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鲍小敏  丁新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601-1602
目的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落实医改的举措之一,通过对上海某区"家庭医生制服务"开展情况的调查,了解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知晓情况、认可程度及开展服务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今后稳步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提供一些参考建议。方法通过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形式了解相关信息,收集较客观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签约服务的居民大多为老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民,认可"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但是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知晓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结论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更接近居民家庭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深受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全科医生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及居民的依从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北京月坛社区试行家庭医生“首诊制”可行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北京月坛社区实施家庭医生"首诊制"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月坛社区试行家庭医生"首诊制"服务的200户536名居民进行现状调查.结果 居民平均年龄(56±18)岁,其中60岁以上者占52.9%;39.55%的居民患高血压,24.07%患糖尿病,15.49%患心脏疾病,14.55%患慢性关节病;过去1年中,89.0%居民首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87.0%和84.0%的居民对家庭医生诊断、治疗疾病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86.0%认为目前实行的"一站式报销"政策方便;参加"一站式报销"政策的患者2007年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花费占全年医疗总费用的42.62%;68.5%的居民表示愿意接受在目前情况下全面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制".结论 月坛社区的居民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水平较高,有医保"一站式报销"优惠政策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月坛社区推行家庭医生"首诊制"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杜雪平  董建琴  钱宁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9):1811-1812
目的 了解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方法,选取自愿与"家庭医生"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的居民370户857人及糖尿病患者58例,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前后居民及糖尿病患者在知、信、行方面的变化.结果 家庭医生责任制实施后,居民体质指数知晓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率及健康体检的人数构成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医生责任制实施前后,糖尿病患者平均每月检查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状况评分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实施可以使社区居民享受经济、便捷、高水准的医疗保健,提高了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庭医生责任制符合政府以及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创建"粉丝"为基础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并对其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个团队中的18名医生与辖区内居民签订了契约式服务,每名医生约签约50户"粉丝"家庭,共签约"粉丝"家庭925户。责任医生为"粉丝"家庭提供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指导等服务,由此盘活居民健康档案、实施慢性病管理等各项社区卫生工作。结果以"粉丝"为基础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运行,使社区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明显改善,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以"粉丝"为基础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运行效果良好,能够为我国其他地区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上海市新一轮社区综合改革背景下,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竞聘重组家庭医生团队,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形式,明确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内容,开展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建立家庭医生团队为核心的内部管理机制等举措,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从运行效果来看,模式构建后,常住人口及慢性病患者人群签约率、社区就诊率上升,基本医疗质量指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指标明显改善,社会评价指标、全科医生人力资源指标有所改善,科研能力有所提升。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构建,对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健康与费用“守门人”作用,建立有序就医格局,促进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宏艳  李一童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0):1145-1149
目的 对海淀区青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式服务实践进行总结,以期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并为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参考。方法 青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10支新型全科服务团队,初步形成了以全科医生为主导,以全科服务团队为载体,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站为工作平台,以签约居民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对青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2014年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进行回顾,并收集卫生统计报表、团队绩效考核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截止到2014-12-31,建立并完善了家庭健康档案11 782户,居民个人健康档案45 731份,并全部录入医生工作站系统;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8 254户、31 942人。2011-2014年,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人数、规范化管理率、血压血糖控制人数及控制率呈提高趋势。2010-2014年,中心诊疗人次、业务收入呈持续增长趋势。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较高。结论 青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初见成效,是符合现有医疗资源的服务模式,但还存在着家庭医生式服务没有明确的规范、人力资源相对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家庭医生作为社区群众健康状况的管理者,是社区居民的"健康管家"[1],扮演着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和"代理人"[2]的角色。家庭医生可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1发达国家家庭医生现状从发达国家现行的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现状来看,家庭医生制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较为普遍,有着一定的共同点,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目前上海市闵行区社区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认知情况,为上海市在医疗卫生改革中进一步完善、推广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4—6月,选取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400名(供方),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居民700名(需方)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双方基本信息、签约情况、认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最需要改善的方面,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知晓情况、就诊意愿、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主观需求情况,家庭医生对就诊对象了解情况、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落实情况。结果 社区居民中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7份,有效回收率93.9%;家庭医生中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3份,有效回收率90.8%。在社区居民中,知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432名(65.8%)。在家庭医生提供的所有服务中,社区居民需求排名前3项为健康体检,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精神卫生、传染病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健康咨询服务。家庭医生提供服务排名前3项为:慢性病建卡及随访管理、家庭病床及上门服务、双向转诊服务。在已签约的216名社区居民中,选择签约的家庭医生就诊率为50.0%(108名);家庭医生对于就诊对象是否为自己签约对象的了解率为78.2%(284/363)。居民和家庭医生认为目前服务中最需要改善的方面为家庭医生诊治水平、基本药物制度的药物种类和对于疑难杂症向专科医院的快速有序转诊。结论 供需方对于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认知情况存在一定差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队伍应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证居民健康,保障家庭医生责任制的顺利实现和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9.
