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在体外人嗜酸粒细胞对埃及血吸虫童虫具有抗体依赖的杀伤作用。童虫的制备:从感染区儿童尿中获得埃及血吸虫虫卵,孵出毛蚴,感染螺蛳,然后使尾蚴自螺体逸出,制备皮肤期童虫。童虫活力通过甲苯胺蓝在玻片上检测。嗜酸粒细胞的制备:按Vadas等(1979)法纯化自愿者外周血中的嗜酸粒细胞,纯度达95%以上。血清的制备:静脉穿刺或手指取血,  相似文献   

2.
迄今已积累的研究资料表明,宿主感染血吸虫后产生的伴随免疫涉及多种免疫效应机理,其中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对童虫的细胞毒作用(ADCC),可能是主要免疫效应之一。本文综述了有关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参与的 ADCC 体外免疫效应机理的研究进展。嗜酸粒细胞依赖抗体的杀童虫作用分为两个步骤:即依赖细胞上的 Fc 受体与结合在童虫表面的抗体 Fc 段搭桥,随之细胞中颗粒的内容物作为配体促进其与童虫不可逆的结合,从而杀伤童虫。嗜酸粒细胞颗粒中的主要碱性蛋白、阳离子蛋白为主要的杀童虫物质,此外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卤化物系统可能也有一定的杀童虫作用。补体、肥大细胞的产物、淋巴因子等对嗜酸粒细胞介导的 ADCC 有促进作用。尽管在体外实验中,中性粒细胞有与嗜酸粒细胞相似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卤化物系统杀伤童虫的机制,但其在保护性免疫表达中的作用迄今仍不明确。近年来,许多实验证明单核-巨噬细胞不仅在体外能依赖抗体特异地杀伤皮肤期童虫,而且因感染、免疫接种或无关抗原(如 BCG)的刺激激活的巨噬细胞能非特异杀伤皮肤期童虫和肺期童虫。巨噬细胞杀伤童虫的细胞毒机理尚不明确,可能与精氨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有关。运用巨噬细胞功能缺陷的小鼠品系进行的体内诱导免疫力的研究,进一步支持巨噬细胞在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的产生中可能起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ADCC)观察了小鼠感染后不同时间血清在体外杀伤系统中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规律。未加补体时,嗜酸粒细胞或巨噬细胞介导的童虫杀伤作用于感染后4wk出现明显作用,分别于5—7wk和6—8wk达高峰,然后下降,至11wk时降至4wk时的水平;而未加补体时无明显的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杀伤作用。在补体参与下,这三种细胞均能介导对童虫的杀伤作用,且作用增强。证实ADCC是日本血吸虫获得性抵抗力的一个重要组分,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介导的对童虫的细胞毒作用是不依赖补体的,而中性粒细胞介导的作用是依赖补体的。结果对选择免疫预防适宜时间和评价候选疫苗效果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者旨在通过体外实验证明,血清中嗜酸粒细胞能粘附于日本血吸虫童虫,有杀灭童虫的作用。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制备:从5例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患者,于治疗前抽静脉血加入肝素,然后按Gartner方法(1980)纯化。血吸虫童虫的收集:以钉螺逸出的日本血吸虫山梨株的尾蚴经肤感染小鼠,用Clegg  相似文献   

5.
以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童虫为实验对象,研究比较了嗜酸粒细胞(Eos)的细胞毒效应对抗体和/或补体的依赖作用。正交设计的体外杀伤试验表明补体和抗体均可作为配体参与Eos杀伤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童虫的细胞毒效应作用;配体依赖作用的大小顺序为抗体 补体>补体>抗体;在新鲜免疫血清1∶20、培养48h、效/靶比5000∶1时童虫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以往研究表明人体嗜酸粒细胞在补体参与下能杀伤曼氏血吸虫童虫;组胺及人工合成的甲硫酰肽类f-MLP能增强这种杀伤作用;致敏肥大细胞释出的白细胞三烯B_4(LTB_4)能增强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细胞的C_3b受体。因此观察LTB_4是否影响粒细胞介导补体依赖的对童虫杀伤作用并与f-MLP及其他有关白细胞三烯比较,和观察在其单独作用时有无杀虫效应。白细胞三烯通过花生四烯酸与中性细胞一同孵育获得并经液相层析纯化,曼氏血吸虫童虫按Ramalho-Pinto(1974)机械法制  相似文献   

