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抗生素所致的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的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提高临床对伪膜性肠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伪膜性肠炎患者27例临床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抗生素应用情况、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结果不27例伪膜性肠炎的住院患者平均年龄69.7岁,22例有基础疾病(81.48%),其中结肠镜检查轻型者11例(40.74%),中型者14例(51.85%),重型2例(7.41%)。而且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年龄偏大,65岁以上者占66.7%,发病前均有长期、大量、反复应用抗生素以及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等因素。结论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引发伪膜性肠炎的主要原因。对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时,应警惕有无PMC,及时停用抗生素,足量、足疗程使用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是PMC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导致伪膜性肠炎(Pseud omembranous Colitis PMC)发病率逐渐攀升,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CD)为其主要致病菌,腹泻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该病是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以结肠黏膜上覆盖黄白或黄绿色伪膜为特征。现结合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8例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做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伪膜性结肠炎(PMC)是由产毒素的难辩梭状芽胞杆菌大量增殖引起的,主要和抗生素治疗有关。作者非选择性地在尸解中研究PMC与抗生素的关系。作者对连续的997例死者的肠道进行病理学检测,并复查临床病史资  相似文献   

4.
在应用抗生素而伴发的腹泻与结肠炎(AAD/AAC)中,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引起者约占五分之一。自1978年以来,斯德哥尔摩国家细菌实验室开展了难辨梭状芽胞杆菌(以下简称难辨梭菌)的诊断,并接受瑞典各地的粪便标本。本文概述难辨梭菌结肠炎(CDE)的现况和诊断过程。难辨梭菌是引起伪膜性结肠炎(PMC)的主要原因(70~95%),并与20%的AAD病例有关。由于有时难以对大量腹泻病人施行内窥镜检查以及结肠损害位于内窥镜检查不到的部位,因此经内窥镜检查证实结肠损害受到限制。多数严重的CDE为伪膜性类  相似文献   

5.
伪膜性肠炎的治疗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膜性肠炎(PMC)是主要发生在结肠,也可累及小肠的急性黏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性炎症,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多是在应用抗菌药物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能难梭菌(CD)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1]).  相似文献   

