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草乌与贝母在煎煮过程及体外模拟消化环境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变化规律,初步阐明草乌配伍贝母毒性作用变化原因。方法: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改良异羟肟酸铁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测定草乌与贝母不同配比合煎液及人工胃、肠液处理后溶液中总生物碱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类成分的含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综合考察各配比和处理方法对毒性作用变化情况。结果:通过PCA和HCA的综合考察,两者得到的结果相似,均显示11个样品被分为3组,其中样品1为Ⅰ组,样品2、5、9、10、11为Ⅱ组,样品3、4、6、7、8为Ⅲ组,样品的分类结果可能与草乌生物碱和贝母生物碱含量有关;草乌与贝母在一定的比例下毒性增加,尤其是其合煎剂经胃液处理后毒性进一步增大,而经过肠液处理后毒性有一定的降低。结论:"草乌反贝母"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配伍禁忌,可能与配伍比例和药物体内释放部位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Ma ZC  Zhou SS  Liang QD  Huo C  Wang YG  Tan HL  Xiao CR  Gao Y 《药学学报》2011,46(12):1488-1492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TOF/MS)分析人参附子药对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从化学成分层次阐释其配伍减毒机制。基于UPLC-TOF/MS建立人参附子药对配伍后生物碱类成分的化学指纹图谱,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药对配伍在合煎过程中的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变化,找出差异变化显著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正离子模式时人参附子药对合煎液中次乌头碱、去氧乌头碱的含量明显降低,而苯甲酰中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去乙酸中乌头原碱等含量升高。人参附子药对配伍应用时双酯型二萜生物碱的含量明显降低,而单酯型二萜生物碱的含量明显升高,这可能是人参附子药对配伍减毒作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5,(13):1752-1754
目的:研究诃子制草乌模拟炮制品在人工胃液与肠液中的水解行为,明确二者相互作用机制,为诃子制草乌的炮制减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相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诃子制草乌在人工胃肠液中孵育不同时间(胃液中孵育2 h,肠液中孵育5、6、7、8 h)后其降解产物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苯甲酸的含量。结果:诃子制草乌中乌头碱含量在人工胃液中减少,在人工肠液中明显回升,在人工肠液孵育6~8 h时含量稳定;诃子制草乌中苯甲酰乌头原碱在人工胃液中未测得,在人工肠液中测得;诃子制草乌中苯甲酸在人工胃肠液中含量变化呈先递增再递减的趋势,且在人工肠液中孵育6 h时达最大值,7~8 h时维持稳定。结论:诃子制草乌炮制过程中鞣质与乌头碱可能结合生成难溶性物质,胃肠液p H对游离乌头碱的释放和水解有一定影响,人工胃液酸性环境对其水解有抑制作用,而人工肠液碱性环境对其水解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南药学》2017,(9):1197-1200
目的探讨芍药甘草附子汤不同配伍对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3种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对不同配伍样品煎液中的3种苯甲酰乌头碱进行含量测定,并分析比较不同煎煮时间不同配伍对其含量变化的影响。色谱条件:BDS Hydedsil C_(18)(250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四氢呋喃(25∶15)-0.1 mol·L~(-1)醋酸铵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5 nm,柱温35℃,流速1.0 mL·min~(-1)。结果芍药甘草附子汤中各配伍与单味附子相比,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含量均升高。结论附子与甘草、白芍配伍后能有效地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体现了中医药配伍用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四逆汤中附子配伍不同药味前后,汤液中酯型生物碱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附子单煎液、附子干姜合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和四逆汤中单酯型生物碱及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结果 附子配伍不同药味之后,苯甲酰乌头原碱等3种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升高,依次为四逆汤>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干姜合煎液>附子单煎液;仅在附子单煎液中检出次乌头碱,其浓度为0.11 mg·g-1,而在附子干姜合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四逆汤中均未检测到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结论 附子在配伍其他药味后,单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升高、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减低,为“附子无干姜不热、干姜缓附子之毒”与附子-甘草“相畏/相杀”减毒配伍“毒减而效不减”提供了依据;四逆汤组单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上升幅度最大,体现了全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通,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研究草乌配伍贝母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测定草乌、贝母单煎液及其合煎液对乳鼠心肌细胞的毒性损伤,对乳酸脱氢酶(LDH)、钙离子(Ca2+)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影响。