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增生性与非增生性瘢痕中细胞骨架蛋白表达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因芯片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马兵等[1 ] 利用基因芯片的方法 ,对烧伤后早期的增生性瘢痕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进行筛选 ,发现细胞凋亡、免疫相关、细胞骨架和运动、原 (抑 )癌基因、细胞信号等多种基因参与了增生性瘢痕的发生。据此 ,笔者利用多种原位杂交技术 ,系统动态地研究细胞骨架和运动基因表达变化与瘢痕组织过度收缩之间相互关系 ,以期为发现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新方法寻求理论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 .标本采集 :所有病例均来自重庆市各医院 ,男女不限 ,年龄 2~ 57岁 ,增生性瘢痕 2 4例 ,非增生性瘢痕 2 4例 ,按伤后 3 ,6 ,…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不同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间隔时间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 12 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104 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激光治疗间隔时间将其分为 1 周组 (52 例) 和 2周组 (52 例), 1周组患者每周进行 1 次脉冲染料激光治疗, 2 周组患者每 2 周进行 1 次脉冲染料激光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瘢痕血流灌注量、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 3 个月后, 1 周组患者瘢痕血流灌注量为 (1.49±0.37) V, 明显高于 2 周组患者的瘢痕血流灌注量 (1.32±0.23) V (t = 2.814, P = 0.006); 1 周组患者中治愈 16 例、显效 16 例、有效 7 例、无效13 例, 与 2 周组患者的治愈 20 例、显效 12 例、有效 9 例、无效 11 例无明显差异 (Z = - 0.565, P = 0.572)。治疗期间, 1 周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7.31% , 明显高于 2 周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85% (χ2= 4.981,P = 0.026)。 结论 间隔 1 周与间隔 2 周进行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相当, 但间隔 2 周更有利于减少瘢痕组织血流灌注,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3.
美宝疤痕平与弹力套合用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方法。方法:利用疤痕平定时外涂与弹力套加压合用,治疗病例168例。结果:全部病例均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治愈率79.76%,显效率16.07%,有效率3.57%,无效率0。结论:疤痕平与弹力套合用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副作用,方法简便,是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碱对人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为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烧伤后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加入不同含量的复方苦参碱,24h后观察细胞形态学,以乳酸脱氢酶(LDH)为指标观察细胞毒性,用MTT法检测其增殖活性。结果不同含量的复方苦参碱均能改变成纤维细胞形态,抑制细胞增殖,含量在300μg.ml-1以下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结论复方苦参碱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具有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皮肤针联合疤痕平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皮肤针联合疤痕平治疗烧伤后瘢痕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烧伤创面愈合后1-3个月成对且情况相似的增生性瘢痕患者12例共40处,随机分组,试验组用皮肤针联合疤痕平治疗,对照组仅用疤痕平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后1、3、6个月时的疗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1个月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25%(P<0.05),3个月时的显效率分别为80%、40%(P<0.01)。结论:皮肤针对增生性瘢痕有一定治疗价值;皮肤针联合疤痕平治疗增生性瘢痕较单用疤痕平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强脉冲光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 年3 月至2020 年4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的66 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压力疗法联合硅酮凝胶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强脉冲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瘢痕评分、疼痛程度、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VSS) 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 =3.051、3.028,P =0.003、0.004),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Z = - 2.117,P = 0.034);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χ2 =0.569,P =0.451)。结论 在压力疗法与硅酮凝胶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强脉冲光治疗,可有效提高瘢痕改善效果,减轻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深Ⅱ度烧伤伤及真皮网状纤维层,愈合后易有瘢痕增生,甚至出现瘢痕挛缩,给患者身心带来一定程度的痛苦,目前对烧伤后瘢痕增生的治疗还没有较为理想的方法。2001年-2003年,我院早期应用丹芎瘢痕涂膜预防和治疗深Ⅱ度烧伤后瘢痕增生,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湿润烧伤膏联合美宝疤痕平治疗增生性切口瘢痕体会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联合美宝疤痕平治疗增生性切口瘢痕的疗效。方法:46例79处增生性切口瘢痕磨削后外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创面愈合后外用美宝疤痕平防治瘢痕增生,四肢和关节处可配合加压疗法。结果:本方法治疗79处增生性切口瘢痕显效64.6%;有效31.6%;无效3.8%;总有效率达96.2%。结论:通过磨削手术—湿润烧伤膏—美宝疤痕乎综合治疗增生性切口瘢痕疗效好,易操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瘢痕膏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廷芬 《西南军医》2006,8(4):11-12
