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art改良法在判断有否胃癌脉管侵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art改良的弹力纤维染色法在判断胃癌脉管侵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6 6例石蜡包埋胃癌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 ,Hart改良的弹力纤维染色 ,光镜下观察 6 6例胃癌的组织学分类、淋巴管和脉管侵入情况。结果  6 6例胃癌中有血管侵入者 5 0例 (74% ) ,有粘膜下淋巴管侵入者 6 0例 (91% ) ,在癌组织侵袭的淋巴管周围 ,血管内有癌细胞侵入者 47例 (78% )。结论 Hart改良的弹力纤维染色法可使一些较细的弹力纤维着色 ,效果强于其它弹力纤维染色法 ,特异性与免疫组化相比差别不大 ,易操作且经济 ,应当考虑将其作为肿瘤诊断中的一个常规染色法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酶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在肿瘤组织脉管新生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对人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胃癌、喉癌、结直肠癌细胞系Colon-21和鳞状上皮癌Vx2细胞系种植瘤标本,通过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相邻切片的HE染色,进行了光镜观察.结果 在所用病理类型的肿瘤组织中,均可观察到5'-核苷酸酶阳性管道结构,HE染色切片观察显示其为淋巴管;肿瘤周围组织和血管平滑肌,也呈5'-核苷酸酶强阳性反应;在同一组织切片上,碱性磷酸酶阳性管道为血管,某些炎性细胞也呈现碱性磷酸酶阳性反应.结论 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相似,5'-核苷酸酶阳性管道为淋巴管,碱性磷酸酶阳性管道为血管,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在研究肿瘤组织脉管新生现象中,可用于血管和淋巴管的区分.  相似文献   

3.
血管壁弹力纤维板染色方法探讨(摘要)张敏(病理学教研室)关键词血管;弹力纤维板;染剂和染色法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成形术后动脉管腔再狭窄(restenosis)的病理形态学分析多采用血管连续切片,计量管腔面积、新内膜的形成程序。内弹力板(IEL)...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不同类型胃癌细胞株及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VEGF-C mRNA及其蛋白在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对53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VEGF-C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Ⅷ因子抗体及Ⅳ型胶原抗体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进行微淋巴管染色及微淋巴管计数。结果在胃癌细胞株中均可检测到VEGF-C mRNA及蛋白的表达,胃癌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有关(P〈0.05);淋巴管密度与VEGF-C蛋白的表达、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有关(P〈0.05)。结论VEGF-C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并有可能参与了胃癌淋巴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联合应用抗5-BrDU免疫组化与弹力纤维染色观察血管内膜增生方长青李桂媛李超1王恩华(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沈阳110001)关键词免疫组化染色;弹力纤维;血管内膜血管移植术后5年再狭窄率可达20%~75%,其中80%为内膜增厚所致。体外培养人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示皮肤活检组织中抗酸麻风杆菌、弹力纤维和细胞等组织成分的复合染色法。方法:运用Ziehl-Neelsen(Z-N)苯酚复红染色液、维多利亚蓝(Victoria blue,VB)染色液、碘绿(iodine green,IG)和马汀氏黄(Mar-tius yellow,MY)染色液对皮肤活检组织进行复合染色。结果:组织内结核样结节中麻风杆菌显示为红色,细胞核呈淡绿色,细胞浆无色,结节周围的弹性纤维呈蓝色,基质呈淡黄色。结论:Z-N原法染色单一,对比效果差,应用碘绿、马汀氏黄和维多利亚蓝复合的改造染色液,能更好显示组织中的麻风杆菌,以及包绕于结核样结节周围的弹力纤维等成分,该方法是一种对比清晰,可靠的复合染色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脑脊液改良抗酸染色法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法诊断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的意义。方法 TBM 患者81例,采集脑脊液检测标本,分别采用离心甩片改良抗酸染色法、实时 FQ-PCR 法检测抗酸杆菌。结果81例改良抗酸染色法阳性率66.7%(54/81)高于 FQ-PCR 方法阳性率50.6%(4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诊断 TBM 方面,改良抗酸染色方法显著优于 FQ-PCR 方法。  相似文献   

