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辛世樵 《航空航天医药》2013,24(9):1081-1082
目的:分析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伤椎锥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7年10月~2012年05月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共13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伤推锥体成形术)和对照组67例(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VAS评分2.7±2.1分,ODI32.4%;对照组VAS评分4.3±2.4分,ODI46.3%,并发症发生率为10.4%,两组数据比较,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伤椎锥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强化翻修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翻修及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评价其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胸10-腰5共48个椎体标本,首先置入5.5mm/45mm椎弓根螺钉,在858Mini-MTS生物力学实验机上测试最大拔出力;然后随机选取6.25mm/55mm、7.0mm/55mm螺钉翻修,继而应用骨水泥强化固定不同型号椎弓根螺钉,分别测试最大拔出力,并将各组数据行统计分析。同时观察椎弓根螺钉拔出时的破坏情况及强化固定后骨水泥在椎弓根内的分布。结果①单纯螺钉翻修组把持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7.0mm/55mm比6.25mm/55mm螺钉获得更大把持力。②骨水泥强化固定后,获得的把持力远远大于正常对照组及单纯螺钉翻修组,且与螺钉型号无关。③椎弓根螺钉的抽出为测试中拔出破坏的主要形式,在骨水泥强化固定组同时观察到较多的椎弓根或椎体的断裂、破坏。结论①椎弓根螺钉翻修时,适当增加螺钉直径、长度或骨水泥强化均可达到翻修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增加脊椎稳定性,以骨水泥强化固定更为明显。②单纯螺钉翻修时,适当范围内翻修螺钉长度和直径,增加的幅度越大,螺钉置入椎弓根后的稳定性越大;而添加材料强化固定时,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材料一骨界面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Hangman骨折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时椎板的骨折暴力和螺钉的拔出力。方法8例包含枢椎的新鲜颈椎标本利用计算机重建技术模拟寻找出进针点和进针方向后,造成Ⅰ型Hangman骨折模型,分为单侧单纯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组(A组,2例4侧)、双侧单纯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组(B组,4例8侧)和单侧加垫圈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组(C组,2例4侧),钻入3.5mmAO皮质骨螺钉后进行螺钉拔出试验。结果A、B两组在螺钉拔出前均发生钉孔周围椎板骨质的凹陷或骨折,椎板骨折暴力分别为(11.58±3.18)kg(8.5~16.0kg)和(25.75±2.4)kg(22.5~28.3kg),螺钉拔出力分别为(29.65±3.89)kg(25.0~33.6kg)和(30.90±3.99)kg(26.8~38.0kg)。C组未见钉孔周围椎板骨折发生,螺钉拔出力为(33.83±4.20)kg(28.0~37.0kg)。结论在用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时,AO皮质骨螺钉钉尾添加垫圈可使钉孔处椎板抗骨折暴力明显增强,大于螺钉的拔出力。单侧垫圈螺钉固定组的固定效果略优于双侧单纯皮质骨螺钉固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后路复位内固定并行伤椎植骨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椎体压缩性骨折和爆裂性骨折使用AF或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后,经伤椎椎弓根向伤椎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和同种异体骨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32例468椎,手术后椎体高度即刻恢复100%的319椎;95%以上80椎;90%以上60椎;80%以上的9椎。398例获得随访,随访10月~8年,伤椎均获得骨性愈合,脊柱稳定性及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胸、腰椎椎体骨折经AF或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后,伤椎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和同种异体骨的疗效确切,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界面间螺钉固定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单纯植骨,皮质骨螺钉与松质骨螺钉界面间固定的稳定性,并报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自行设计物制作松质骨螺钉在新鲜颈椎标本间盘切除及椎体部分切除的Smith-Robinson法和Bailey法植骨模型中,应用WD-10E万能电子试验机测试有无界面钉固定的拔出载荷。临床应用20例中男16例,女4例;平均43.4岁。颈椎骨折脱位13例均为不稳定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纤维配比的复合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6只,完全随机化设计分为A、B、C、D四组,将其双侧桡骨制备成骨缺损模型,取其自体髂骨制成直径为300 - 500 μm的微小颗粒骨,将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颗粒骨与聚磷酸钙纤维(calcium polyphosphate fiber,CPPF)均匀混合成CPC/CPPF复合材料,按照CPPF占CPC/CPPF复合材料重量的0、10%、30%、50%分为四组,将上述四组CPC/CPPF复合材料与微小颗粒骨以6:4固定比例混合均匀,分别植入A、B、C、D四组兔桡骨缺损处,在4,8周分别行大体、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8周时行力学测试。