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0例乳腺癌患者行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其中有保乳指征46例行保乳治疗(保乳组)。同时以乳腺癌根治术46例为对照(根治组),比较两组生存质量、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经新辅助化疗后46例可接受保乳术,总有效率87.0%;保乳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根治组;保乳组5年生存率97.8%,5年无瘤生存率89.1%;根治术组分别为95.7%和87.0%。结论术前联合新辅助化疗可使乳腺癌患者获得较高保乳手术率,提高生存质量,同时可取得与根治术类似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被用来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检测残留病灶指导保乳手术、预测患者预后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在乳腺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受到关注。现就MR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保乳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在中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54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分析新辅助化疗和保乳手术疗效.结果 术前化疗总有效率为72.22%,总分期降低率为57.41%,44.44%的患者经过化疗后获得保乳手术条件,21例患者实施保乳手术治疗,且随访期间未出现死亡和复发.结论 经新辅助化疗后,可使部分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具有保乳手术治疗条件,且手术安全,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II、III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II、III期)54例,手术前按照TE化疗方案进行系统化疗,疗程21 d,共4个疗程,化疗后行保乳手术治疗,同时进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后对患者随访24个月,观察患者化疗效果、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以及进行乳腺外形的评估。结果54例患者在4个疗程化疗后,化疗有效率100%,完全缓解率为11.1%、部分缓解率为88.9%;化疗后54例患者均进行保乳手术治疗和淋巴结清除术,术后随访24个月,局部复发率3.7%、远处转移率7.41%,乳腺外形评估优29.63%、良68.52%、差1.85%。结论 II、III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治疗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有益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2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0例。所有患者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和密切护理,并行保乳手术,研究组联合新辅助化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79.1%高于对照组的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6年8月来我院接受保乳手术治疗的4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保乳手术治疗。观察组: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情况、疗效、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3.91±7.25)min vs(79.95±8.66)min]、术中出血量[(131.47±16.24)m L vs(245.81±18.77)mL]、术后住院时间[(9.23±1.28)d vs(16.17±3.49)d]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手术前和手术后1年生活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手术后1年生活质量低于手术前(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6.67%vs 58.33%)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治疗乳腺癌效果较好,患者手术时刻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生活质量未受到明显影响,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治疗中晚期乳腺癌临床应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中晚期乳腺癌患者38例回顾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经新辅助化疗后进行乳腺癌疗效评定,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22例、疾病稳定(SD)13例,无疾病进展(PD)病例,总有效率69.04%经新辅助化疗后采取保乳治疗29例,采取改良根治术9例。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不多,无意外发生,术后恢复良好,切口均I期愈合,无并发症,对保留乳房的外形满意。随访时间12~36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局部复发,无死亡患者。2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结论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积极采取新辅助化疗使肿瘤的体积缩小,肿瘤分期降低,提高保乳手术,使患者得到良好的疗效和乳房外形美观,提高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2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取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治疗乳腺癌的创伤较小、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腔镜行保乳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只应用乳腔镜保乳手术,B组给予乳腔镜行保乳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显著高于A组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腔镜行保乳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整形保乳技术联合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美容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整形保乳手术、肿瘤直径>3cm的乳腺癌患者29例作为整形组;选择同期实施新辅助化疗联合传统保乳手术的30例患者作为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二次扩切率、患者满意率及术后乳房美容效果。结果 整形组术后二次扩切率为6.9%,传统组为10.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形组美容效果优秀、良好、一般的比例分别为44.8%、48.3%和6.9%,明显优于传统组的13.3%、43.3%和26.7%,整形组的满意率为93.1%,明显高于传统组的5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联合整形保乳技术治疗肿瘤直径>3cm的乳腺癌患者,具有安全、有效、术后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月来本院进行住院治疗的12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给予新辅助化疗后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只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治疗组CR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PD比例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总生存比例、无瘤生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能明显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但是对于远期生存率的改善情况应当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及环磷酰胺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确诊乳腺癌的18例患者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表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行新辅助化疗,完成4疗程后进行手术并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本新辅助化疗方案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38.9%,总有效率(cCR+cPR)为88.9%;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83.3%)、胃肠道反应(61.1%)和感觉神经毒性(22.2%),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未发生过敏反应。结论自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及环磷酰胺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显著,毒副反应少,患者耐受好。  相似文献   

