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的麻醉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笔者进修期间连续实施OPCAB麻醉40例及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0月30例,共计70例。多数病人心功能差并伴有其他器官功能不全,麻醉诱导用小剂量咪唑安定和氯胺酮以及中小剂量芬太尼,麻醉维持以异氟醚复合小剂量异丙酚,术中随手术操作出现血流动力学的骤然变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时处理。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心率调控基本稳定。本组病人术后苏醒时间(2.3±0.8)小时,拔管时间术后(3.2±1.2)小时。ICU停留时间0.5天~1.0天,术后(7.0±1.6)天出院。无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无住院期间死亡。结论对于OPCAB麻醉,合理应用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对于保证手术实施和病人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 ,可避免或减少体外循环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1] ,减轻对患者的生理干扰和紊乱 ,术后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术中控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非常重要。现将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8月 3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麻醉情况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均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期间收治的患者 ,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4 5~ 6 9岁 ,平均 5 9岁。有心肌梗死史 11例 ,左室射血分数 (EF) <0 .4者 5例 ,并发高血压 14例 ,心功能Ⅱ级 8例 ,Ⅲ级 16例 ,Ⅳ级 6例。冠状动脉造影示 ,二支病变 8例 ,三支病变 19…  相似文献   

3.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OPCAB)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干扰 ,具有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 ,成为目前冠心病外科治疗的热点[1,2 ] ,但对麻醉处理的要求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院 2 0 0 1年 7月— 2 0 0 2年 12月成功为2 6例重症冠心病患者进行了OPCAB ,过程顺利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2 6例 ,男 2 4例 ,女 2例 ,年龄 4 3~76岁 ,身高 16 8~ 175cm ,体重 76~ 90kg。术前心功能 (NY HA)Ⅲ级 16例 ,Ⅳ级 10例。病程 1个月~ 2 8年 ,2 0例有不稳定心绞痛或频繁发作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 ,6…  相似文献   

4.
牛强  马传根  宋冬梅 《医学争鸣》2004,25(10):886-886
1临床资料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22(男16,女6)例.  相似文献   