8.
洪瑜  季峰  王群燕 《浙江医学》2006,28(12):963-966,969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RT—PCR技术研究survivin mRNA在46例胃癌组织及相应正常组织中的表达,ELISA技术定量检测上述标本中survivin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Envision法定性检测46例胃癌标本、114例胃炎及癌前病变组织survivin蛋白表达。结果46例胃癌组织的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率为32.6%,46例相应正常组织为10.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o胃癌组的survivin蛋白表达浓度(75.27—358.44pg/ml)显著高于正常组(0—161.23pg/ml)(P〈0.05)。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浅表性胃炎(30%)、萎缩性胃炎(14.7%)、胃黏膜肠化组织(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不典型增生(60%)、胃癌组织(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组织survivin mRNA、蛋白表达阳性率及浓度在不同性别、肿瘤长径、发生部位、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有无脉管侵犯、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TNM分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urvivin在胃癌、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提示与胃癌发生有关;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提示survivin可能在肿瘤的形成阶段起作用,与胃癌发展侵袭无关。  相似文献   

9.
冯智英  邵春奎  刘勇  金亦  何丹 《广东医学》2006,27(10):1468-147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和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基因表达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为防治胃癌转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2例人体胃癌组织标本中胃癌细胞内MMP-9和PEDF的表达;统计学分析两种分子标记物与胃癌侵袭转移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的MMP-9和PEDF表达率分别约为70%和43%,MMP-9高表达和PEDF低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管转移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MMP-9与PEDF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MMP-9在胃癌侵袭转移中起促进作用,PEDF可抑制胃癌的进展,PEDF低表达可能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从而促进胃癌的得袭转移.  相似文献   

10.
日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受体(VEGFR-3)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微淋巴管形成,淋巴转移,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对125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行VEGF-C,VEGFR-3,CD31检测,进行淋巴管密度计数,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中VEGF-C,VEGFR-3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均P〈0.01)。VEGF-C,VEGFR-3的表达水平与淋巴转移呈正相关(均P〈0.05)。VEGF-C与VEGFR-3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P=0.009),远处转移(P=0.006),临床分期(P〈0.1301),VEGF-C表达(P〈0.1301),VEGFR-3表达(P〈0.001)呈正相关。淋巴管密度与MYD呈正相关(P〈0.01)。VEGF-C,VEGFR-3阳性表达与生存时间,2年生存率呈负相关(P〈0.001)。结论VEGF-C促使胃癌内淋巴管形成,促进胃癌淋巴结转移;VEGF-C,VEGFR-3表达增高,淋巴管密度增加是促使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VEGF-C促进微血管的形成,VEGF—C的表达有推测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癌侵犯血管、神经及其对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 6 8例进展期胃癌标本次连续切片进行血管内膜下弹力纤维VB :HE组织化学染色以及S - 10 0、CD34免疫组化染色 ,进行镜下观察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血管受侵 52例 ( 76 .4 % ) ,表现为 4种类型 ,即血管壁受侵、游离癌细胞侵入血管腔、部分栓塞和完全栓塞。神经受侵犯 2 2例( 32 .35% )。血管、神经侵犯与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肿瘤TNM分期显著相关。单因素预后分析表明 ,有血管、神经侵犯的胃癌患者较无血管、神经侵犯者 ,预后明显较差。但多因素分析表明 ,胃癌对血管、神经的侵犯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血管和神经间隙均是胃癌侵袭转移的重要途径 ,胃癌对血管、神经的侵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了解胃癌对血管、神经的侵袭情况对判断干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勇  杨继红 《四川医学》2011,32(6):814-816
目的比较VEGFR-3、LYVE-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选择较为可靠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4、VEGFR-3和LYVE-1在53例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D)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与公认的血管内皮标志物CD34作比较,评价VEGFR-3和LYVE-1两种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CD34和VEGFR-3阳性脉管密度具有相关性(r=0.387,P=0.003);而LYVE-1与CD34阳性管数不相关(r=-0.181,P=0.232),表明VEGFR-3阳性管多数是血管,LY-VE-1阳性管多数是淋巴管而极少数是血管,提示LYVE-1是较为特异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结论 LYVE-1是较为特异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肿瘤瘤周淋巴管生成可能促进了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肺癌组织中结核菌L型的检出与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结核菌L型与肺癌的可能关系。方法应用改良抗酸染色法及免疫酶染色法,对96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标本及20例手术切除肺标本进行结核菌及其L型检测,结果:93例肺癌组织抗酸染色及免疫酶染色阳性率分别为38.71%和51.61%,均高于非肺癌非肺结核(对照)组(P〈0.01和P〈0.05),抗酸染色所检出的结核菌除1例为典型杆菌外,其余都为L型,免疫酶染色阳性中,有29.71%阳性颗粒见于癌细胞  相似文献   