结果 当CPPF占CPC/CPPF复合材料的30%时,最大抗压负荷及抗弯负荷均优于其他组(p<0.05),组织学显示人工复合材料与骨组织界面结合最为紧密,材料降解速率与组织成骨速率最接近,成骨性最佳,比例最优。结论 通过向CPC/CPPF中加入一定比例颗粒骨来调节复合材料降解速率,使之与兔桡骨成骨速率相适应,以获得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最佳复合人工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bone cement injectable canulated pedicle screw,CICPS)的设计和生物力学性能,为骨质疏松脊柱疾病的内固定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新选择. 方法 (1)在体外、骨质疏松松质骨模型和椎体标本内行骨水泥注射实验,X线片、CT观察骨水泥分布和钉-骨界面情况.(2)取10枚灌注骨水泥后的CICPS和普通椎弓根螺钉行剪切力试验.(3)在松质骨模型中用2~3ml骨水泥强化CICPS行轴向拔出力试验,与普通椎弓根螺钉进行比较. 结果 CICPS各个侧孔均有骨水泥流出,且仅分布于螺钉前部,弥散均匀广泛,未见骨水泥渗漏.CICPS的剪切力为(10600.8±360.1)N,普通螺钉为(15 458.1±311.4)N(P<0.05).CICPS的最大轴向拔出力为(209.3±13.3)N,普通螺钉为(27.0±5.0)N(P<0.05).结论 CICPS使骨水泥弥散均匀一致,减少骨水泥渗漏风险,并可显著提高骨质疏松椎体中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力.CICPS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伤椎骨水泥强化与伤椎置钉分别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OVCF患者82例,随机分为经伤椎置钉组(采用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固定)和骨水泥强化组(伤椎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各41例.男性28例...  相似文献   

9.
王瑞  靳安民  宋富立 《武警医学》2008,19(5):401-404
 目的 探讨骨形成蛋白(BMP)与磷酸钙骨水泥(CPC) 复合材料在椎体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其作为椎体成形术的生物活性灌注剂可能性.方法 将CPC作为BMP的载体复合成为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材料.在16只羊腰1~ 3椎体侧前方制成约1 cm×1 cm×1 cm的骨缺损,分别植入CPC/MBP生物活性人工骨材料和CPC.术后3、6个月行X线、组织学检查和电镜扫描.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 HTH〗结果 术后所有的动物成活.CPC/BMP植入3个月时植入材料与受区骨间出现软骨细胞向成骨分化,新骨组织长入材料并与材料紧密结合.6个月时新骨多为板层骨,植入材料范围缩小,材料大量溶解,出现较大的空隙.BMP与CPC复合有效地促进了新骨的形成和新骨的钙化,同时也加速CPC材料的降解.而CPC材料降解速度缓慢,新骨形成量少,仅在材料的表面.结论 CPC是BMP理想的载体,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材料椎体骨缺损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可作为椎体成形术的生物活性灌注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 VR透明化处理在腰椎椎体内固定螺钉立体位置评价中的应用。方法:收集44例行腰椎螺钉内固定术后复查的患者,其中男21例,女23例,共置入238枚螺钉。内固定术后均行X线摄片、MSCT薄层扫描、MPR、VR常规重建及透明化处理,依据Certzbein-Robbins改良分级标准评价椎体内固定螺钉的空间位置、置钉安全率和准确率,以及并发症、钉棒断裂松动等情况。结果:44例椎体内固定螺钉238枚,Ⅰ类螺钉184枚,其中松动5枚,断裂1枚;Ⅱ类螺钉32枚;Ⅲ类螺钉22枚。置钉准确率为77.31%(184/238),置钉安全率为90.76%(216/238)。结论:MSCT VR透明化处理能清晰显示椎体内固定螺钉的空间位置关系,准确评价置钉安全率和准确率,可为腰椎螺钉内固定术后评价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WI在鉴别脊椎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和/(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共50例82个病变椎体,其中良性组20例,34个椎体;恶性组30例,48个椎体。选取50例中的正常椎体35例共35节椎体作为对照组。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WI扫描;分析良恶性病变的DWI信号特点,并定量测定3组椎体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及恶性组病灶DWI序列均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信号,且2组信号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性组、恶性组、对照组ADC值分别为(2.23±0.25)×10-3 mm2/s,(1.62±0.27)×10-3 mm2/s及(0.43±0.34)×10-3 mm2/s,经t检验,各组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信号改变不能用于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而ADC值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棒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唐山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41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31~59岁,平均43.5岁。