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术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IABP支持下进行急诊PCI治疗的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46例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未应用IABP支持下采用急诊PCI治疗的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32例为对照组,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7 d时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患者病死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AMI分类、病变位置、病变累及分支及置入支架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IABP时间平均为(84.12±34.74)h,2组术前CRP、TNF-α、IL-6水平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时2组CRP、TNF-α、IL-6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VEF术后2周、3个月时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内病死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0.43%vs.56.25%,P<0.05)。结论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在急诊行PCI治疗时联合IABP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术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置目的利用双核素(201T1及18F-FDG)SPECT方法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存活心肌的影响。方法40例首次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将其随机均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同时,经微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内支架远端注入自体BM-MNC悬液或等量的肝素 0.9%氯化钠溶液。研究终点为PCI术后6个月时双核素(201T1及18F-FDG)SPECT测定存活心肌的变化。结果随访6个月时,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显著提高,但移植组患者的改善幅度(△LVEF)更大[(7.6±2.8)%比(3.0±2.8)%,P<0.01]。20T1-SPECT显示移植组患者左心室心肌灌注明显改善,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减少(6.7±3.0)%,同时18F-FDG-SPECT显示梗死边缘区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面积明显增加,提示存活心肌明显增加。结论自体BM-MNC移植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边缘区心肌灌注,增加局部存活心肌,提高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延迟PCI术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心肌灌注及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病情稳定后7~10天,行延迟PCI术.随机分成骨髓细胞移植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的经静脉心肌超声造影(IMCE).结果:移植组LVEF由术前(37.26±4.21),1月后上升到(54.42±5.26)(P<0.05);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38.86±4.63)vs(40.28±4.56)](P>0.05).LVDd移植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不显著[(50.23±3.42)vs(52.48±3.26)](P>0.05);而对照组[(50.96±2.68)vs(64.31±3.28)](P<0.05),心脏有扩大趋势.经静脉心肌超声造影(IMCE),A·β(dB/s)移植组由术前的(2.37±0.16)增加到术后的(15.60±0.24);较对照组(2.06±0.12至7.98±0.23)增加更为明显(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延迟PCI术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改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延缓左室扩大;可改善梗死区心肌灌注,明显增加心肌血流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对小型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功能和梗死心肌的作用。方法结扎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16头小型猪,随机分为BM-MNC移植组(n=9)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n=7),分别经冠状动脉移植(3.54±0.90)×108个BM-MNC细胞或磷酸盐缓冲液,对比移植4周时超声心动图、血液动力学、新生血管密度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BM-MNC组在细胞移植4周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侧壁、前间壁厚度、心输出量和 dp/dtmax与细胞移植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在细胞移植4周后,LVEF显著降低,室间隔、侧壁、前间壁显著变薄,心输出量和 dp/dtmax显著降低(P均<0.05)。舒张功能的指标在细胞移植前后各组变化不明显(P>0.05)。BM-MNC组缺血再灌注区的小血管数目为(13.39±6.96)个/高倍视野,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0±1.90)个/高倍视野(P<0.05)。BM-MNC组总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梗死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区移植的BM-MNC可增加移植区新生小血管数目,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对改善心脏收缩功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AMI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PCI术后接受常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观察组PCI术后接受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中医疗效、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体积分数(LVEF)]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39/42)]高于对照组[73.81%(3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1个月,两组LVEDD、LVEF、SV、LVESD水平均较术后1 d改善,且观察组LVEF、SV均大于对照组,LVEDD、LVESD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诊与限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6例,分为急诊PCI组和限期PCI组;观察两组患者病后3周和6个月的HRV及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急诊PCI组患者病后3周和6个月的HRV时域指标及LVEF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期PCI组患者病后6个月的HRV时域指标及LVEF显著高于病后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PCI组病后3周和6个月的HRV时域指标及LVEF均显著高于同时期限期PCI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和限期PCI都可以提高AMI患者的HRV和心功能指标,且急诊PCI的改善效果优于限期PCI。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择期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左心室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发作AMI且发病24 h内未行静脉溶栓病人43例,其中行急诊PCI病人29例(急诊组),择期PCI病人14例(择期组)。分别于PCI术前和术后1、3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2组病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后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各指标前后变化。