6.
正假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enterocolitis,PM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也可累及小肠的急性肠黏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性炎症,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假膜[1]。PMC治疗方法有限,病情易反复。现将我科粪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成功治疗复发性重度PMC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鸟—胞内复合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Complex,Ma—c)感染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致病菌感染,而且与艾滋病(AIDS)患者的高病死率显著相关.AIDS流行之前Ma—c很少引起人类感染,播散性(disseminated)鸟一胞内复合分支杆菌(dMa—c)感染更为罕见.但随着AIDS的传播流行,患者中dMa—c 感染日益增多.调查表明,AIDS患者生前15%~40%,死后尸检50%以上的病例发现dMa—c感染.为此国外医学界进行了许多研究.本文综述了其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等方面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老年伪膜性肠炎(PMC)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提高对PMC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4例老年PMC患者从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病理结果、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结肠镜分型:轻度7例,中度5例,重度2例.单用甲硝唑治疗4例,改用万古霉素治疗7例,两药联用3例,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 可以通过病史、临床表现、粪涂片检查、厌氧菌培养和结肠镜检查等对PMC做出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50年代开始应用氯霉素和四环素时期,首先引起注意的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是与一种少见的结肠炎类型即伪膜性结肠炎(PMC)发病率升高有关。金黄色葡萄球菌曾被视为这些早期 PMC 病例的病因,主要是因为被感染的病例粪便中这种细菌大量生长。但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应用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三联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诊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99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甲(常规治疗)、乙(常规治疗+双歧杆菌三联胶囊)、丙(常规治疗+消旋卡多曲颗粒+双歧杆菌三联胶囊)三组,对比分析每组患儿临床疗效与患儿腹泻改善时间.结果:乙组、丙组患者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时间以及呕吐停止时间均显著短于甲组,三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乙组与丙组显著高于甲组,三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消旋卡多曲联合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能在短时间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患者腹泻时间,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伪膜性结肠炎(Pseudomembranouscolitis,简称PMC)系Finney JMT于1893年在一名术后病人中首次发现和描述的。50年代以后,该病被证明与抗生素疗法有关,因此又称抗生素性结肠炎(Antibiotic-asso-ciated colitis,简称AAC)。PMC原系一种极其少见的胃肠病,至70年代初期病人日益增多,暴发型流行时有所见,重症住院病人中也常有发生。此病在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人中,发生率可高达10%以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IDS患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33例AIDS并发NTM感染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病变部位、免疫状态等,并与AIDS并发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患者比较.结果 33例AIDS合并NTM感染者中,CD4+T细胞计数的中位数为18个/μl,HGB(93.8±22.9)g/L,29例患者(87.9%)出现贫血;单核细胞比例(8.66±5.08)%,16例(48.5%)单核细胞比例升高;ALB(32.7±5.2)g/L,31例(93.9%)ALB降低.播散性NTM为18例,占54.5%.病变部位以肺部为主,CT主要表现为炎症渗出,多发结节影,部位不固定,呈现弥散趋势24例(72.7%).与同期培养为MTB感染者比较,在临床、实验室特点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IDS患者合并NTM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情况,易合并贫血及低蛋白血症.NTM感染的临床特点与MTB感染不易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粪便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选择2017年2月-12月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200例老年COPD患者和50例健康居民为对象,根据是否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分为空白研究组和药物研究组,每组100例,采用光冈法检测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药物研究组显著高于空白研究组(P 0. 05)。肠道双歧杆菌与肠球菌水平呈正相关(r=0. 836,P=0. 004)。肠道双歧杆菌和肠球菌水平与年发作次数和营养状态有关(P 0. 05)。ROC曲线显示,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及联合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623、0. 657和0. 726。结论老年COPD患者粪便肠道双歧杆菌与肠球菌水平降低,肠道双歧杆菌与肠球菌水平呈正相关,与年发作次数和营养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探成都地区中老年人肠道双歧杆菌的种群分布的特点。方法收集成都地区2014年3~5月间45~74岁的正常健康中老年人的粪便标本60例,根据细菌的16Sr RNA基因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属及种的特异性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反应对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属及其人体最常见的8个种水平的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受试标本的双歧杆菌检出率是100%,平均检出4种以上双歧杆菌,检出3~6种的占70%以上;受试标本中的双歧杆菌数量平均值是8.2(以Log10为单位)、青春双歧杆菌(P0.05)和角双歧杆菌(P0.1)随年龄的增高,数量减少,其余6种双歧杆菌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高出现统计学上的差异。婴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的菌量随BMI的增高先增加后减少(P0.05)。角双歧杆菌的数量(P0.01)在不同性别表现不同。结论成都地区健康中老年人的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地偏低,但是其菌种数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和肠道双歧杆菌数量相比,肠道双歧杆菌数量菌种构成的多样性可能和中老年人健康有着更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学龄前儿童肠道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种群结构,探讨其与饮奶量的关系。方法以成都市某幼儿园200名2~6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男女各半,通过家长填写问卷调查收集饮奶量信息。收集其粪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双歧杆菌属和8个菌种水平进行定量测定,比较不同饮奶量儿童肠道双歧杆菌种群结构差异。结果受试儿童粪便均检出双歧杆菌,菌量为(9.33±0.54) log_(10 )CFU/g。日均饮奶量≥300 mL组儿童肠道短双歧杆菌(B.breve)检出率高于饮奶量<300 mL组(88.9%vs. 78.4%,χ~2=4.039,P=0.044)。日均饮奶量≥300 mL组儿童短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B.infantis)的菌量高于饮奶量<300 mL组儿童[(7.35±1.25)log_(10 )CFU/g vs.(6.91±1.32)log_(10 )CFU/g,t=-2.096,P=0.038;(7.36±1.35)log_(10 )CFU/g vs.(6.68±1.45)log_(10 )CFU/g,t=-2.412,P=0.018]。结论成都市200名学龄前儿童肠道双歧杆菌属检出率为100%,优势菌种为链状双歧杆菌(B.catenulatum)、长双歧杆菌(B.longum)和短双歧杆菌。饮奶量与短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的定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性胃炎患者的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8月收治的Hp相关性胃炎患者118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以及Hp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22%,高于对照组7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分别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健康中老年人饮食和生活习惯对其肠道双歧杆菌结构的潜在影响。方法成都地区招募145名45~78岁中老年人,问卷调查其生活习惯,并收集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定性定量分析粪便中双歧杆菌属及其8个优势菌种組成,统计分析不同情况下双歧杆菌属和种在数量上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中链双歧杆菌(98.62%)和长双歧杆菌(95.17%)检出率最高,双歧杆菌属和种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吸烟人群短双歧杆菌显著低于不吸烟人群(P0.05);每日摄入水果人群的双歧杆菌属和链双歧杆菌高于未每日摄入人群(P0.05);每日饮牛奶、喜好泡菜等腌制食物是双歧杆菌属的有利因素,饮酒、喜好油腻食物是双歧杆菌属的不利因素;每日食用坚果为两歧双歧杆菌的不利因素,但为短双歧杆菌的有利因素;每日进食谷薯类食物为长双歧杆菌的有利因素,而蛋类食物为其不利因素;运动为链双歧杆菌的有利因素,且运动时间越长作用越强,饮酒为链双歧杆菌的不利因素;不同睡眠状况下双歧杆菌无明显差异。结论生活习惯与肠道双歧杆菌种群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不同习惯对不同双歧杆菌的影响可能存在质及量上的差异,因此全面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有望更有效地改善双歧杆菌菌群结构及多样性进而促进健康。  相似文献   

18.
双歧杆菌对严重烧伤患者美罗培南应用后肠菌群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烧伤患者大剂量应用美罗培南后,紊乱肠菌群调整作用.方法严重烧伤患者23例应用美罗培南(6 g/d)7 d后, 随机分为治疗组(n=11)和对照组(n=12);双盲法给予双歧杆菌悬液和生理盐水(100 ml/d),疗程5 d;分别于美罗培南应用前及用后0、1、3、5 d,常规方法检测粪便中双歧杆菌、真菌、大肠埃希菌量.结果美罗培南应用7 d,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量骤减近100倍,真菌数激增100倍;双歧杆菌治疗1 d,肠道双歧杆菌数增加100倍,3 d后真菌量减少约25倍;对照组在停用美罗培南后5 d 肠道菌群始基本恢复;腹泻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后3 d肠道菌群恢复,对照组5 d恢复.结论长期大剂量应用美罗培南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停药后外源性补充双歧杆菌能较快恢复肠道生态,治愈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相似文献   

19.
已经证明产毒型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是假膜性结肠炎(PMC)的主要病因,此种疾病和抗菌素有关,且往往多见于老年人。作者测定了粪便样品中艰难梭状芽孢杆菌的分离率,菌株的产毒能力以及抗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毒素抗体在青年和老年人血清中的存在情况。作者从无胃肠道疾病症状且在四周内未接受过抗毒素治疗的成人取粪样,共413份(213名健康老人,69名脑血管疾病患者,149名健康青年学生)。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工程》2017,(10):1369-1370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6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康复新液保留灌肠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治疗,31例)和常规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治疗,31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7.42%(P<0.05)。两组的头晕、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皮疹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