结果草乌、贝母单煎液及其合煎液均可不同程度使细胞递质中LDH和Ca2+含量显著升高,SDH活性显著降低,且草乌、贝母配伍应用后较单用草乌或贝母毒性明显提高。结论草乌配伍贝母后可使其毒性作用明显增大,证实了“草乌反贝母”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改良乌头汤减毒增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配伍下乌头汤毒性生物碱成分的变化及其镇痛作用、急毒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配伍下乌头汤中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含量变化;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模型,比较研究不同配伍下乌头汤的镇痛作用;研究不同配伍下乌头汤的急毒性。结果:与制川乌单煎比较,改良乌头汤(乌头原汤加防风、黑豆)中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含量分别降低了73.09%、68.01%、74.53%;17.50、8.75、4.35g/kg改良乌头汤与12.50、6.25、3.13g/kg乌头原汤可明显减少醋酸致小鼠20min内扭体次数(P〈0.01或P〈0.05),17.50g/kg改良乌头汤与12.50、6.25g/kg乌头原汤可显著延长扭体潜伏期(P〈0.05);改良乌头汤无急毒性反应。结论:乌头原汤配伍防风、黑豆能减少乌头原汤毒性生物碱成分的含量,鸟头原汤与改良乌头汤在镇痛药效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阳长明 《药品评价》2011,8(10):23-27
目的:探讨乌头碱类成分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比较2005年版,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乌头类生物碱的质量控制要求,分析乌头碱类生物碱的毒性及其化学结构特征.结果与结论:2010年版药典与2005年版药典比较.2010年版药典对乌头类药材质量控制要求有利于药材使用的安全有效:2010年版药典对含乌头类生物碱成分的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对含乌头类生物碱成分的中药制剂,在质量标准中研究建立双酯型生物碱的限量检查方法,以及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产物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等单酯型生物碱的总量测定,制定合理的含量范围,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筛选诃子制草乌特征性成分中的主要毒性作用成分和减毒作用成分。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安排实验,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考察诃子制草乌中4种特征性成分的不同配比对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应用Data Processing System(DPS)数据处理软件,对不同配比的细胞存活率进行逐步回归并绘制等高线图,分析4种特征性成分对H9c2心肌细胞毒性的影响及交互作用关系;以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细胞核平均荧光强度、线粒体膜电位为指标进一步对分析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4种指标性成分中,存在于草乌中的新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均可明显降低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以新乌头碱对毒性的贡献更大;诃子中的没食子酸、鞣花酸均可提高模型组(新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细胞存活率,且没食子酸的作用强于鞣花酸。从交互作用的程度来看,具有显著降低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的交互项为新乌头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而交互项新乌头碱和鞣花酸、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没食子酸可明显提高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实验证实,新乌头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共同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LDH漏出率和细胞核平均荧光强度增加(P<0.01),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1);在新乌头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混合物中单独加入没食子酸或鞣花酸均可提高细胞存活率(P<0.01),升高线粒体膜电位(P<0.05或P<0.01),降低LDH的漏出和细胞核平均荧光强度(P<0.01);同时加入没食子酸和鞣花酸,其毒性作用进一步减弱。