结果:2组病人PCI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1、3个月急诊组的LVEDD、LVESD、LVEDV、LVESV指标均下降(P<0.05~P<0.01),LVEF明显升高(P<0.01);择期组LVEDD、LVEDV、LVESV均下降(P<0.05~P<0.01),LVES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F明显升高(P<0.01)。2组病人术前LVEDD、LVESD、LVEDV、LVE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组病人术后1、3个月的LVEDD、LVESD、LVEDV、LVESV均低于择期组(P<0.05)。结论:急诊PCI可改善AMI病人左心室重构,抑制左室收缩功能进一步降低,对AMI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心肌声学造影(MCE)对急性心梗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PCI)后心肌灌注的情况进行判断,了解其对左心功能及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PCI术后1周的MCE检查,将急性心梗患者分为灌注正常组、灌注稀疏组和灌注缺失组,并随访检查3个月、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情况,比较组内及组间不同时段LVEF与LVDd的变化.结果:PCI术后3个月灌注稀疏组LVEF恢复到正常;灌注缺损组PCI术后LVEF的平均水平随时间变化而逐渐降低;灌注缺损组患者的LVEF低于灌注稀疏组和灌注正常组(P<0.05);术后6个月灌注缺损组LVDd平均水平高于灌注正常组和灌注稀疏组(P<0.05),灌注缺损组随时间的变化左室内径逐渐增大(P<0.05).结论: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较差时,其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室内径增大;MCE有利于对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左心功能及左室重构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心内科收住的AMI行PCI术且术中出现无复流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AMI患者行PCI术中出现无复流后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的患者46例为替罗非班组;AMI患者行PCI术中出现无复流后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入维拉帕米为患者49例为对照组。评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矫正的TIMI帧数(cTFC)、PCI术后7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和PCI术后60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冠状动脉内注射药物后首次及PCI术结束前末次冠状动脉造影均显示:替罗非班组TIMI3级血流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TMPG3级血流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cTFC帧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替罗非班组术后7dLVEF高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脏康复治疗对患者心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进行PCI的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康复训练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组患者于PCI术后开始进行不同阶段、不同运动强度的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普通的冠心病知识教育。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6 min步行试验(6-MWT)、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6-MWT、BNP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治疗后6-MWT、BNP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治疗后LVEDD及LVEF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功能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注射对改善心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5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患者在心肌梗死发生14d后进行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时,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术后第3、7、14、28、56天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VEGF浓度。结果干细胞移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两组间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发生再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死亡的概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血清VEGF浓度移植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通过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能增加患者血清VEGF浓度,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注射改善心功能的治疗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作用。方法选择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5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心肌梗死发生14d后进行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时,采用^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心肌灌注(SPECT积分)、左室射血分数(EF%),术后第3、7、14、28、56天时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VEGF(pg/ml)浓度。结果干细胞移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两组间心肌灌注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心肌灌注及左室射血分数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血清VEGF浓度在细胞移植后3、56d时移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浓度在细胞移植后7、14、28d时细胞移植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通过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增加患者血清VEGF浓度,改善心肌灌注,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Huang RC  Yao K  Zou YZ  Ge L  Qian JY  Yang J  Yang S  Niu YH  Li YL  Zhang YQ  Zhang F  Xu SK  Zhang SH  Sun AJ  Ge JB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6):1107-1110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6个月时患者心功能以及心肌缺血面积的变化。方法40例首次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成功完成PCI术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20)和对照组(n=20),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同时,经微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内支架远端注入自体BM-MNC悬液或等量的肝素生理盐水。研究终点为术后6月时延迟增强核磁共振心肌灌注扫描(CMR)测定左室功能和心肌缺血面积。结果CMR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心肌缺血面积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LVEF均有显著提高(对照组47·9%±6·7%vs43·4%±6·7%,P=0·001;细胞移植组51·5%±5·2%vs44·5%±7·1%,P=0·001)。但细胞移植组患者LVEF升高程度(△LVEF)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改善程度(6·95%±3·33%vs4·05%±1·68%,P=0·047),且细胞移植组患者心肌缺血面积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左室舒张末容积变化未见明显差别。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显著长期改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灌注,减少心肌缺血面积。  相似文献   

14.
