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疾病预后。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以65岁为分界线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34例和治疗组31例,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和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心跳骤停和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次数及患者的病死率进行观察记录,对两组患者以上指标的观察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有吸烟史、糖尿病史、超重和肥胖、高血压及高血脂情况存在,两组对比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肺部感染例数分别为15例和6例,电解质紊乱例数分别为20例和9例,经统计学分析 P<0.05,观察组患者18例死亡,对照组8例死亡,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更容易出现肺部感染和电解质紊乱,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处理并发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刘洁 《中外医疗》2016,(18):13-15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2例老年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与否将患者分为并发组32例和未并发组60例,回顾性分析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将32例老年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既往有脑梗死、心肌梗死、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动过速均是老年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为62.5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可能危险因素除心肌梗死相关面积、部位及病变支数外,包括既往有脑梗死史、心肌梗死史、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较内科保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情况,一组为应用5 %葡萄糖500ml+硝普钠(50mg)+多巴胺(20-100mg),每八小时更换一次,维持泵入3-10天,对照组为单用多巴胺(20-100mg)+5%葡萄糖500ml.结果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能早期应用硝普钠组能显著改善心梗并心源性休克的近期愈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法 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1年9月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3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机械通气和抗凝、溶栓、血管活性药物治疗,25例急救成功后转入其它相关科室继续治疗,并于1个月后出院,其余8例抢救无效后死亡,死亡率24.2%.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应给予早期的诊断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背景:早期机械性血管重建是降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的一种治疗措施。从1999年起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的指南即将其作为年龄〈75岁患者的Ⅰ类推荐。但是,人们对实践工作中指南的执行情况知之甚少。 目的:评价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血管重建的趋势和死亡率,以便了解国家指南是否对血管重建率产生影响。 设计、地点及病例:前瞻性观察研究,共入选293633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25311例[8.6%]合并心源性休克,其中7536[29%]入院时已有心源性休克)。研究对象来自1995年1月至2004年5月的国家心肌梗死注册登记(National Regist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NRMI),共有775家具备血管重建能力(定义为能实施心脏导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a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心脏直视手术)的美国医院参加。 主要观测指标:治疗模式和住院死亡率。结果:在有血管重建能力的医院,直接PCI率从27.4%上升到54.7%(P〈0.001),这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中使用PCI比率的变化平行。急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率变化不大(从2.1%到3.2%)。倾向校正后多变量分析显示,直接PCI与住院期间死亡率的下降有关(OR,0.46;95%可信区间,0.40-0.53)。指南公布后所有年龄段患者血管重建率无明显变化。心源性休克院内总死亡率从1995年的60.3%下降到2004年的47.9%(P〈0.001)。 结论:在有血管重建能力的医院,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PCI可改善生存情况。ACC葙AHA指南对血管重建率未产生明显影响,提示应加大指南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患者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血管开通率、心功能恢复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在平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方面,实验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在血管开通率及心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较药物治疗住院时间少,血管开通率高,心功能恢复好,病死率低,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7.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目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治疗方法,此疗法能迅速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缓解症状,挽救病人生命.据有关文献报道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时,内科药物治疗的病死率达80%~90%,而应用急诊PTCA治疗可明显减少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达50%以下[1].  相似文献   

8.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是目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治疗方法 ,此疗法能迅速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缓解症状 ,挽救病人生命。据有关文献报道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时 ,内科药物治疗的病死率达 80 %~ 90 % ,而应用急诊PTCA治疗可明显减少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达 5 0 %以下[1] 。为防止PTCA术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和后期狭窄 ,在病变部位植入支架 ,以保持血管的通畅。我科自 2 0 0 3年 7月至 9月共行急诊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CS)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近期疗效。方法收集AMI合并CS患者资料,按照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并将PCI治疗组根据有无使用IABP分为两个亚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和院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PCI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9)h vs(27.5±8.3)h,P〈0.05],在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院内病死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5.7%vs 57.4%,P〈0.05)。(2)IABP基础上行PCI治疗组在一般情况、危险因素与单纯PCI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14.3%vs 46.4%,P〈0.05)。结论早期行PCI可改善AMI合并CS患者近期预后,在IABP基础上再行PCI治疗,院内病死率可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0.
周颖兰 《当代医学》2014,(27):86-8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6月增城市永宁街永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AMl合并CS患者37例,均进行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尿量数据,并按显效、有效和无效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尿量均明显改善(显效33例,有效4例,无效0例)。结论治疗AMI合并CS时,应及时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而药物控制疗效确切,不失为一种值得广大患者接受和广泛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此例患者经积极治疗住院27天好转出院.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应及早诊断,及早处理,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etion AMI)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6%~7%,它多发生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也可发生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高达60%~80%。即使在主动球囊反搏的情况下行急诊PCI,其死亡率也仍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与冠脉本身严重病变有关。有心源性休克者再灌注疗法的效果通常较无心源性休克者差,这除了与血流动力学有关外,也受冠脉病变本身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借以探讨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张艳丽 《中外医疗》2008,27(23):155-15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不同治疗的预后及生存率.方法 回质性分析29例病例治疗情况.结果 29例患者中经相关治疗痊愈率86.2%,死亡率13.8%,共有25例抢救成功.结论 早期的溶栓及PCI术使梗元相关血管恢复再灌注是避免志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体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GS)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5%~19%,病死率高达60%-80%。尽管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手段已取得明显进步,其近期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心源性休克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主要原因,50%的死亡发生于心源性休克确诊后48h内,CRACE试验报导:心源性休克在6年的随访中总的病死率达到了88%。因此,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降低AMI死亡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急救方法。方法将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生脉注射液100mL+0.9%氯化钠100mL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尿量。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88.0%(22/25)显著高于对照组72.0%(18/25),P〈0.05。两组治疗后MAP、HR、尿量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但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疗效较好,能有效减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98-100,104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或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pulsation,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实验组在IABP支持下,实施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对照组实施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及出现并发症概率、死亡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排血量、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等指标上升,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和心率指标均降低,两组治疗后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指标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预后出现并发症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介入联合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分析其疗效,寻求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996年2月~1999年12月共48例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48例患者均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造影,其中46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2例因介入治疗未成功而搭桥,14例虽罪犯血管成功介入治疗,但因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而行搭桥治疗获成功.单纯介入治疗死亡率25%,外科搭桥死亡率0%,总死亡率16.7%.结论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介入失败和多支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进行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18.
杨丽华 《北京医学》2011,33(11):891-892
目的 观察<6 h的早期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再通及其他辅助治疗对急性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转归的影响,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对前壁AMI伴心源性休克的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30例患者均接受溶栓治疗,溶栓后分为药物组(14例)和介入组(16例).药物组家属拒绝介入治疗,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介入组行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4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加用生脉注射液,与42例常规治疗的该病患者比较患者平均动脉压(MBP)、心率、尿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脏指数(CI)、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电图恢复情况以及病死率.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生脉治疗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尿量、肺毛细血管楔压及心脏指数均好于常规治疗组,可使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降低,心电图改善,病死率下降,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显著,降低病死率,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因"胸痛1 h伴晕厥1次"入院。患者于3 h前睡觉时突发胸痛,伴大汗、濒死感,并出现意识丧失,经家人心肺复苏后意识恢复送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心绞痛病史,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