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改革和实施,更加充分地体现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延伸和深化健康管理服务,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程度。社区护士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家庭医生式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德奇  史庭璋  伍平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6):1806-1808
目的测评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居民满意度,探索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模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试行家庭医生责任制的62名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结果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行的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32.26%,其中医患沟通满意度为66.13%,医学技术服务满意度为61.29%,服务组织满意度为33.87%。结论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家庭医生责任制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可及的医疗服务,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但是如何提升家庭医生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业务水平,如何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使之能更合理、更充分的应用是家庭医生责任制探索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中心,配合大型医院,依托电子健康档案的新型社区医疗模式,探索合理有效地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扩大电子健康档案的建档规模、加强全科医生团队建设、培养技术全面的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服务量变化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2002~2004年上海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项目中的中医服务量年度变化情况。方法设计调查表对上海市城乡19个区县的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结果2002~2004年上海市中医药各项服务项目的服务量城乡之间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3年间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数、中医药处方量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郊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家庭病床人次、家庭健康档案数、中医药处方量、中医出诊人次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上海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门诊总人次、建立中医家庭病床人次、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数、中医出诊人次和中医药处方数等5项服务工作的服务量基本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就总体发展而言,郊区(县)的服务量远低于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大力开展中医家庭病床、建立家庭档案和中医出诊服务,推广这些优质服务,促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医全科医学起步较晚,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聚焦中医全科医学诊疗实践,从中医全科医学诊疗理念与实践模式、诊疗技术在社区的应用、发展优势及现存问题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现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促进中医全科医学发展成为实用价值高、服务能力强、广泛渗透基层的中医实践学科。中医全科医学诊疗理念和实践模式特点为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个体化综合干预、治未病的预防养生理念及重视服务家庭与社区。中医全科医学诊疗技术在社区服务中的应用主要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管理以及体质辨识和调养方法、膏方治疗冬病夏治、中医适宜技术筛选应用等社区健康问题的中医药干预。中医全科医学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慢病防治,助力医养结合;容易立足社区和家庭,促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简便效廉,有利于节约医疗成本;有利于中医理论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促进中西医融合等方面。同时,中医全科医学发展还存在人才教育及培养体系尚需完善、中医全科医生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完善、岗位缺乏吸引力;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依然薄弱;中医全科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仍不足等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和分析某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状况,为该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方法 在前期文献研究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该市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500名门诊患者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较低,完全熟悉和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的居民仅占24.39%;70.73%的调查对象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但存在性别、年龄、家庭收入、健康状况等的显著差异。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和形成上同时具有集中性和差异性。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当地居民需求为导向,多层次、多类型、多服务方式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是有效提高签约居民服务利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京北山区的老年居民慢性病高发、经济基础薄弱、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有限、距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路途较远。目前京北山区家庭医生团队由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共同组成,二者在山区老年居民签约服务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目的了解京北山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并对山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出适宜建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019年9—10月,选取北京市怀柔区北部山区的8个乡(镇),按比例抽取每个乡(镇)家庭医生团队的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及签约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计抽取社区医生141例、乡村医生133例、老年居民345例。老年居民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希望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服务的方式及内容、认为获取健康资讯最有效的渠道、对该服务模式的满意度等;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开展签约服务中互联网使用情况、为老年居民提供的服务内容等。