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论腹股沟疝与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腹股沟疝的病因 腹股沟疝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是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有(1)腹膜鞘状突未闭锁或延期闭锁则可形成先天性斜疝。(2)腹股沟管为腹壁的薄弱区,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此管形成一潜在性裂隙。(3)腹股沟区缺乏肌肉,只有肌腱、筋膜、韧带等结构覆盖,有些特定区肌肉、腱膜、筋膜  相似文献   

2.
腹股沟疝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腔内任何脏器或组织由于各种原因离开原来位置,经由先天存在的或后天形成的裂孔或间隙薄弱区进入另一部位被称之为腹疝,其中发生在腹股沟区的称为腹股沟疝,包括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股疝,腹股沟疝占所有疝的90%,其中斜疝占腹股沟疝的90%,男女发病比例为15:1,以婴幼儿和老年人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与小儿腹股沟斜疝不同,成人腹股沟斜疝是在腹膜鞘状突已经完全闭塞以后,因内环部薄弱而形成斜疝,疝囊进入腹股沟管是通过其后壁上的薄弱点而不是在精索之内,是后天获得性疝,故亦称后天性腹股沟斜疝.该疝是最常见的一种疝,统计结果表明,约占各种疝的80%,占腹股沟疝的90%;男性患者斜疝的发病率远较女性多,约占90%,且右侧斜疝发生为60%,高于左侧(约25%),两侧同时发病率为15%.  相似文献   

4.
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即为腹股沟斜疝,其病因主要是腹膜鞘状突未闭锁并于腹腔相通,即成为先天性疝囊,腹内脏器或组织甚易从残留的腹膜鞘状突,经腹股沟管突出外环形成斜疝。此外,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腹股沟管掩闭机制缺陷,亦是腹股沟斜疝的重要原因之一。斜疝不可能自愈且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故应手术治疗。在基层医院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最为常见的手术。  相似文献   

5.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即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的腹外疝. 1 病因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L2~3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层肌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而睾丸则紧贴在鞘状突的后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横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2例患者2年随访复发5例.讨论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效果好,手术方便,恢复快,对身体影响小,值得推广施行.  相似文献   

7.
<正>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该部位腹壁存在缺损,具有突向体表的囊性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或薄弱点向体表突出而形成。典型的腹外疝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疝外被盖构成。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1],腹股沟疝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和股血管周围疝。腹股沟是位于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其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腹直肌外侧缘。该区域有腹股沟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常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般应及早手术.我们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64例,效果较好,现予以报告.  相似文献   

9.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科最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均由于患儿发育过程中腹膜鞘突先天未闭,腹压增高使腹腔内脏器疝入鞘突形成,我院自2003年2月至2008年3月采用经下腹皮纹小横切口微创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腹股沟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90%,或占腹股沟疝的95%。男性占绝大多数,右侧比左侧多见。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常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及早正确诊断和治疗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作者曾诊治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腹股沟疝是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由于腹壁区域性强度减弱和腹内压力增加,导致腹腔内器官组织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部位向外突出的腹外疝.腹股沟斜疝发病率占腹外疝的90%,占腹股沟疝的95%,腹股沟疝的发生男性占多数,男女比例约为15:1,右侧多发.  相似文献   

12.
人体组织或器官由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某些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孔隙或缺损等薄弱区域进入邻近部位的情况统称为疝.发生于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为腹股沟疝,有斜疝和直疝.斜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总数的75%-90%,或占腹股沟疝的85%-95%,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1] .  相似文献   

13.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直疝多发于老年男性.发病率以腹股沟斜疝占绝大多数. [临床表现] 1、腹股沟疝的症状与疝囊大小、病程长短、内容物性质均有关系.患者在久站、咳嗽或用力时腹股沟区有块壮物突出,平卧后能回纳,当肿块突出时患者下腹坠胀或略有隐痛,回纳后症状即消失.  相似文献   

14.
无症状腹股沟隐性疝又称潜在疝或简称无症状隐性疝。是指在手术探查中偶然发现的腹股沟区腹壁结构缺损。斜疝占隐性疝的绝大多数,表现为腹膜鞘状突未闭。隐性直疝表现为内环内侧腹股沟区腹壁缺损,因其少见而在本文中不做讨论。我院于2004年7月-2005年5月间,在299例各类非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中探查发现无症状腹股沟隐性疝2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马继东 《中国医刊》2003,38(9):24-26
鞘膜积液与腹股沟斜疝均属鞘状突未闭畸形 ,是同一病理机制所致的不同表现形式。本症与腹股沟斜疝的最大不同点是几乎不会影响患儿生理功能。如腹腔内脏器进入未闭而较为宽大的鞘状突管 ,就形成了腹股沟斜疝。如未闭鞘状突管细小 ,仅有腹腔液体进入并聚积 ,就形成了鞘膜积液。在临床上分为 3种类型 :①精索鞘膜积液。②睾丸鞘膜积液。③交通性鞘膜积液。各种鞘膜积液均以男孩多见。女孩则形成N櫣ck囊肿。1 诊断要点1.1 两侧或一侧腹股沟、阴囊部无痛性肿块。1.2 肿块为囊性 ,大小及张力不一 ,可能在 1日内出现变化或消失。1.3 肿块触…  相似文献   

16.
正1疾病介绍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疝,百姓俗称"疝气"。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腹股沟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外环(皮下环),可进入阴囊中,约占腹股沟疝的95%。腹股沟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Hesselbach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和腹股沟管,也不进入阴囊,仅占腹股沟疝的5%。仍然腹股沟疝男性患者占绝大多数。男女比例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然以斜疝为多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疝气困扰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肠梗阻及肠坏死等)。引起腹股沟疝的原因很  相似文献   

17.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儿童的腹股沟斜疝多为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引起,所以传统手术方法是将鞘状突形成的疝囊高位结扎既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我院对传统的斜切口做一改进,均采取小切口(1cm)手术,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或疝囊内荷包缝合高位结扎,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手术方法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其发生是与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或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有关。如延误治疗,可使疝囊逐渐增大,腹股沟管缺损加重,且有发生嵌顿的可能,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应尽早手术。笔者自2000年8月-2007年7月采用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34例,疗效好,复发率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汪祖来 《华夏医学》2007,20(6):1315-1315
腹股沟斜疝、隐睾、鞘膜积液在小儿外科属常见病,而双侧腹股沟斜疝、隐睾、鞘膜积液亦不少见。我院自2001年7月起,采用单一切口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区疾病3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7月至2006年11月我院共收治双侧腹股沟区疾病患儿32例。男31例,女1例。男患儿中,双侧腹股沟斜疝18例,双侧隐睾6例,一侧腹股沟斜疝、一侧鞘膜积液4例,一侧隐睾、一侧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3例。1例女性患儿为双侧腹股沟斜疝。1.2手术方法取耻骨上约2cm处下腹横纹切口,从正中向左右延长,长2~2.5cm。切开皮肤、皮下浅筋膜、横行切开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外科微创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下腹横纹小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鞘突)高位结扎术106例.结果106例患儿手术顺利,手术操作时间平均22min,术中出血少,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天,1例术后4个月复发,无切口感染、出血、阴囊积液及积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腹横纹小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鞘突)高位结扎术适合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尤其是2岁以下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