结论:诃子制草乌中的新乌头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均具有一定的心肌毒性,以新乌头碱对毒性的贡献更大,两者具有协同作用;没食子酸和鞣花酸均可降低由两种乌头碱类成分产生的毒性作用,以没食子酸的减毒作用贡献更大,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草乌花及其煎煮液中二萜生物碱的电喷雾串联质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草乌花及其煎煮液中的二萜生物碱进行定性分析,说明煎煮前后化学成分发生的变化. 方法用注射泵自动进样,电喷雾离子阱串联质谱直接分析草乌花及其煎煮液中生物碱混合物.结果在生草乌花中发现3个新生物碱,草乌花煎煮后其中的双酯型生物碱和三酯型生物碱都发生水解,前者水解为苯甲酰乌头原碱和乌头原碱类生物碱,后者水解为3-乙酰-乌头原碱类生物碱.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灵敏、特异性强,为乌头属植物煎煮液中的生物碱分析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飞机草-裸花紫珠配伍用于外伤止血及抗炎的药效学.方法 采摘飞机草地上部分和裸花紫珠叶,制成飞机草-裸花紫珠1∶4配伍的粉末及水煎液.将其用于新西兰兔耳缘动脉止血、体内外凝血、二甲苯所致小鼠炎症的抗炎实验;观察其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丙二醛(MDA)及组胺含量的影响,对新西兰兔血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并观察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 飞机草-裸花紫珠1∶4配伍联用能显著缩短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APTT,且上述时间短于单用飞机草或裸花紫珠(P<0.05).飞机草-裸花紫珠水煎液1∶4配伍联用的肿胀度抑制率、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率和FIB明显升高,且高于单用飞机草或裸花紫珠(P<0.05).飞机草-裸花紫珠水煎液1∶4配伍联用能显著降低炎症组织中PGE2、5-HT及MDA的水平,且低于单用飞机草(P<0.05).结论 飞机草与裸花紫珠1∶4配伍较单用飞机草、裸花紫珠具有更好止血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考察中药"十八反"中反药对甘草海藻不同配伍组对大鼠肝脏转运蛋白Na+-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灌胃给予甘草单煎液、海藻单煎液和甘草海藻不同比例配伍(1∶1、1∶3、3∶1)合煎液及生理盐水14 d,各组给药剂量按生药量计算均为6 g·kg-1。通过免疫印迹方法考察大鼠肝细胞膜上Ntcp表达的变化,测定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并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各组大鼠灌胃14 d后,与正常组相比,海藻单煎液组Ntcp表达明显上升,其值是正常组的150%(P<0.01);甘草单煎液对Ntcp的表达亦有轻微上调的趋势(P>0.05);甘草海藻1∶1组Ntcp的表达量较正常组下降了35%(P<0.05);甘草海藻1∶3和3∶1配伍组对大鼠肝脏Ntcp的表达影响均不明显(P>0.05)。结论海藻单煎液可显著提高大鼠肝脏Ntcp的表达,甘草单煎液也能使Ntcp的表达有所升高,但当两者配伍后会发生相互拮抗,使Ntcp的表达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制草乌、姜半夏配方颗粒与饮片煎剂的急性毒性差异。方法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14年发布的《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对制草乌、姜半夏配方颗粒与其饮片煎剂进行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根据毒性实验结果的不同,分别以最小致死量(minimum lethal dose,MLD)或最大给药量(maximum administration dosage,MAD)来反映制草乌、姜半夏配方颗粒与其各自饮片煎剂的毒性差异。结果 制草乌饮片煎剂的MLD值在生药25.6~32 g·kg-1之间,而制草乌配方颗粒的MLD值在生药40~50 g·kg-1之间;姜半夏饮片煎剂与姜半夏配方颗粒小鼠灌胃的MAD均为生药238.872 g·kg-1,以姜半夏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的上限用量9 g·d-1计算,相当于人用剂量的1 592.48倍。结论 制草乌颗粒的毒性明显低于制草乌饮片煎剂;姜半夏配方颗粒与饮片煎剂均未见毒性表现。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栀子金花汤煎液中3种成分的变化及抑茵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分煎与合煎制备的栀子金花汤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和栀子苷的含量变化及其抑菌作用。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及栀子苷;HPLC-MS法比较分煎与合煎中指标成分峰的变化;采用体外抑菌测试不同栀子金花汤煎液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结果分煎液中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的含量显著高于合煎液,合煎液中栀子苷的含量显著高于分煎液。两者的色谱图和质谱图中,峰个数与出峰时间无差异。合煎液对大肠杆菌和青霉菌有抑菌作用。结论分煎与合煎栀子金花汤引起指标成分含量的显著变化,但无新成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用合煎液(传统汤剂)、分煎液(配方颗粒汤剂)方法制备的连朴饮汤剂中栀子苷含量的变化。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采用Diamonisl C18柱(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睛∶水(20∶80);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38 nm。结果:连朴饮分煎液中栀子苷平均含量比合煎液中栀子苷平均含量高。结论:与传统汤剂比较,连朴饮配方颗粒汤剂中栀子苷的含量高。  相似文献   

16.
