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神经掌皮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预防腕、掌部手术损伤正中神经掌皮支和掌皮支损伤后修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40侧成人上肢标本正中神经掌皮支的来源、走行、分支与分布进行解剖观测。结果:40侧标本均有掌皮支,在掌长肌腱桡侧距离远侧腕横纹中点(45.6±20.3)mm处发自正中神经桡侧,距离远侧腕横纹中点(19.3±11.6)mm处穿出前臂深筋膜,距离远侧腕横纹中点(8.2±3.5)mm处浅出掌腱膜。掌皮支长(49.4±24.8)mm,起点处宽(1.2±0.8)mm。掌皮支分3支者22例(占55%),分2支者12例(占39%),1支者6例(占15%)。掌皮支主要分布于鱼际区和掌中区。结论:掌皮支的来源、行程较恒定。腕、掌部手术应在掌长肌腱桡侧作纵行切口,可避免损伤掌皮支。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50例成年人的正中神经掌皮支进行了局部解剖学研究,结果如下:50侧均存在掌皮支,自正中神经挠侧发出,位于掌长肌和挠侧腕屈肌肌腱之间的深方,发出点距离“0”点即远侧腕横纹46.0mm。 相似文献
3.
正中神经掌皮支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腕掌部手术避免损伤掌皮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双目放大镜下对50侧成人上肢正中神经掌皮支的来源、走行及分支进行解剖和观测。结果:50侧均存在掌皮支,距离“O”点即远侧腕横纹46.0mm处自正中神经桡侧发出,穿出前臂筋膜处距O点19.6mm;穿出掌腱膜处距O点8.3mm。掌皮支长48.5mm,起点宽1.2mm,距舟骨结节垂直距离8.2mm。掌皮支有3个分支的28侧(56.0%);只有外侧支和中间支的11侧(22.0%);只有内侧支和外侧支的4侧(8.0%);只有外侧支的4侧(8.0%);只有中间支的3侧(6.0%)。结论:掌皮支的来源、行程较恒定。腕掌部手术应尽量靠近尺侧,采取纵行切口,免伤掌皮支。 相似文献
4.
正中神经掌皮支血供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例上肢标本,观察了正中神经掌皮支的血供,结果是正中神经掌皮支的营养动脉是来自民动脉干、桡动脉干,掌浅弓及桡动脉掌浅支的分皮,共135支,平均每条掌皮支为2.70支营养动脉,其营养动脉进入神经方式有伴入型、直入型及肌支型三种,营养动脉进入神经的方位有4种方向,即由外侧、内侧、前方和后方进入神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修复正中神经返支提供带血管蒂神经桥接的有关数据和掌皮支血供的解剖学资料。方法用体视学方法研究了40侧灌注红色乳胶液的返支和掌皮支的营养血管。观察返支营养血管的来源、长度、外径和进入神经干的方式;观察掌皮支营养血管的来源和进入神经的方式。结果返支营养动脉主要发自掌浅弓凹侧筋膜支(称之来源动脉)。来源动脉起点至“零点”距离(11.62±2.30)mm,外径(0.95±0.10)mm,长度(10.12±1.30)mm。营养动脉主干长度(2.84±0.10)mm,外径(0.42±0.15)mm。营养动脉从返支主干近侧1/3段直入式进入神经者占86.5%;从返支中、远侧段伴入式进入神经者占14.5%;掌皮支营养动脉主要发自尺动脉(占52.5%)和桡动脉(占37.5%),以直式、伴入式和肌支式进入神经。结论返支营养动脉可作为血管蒂神经移植的受体血管。 相似文献
6.
在50全外肢标本,观察了正中神经掌皮支的血供,结果下下中神经掌皮支的营养动脉是来自在尺动脉干,桡动脉干,掌浅弓及桡掌浅支的分歧,共135支,每条掌皮支为2.70支营养动脉,其营养动脉进入神经方式有伴入型,直入型及肌支型三种,营养动脉进入神经的方位有4种方向,即由外侧,内侧,前方和后主进入神经。 相似文献
7.
