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卫气出于中焦,温煦于下焦,敷布于上焦。下面就个人一孔之见,试述如下。限于水平,错误之处请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论汗     
汗是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产物。探讨各种汗出的机理,了解其正常与异常的成因,对医者鉴别汗出症状,认识病证,提高临床疗效是大有裨益的。生理性汗出正常的汗出,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汗源于水谷精气,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正常汗出要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充足的汗源(津液);二是卫气司开合的功能健全,汗孔通畅;三是有致汗因素,如天气暑热,高温作业,劳动运动,进食辛辣或热食等。汗与  相似文献   

20.
试从中医思维的方式理解《金匮要略》中的腠理解释,得出仲景用元真来指代营卫,腠理是气血津液转化交汇、原气得以化生的重要之处,由皮肤、卫气司其开阖,此处可反映皮肤脏腑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