同期,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4例社区医生、24例乡村医生、16例老年居民进行个人深度访谈,了解调研对象对联动签约服务模式中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职责的认知、对该签约服务模式的看法、对互联网在该模式中应用的看法、对该签约模式发展的建议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量性研究结果显示,京北山区老年居民希望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签约服务内容前3位依次为下乡开展大课堂宣传〔199(57.7%)〕、下乡体检〔197(57.1%)〕、送医送药下乡巡诊〔169(49.0%)〕;老年居民希望家庭医生团队开展服务的方式或渠道前3位依次为门诊诊疗服务,上门医疗服务、在社区组织健康宣教讲座;老年居民认为获取健康资讯最有效的前3种渠道依次是乡村医生/村中喇叭宣传〔253(73.33%)〕、社区医生就诊时面对面宣传〔134(38.84%)〕、张贴或发放宣传资料〔126(36.5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居民对服务态度、服务效果、服务项目、沟通能力的满意度是其对"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综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健康管理服务、出诊服务、药品配送与用药指导服务、长期处方服务开展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使用网络在线与居民交流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质性研究发现老年居民对网络在线服务需求较低,对乡村医生依赖性高;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有限;社区医生与老年居民交流少,主要以协调医疗资源为主。结论京北山区老年居民签约服务的开展离不开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的共同努力,现阶段呈现出对乡村医生近距离服务的高度依赖,对社区医生高水平技术和医疗资源平台的需求。建议以老年居民需求为导向,发挥乡村医生地利人和的优势,发挥社区医生技术和平台优势,优化"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合肥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需求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合肥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情况,探讨社区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意愿的影响因素,为家庭医生服务的推进提供政策性建议.方法 2016年3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合肥市480名社区居民进行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医生签约意愿情况、家庭医生服务内容需求、家庭医生的信任度的调查.结果 46.04%的社区居民不熟悉家庭医生政策;47.50%的社区居民有签约意愿;不同的年龄、婚姻状况、医保类型、月收入、慢性病程间的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签约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50%的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信任.结论 合肥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知有待加强;应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的服务,对社区居民进行饮食、运动指导,增加对疾病的管理,能提高居民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一套契合于山区特征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以期达到调动山区家庭医生的服务积极性,提升签约服务效果的目的。  方法  2019年9月—2020年5月,通过问卷调查、关键知情人访谈、专题小组讨论及典型个案的实地研究以描述山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况,设定适宜京郊山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并评价方案在机构的实际应用效果。其中,定性资料采取主题框架法、内容分析法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  结果  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以标准化工作量法和目标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满意度及目标完成情况4个方面对山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行考核。开展个案研究的琉璃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度、满意度、签约知晓率分别从2019年的55.00%(排名第12)、50.00%(排名第9)、60.00%(排名第4)跃升至2020年度的92.00%、92.49%、89.80%,3项指标均位居全区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1名。  结论  构建符合山区工作特点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可以达到调动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良性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社区糖尿病管理现状,明确患者选择家庭医生作为疾病管理服务供方的决策影响因素,为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建议。 方法 2018年5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上海市某社区确诊糖尿病患者500例。自行设计问卷,以Likert 5级评分法,从7个维度30个条目,调查患者选择家庭医生作为疾病管理供方的决策影响因素;从6个维度22个条目,调查患者不选择家庭医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500名患者,选择家庭医生作为疾病管理服务供方影响程度最大的5个项目分别是:服务态度好(影响因素评价均值1.17);家属陪同和照顾方便(均值1.15);对医生熟识并了解自身情况(均值1.08);慢性病病情稳定(均值1.07);离家近,利用方便(均值1.06)。不选择家庭医生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的前5个项目分别是:不提供专家门诊(影响因素评价均值0.96);担心一次就诊不能解决问题(均值0.87);医保报销比例无显著变化(均值0.80);报销政策没有规定首选社区(0.77);社区医疗设备不能满足需求(均值0.76): 结论 家庭医生服务因距离和时间可及、费用低廉、服务较好等优势,是居民选择慢性病管理服务提供方的主要因素,但医疗技术、设备、药品和当前卫生政策因素对居民优先选择家庭医生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务尚有一定程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背景 随着家庭医生岗位越来越受到全科医生的青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采用竞聘上岗的形式选拔优秀的家庭医生。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来说,如何科学地评价竞聘者的综合能力以达到知人善任,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目的 明确家庭医生综合能力各评价指标的测量方法和计分办法,为家庭医生岗位竞聘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前述构建的“家庭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2019年1-5月,通过文献回顾和专题小组会议的方法,利用SMART原则,建立家庭医生综合能力考评办法。结果 家庭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中的63个三级指标对应100个测量指标。根据赋分结果,家庭医生综合能力考评表总分为1 000分。其中,一级指标赋分情况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308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86分)、人文执业能力(113分)、人际交往能力(163分)、教育学习能力(153分)及综合管理能力(177分)。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家庭医生综合能力考评办法(包括测量方法和计分办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示家庭医生能力培养应着重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该考评办法可应用于社区家庭医生岗位竞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