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是脑病中的最常见类型,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供血动脉引起的,血流一旦完全阻断,持续数分钟神经元就会发生损害.临床研究证明,要挽救脑组织就必须在其损害发生前的短短时间内恢复血流供应.所以尽快做出正确的判断,给予及时准确、适当、针对性的处理,无疑将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恢复脑灌注、改善脑供血(溶栓),但其适应症及治疗风险均限制了它的普遍使用。二是阻断缺血损伤级联反应,防止神经元损伤(脑保护),旨在以脑保护药物阻断缺血瀑布,延长缺血耐受时间及治疗时间窗,逆转半暗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现就脑保护药物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是机体最高级神经中枢,耗氧量多但却缺乏相应的能量储备,这就导致了脑对缺血缺氧耐受能力差。如果脑血流降低到一定程度,则会发生缺血性脑损伤。脑缺血的实质问题是氧和能量的供应不足。脑缺血发生后,在缺血中心不可逆坏死区与正常脑组织之间,存在缺血半暗带(ischem ic penumbra),此时如能及时恢复血流供应,可能将其挽救,否则半暗带将进展为不可逆损伤区。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西药脑保护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高,其对脑组织损伤机制复杂,脑缺血后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治疗目的是防止脑梗死形成或缩小梗死面积,恢复脑供血,促进梗死灶周边血液循环,改善脑组织代谢。目前国内外学者愈来愈重视缺血性脑卒中的脑保护剂研究,本文就中西药在缺血性脑卒中脑保护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由于脑梗死后脑组织的软化、坏死而导致部分脑功能,高级智能活动受到影响。田高压氧治疗可迅速提高脑组织血氧含量,促进神经系统组织与细胞的恢复。本组病例通过观察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美满霉素非抗炎机制对脑缺血性疾病脑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志友  余昌胤 《重庆医学》2007,36(16):1654-1655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因疾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70%.缺血性脑损伤是一个多因素、多机制、多环节的恶性级联过程,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超载、自由基反应、梗死周围去极化、炎症和凋亡是造成缺血性脑损伤的中心环节.因此,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2个方面,(1)恢复脑灌流改善脑血供(溶栓);(2)阻断缺血损伤级联反应防止神经元损伤(脑保护).  相似文献   

7.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萍  黄晓明  黄月芳 《浙江医学》2006,28(12):1036-1036,1040
神经保护剂是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延长缺血神经细胞的生存时间,为综合治疗争取时间。依达拉奉(商品名必存,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是一种新的脑保护剂,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依达拉奉用于急性脑梗死时,通过抑制脑水肿,减少神经元的损害,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等机制,阻止缺血性脑血管障碍的发生和进展,发挥脑保护作用。本院自2004年12月至2005年11月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76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缺血缺氧 5~ 1 0 min内 ,缺血中心区发生急性神经元坏死 ,随着血流再灌注 ,缺血半暗带发生一系列迟发性神经元损伤 ( DND) ,终至细胞不可逆死亡。对 DND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学的探讨 ,是当今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前沿课题。国外学者初步提出兴奋性氨基酸受体 ( NMDA受体 )过度刺激 ,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和自由基损伤等与 DND之间有一定关系。目前有关神经保护剂的研究尚未有突破性进展 ,开发利用中药无疑将为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本文试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以综述。1 DND发生机制从 1 92 5年 Spielmeyer…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的关键是快速恢复脑内血流,挽救半暗带,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溶解血栓,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从而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脑功能的缺损。目前认为在时间窗内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这一点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如训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2):1049-1051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基础。脑梗死发病率为110 /10万人口,约占全部卒中的6 0 %~80 %。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其中梗死组织周边存在的缺血半暗带是脑梗死现代治疗的基础,即使是脑梗死早期,病变中心部位已经是不可逆性损害,若能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就可以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半暗带组织,避免形成坏死。大多数脑梗死是…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由于脑梗死的发病率高.占脑血管病的60%~70%,对脑梗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诊断分型和治疗方面,较为凌乱.但随着我国脑血管病会议的召开,对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已基本规范化,本文参阅一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及报道,就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恶化是指脑梗死发生后,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性加重;其发生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血压、血糖、血清铁蛋白水平等关系密切;机制可能包括缺血半暗带向不可逆损伤的转化、损伤的中心区周边的反复去极化、脑血流量下降区的代谢率增加等。  相似文献   