5.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方法:选择2007年1~7月,我院在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下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共21例,术中控制血压、心率的变化,保证有效循环血量,术中应用心脏表面固定器及钝头针临时阻断,使吻合局部心肌相对静止,并使冠状动脉处于无血状态。结果:2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均获成功,无一例死亡,愈后效果好。结论:护士要了解病人,熟悉手术步骤,严密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技术。方法 :选择ASAⅡ -Ⅲ级 ,拟行非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 32例 ,术前行降压、扩冠治疗。全部病例均采用芬太尼—异氟醚静脉和吸入复合全麻 ;术中观察麻醉诱导后、插管前、搬动心脏、上侧壁钳等时刻的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变化 ;应用去氧肾上腺素、间羟胺调控血压 ,硝酸甘油扩冠 ,多巴胺辅助循环 ,艾司洛尔控制心率 ,控制芬太尼总量在 30~ 4 0 μg/kg。结果 :全部病人麻醉过程顺利 ,麻醉诱导、插管及术中血压基本稳定 ,心率控制满意。平均搭桥 2 4枝 ,平均手术时间3 5 6± 0 84h ,术后 6h内拔出气管导管。全部病例均顺利康复。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处理关键是麻醉诱导和术中平稳 ;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保证心肌氧供需平衡 ;中等剂量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8.
肖红霞 《中外医疗》2011,30(15):130-130
目的总结87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体会。方法以静脉快速诱导,经纤维可视喉镜行气管内插管。以舒芬太尼、丙泊酚、顺式苯磺酸阿曲库胺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带气管内导管送入ICU。术后以舒芬太尼行静脉术后镇痛。结果麻醉手术过程平稳,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以此种方法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麻醉诱导及维持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段爱萍  蒯建科  姚立农  王刚 《医学争鸣》2006,27(20):1909-1909
0引言近年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由于减少住院和ICU停留时间,避免了体外循环的不良影响及相关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等诸多优点而倍受关注. OPCAB手术的麻醉对于保证手术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004-01/2005-10完成OPCAB手术70例的麻醉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32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病人围术期麻醉及管理体会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择期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32例。采用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艾司洛尔、苯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观察术后苏醒时间、拨管时间和ICU留观时间。结果:本组病人的苏醒时间、拨管时间和ICU留观的时间分别为(68±28)min、(6±2)h、(6.3±5.0)h。31例预后良好,1例术后因低心排综合征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采用“快通道”麻醉有利于术后早期拨管、缩短病人ICU留观时间、节约费用;麻醉的关键在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1.
王昕 《中国医药导刊》2008,10(4):488-489
目的: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进行回顾总结。方法:6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病人,以芬太尼复合异氟醚和异丙酚维持麻醉。术中维持收缩压在90~120mmHg之间。心率维持在50—70次/分之间。结果:麻醉手术过程平稳,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以此种方法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维持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中的有关问题。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5月~2003年3月实施的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共12例。结果:手术时闻为148min~326min,搭桥的枝数为l根~4根。术中用药总量:芬太尼70~108触,咪达唑仑0.33~0.51mg/kg,维库溴胺0.51~0.71mg/kg,艾司洛尔5~18mg/kg,术中血压、心率平稳,氧供氧耗平衡得到改善,术后拔管时间为5h~21h,术后住院天数5d~8d。本组病人均康复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麻醉的关键在于确保麻醉平稳,并要求麻醉达到较深的深度,避免加重心肌缺血。维持并改善心肌的氧供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麻醉处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0例冠心病患者择期行OPCAB,均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和罗库溴铵诱导,芬太尼、维库溴铵复合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体位和运用血管活性药物。结果:全组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1例在ICU再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经过积极抢救痊愈出院,其余无并发症顺利康复。结论:OPCAB手术时合理运用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合理运用体位的变化,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与心肌的氧供需平衡,对于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微创外科”是外科学发展最大的特点。作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其微创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手术切口变小。传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CABG,CCABG)是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技术。方法:选择ASAⅡ~Ⅲ级,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42例,术前行降压、扩冠、控制心率等综合治疗。全部病例均采用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诱导时随机分成两组,I组应用咪唑安定、氟哌啶、芬太尼小量分次静注诱导;II组诱导时加用氯胺酮,并在插管前应用2%利多卡因行声门、气管内黏膜表面麻醉。观察不同时间段循环系统各参数变化。术中应用去氧肾上腺素、硝酸甘油调控血压,多巴胺辅助循环,艾司洛尔控制心率。结果:全部病人麻醉过程顺利,麻醉诱导平稳。I组插管时心血管副反应较II组明显(P<0.05)。术中血压、心率控制满意。平均搭桥2.8支,平均手术时间218.6±18.4min。结论:冠脉搭桥手术麻醉处理关键是诱导平稳,术中血压、心率稳定,合理应用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扩张药,保证心肌氧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列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研究组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客观指标情况(包括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3%(33/35)比74.3%(2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1%(6/35)比42.9%(1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循环或非体外循环条件下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在非体外循环下患者疗效更佳,既可做到创伤小、安全性高,又可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自体桡动脉材料在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采集、应用和早中期疗效评价.方法 分析 196例冠状动脉搭桥者临床资料,术前用 Allen 试验判定能否获取桡动脉,取材时严格遵守"不接触"原则,与伴行静脉一起取下,离断后向腔内注射肝素化罂粟碱液并置入血管保护液中备用.共取材 172 根,完成远端吻合口 184 个,远端分别吻合到冠状动脉第一对角支、第二对角支、左旋支、左室后支、右冠、右室后支,近端均吻合在升主动脉上.术后常规应用Ca2 拮抗剂3~6个月.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 8 例,自动出院 3 例.康复者心绞痛消失,心功能显著改善,全组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桡动脉痉挛现象发生.无围手术期出血、栓塞等合并症,无手臂缺血、坏死等.结论 桡动脉是良好的桥血管材料,可常规用于冠脉旁路移植术;Allen 试验是判定能否采集桡动脉的重要标准;取材时严格遵循"不接触"原则、术后用 Ca2 拮抗剂预防桡动脉痉挛是保证其发挥良好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移植血管保护的重要作用。方法对16例冠心病患者采取注意室内的温度、湿度,合理运用抗血管痉挛药物,避免血管桥游离时损伤,合理运用血管保存液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保持手术野清晰以利血管吻合。结果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搭桥3.8根,1例术后13h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休克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余15例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2年,患者均健在,无不适主诉。结论手术中细心保护移植血管是术后吻合冠状动脉通畅成功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随机选择25例,在OPCABG期间连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中心静脉压(CVP)和心排血量(CO)的变化。记录心脏固定器释放前吻合各支血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血管吻合前(基础值)和全部吻合完毕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3.4±8.5)岁,平均搭桥(2.8±0.9)支。吻合各支远端时,MAP、CO和 SvO_2与各自基础组比较显著性下降(P<0.05或P<0.01);CVP显著性上升(P<0.05或P<0.01);在吻合右冠状动脉(RCA)和左旋支(CX)期MPAP显著性下降(P<0.05);吻合近端时,除MAP外,其他参数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OPCABG时,暴露和吻合远端血管,将引起心脏的移位和压迫致显著的血流动力学衰减,尤其见于CX和RCA.采取适当的措施,所有患者能很好地耐受这些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 have been of interest all over the world but there is a paucity of Indian work.

Methods

30 patients undergoing CABG at a service hospital were included. All patients filled a specially designed proforma. 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Coronary scale, 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and Euro-QOL 5D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seven days after CABG.

Results

43.3% had significant anxiety and 30% had significant depression before CABG. Following CABG, 36.67% of the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 anxiety while 40% had significant depression. On the 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physical limitation reduced from 71.6 ± 7.9 to 53.1 ± 14.6. There wa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reatment satisfaction from 37.8 ± 6.1 to 59.4 ± 4.2 following CABG. On th euro quality of life scale (EQ5D) health status improved from 38.17 ± 9.51 before CABG to 68.5 ± 5.28 after CABG.

Conclus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cid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BG, both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Key Words: CABG, anxiety,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