13.
王卫理  丁勇俊  范晓芳 《江苏医药》2013,39(11):1314-13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对42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NAC治疗前后行多个弥散梯度因子(b值分别为200、600、1000 s/mm2)的DWI扫描,选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依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有效组30例和无效组12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变化.结果 乳腺DWI图像质量随b值增加呈上升趋势.当b值为1000 s/mm2时,肿瘤与乳腺实质之间存在最佳对比度.NAC有效组化疗前肿瘤平均ADC值较化疗后降低[(0.96±0.21)×10-3mm2/s vs.(1.87±0.22)×10-3mm2/s](P<0.05),NAC无效组化疗前后肿瘤平均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DWI对评价乳腺癌NAC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Ki-67表达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价值。方法收集82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Ki-67表达情况,比较分析穿刺前Ki-67表达情况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新辅助化疗后Ki-67表达率显著下降,与化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Ki-67低表达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化疗前Ki-67高表达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i-67表达情况可作为乳腺癌严重程度判断、化疗方案选择以及预测化疗效果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Ki67表达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入院的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根据Ki67的阳性细胞比例,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n=57)和低表达组(n=23);根据Ki67表达下降水平,将患者分为明显下降组(n=66)、轻度下降组(n=14)。应用Miler and Payne(MP)治疗反应评价系统评价病理学疗效。结果MP治疗反应评价结果院1级8例,2级16例,3级49例,4级4例,5级3例。高表达组的病理有效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字2=6.218,P<0.05),明显下降组显著高于轻度下降组(字2=10.083,P<0.05)。结论 Ki67可作为预测和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EC序贯P剂量密集方案与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化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剂量密集组和TEC组,每组36例.剂量密集组采用EC序贯P剂量密集方案辅助化疗,TEC组采用TEC方案辅助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 剂量密集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TEC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剂量密集组患者2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1.67%和100%,TEC组分别为86.11%和94.4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剂量密集组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下降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TEC组的30.56%,剂量密集组患者1~2级神经毒性和肌肉关节酸痛发生率分别为80.56%和66.67%,明显高于TEC组的36.11%和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序贯P剂量密集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与TEC方案相似,但毒副反应可耐受性更高,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辉  逢凌云 《中国医药》2012,7(2):184-185
目的 探讨Ki67检测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81例乳腺癌患者给予3个周期化疗后手术.化疗方案:环磷酰胺600 mg/m2,第1天;盐酸阿霉素100 mg/m2,第1天;5-氟尿嘧啶600 mg/m2,第1天;21 d为1个周期.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Ki67表达情况,并分析肿瘤组织化疗后反应.结果 Ki67在新辅助化疗前56例高表达,25例低表达,高表达率为69.1%.新辅助化疗后18例高表达,63例(77.8%)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92,P<0.05).新辅助化疗后Ki67高表达18例中,化疗有效5例,无效13例;63例低表达中有效43例,无效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前后Ki67指数变化明显者化疗反应明显.结论 Ki67检测可以指导新辅助化疗用药,是一种判断化疗疗效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Preoperative systemic therapy (PST) includ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 in breast cancer (BC) is used nowadays on a large scale especially in aggressive BC subtypes. The use of NAC in BC may be associated with some safety issues and hazards including possible increased rate of locoregional recurrence, inadequate staging with subsequent over or under-treatment, and surgical complications.

Areas covered: This review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these concerns and to clarify the adequate steps and procedures needed to increase safety and alleviate the possible drawbacks of NAC.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adequate and meticulous technical procedures needed to stage and localize the breast tumor, detect any affected axillary lymph node,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safety of doing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 after NAC, estimate the tumor response to NAC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of surgery, and enhance the precise documentation of pCR.

Expert opinion: The use of breast MRI, image-detectable clips in the tumor bed, dual technique during SLNB, and target axillary dissection are among the required steps to maintain safety. In the future, ongoing prospective trials will allow us to select patients who can safely avoid breast and/or axillary surgery after systemic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