7.
以抗嗜酸粒细胞血清(AES)对嗜酸粒细胞(Eos)在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感染小鼠体内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小鼠经初次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5wk后,用200条尾蚴攻击感染,并经AES处理,肺部回收童虫数明显高于用正常兔血清(NRS)处理的对照组;正常小鼠经被动转移免疫血清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用AES处理,肺部回收童虫数比NRS对照组明显增多。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皮下致敏小鼠,2wk后经尾静脉注射虫卵形成肺肉芽肿反应,经AES处理后,肺虫卵肉芽肿内Eos受到明显抑制,肉芽肿平均直径明显小于NRS对照组。试验结果提示,Eos是宿主体内对日本血吸虫童虫有效的杀伤细胞之一,其杀伤作用是抗体依赖的Eos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ES能特异性地仰制肉芽肿内的Eos,并对不同时期肉芽肿的直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鼠初次和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皮肤内的细胞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正常和慢性感染鼠,经耳廓皮肤分别初次和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15b后,慢性感染鼠皮肤内的嗜酸粒细胞(EOS)较初次感染鼠明显增加.两组鼠炎症细胞在童虫附近或包围完整及解体的童虫,形成粒细胞性微脓肿。超微结构显示,扁平的EOS紧贴童虫表面,并脱颗粒。粘附处局部皮层可见破坏现象。中性粒细胞(NEU)的粘附不如EOS紧密,未见脱颗粒现象,童虫皮层完整。结果提示,EOS是对日本血吸虫皮肤期童虫有效的杀伤细胞.  相似文献   

9.
Calpain抗体介导的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细胞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钙离子激活的中性蛋白激酶 (Calpain)的保护性免疫力和免疫保护性机制。方法 用重组纯化的Calpain抗原免疫小鼠 ,制备抗Calpain血清 ,将机械转化的日本血吸虫童虫和同种鼠激活的嗜酸性粒细胞共同培养 ,观察细胞对血吸虫童虫的黏附及对童虫的杀伤效果。结果 重组Calpain抗原免疫小鼠后 ,产生了极高的抗Calpain特异性抗体 ,并介导了同种鼠的嗜酸性粒细胞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黏附。在 3 7°C ,5 %CO2 培养 48h后 ,3 3 .8%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被杀死 ,与对照组 14 .5 %的自然死亡率相比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Calpain特异性抗体介导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细胞毒作用 ,提示Calpain可能是日本血吸虫的一个疫苗候选分子 ,该分子的重组抗原有可能应用于血吸虫病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人源性抗日本血吸虫肌球蛋白Fab噬菌体抗体体外杀伤血吸虫童虫作用。方法利用日本血吸虫肌球蛋白(Sj myosin)对人源性抗日本血吸虫Fab噬菌体抗体库进行富集筛选,获得抗Sjmyosin的特异性噬菌体抗体,将该抗体和巨噬细胞或补体与日本血吸虫童虫共培养,测定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作用。结果将抗Sj myosin噬菌体抗体和巨噬细胞及补体与血吸虫童虫共培养时,在培养后24h即出现杀伤作用(童虫死亡率为4.69%),48h童虫死亡率达84.06%,96h童虫死亡率达89.38%。结论人源性抗Sj myosin Fab噬菌体抗体具有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活性。  相似文献   

11.
新入侵的童虫与成虫的抗原性是不同的,因此,寻求期特异性抗原作为针对最脆弱的幼虫期的免疫攻击手段,可视为抗血吸虫的部分战略目标。最近几年,经过大量体外实验,认为童虫可能是免疫干扰最适宜的靶子,新转变的童虫对抗体和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以及利补体的细胞毒作用敏感。这些体外效应机制仅使极幼小的童虫易被杀死,而对感染5天后的肺期童虫常不起作用,在体外或体内,虫龄为24~28小时的虫体对细胞毒机制几乎不起反应。对  相似文献   

12.
Ⅰ.体外研究目前一般认为,机体对血吸虫的免疫主要是针对皮肤内的早期童虫,而不是在门脉寄生的成虫。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血吸虫童虫的皮层对宿主的免疫攻击起着靶子的作用。有关血吸虫童虫的杀伤机制,首次由Clegg等(1972)提出,他们证明,当培养液中含有曼氏血吸虫免疫的罗猴血清时,曼氏血吸虫早期童虫在体外培养后4天被杀死,起作用的抗体为IgG类,似乎是补体依赖的。Perez等(1973)用来自感染曼氏血吸虫的罗猴的抗体和细胞首次证明抗体和细胞对血吸虫的杀伤有协同作用,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Butterwo-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已建立的一种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 ,观察该模型兔血清对童虫的体外杀伤作用 ,探讨该血清抗体在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 方法 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并比较不同稀释度的日本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兔血清 (A血清 )与日本血吸虫感染常规模型兔血清 (B血清 )对体外培养童虫的杀伤作用 ,并经甲基蓝染色后计算童虫死亡率。 结果 对体外童虫的杀伤作用 ,新模型兔血清随浓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弱 ,血清浓度越低 ,童虫死亡率亦越低。但常规模型兔血清随浓度的降低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以 1/ 10左右稀释度时最高。比较A、B两种血清对童虫的杀伤作用 ,前者强于后者 ,1/ 2血清稀释度培养 48h观察到的童虫死亡率分别为 (4 1.2 3±1.0 8) %和 (2 7.2 7± 2 .86) % (P <0 .0 5 ) ;先加入后者 4h后再加入前者能部分抑制前者的杀童虫作用 ,童虫死亡率为(3 7.63± 2 .3 3 ) % ,介于两者之间。常规模型血清组部分童虫体表出现膜状或泡状物质包绕 ,但童虫却未受到明显杀伤。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兔血清在体外对童虫的杀伤作用强于常规模型兔血清 ,推测前者可能以杀伤抗体占优势 ;而后者可能以封闭抗体占优势。  相似文献   