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的形态学基础与踝前和足背区疼痛的关系。方法:采用骨标本观测和尸体解剖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腓浅神经卡压的形态学因素。结果:60侧腓骨标本中,50%骨前嵴锐利。骨前嵴右侧长7.9±3.1cm,左侧长6.6±2.4cm。腓浅神经16.7%越腓骨下端骨前嵴时受卡压。结论:腓骨下端骨前嵴与深筋膜或伸肌支持带对腓浅神经的卡压是导致踝前和足背区疼痛的原因之一。对遭受卡压的腓浅神经皮支切开深筋膜或伸肌上支持带减压,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中神经在肘部及前臂上段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在肘部及前臂上段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例上肢标本上解剖观察正中神经受压的解剖因素。结果:肱二头肌腱膜与正中神经的关系;非覆盖型80%(40侧),部分覆盖型12%(6侧)和全覆盖型4侧(8%)。64%(32侧)反转筋膜斜过正中神经前方。18.6%(8侧)旋前圆肌肱骨头肌内有明显腱束,94%(47侧)尺骨头浅面有增厚腱膜。指浅屈肌起始两头间的形态结构:88%(44侧)联合腱弓型,4%(2侧)纤维弓,8%(4侧)指浅屈肌腱束。结论:正中神经通过前臂上段及肘部时,肱二头肌腱膜,旋前圆肌肱骨头的反转筋膜和肌内腱束,尺骨头浅面的腱膜,指浅屈肌起始部的联合腱弓和纤维弓等可能是导致其受压的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中神经返支卡压及易损伤部位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术后大鱼际功能恢复不良的原因与返支易损伤部位。方法:对20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正中神经返支走行中存在的卡压因素以及易损伤部位。结果:(1)拇短屈肌浅头尺侧存在腱弓及腱纤维束结构,对正中神经返支形成卡压;(2)住屈肌支持带远侧返支与掌腱膜关系密切,在此部位掌腱膜可对返支形成卡压或术中易误伤返支;(3)走行中返支与拇长屈肌腱和示指屈肌腱存在交叉走行关系。结论:(1)返支走行中存在易卡压因素,治疗腕管综合征时应常规探查松解返支;(2)涉及拇长屈肌腱,示指屈肌腱和掌腱膜手术时,应注意防止损伤返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肘部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观察50侧上肢标本,结果 肱二头肌腱膜与正中神经的关系有非覆盖40例(80%),部分覆盖型6侧(12%)和完全覆盖型4侧(8%)。旋前圆肌纤维桥斜过正中神经前方32侧(64%)。旋前圆肌肱骨头肌内有腱束8例(成人,占18.6%),尺骨头汪岙较厚筋膜47侧(94%)。指浅屈肌起始结构有联合腱弓型44侧(88%),纤维情怀2侧型(4%)和腱束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测在前臂正中神经卡压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0例临床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前臂正中神经的神经肌电图检查资料,分析其电生理阳性指标.其中腕管综合症(carpal tunnelsyndrome,CTS)75例,前骨间神经卡压综合征(anterior interosseous entrapment nerve syndrome,AINS) 12例,旋前园肌综合征(pronator teres syndrome,PTS)10例,正中神经返支卡压征(recurrent median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 RMNES)3例.结果:肌电图检测发现CTS患者正中神经腕部潜伏期延长,腕部以下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异常;AINS患者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功能正常,拇短展肌EMG正常,前骨间神经支配肌有自发电位或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TS患者正中神经支配肘下肌有自发电位,前臂NCV减慢,波幅降低,正中神经干动作电位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异常.正中神经返支卡压综合症仅拇短展肌有异常电位,掌部潜伏期延长,感觉神经功能正常.结论:肌电图技术在诊断和鉴别前臂正中神经卡压疾病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郑秀琴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8,17(5)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返支卡压征(RMNES)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总结15例RMNE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电生理检测资料,并与18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5例RMNES(患者组)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DML)、拇短展肌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0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前臂段运动传导速度(MC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针电极肌电图检测15例拇短展肌、拇指对掌肌失神经电位(纤颤与正锐波)和多相电位增多,募集功能减弱。小指展肌、旋前方肌肌电图各项指标正常。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RMNES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可靠方法,也是临床客观准确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返支卡压征的临床与电生理特点。方法:总结20例手术及电生理检查证实正中神经返支压征患者的临床与电生理资料,其中男51例,女5例,平均年龄37岁。结果:20例患者正中神经末梢运动潜伏时延长,腕-掌部运动传导速度(MNCV)减慢<50m/s,16例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16例拇短展肌见自发电位、20例感觉神经功能均正常。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正中神经返支卡压征的可靠手段,能为临床提供客观、准确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5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腓总神经的走行及分支位置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腓总神经从坐骨神经分出至小腿之前,走行在致密的胭窝外侧沟和腓管内。胭窝外侧沟的长度为82.5±2.3mm。在腓管内,神经与腓骨颈处的骨膜紧紧相贴,腓管的长度为26.5±1.5mm,腓总神经在腓管内的长度为23.5±1.7mm。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位置,在进入腓管之前者占42%,在腓管内者占58%。结论致密的胭窝外侧沟,以及腓总神经在狭窄的腓管内与腓骨颈处的骨膜紧密相贴,是腓总神经容易受卡压的两处解剖学位置。 相似文献
15.