谭朝丹  楼冰  顾伟鹰  施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0,40(21):2238-2242,2250
目的: 通过考察不同比例的黄连与吴茱萸药对,其配方颗粒与单煎液、合煎液的关键成分含量差异,探索药对配方颗粒与传统煎法的等效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制法下6种生物碱含量,并利用SPSS18.0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与单煎相比,配方颗粒中4种黄连生物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均与合煎中没有明显差异(小檗碱P=0.881;表小檗碱P=0.810;黄连碱P=0.961;巴马汀P=0.220;吴茱萸次碱P=0.137),单煎中黄连生物碱含量平均值约为配方颗粒或合煎的2倍(P<0.01),吴茱萸次碱单煎含量明显降低(配方颗粒/合煎平均值为单煎的3倍以上,P<0.01),而吴茱萸碱在配方颗粒与单煎中的差异小(P=0.314),平均值均在合煎液含量的40%以下(P<0.01)。另外,随着吴茱萸占比提高,合煎液中4种黄连生物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明显降低,但比例对配方颗粒和单煎影响不大。结论: 在黄连和吴茱萸药对中,黄连生物碱配方颗粒与合煎差异不显著,吴茱萸生物碱在配方颗粒中可能发生转变,导致与合煎有差异,而且配方颗粒并不能重现合煎中药对比例对成分含量的影响趋势。  相似文献   

17.
湖北贝母与浙贝母和川贝母中8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母属于百合科,在我国分布较广。贝母具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及散结之功效,供药用者主要有川贝和浙贝。湖北贝母系百合科贝母属的一个新种,大最栽培于湖北省鄂西自治州山区,产量高。随着药用量不断增加,贝母的野生资源早已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川贝的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3组典型中药药对(黄连-吴茱萸、桂枝-白芍、白芍-甘草)配方颗粒与共煎液的成分差异。方法:采用红外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不同制法成分对比分析,并利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药对红外指纹图谱对比分析相关性为,合煎液:配方颗粒=1:0.976 024(黄连-吴茱萸)/1:0.967 559(桂枝-白芍)/1:0.950 687(白芍-甘草)。建立了黄连关键成分(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吴茱萸关键成分(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桂枝关键成分(肉桂酸)、白芍关键成分(芍药苷)和甘草关键成分(甘草酸、甘草苷)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经t检验,合煎液与配方颗粒中各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果表明,3组药对的配方颗粒与合煎液成分分析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考察泻心汤传统汤剂和配方颗粒汤剂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变化,并对泻心汤传统汤剂和配方颗粒汤剂进行体外抗菌作用比较.方法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Diamonsil-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05 mol·L-1NaH2PO4磷酸调pH值为3(30:70),流速:1 ml·m...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感冒清热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采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的最佳工艺,以葛根素转移率为指标,优选提取工艺。结果挥发油提取条件为:加10倍量水提取6h;环糊精最佳包合工艺为:油与β-CD比例为1∶6,恒温40℃搅拌包合1h;煎煮最佳工艺为:加8倍水,煎煮2次,每次1.5h。结论感冒清热颗粒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