目的观察自制瘢痕膏加弹力套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烧伤、外伤及手术后220例增生性瘢痕采用自制瘢痕膏,涂于温水浸泡5-10分钟后的增生性瘢痕区,然后用弹力套加压增生性瘢痕区,疗程6个月。另取182例有皮肤增生瘢痕病人作为对照观察组,只用弹力套加压治疗,不用瘢痕膏,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220例病人有效196例(89.1%)对照组182例有效128例(70.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自制瘢痕膏加弹力套能够明显减少增生性瘢痕的发生,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李卫华 《武警医学》1999,10(3):170-173
瘢痕的形成是创伤后的结果,由于外伤、烧伤和手术后造成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不仅破坏容貌,而且可发生功能障碍。增生性瘢痕是指深部皮肤受损后出现的高出皮肤表面的硬结,表面为一层萎缩上皮所覆盖,深层则为大量增生的结缔组织。临床上具有充血、红肿等症状。增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诱发胚胎先天性神经管缺陷的差异表达基因,揭示胚胎先天性神经管缺陷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2组的70~90天的SD大鼠:第1组(n=3)为接受常规饲养的正常对照组;第2组(n=3)为实验组:尾静脉注射65mg/kg链脲菌素(STZ),构建妊娠合并糖尿病诱发胚胎先天性神经管缺陷组大鼠动物模型。于妊娠第12天取出各组胚胎,解剖显微镜下进行神经管缺陷形态学判定。提取卵黄囊细胞的mRNA,以cDNA基因芯片技术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对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卵黄囊细胞的1200个基因进行比较,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79条,其中42条表达上调基因(包括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HSP70、glucose-transporter 3等),37条表达下调基因(包括phospholipase A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 receptor等)。结论揭示了妊娠合并糖尿病诱发胚胎先天性神经管缺陷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先天性神经管缺陷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卵巢癌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揭示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人卵巢癌组织标本2例,均经病理确诊为低分化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临床诊断为卵巢癌Ⅲ期,选用2例正常卵巢组织为对照。提取卵巢组织中mRNA,提取并纯化卵巢癌组织中总RNA,应用cDNA基因芯片技术对总共588个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基因检测。结果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44条,其中11条表达上调(包括癌基因c-erbB2、neu、c-fos、c-mycproto-oncogenes、HER2receptor等)、33条表达下调(包括RAR、MMP18、MMP19、p21、DNA-PK等)。结论揭示了人卵巢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有望为早期诊断卵巢癌及判断预后提供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辐射损伤的分子机理,采用寡聚核苷酸芯片技术研究16Gy^60Coγ射线照射前后PC12细胞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寡聚核苷酸芯片技术进行辐射相关基因的筛查,芯片探针进行荧光交换标记,且每个基因重复3次点阵;分析结果,选取感兴趣基因进行RT-PCR半定量验证。结果基因芯片筛查有4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7个,下调基因3个。这些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周期、代谢、信号转导、免疫与应激、细胞增殖、生长发育及细胞凋亡等多个方面。RT-PCR结果显示照射后48hPC12细胞OAS1、GARG16和IL6 mRNA表达水平均上调,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PC12细胞可用于神经细胞辐射后信号转导、细胞代谢、生长发育、应激反应以及细胞增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筛选膦甲酸钠处理人T淋巴细胞系Jurkat细胞后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膦甲酸钠处理的Jurkat细胞和以生理盐水处理的相同细胞的mRNA进行检测。结果 Jurkat细胞经膦甲酸钠处理后,所检测的1152条目的基因中,有94条产生差异表达,其中38条基因表达增强,56条基因表达降低。结论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成功筛选了膦甲酸钠处理淋巴细胞后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阐明膦甲酸钠的免疫调节机制及深人了解膦甲酸钠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理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人正常妊娠胎盘组织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性,寻找PIH相关基因,以进一步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从正常妊娠胎盘和PIH胎盘中抽提mRNA,反转录后,分别用Cy3、Cy5荧光标记,获得两组胎盘来源的cDNA探针.cDNA探针与含8 190条人cDNA点样的BioDoor基因芯片杂交,结果由激光共聚焦扫描仪扫描,并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正常妊娠胎盘表达的基因相比,PIH胎盘组织中有393条(4.79%)的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其中197条基因在PIH时表达量降低,而196条基因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表达量增高.