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铁岭市银州区2007—2016年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侧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2007—2016年铁岭市银州区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6年铁岭市银州区共报告麻疹病例16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42/10万,其中2014年发病率最高(29.89/10万),2011、2012、2015、2016年无麻疹病例;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4—6月;≥15岁为主要发病年龄人群,占发病总数的80.75%;<8个月龄的婴儿发病9例,占发病总数的5.59%。在≥8月龄的152例发病人数中有免疫史者9例,占5.92%;无免疫史者15例,占9.87%;免疫史不详者128例,占84.21%。结论加强麻疹高发季节的防控,重点做好外来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麻疹常规免疫和查漏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04年阳江市局部地区麻疹暴发流行情况,为麻疹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阳江市2004年麻疹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检测麻疹IgM抗体。结果2004年1-12月阳江市共发生麻疹暴发疫情5起,合计91例病例,罹患率为4.10%(91/2 218),均为13岁以下儿童,其中6~13岁儿童发病85例,占总病例数的93.41%;病例发生时间分布在3-5月;在91例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13.19%,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分别占39.56%、47.25%。患者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84.38%(27/32)。5起疫情从首例病例到报告疫情时间为9~54 d。结论疫情报告不及时和麻疹疫苗接种率偏低是发生麻疹暴发的主要原因。今后在做好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初始免疫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复种免疫工作,努力消除免疫空白和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预防控制麻疹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常熟市麻疹发病特征。方法对常熟市2006—2015年麻疹个案调查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2006—2015年常熟市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529例,年均发病率为2.82/10万,无死亡病例。2015年发生暴发疫情1起,涉及病例9例。3-6月为高发季节(392例,占74.10%);高发年龄为<8月龄散居儿童及>15岁成人;男女性别无差异;2006—2010年病例以散居儿童最多,2011—2015年以工人最多;辖区10个乡镇均有麻疹病例报告,虞山镇、辛庄镇、梅李镇发病例数居前3位;有免疫史者占0.76%,无免疫史者占67.11%,免疫史不详者占32.13%。结论持续保持高水平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加强流动人口人群调查,切实做到消除免疫空白,及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控防治是控制麻疹疫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市密云县麻疹流行特点和流行现状,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密云县2005~2009年确诊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09年密云县累计发生麻疹病例12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24/10万。麻疹发病以散发和暴发并存,12月~次年5月为麻疹高发季节,占全年总病例数的88.98%;本地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1岁组和≥30岁年龄组,流动人口发病主要集中在15~30岁;共发生2起暴发疫情,均为外来人口较多的工厂。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发病22例,占总病例数的20.56%;38例属于流动人口,89例为本地人口,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免疫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8月龄仍为麻疹防控的重点人群,城乡结合部和山区应切实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麻疹疫苗接种工作,重点防控外来人口中的麻疹暴发疫情;对本地适龄成人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提高成人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成人麻疹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北京市丰台区麻疹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暴发的原因,为科学防控麻疹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北京市丰台区2010—2015年麻疹暴发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共发生麻疹暴发疫情22起,涉及麻疹病例74例。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1—7月份;所有的暴发疫情中,8月龄、8月龄~14岁、15岁及以上的病例分别为7例(9.5%)、0、67例(90.5%)。其中外省户籍人口61例(82.4%),本市户籍人口13例(17.6%);有免疫史的9例(12.2%),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65例(87.8%)。暴发疫情持续时间最短0 d,最长19 d,平均7.9 d。麻疹暴发疫情发生时间至疫情报告时间间隔最短0 d,最长10 d,平均为1.4 d。结论外来流动人口的免疫空白是麻疹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的重点在于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同时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科学、规范的处置麻疹疫情。  相似文献   

6.
2003~2007年宜春市麻疹疫情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钊 《预防医学论坛》2008,14(12):1171-1173
[目的]分析宜春市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3~2007年宜春市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7年合计报告麻疹1 690例,年均发病率为6.31/10万,各年发病率(/10万)分别为10.93、3.89、9.84、4.09、2.96。1690例病人中,3~6月合计发病1133例,占67.04%;<1岁组占18.88%(其中2005~2007年0~7月龄125例,占同期病例总数的13.68%),1~6岁占38.11%,7~14岁占24.02%,15岁以上占18.99%。合计发生暴发疫情12起,发病380例,均为学龄前儿童与学生。≥8月龄病例中无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20.48%,免疫1次以上者仅占26.09%。[结论]宜春市麻疹发病率较高,局部地区发生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许昌市麻疹流行特征,探讨其流行因素,为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许昌市2006~2011年麻疹疫情资料和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1年全市累计麻疹发病648例,年均发病率为2.28/10万。年发病率,2006年为2.52/10万,2007年为3.09/10万,2008年为0.59/10万,2009年为3.92/10万,2010年为2.95/10万,2011年为0.63/10万。2006~2011年的648例麻疹病例中,男性占47.22%,女性占52.78%;0~7月龄占18.83%,8~11月龄占22.38%,1~6岁占39.35%,7~14岁占7.72%,15~19岁占3.40%,20~29岁占5.25%,30~65岁占3.09%;3~4月发病的占39.20%;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44.60%,无免疫史者占43.06%,免疫史不详者占12.34%。2006~2011年累计发生麻疹暴发疫情10起,合计发病63例。[结论]2006~2011年许昌市麻疹发病率总体水平较低,存在局部暴发、流行。少数儿童未能及时接种麻疹疫苗是麻疹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湛江市2001~2003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湛江市麻疹流行状况 ,为制定加速控制麻疹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湛江市 2 0 0 1~ 2 0 0 3年麻疹监测系统的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 0 0 1~ 2 0 0 3年湛江市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病例 6 0 4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 2 85 /10万。流行模式为散发与暴发并存 ,3年共发生麻疹暴发疫情 2 5起 ,麻疹暴发病例占全部病例的 2 6 32 %。每年 3~ 4月是高发季节 ,8月龄至 7岁儿童病例占总病例数的 6 7 38%。全部病例中 ,无麻疹免疫史者占 5 9 11% ,麻疹免疫史不详占33 94 %。结论  2 0 0 1~ 2 0 0 3年湛江市仍有麻疹散发或暴发流行 ,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和控制麻疹局部暴发是控制麻疹流行的主要措施 ,另外要完善麻疹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9.