按照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后外单侧入路组(23例)和侧前方入路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后外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181.66±21.47)min,术中出血量(614.84±111.75)mL,术后引流量(286.84±61.79)mL;侧前方入路组手术时间(177.53±19.82)min,术中出血量(627.88±134.20)mL,术后引流量(279.66±62.48)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单侧入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65%,侧前方入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单侧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69%;侧前方入路组为5.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方面,经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棒固定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脊柱转移瘤的3.0T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初步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3.0T脊柱转移瘤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特点。方法:前瞻性分析23例经临床证实的脊柱转移瘤的^1H-MILS的变化,同时以25例健康组椎体的^1H-MRS作对照,定量分析感兴趣椎体的脂峰与水峰的比率(LWR)及脂肪百分含量(FF%),并作两组统计学分析。结果:脊柱转移瘤病变椎体MRS脂峰明显降低,水峰略增高,转移瘤组平均LWR为(0.039±0.025),平均FF%为(3.66±8.66%),对照组椎体平均LWR为(0.64±0.20),平均FF%为(37.91±8.66%),转移瘤组LWR和FF%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14.7,P〈0.01和t=19.1,P〈0.01)。结论:脊柱转移瘤^1H-MRS示LWR及FF%值明显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1H-MRS可以量化的方式分析病变椎体代谢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外穿刺撬拨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3月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收治的6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经椎弓根外穿刺撬拨复位、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椎弓根钉棒撑开复位固定、经伤椎椎弓根穿刺植骨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测量术前、术后伤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术前VAS评分[(6.782±1.821)%vs.(6.827±1.762)%]、术前伤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57.658±23.645)%vs.(58.162±24.852)%]、术前伤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88.645±8.624)%vs.(87.927±7.848)%]、术前后凸Cobb角[(28.665±4.824)°vs.(29.134±5.508)°]、手术时间[(135.675±23.318)min vs.(130.731±21.761)min]、术中出血量[(456.214±63.525)m L vs.(461.532±60.753)m L]、术后引流量[(43.847±16.358)m L vs.(42.971±15.523)m L]、住院时间[(10.878±2.148)d vs.(11.323±2.512)d]、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0.184±0.263 vs.0.195±0.325)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2.463±0.652 vs.2.624±0.7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术后末次随访伤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98.083±1.635)%vs.(93.157±2.019)%、后缘高度百分比[(98.504±2.572)%vs.(96.248±4.824)%]和后凸Cobb角[(3.623±2.563)°vs.(7.626±3.6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外穿刺撬拨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Denis B型、D型胸腰椎体压缩骨折、B型椎体爆裂骨折,可较好恢复椎体前、后缘高度,矫正后凸Cobb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柱外固定器联合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a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新鲜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胸腰椎新鲜压缩性骨折患者17例,均应用脊柱外固定器经皮对骨折椎体进行体外复位固定,同时对骨折椎体进行椎体成形术。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椎体椎体前沿高度及后凸角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20min;平均失血量为90ml;每个椎体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2-5ml,平均3.12±0.93ml。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X光片示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为上下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的75.89%~105.33%,平均93.17%±8.0%,椎体前缘高度明显恢复(P〈0.01);后凸角0°-15°,平均7.53°±4.02°,与术前后比较凸角明显改善(P〈0.01)。术后CT发现椎体前缘少量渗漏1例和椎间隙骨水泥漏2例,均无临床症状;钉道感染1例,加强抗感染治疗1周治愈;无螺钉松动外固定断裂、脊髓神经损伤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脊柱外固定器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新鲜压缩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MR DWI技术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时胼胝体各部分各向异性可能存在的变化。