13.
王艳丽  王惠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3):1021-1021
脑梗死为临床多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的脑神经功能缺损。因此使缺血脑组织在坏死前恢复正常血流,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给,可减轻神经细胞及其功能损害。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群患此病症的比例逐年增高,且该病容易引发后遗症,我科于2007年10月—2009年7月对51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巴曲酶降纤治疗,获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吴道刻 《中原医刊》2007,34(4):87-87
降纤酶主要是通过改善脑血流来恢复缺血的脑细胞功能。由于神经细胞对缺血极为敏感,随着缺血程度增加,在某种程度上等待恢复血流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时间是有限的,并且由于血流恢复和氧供应,大量自由基产生又进一步加速脑细胞损害,而依达拉奉由于能清除自由基,因此成为抑制神经细咆死亡,阻止脑梗死进一步扩大的脑保护剂。我院自2005~2006年采用降纤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4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胰腺炎多伴有肝损害,主要表现为各种转氨酶、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的升高,严重者可发生肝功能衰竭,其发生机制与急性胰腺炎时释放的各种酶类、毒性物质的侵袭、胆道感染或梗阻、氧自由基的损害和前列腺素代谢紊乱有关。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时肝损害是可逆的,治疗后短期内均能自行恢复;而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肝损害往往不可逆,临床上应重视保护肝功能,防止肝功能衰竭发生。  相似文献   

16.
弥散成像核磁共振诊断急性期脑缺血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及时正确地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临床关键的问题,它可以及时抢救缺虹半暗带以达到挽救病人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通过行传统CT、常规MRI检查以及DWI对比的研究,揭示DWI对急性脯梗死诊断的意义,以便对脑梗死的治疗提供快速有效的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2001年9月至2007年9月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19例.分别行CT、DWI、MRI检查。结论DWI可以超早期发现急性期急性脑缺血性中风的病变部位、损害范围、缺血区、可逆及不可逆损害区,以及血流灌注及过度再灌注情况,为溶栓治疗提供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1].脑梗死后脑组织软化、坏死而导致部分脑功能、高级智能活动受到影响[2],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致残率较高.本组观察高压氧配合补阳还五汤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脑梗死由于血管狭窄、闭塞或供血不足而使脑组织血液供应发生障碍,进而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甚至坏死。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及时恢复缺血脑组织供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溶栓、抗凝、降纤、脑神经保护剂等药物是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手段,近年来,介入治疗脑梗死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中医治疗脑梗死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本文就脑梗死的中西医治疗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联星 《广西医学》2003,25(3):403-406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一是改善缺血脑组织的供血 ,二是保护缺血脑组织 ,减轻 (或避免 )各种继发性损害。为了获得理想的疗效 ,必须设法在缺血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之前 ,消除血栓 ,使闭塞的血管早期再通 ,及时恢复供血。因此 ,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挽救缺血脑组织的最佳方案〔1〕,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溶栓治疗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许多大样本研究的结果不完全相同。因此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至今仍未取得一致意见。在诸如溶栓治疗时间窗、溶栓药选择及给药途径等方面尚存在争议。现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进…  相似文献   

20.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按病因可区分为血栓形成性和栓塞性两大类.临床上将局部脑缺血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而经过一定时间消失者称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缺血症状持续24小时不消失者称局限性脑梗死或脑梗死.总结中医治疗方法针灸对于治疗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疗效以及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