14.
Verhoeff氏弹力纤维染色法,是病理组织制片技术工作中常用的特殊染色方法之一。尤其在对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学研究和临床病理检验工作中,更是不可缺少的。 Verhoeff氏弹力纤维染色法,由于易于掌握,染色清晰,耐色性强等优点而被制片技术人员所广泛采用。 Verhoeff氏弹力纤维染色法,大多数人习惯采用VG染色液(或0.5—1%伊红液)作为对比染色液。色彩鲜艳,组织要素醒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大鼠胰腺组织中的神经胆碱酯酶与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等分布情况。方法:将大鼠断头处死后取胰腺组织,冰冻连续切片(厚度8μm),选用Karnovsky—Roots和Victoriablue—Ponceau Picric acid(简称K—R—VB-P—PA法)组合染色法观察其中神经胆碱酯酶、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分布情况。结果:胰腺组织腺泡间隙、胰岛及其血管的神经胆碱酯酶呈棕红色,弹力纤维呈蓝绿色,胶原纤维呈淡红色,平滑肌纤维呈黄色。结论:K—R—VB-P—PA组合染色法,能够同时观察到胰腺组织中的神经胆碱酯酶、弹力纤维、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纤维的分布情况及其相互伴随关系。  相似文献   

16.
背部弹力纤维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弹力纤维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一例弹力纤维瘤特殊染色和临床病理分析,及149例文献报道复习。结果 肿物多位于肩胛下部,无包膜,边界不清。镜下瘤内弹力纤维呈波浪状、串珠状、锯齿状的或球状,弹力纤维染色(+)。结论 弹力纤维瘤内异形弹力纤维表现多样,弹力纤维染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内脉管系的分布特点及其多肽激素转运的意义。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5‘-核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5‘-Nase-ALPase)双重组织化学染色。免疫金标记外源性胰岛素(immuno-gold marking exogenous insulin,IGMEI)注射技术,对大鼠胰组织冷冻切片进行了光镜(LM),扫描电镜(SEM)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图像(Secondary and backscattered electron images,SEI,BEI)观察。结果:(1)经HE和5‘-Nase-ALPase染色处理的胰组织切片LM观察表明,在大鼠胰腺内,较大的胰岛周围甚至内部,不仅存在血管,而且分布有丰富的淋巴管样结构;血管呈现ALPase强阳性蓝色反应,淋巴管表现5‘-Nase强阳性褐色反应;(2)免疫金标记胰岛素注射的胰组织切片SEM观察表明,SEI只显示胰腺的组织构造,BEI可显示标记金颗粒的背散射电子,主要存在于胰结缔组织间隙或组织通道,淋巴管或毛细淋巴管内,然而,胰腺的血管或毛细血管内,无背散射电子或BEI微弱,结论:在较大的胰岛周围甚至内部,不仅存在血管,也分布有淋巴管;胰腺组织液的淋巴回流,对于胰岛素等多肽激素的正常转运,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试验来研究胃癌组织微淋巴管β—catenin的表达及癌细胞转移之间的关系与发生机制。方法:正常胃组织标本2例,胃癌病理组织32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通过LYVE-1标记定位,对比不同条件下的转移与分化间的胃癌淋巴管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LYVE-1在正常组织及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上皮呈表达阳性,而正常组织微淋巴管β—catenin表达呈阴性,胃癌组织β—catenin在胃癌微淋巴管中表达不显著,β—catenin在微淋巴管的表达低分化表达率为66.4%,在有转移组中表达率67.7%,分别同高分化组和无转移组表达差异显著(P〈0.05)。结论:癌细胞的转移与胞质中β—catenin积累相关,促进了胃癌细胞周围微管道形成,提高了癌细胞的转移几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与筛选胃粘膜下层癌(Sm癌)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因素。方法 应用苏木精-伊红、阿新蓝-过碘酸、网状纤维、增殖细胞核抗原及c-erb-B2基因蛋白染色方法,分析了术后复发者(16例)与术后非复发者(68例)15个临床病理学因素及2个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术后复发者与非复发者相比在胃癌的侵袭方式、侵袭先端方式与成分、侵袭深度、微血管数量与类型、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袭、静脉侵袭  相似文献   

20.
结核灶内抗酸菌L型检出方法的研究和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安河  张国昌 《农垦医学》1998,20(3):131-133
本文应用Itenfised kinyoun(IK)改良抗酸染色,Ziehl-Neelsen(ZN)经典抗酸染色和Bacillus Calmette Guevin(BCG)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对181例结核病组织切片进行了结核杆菌的检测。结果IK抗酸染色法L型结核菌检出率为67.4%,ZN法为29.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两种抗酸染色法均证明结核灶内主要(67.4%、29.8%)为抗酸菌L型;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