结论 基因芯片技术是研究PIH发病机制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肌成纤维细胞在皮肤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肌成纤维细胞在皮肤增牛性瘢痕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增牛性瘢痕中α-SMA的表达;通过细胞培养,检测成纤维细胞与肌成纤维细胞羟脯氨酸含量并进行比较;ELISA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与肌成纤维细胞Ⅲ型前胶原、纤维连接蛋白、TGF-β1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只有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α-SMA,其他真皮细胞几乎不表达,增生性瘢痕皮肤组织中,α-SMA染色阳性细胞大大增加,比例高达96.8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成纤维细胞羟脯氨酸含量较正常成纤维细胞显著增高(P<0.01);肌成纤维细胞Ⅲ型前胶原含量较成纤维细胞显著增高(P<0.05);肌成纤维细胞TGF-β1含量较正常成纤维细胞显著增高(P<0.01);肌成纤维细胞纤维连接蛋白含量较成纤维细胞显著增高(P<0.05).结论 肌成纤维细胞是造成增生性瘢痕的最关键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瘢痕形成对汗腺再生的影响。方法 分别取幼儿和成人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瘢痕组织及其自身健康皮肤组织,切片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角蛋白19(K19)和角蛋白14(K14)在瘢痕组织中汗腺分泌部和导管部的表达,并以此确定汗腺在产痕组织中的定位和分布,同时,采用HE染色法观察正常皮肤组织中汗腺组织的分布。结果 正常皮肤中可见完整的汗腺结构,包括汗腺分泌部和导管部,瘢痕组织中可见K19和K14的阳性表达信号,其中K19的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瘢痕基底部真皮深层与正常皮下组织交界处,呈团状,表明这些部位存在汗腺分泌部,K14的阳性染色散见于瘢痕组织中,呈同心圆状,为汗腺的导管部,结论 严重烧伤后创面存在汗腺再生的生物学基础和潜力,在增生性瘢痕中之所以没有汗腺的重建,可能与瘢痕组织修复速度超过汗腺再生的速度或增生性瘢痕的创面形成一个屏障,阻碍了汗腺的再生有关,这可能是瘢痛组织愈合后创面缺乏汗腺和无排汗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 Gz反复暴露后大鼠心脏组织特异性应激基因。方法提取 Gz反复暴露后1h及对照组大鼠心脏组织总RNA,分离纯化Poly A RNA,与Atlas Rat Stress Array膜杂交,经半定量RT-PCR进行差异基因表达的特异性鉴定。结果初步得到10个差异表达基因,选取HSP70、HSP60、HSPB2、HO-1、HMG2、LCAD作为候选基因,经半定量RT-PCR做特异性验证,发现 Gz反复暴露后1h,HSPB2、HO-1和LCAD mRNA水平升高,HSP70和HMG2 mRNA水平下调,HSP60表达水平未发生改变。结论HSPB2、HO-1是 Gz反复暴露后大鼠心脏组织中早期重要的保护性物质;应用Atlas Rat Stress Array为研究 Gz反复暴露对心脏组织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瘢痕疙瘩发生相关基因,并对部分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按微阵列排列,将8400种人类基因PCR产物制成微阵矩表达谱芯片;提取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的总RNA,并纯化mRNA。将等量的两种组织的mRNA分别进行逆转录,合成荧光分子(Cy5或Cy3)掺入的cDNA作为探针,芯片杂交和严格洗片后,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计算机分析比较两种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RT-PCR方法检测NGF、TGF-β1和c-myc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所检测的3对临床标本中,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有402条(4.75%),主要涉及胞外基质、运输蛋白、细胞信号和传导蛋白、细胞骨架和运动相关蛋白的基因等。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与瘢痕疙瘩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RT-PCR研究发现,瘢痕疙瘩内NGF、TGF-β1和c-myc的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结论多种基因参与调控瘢痕疙瘩的发生,对相关基因群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瘢痕疙瘩的形成机制。NGF、TGF-β1和c-myc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重组核心蛋白多糖 (Decorin)对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增殖和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以探讨Decorin在增生性瘢痕形成和成熟中的作用。 方法 分离培养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 (0 .0 1,0 .1,2 ,10 μg/ml)的重组Decorin ;培养 12 ,2 4 ,4 8h用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唑溴盐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速度 ;培养 4 8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 ;收集细胞培养上清 ,ELISA法检测TGF - β1蛋白水平 ,放射免疫方法检测Ⅰ、Ⅲ型前胶原蛋白 (PCⅠ、PCⅢ )含量。 结果  2 ,10 μg/ml的Decorin可有效抑制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P <0 .0 5或P <0 .0 1) ,明显增加两种细胞处于G1期的百分比(P <0 .0 1) ;并抑制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 (TGF) - β1和PCⅠ、PCⅢ ,下调PCⅠ /PCⅢ比值。实验组和对照组 (未加重组Decorin)均未检测到终末期凋亡细胞。 结论 Decorin可抑制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其生物学活性 ,可能在预防增生性瘢痕形成和促进瘢痕成熟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