根据54侧成人尸体肘部桡管,旋后肌管及桡神经深支在肘部行程的解剖学研究,特别观察到桡侧腕短伸肌纤维桥有90.6%为全腱性,其中有88.9%与旋后肌弓外侧半重叠直接紧邻桡神经深支,认为该纤维桥是桡神经深支在肘部卡压的主要因素。并注意到桡神经深支与桡骨头部位的关节囊等关系密切,提示临床医生注意。 相似文献
16.
足背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上少见,我院自1988年至今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3例患者为男性战士,年龄18~24岁,病程1~3月,无明显外伤史.左足2例,右足1例.步态:1例正常,1例轻度内八字,1例因患足底前正中鸡眼1年未愈而内翻行走. 相似文献
17.
18.
掌到腕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在轻、中度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诊断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敏感的电生理检查方法。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电生理学检查为轻、中度的CTS患者24例(41手)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14例(28手),采用顺向性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法分别测定指3-腕、指3-掌、掌-腕正中神经(MN)SCV及MN远端潜伏期(DML)。(重症CTS者因易于诊断,不列入本研究。)结果:掌到腕MN SCV%47.12m/s,考虑诊断CTS。在所有诊断轻、中度CTS的研究组中,指3到腕MNSCV减慢的占63%,掌到腕MNSCV减慢的占95%,指3到掌MNSCV减慢的占10%。结论:用指3刺激,腕记录和指3刺激,掌记录(掌至腕测量距离为7~8cm)来分别检测并计算出指3到掌和掌到腕段的SCV,在诊断轻度、中度CTS方面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方法,在怀疑CTS时此诊断方法可作为常规的电生理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正中和尺掌-腕混合神经潜伏期差在腕管综合征(C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常熟市中医院门诊诊断为CTS的患者47例(77只手掌)作为研究组,同时收集同时段在体检中心健康检查的志愿者46名(69只手掌)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正中神经腕-拇短展肌的远端运动潜伏期(DML)、腕-中指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及正中和尺掌-腕混合神经潜伏期差(ΔDSL)。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腕-拇短展肌DML延长[(4.49±0.97)ms比(3.16±0.42)ms],腕-中指SCV减慢[(42.62±7.35)m/s比(60.65±6.70)m/s],SNAP波幅下降[(11.89±8.05)μV比(22.07±7.22)μV],正中和尺掌-腕混合神经ΔDSL延长[(0.84±0.34)ms比(0.23±0.10)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腕-拇短展肌DML、腕-中指SCV、正中和尺掌-腕混合神经ΔDSL诊断特异度分别为97.1%、100%、98.6%(P>0.05),诊断敏感度分别为66.2%、59.2%、90.1%(P<0.05)。结论:正中和尺掌-腕混合神经ΔDSL用于诊断CTS是比较敏感的,尤其可以提高早期CTS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基础和诊断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征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收治的12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及诊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6例中4例有效,有效率66.67%。手术治疗8例,随访2-3年,症状完全消失,肌力较术前恢复至Ⅳ-Ⅴ级,未发现有复发者,但肌肉萎缩无明显改善。结论:本征早期用保守疗法可使部分患者治愈,如治疗2个月无效或出现明显肌肉萎缩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