韶关市2003年麻疹暴发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韶关市 2 0 0 3年局部地区麻疹暴发流行的情况和原因 ,为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韶关市 2 0 0 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流行因素、临床表现及检测麻疹IgM抗体。结果  2 0 0 3年 1~ 12月共发生麻疹暴发疫情 9起 ,合计 2 2 5例病例 ,罹患率为 1 79%。其中 <13岁儿童发病 2 2 2例 ,占 98 6 7% ;小学生发病 181例 ,占 80 4 4 % ;在 2 2 5例病例中 ,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 32 0 0 % ,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分别占 0 89%、6 7 11%。结论 小学生 (尤其是流动人口 )麻疹疫苗接种率偏低是发生麻疹暴发的主要原因。今后在做好适龄儿童基础免疫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复种工作 ,努力消除免疫空白人群和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4月永州市零陵区麻疹暴发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该区所有疑似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麻疹Ig M和风疹Ig M抗体检测。结果共报告麻疹实验室确诊患者120例,发病率18.90/10万,1和2月为发病高峰,发病106例,占发病总数的88.3%,0~4岁儿童发病104例,占发病总数的86.7%,8月龄以上人群发病86例,其中65例无免疫接种史(含接种史不详),占75.6%。结论未接种麻疹疫苗是造成麻疹暴发的根本原因,医疗机构内感染是麻疹扩散的重要因素,加强麻疹疫情监测、提高麻疹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和常规免疫接种率、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发病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南充高坪区1999—2008年麻疹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南充市高坪区1999—2008年麻疹疫情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8年南充市高坪区共报告麻疹病例118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0.62/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5~10岁儿童,占病例总数的66.78%,10岁组发病数最高,发病专率为39.06‰,10年间,2007年发病数最高(331例),年发病率为56.43/10万,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2008年发病数最低(9例),年发病率为1.5/10万。季节高峰分别在4~6月和12、1月,各占病例总数的58.35%。14.84%。结论南充市高坪区存在麻疹疫苗常规基础免疫接种率高,发病率仍然居高的现象。为降低发病率,减少麻疹暴发或流行,进一步提高基础免疫质量,完善加强免疫措施,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是控制麻疹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2.
2004--2009年南昌市麻疹疫情分析及2010年发病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海蓉  廖征  胡茂红 《中国校医》2010,24(9):641-642
目的了解南昌市麻疹流行特点,为今后制定麻疹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移动平均法,对南昌市2004--2009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2010年发病进行预测。结果南昌市2004--2009年共报告麻疹1945例,每年均报告有麻疹疫情;近年来麻疹在各县区均有发生,以散居儿童为主,麻疹全年均有发病,病例主要集中在3—7月份;〈15岁的病例占病例总数的61.54%。结论实施计划免疫对控制麻疹疫情效果显著,应进一步加强对免疫规划工作薄弱地区、薄弱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进一步完善麻疹疫情的监测和报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0年浙江省台州市麻疹发病情况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专病管理系统资料,对2010年台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年台州市确诊麻疹病例99例,主要发生在4~6月,年龄小于1周岁组为麻疹高发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33.33%,20~40岁年龄组存在发病小高峰.无免疫史者和免疫史不详者占76.76%.流动人口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23.23%,麻疹病例院感史例数占26.26%.结论 年龄小于1周岁婴儿为麻疹控制中的重点人群.应尽可能提高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的及时性,加大查漏补种工作的力度,提高外来流动儿童的免疫覆盖率,并加强疫情监测,预防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14.