陈志刚  黄陆力  李红军  张永春  张素荣  李强 《重庆医学》2011,40(26):2633-2634,2636
目的 探讨自体单个核骨髓干细胞(BMSCs)移植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住院的前壁AMI患者32例,按患者意愿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按常规行心脏介入治疗,移植组术前采集1×108~3×108个自体单个核BMSCs,介入治疗后直接经导管向冠...  相似文献   

15.
唐洁  苏彬  陈涛  米杰  张健  齐向前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3,(11):957-960,F000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犬经冠脉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后对心功能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CM—DiI标记体外分离得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marrowmononuclearcell,BM—MNCs),分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6),于心肌梗死后2h分别经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生理盐水,冠状动脉结扎后2h及6周时分别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心排m量、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舒张末压)。移植后6周,观察CM—Dil标记的BM—MNCs在心肌内的分布,检测心肌组织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密度。【结果】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6周,梗死边缘区和梗死中心区均可见CM—DiI标记的细胞;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示,移植组左室舒张末压比对照组显著降低[(5.1±3.07)mmHgVS(11.67±3.42)mmHg,P〈0.01,1mmHg=0.1333kPa],移植组心输出量比对照组显著增加[(3.1±0.89)L/minvs(2.39±0.43)L/rain,P〈0.05];BM—MNCs移植后6周,移植组有明显的血管新生,移植组梗死边缘区血管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9.32±2.47)vs(9.47±1.28),P〈0.01],梗死区血管数量移植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44±0.51)VS(3.07±03),P〉0.05]。【结论】经冠脉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后,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促进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对心肌梗死区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CABG+BMSC移植组(移植组,n=10)和CABG组(对照组,n=10)两组。对照组只行CABG,移植组在CABG的同时用制备BMSC悬液在梗死区域作多点局部注射。术后两组均随访4周和8周,观测左心室功能和梗死区域的节段性室壁运动情况以及血供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第4周心功能有所改善,但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改善明显(P〈0.05)。移植组第4周,心功能参数均比术前有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P〈0.05),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梗死区域节段性室壁运动改善;QRS记分明显降低,而且低于对照组(P〈0.05);心肌核素灌注断层显像(ECT)放射性核素缺损区显著小于术前,且小于对照组(P〈0 05)。结论:CABG改善了心肌的血供情况,BMSC移植则有效地缩小了梗死坏死区域,改善了节段性室壁异常运动,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常通过瘢痕形成进行修复,巨大的心肌梗死灶常导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lure,CHF)。干细胞能分化为各种心源性细胞,并能分泌出具有心肌组织保护能力的细胞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加强这些干预过程,可提高梗死心脏的功能性,最终是结构性的修复。最近随机化的临床试验表明经冠状动脉内给予骨髓干细胞能提高AMI后心脏收缩功能,从而提供细胞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全面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全文文献,系统评价该治疗方法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经严格筛选后,共纳入15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用RevMan 5.0分析后的结果 显示,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P<0.01)、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无明显变化,治疗后临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OR=0.51,95%CI=0.36~0.72).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手术前后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探讨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采集23例AMI患者在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术前、术后1 d及术后7 d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UⅡ和ET-1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人群血浆UⅡ浓度为(0.462±0.115)mg/L,AMI患者血浆UⅡ浓度(0.223±0.043)mg/L较对照组明显低下(P<0.05)。骨髓单核细胞移植1 d后,血浆UⅡ浓度有所升高,为移植术前的129%(P<0.05)。移植7 d后,血浆UⅡ浓度回降到移植前的114%,但与移植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术前比较,血浆ET-1水平在移植后1 d明显降低,为移植前的61%(P<0.01),移植7 d后,ET-1水平较移植后1 d略有回升,为移植前的71%(P<0.01)。结论血浆UⅡ和ET-1的水平在骨髓单核细胞选择性移植术前后发生明显改变,为探讨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改善心脏功能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全面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全文文献,系统评价该治疗方法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经严格筛选后,共纳入15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用RevMan 5.0分析后的结果 显示,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P<0.01)、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无明显变化,治疗后临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OR=0.51,95%CI=0.36~0.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