14.
实验用小鼠动物模型。在体外特异性抗血吸虫血清(Ab)存在下,巨噬细胞(Mφ)、嗜酸粒细胞(Eos)和中性粒细胞(Neu)均可粘附于童虫表面,使童虫死亡率显著增高。加入葡萄球菌A蛋白(SPA),可使童虫表面粘附细胞数及粘附细胞的童虫数显著降低。表明细胞的粘附至少部分地是通过IgG抗体的Fc段与效应细胞上Fc受体的桥连而实现的。将童虫与抗体和/或细胞体外作用18h后接种于小鼠腹腔,6wk后的成虫回收率Eos Ab和Mφ Ab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Neu Ab组在体外试验虽有一定作用,但体内试验无效。  相似文献   

15.
在体外试验系统中,特异性抗血清或各种效应细胞单一因素与日本血吸虫童虫作用,对童虫一般不出现有意义的杀伤作用。但当两者共同作用于虫体时,则可使粘附各种效应细胞的童虫比率和童虫死亡率显著增高。这种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特异性抗体的浓度、效应细胞与童虫的比率(效一靶比率)和孵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在同样条件下,一般均以巨噬细胞(Mφ)和嗜酸性粒细胞(Eos)的作用较强,中性粒细胞(Neu)作用较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Mφ和Eos紧密粘附于虫体表面,致虫体表面出观明显损伤。而Neu在虫体粘附一定时间后自由体脱落,童虫结构相对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用刀豆素A刺激脾细胞所产生的部分纯化巨噬细胞激活因子(MAF),可活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体外杀伤血吸虫童虫。小鼠为雌性C_(57)BL/6品系,曼氏血吸虫童虫为波多梨各株,按Clegg和smithers(1972)穿越离体皮肤法进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血吸虫童虫与活化的炎性巨噬细胞培育48小时后,平均有60.9%(SE±5.3)的童虫被杀伤;仅培育24小时未测到细胞毒作用;培育5天后童虫死亡率(62.8±8.2SE)与48小时相似。而对照组则分别为14.8±2.3SE和13.5±8.2SE。显微镜检未见童虫为粘附性巨噬细胞群所包围。并检测MAF、对照组分或无细胞培养基对血吸虫童虫的直接细胞毒作用,结果均阴性。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固定巨噬细胞不能杀伤童虫。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异种寄生虫感染是否会增强抗日本血吸虫IgE单克隆抗体(Sj18ε.1)被动免疫转移的作用,选用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和在IgE依赖性杀伤血吸虫量虫方面能激  相似文献   

18.
血吸虫童虫对过氧化氢介导的杀伤作用较敏感。本文报道感染曼氏血吸虫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无论经过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刺激,均能降低过氧化氢的杀虫作用。作者用CD-1雌性小鼠采集腹腔渗出细胞(PEC),其中有的鼠未感染,有的感染曼氏血吸虫达8~10周,或在采集前5及4天分别腹腔注射BCG或3%Brewer's巯基乙酸酯(THGL),所得的腹腔渗出细胞分别为U-PEC、S-PEC、BCG-PEC和FHGL-PEC。S-PEC含10~20%嗜酸粒细胞,BCG-PEC含20~  相似文献   

19.
正常人与曼氏血吸虫病人的粒细胞在补体存在时能在体外杀灭血吸虫童虫,该杀灭作用涉及激活补体和C_3受体。本文作者研究了曼氏血吸虫病人的单核细胞抑制粒细胞(G)对血吸虫童虫(sch)的细胞毒以及病人  相似文献   

20.
一氧化氮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NO)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 方法 用LPS或LPS+IFN-γ诱导离体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使其产生NO;加入机械断尾的日本血吸虫童虫,测定48 h内童虫的死亡率。为进一步证实NO对童虫的杀伤作用,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抑制剂L-NNA(Nω-nitro-L-arginine)抑制NO的产生,与未加抑制剂组比较,观察童虫死亡率的变化。 结果 LPS或LPS+IFN-γ均能有效诱导巨噬细胞产生NO,2.0×10~5细胞产生的NO浓度分别为(109.96±3.70)μmol/L和(113.50±7.38)μmol/L,其相应的杀虫率分别达91.07%±2.92%和96.86%±2.36%。加入2 mmol/L的L-NNA后,巨噬细胞的NO产量明显降低,其杀虫率也相应减低。 结论 巨噬细胞诱生的NO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具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