张琰 《职业与健康》2010,26(22):2668-2670
目的分析周至县2009年麻疹暴发流行特征和控制措施评价,提高疫情控制处理水平。方法疫情资料来自麻疹监测系统,采用ELISA捕捉法检测麻疹IgM抗体,诊断依据《西安市麻疹监测方案》。结果 2009年全县报告麻疹疑似病例61例,其中确诊42例,报告发病率为9.66/10万,散发和暴发并存,发病以〈5岁儿童为主。报告病例中有MV全程免疫史仅占19.67%,无免疫史高达70.49%,免疫史不详者1.64%。暴发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区MV常规免疫不落实、传染源管理不善。结论采取以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为主的免疫策略可控制暴发,并注意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麻疹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探讨控制麻疹疫情流行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54例麻疹住院患儿临床资料。结果554例麻疹住院患儿均有发热、咳嗽、皮疹, 临床表现为典型麻疹者507例(91.52%),轻型麻疹47例(8.48%);以≤6月龄(176例,31.77%)和7~8月龄(346例,62.45%)患儿为主;有明确麻疹疾病接触史者132例(23.83%),患儿母亲同时患有麻疹19例(均为2013年病例,占3.43%),在麻疹潜伏期内有反复在大型医疗机构就诊输液史或住院史(均为2013年病例,同期该机构有麻疹患儿就诊输液或住院史)者227例(40.97%)。每年的1~5月为发病高峰。结论强化育龄期年轻女性的麻疹疫苗接种、在婴儿早期接种麻疹“前疫苗”及加强发热门诊的就诊管理,是预防麻疹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南京市鼓楼区1999~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控制麻疹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运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南京市鼓楼区1999~2004年共报告麻疹205例,常住人口年平均发病率为4.70/10万。常住人口发病以成人为主,≥18岁病例数占常住人口总病例数的77.99%;而流动人口以小年龄段为主,<10岁病例数占流动人口总病例数的71.74%。中学生和散居儿童病例分别占44.88%、17.07%。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15.61%,无免疫史的占19.51%,免疫史不详的占64.88%。麻疹发病高峰在3~6月。结论人口频繁流动和免疫空白及免疫失败人群的自然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高覆盖率的常规免疫结合强化免疫活动和有效的疾病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福永街道麻疹发病规律,预测麻疹发病趋势,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降低麻疹的发病率。方法对2003~2007年福永街道麻疹发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福永街道麻疹发病以外来散居儿童和工人为主,发病年龄段呈双峰波形,小月龄婴儿和成人发病有上升趋势,发病时间有明显的季节性,4~9月份高发。流行模式以散发为主。2003年以来麻疹基础免疫年平均接种率87.95%。结论麻疹的预防控制策略仍然是以麻疹疫苗接种为主导措施,加强麻疹基础免疫,完善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减少免疫空白,保护易感人群。加强麻疹疫情监测管理和分析,及时了解辖区麻疹发病动态,以便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刘卫民  何梅英  马茂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483-1485
目的 分析罗湖区1990-2011年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为消除麻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罗湖区1990-2011年的麻疹发病情况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1990-2011年全区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408例,其中非户籍人口发病占90.62%;从2005年开始呈高发态势,于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位,通过强化免疫及查漏补种等综合措施,2011年降到历史低位,为0.113/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低年龄组儿童和青壮年中,呈“双相移位”现象;病例中无免疫史占26.99%,免疫史不详占59.02%,以散发为主,爆发疫情罹患人数占总病例数的5.97%;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辖区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为国内已有的流行株,全部为H1基因型.结论 通过综合的防控策略,采取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相结合的措施,争取政府多部门的参与,在区域内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是可以预见的.为实现消除目标,应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管理,通过调整免疫策略、加强院感控制、开展成人免疫和育龄期女性疫苗接种、查验预防接种证、有效处置疫点等措施,有效控制麻疹发病.  相似文献   

19.
何慧萍  杜玉忠 《职业与健康》2010,26(12):F0002-F0002,F0003
目的了解清远市2004—2008年成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策略。方法收集2004—2008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清远市2004—2008年共发生成人麻疹病例367人,年均发病率为2.27/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5—7月份,占58.58%;各地区年均发病率在0.22/10万~7.87/10万之间变动;病例以35岁以下人群为主,占90.66%;各年龄段病例有免疫接种史者所占比例较低,最高为20.29%,在暴发病例中,仅有1人接种过麻疹疫苗。结论清远市成人麻疹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应急接种、做好成人的后续强化免疫工作是控制成人麻疹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0.
茂名市乙脑综合防治连续三年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茂名市乙脑疫情的流行情况,分析乙脑流行的原因和特征,探讨乙脑的防制措施,为制订有效的乙脑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病例临床特征,对2003~2005年茂名市乙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茂名市2003~2005年乙脑共发病144例,年均发病率为0.72/10万,死亡12例,病死率为8.33%;1针免疫的27例,占18.75%,2针免疫的6例,占4.17%,无免疫接种史111例,占77.08%;发病年龄最小者为8个月,最大的15岁,1~6岁儿童发病共114例,占总病例数的79.17%;每年的5月~6月为高发季节,占98.61%。结论茂名市乙脑流行多年,以季节性发病明显。免疫空白和未全程接种是乙脑爆发流行的原因。乙脑疫苗应急接种和防蚊灭蚊是控制乙脑流行的有效措施,本市自2003年以来已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实行常规接种,逐步提高接种率及免疫覆盖率,消除免疫空白点,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有效地控制及消除乙脑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