方法:连续选取病灶位于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分为4组)及同期行MRI检查且年龄、性别与病变组匹配的66例40岁以上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应用SSEPI序列行正中矢状面DTI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胼胝体膝部、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体部后1/3处及压部的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胼胝体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及体部后1/3处的FA值均为正常组大于梗死组,胼胝体体部前1/3处及体部后1/3处的FA值正常组(分别为0.698±0.054和0.769±0.049)与梗死组(分别为0.665±0.049和0.653±0.078)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为2.697和7.381,P<0.05)。胼胝体膝部及压部FA值均为梗死组(分别为0.780±0.082和0.772±0.049)大于正常组(分别为0.723±0.061和0.748±0.049),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8和-2.08,P<0.05)。结论: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发生急性梗死时,连接双侧脑半球相应部位的胼胝体体部各向异性值减低,非承担这些脑叶间相互连接功能的膝部及压部各向异性值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内固定术后断裂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共计19例脊柱内固定断裂病例,从内固定位置、形态、进钉角度等方面,结合人体脊柱生物力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分析认为脊柱内固定系统断裂的主要原因包括:①未能根据生物力学重建的需要选择最佳的内固定器材;②术中操作不当;③骨折部位未行必要的植骨;④内固定留置体内时间过长.结论:为了预防和减少脊柱内固定材料断裂,术前对患者病情应当进行充分的评估,根据生物力学稳定性重建的需要来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和适当的内固定材料;必要时应在术中一期植骨,有利于重建其稳定性;此外术后康复期佩戴适当的外固定支具,也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全(HVA)螺旋CT血管成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8例螺旋CT椎动脉成像资料,根据有无HVA分成4组:患侧组,对侧组,非HVA左侧组及非HVA右侧组进行统计分析。逐例测量了椎动脉内径。HVA定义为一侧动脉内径小于3mm。结果 88例中,HVA19例,占21.6%,其中单侧18例,双侧1例。椎动脉平均内径:HVA患侧组、对侧组和非HVA组分别为2.56±0.34、4.38±0.49和4.18±0.53mm,组间比较,HVA对侧组与非HVA组内径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椎动脉比值(粗侧/细侧)和差值(粗侧-细侧)均数,HVA组为1.67±0.22和1.74±0.50(mm),非HVA组为1.16±0.12和0.61±0.43(mm)。HVA患侧组动脉硬化比率40%,高于对侧组5.6%和非HVA组13.8%(P〈0.05)。结论 HV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变异,也是后循环中风易患因素,应当引起重视,有关HVA统一的诊断标准及与临床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融合与长节段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采用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按融合范围分为短节段组(28例)和长节段组(22例)。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周影像学指标(侧凸Cobb角、Cobb角矫正率)、ODI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短节段组融合节段2.4个(1~3个),长节段组5.7个(4~7个),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短节段组侧凸Cobb角为(21.4±3.7)°,术后(13.6±214)。,矫正率36.4%;长节段组术前(32.9+6.2)。,术后(11.3+3.5)。,矫正率65.7%,两组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侧凸Cobb角纠正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短节段组6例发生并发症,长节段组10例发生并发症,长节段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短节段组高。两组患者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加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疗效肯定;侧凸Cobb角较小、脊柱平衡保持较好者可以选择短节段融合,侧凸严重甚至侧方严重滑脱者宜选用长节段融合。  相似文献   

20.
谭中宝  狄镇海  张建  毛学群  邹容  王庆庆   《放射学实践》2012,27(9):998-1000
目的:探讨CT图像模拟穿刺路径在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61个椎体)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在CT图像上测量模拟经皮椎体成形术穿刺角度及旁开棘突距离,并在此参数参考下,于X线透视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WHO评分法评价疼痛缓解情况。结果:不同节段椎体穿刺角度及棘突旁开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8~L5椎体穿刺角度及旁开距离逐渐增大。本组手术成功率100%,术后疼痛缓解率为100%。单侧椎弓根穿刺成功率为95.1%。结论:对于不同节段椎体,PVP手术穿刺角度及穿刺点选择是不同的,术前根据CT图像测量穿刺参数可有效提高单侧椎弓根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