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灸补虚泻实治疗喉喑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喉喑是指由于喉部疾患引起的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病证。常见于急、慢性喉炎、喉头结核、声带息肉、声带麻痹等疾病。根据其发病的急缓和病程的长短,祖国医学将其分为“暴喑”和“久喑”两大类,即所谓“金实不鸣”和“金破不鸣”。《景岳全书》说:“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喑也”。明代医家张介宾说:“凡五脏之病,皆能为喑”。由此可见,喉喑虽属喉咙、声带……  相似文献   

2.
少阴病本属阴阳两虚,其病有直中、两感、失治、误治传变之别。手少阴心主火,足少阴肾主水,故其病从阴则寒化,从阳则热化。温经回阳,散寒扶正为其正治。然而查少阴篇原文,其治尚有汗、下、清者,乃常中之变法。汗法:“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条)。“少阴病,得之二、二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302条)。前者发表温经,后者温经达邪,均为两解表里法。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之喉喑即指发声嘶哑或失音。由于喉下接气道,与肺相通,乃肺之系,且肺之经脉上循咽喉,故喉喑发病与肺关系密切。又因肺五行属金,所以《景岳全书》提出的“金实不鸣”、“金破不鸣”八字病机,且至今沿用。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李云英教授师承全国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学术带头人,尤为擅长中医药治疗咽喉嗓音疾病。李教授在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喉喑病多夹风夹瘀,认为不能单从肺实、肺虚论治。临床运用虫类药治疗喉喑,可起到搜风祛瘀之功,疗效良好。笔者随师研习,略有心得,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周建龙 《江苏中医药》2021,53(11):44-47
六经理论是整体恒动观最重要的运用形式,从六经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够更好地把握疾病整体动态的发生发展规律.从六经分析,因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肺虚伏痰,其始在太阴,常先病手太阴而后兼足太阴;病久传至少阴,以手少阴君火式微为主要病理变化,亦可见足少阴精气亏耗之证;病重则多在厥阴,可见邪热内陷、正虚喘脱等证;若因外感,常兼三阳,在太阳则多成外寒里饮证,在少阳常为小柴胡汤证,在阳明则有腑气不通之证.总之,观其脉证,随六经形证治之,常有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纳络法是将时间与络穴结合运用的针灸疗法 ,笔者将此法用治一些痛证的疗效较好 ,现简介如下。1 治疗方法 取穴 :将十二地支配属十二经脉 ,以经络辨证确定病变所在经脉 ,由此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治疗经脉 ,即手少阴心与足少阳胆、足厥阴肝与手太阳小肠、手太阴肺与足太阳膀胱、手阳明大肠与足少阴肾、足阳明胃与手厥阴心包、足太阴脾与手少阳三焦。依照《内经》左病取右 ,右病取左的“巨刺”原则决定用穴 ,只用络穴。针法 :按常规方法进针 ,得气后紧捏针柄不放 1~ 2 min。以后每隔 5~ 1 0 min行针 1次 ,如为关节疼痛者 ,则要求患者在行针的…  相似文献   

6.
舌下络脉诊治意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五脏系于舌,无脉不通于舌。前人认为:“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以舌分虚实、阴阳、别脏腑、配方药。如《伤寒观舌心法》后序中说:“观其舌知其所苦……”。陶保廉的《舌鉴辨证》曾说:“观舌察病……舌不隔膜,且为心苗,目视明彻,胜于手揣。”前人把观舌视为诊断上重要环节,认识到舌与十二经脉无所不通。《灵枢·经脉篇》载:“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脾足太阴之脉,……上隔挟  相似文献   

7.
舌诊是中医诊断一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辨证施治的可靠依据。《内经》有云:“有诸内必行诸外”,舌象是机体外在反映的一窗口,能够客观地反应机体的生理状态,可将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客观地反映出来。《内经》云:“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劂阴者,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足少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乎舌本;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认为五脏六腑都直接或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证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万迎来 《陕西中医》2001,22(3):180-181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301条、302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为温经解表剂,均用于少阴(心肾)阳衰兼风寒表证,少阴太阳并治者。两者区别是前者用于表邪较重之症,后者用于病情较轻之症。 本方为张仲景治疗邪在太阳、病在少阴,标实本虚之证而设。临床上对于本方的应用,只要抓住辨证要领,灵活加减,可扩大治疗范围,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1 内伤失音症 杨某,女,45岁,教师。1…  相似文献   

9.
一、辨太阴病,要分清虚证实证“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仅有8条条文,主要论述足太阴脾(不包括手太阴肺)的病变。邪犯太阴,无论是误下伤脾或内伤生冷,只要出现腹满时痛、吐利不食等中阳不足之证,则是脾脏虚寒的临床表现。273条所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当是太阴虚寒证的辨证提纲。《医宗金鉴》说:“此太阴里虚,邪从寒化之证也……若以太阴虚采之满痛,而误认为太阴实热之满  相似文献   

10.
前言:用针刺治疗精神病的方法,是祖国医学宝藏的一部分,在我国最古老的医书内经中就有较详细的记载:灵枢癫狂篇云:“狂始生,先自悲也,喜怒善恐者,治之取手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贵也,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妄见,耳妄闻、善呼者,……治之取手太阴、太阳、阳明、足太阴……善见鬼神者……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又甲乙经:阳厥大惊发狂癎节云:“癫疾、上星主之”、“狂言、太渊主之”、“狂妄走善欠、巨虚上廉主之”。“癫疾怒欲杀人,身柱主之”。千金方云:“邪病卧瞑瞑,不自知、风府主之”,“身柱主癫疾……欲杀人、狂走、见鬼、(?)言”。针灸大成:心  相似文献   

11.
《新中医》1983,(10)
16.“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与“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应如何理解?答:“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这一提法,见诸原文第277条及282条,乍看起来,好似诊断太阴下利与少阴下利的依据就在于此。其实,这不过是概括地说明太阴与少阴下利的不同情况,绝不能仅根据口渴与否,即可诊断病属何经。临床辨下利之寒热,一般是:渴者属热,不渴者  相似文献   

12.
中医称失音为“喑”或“喉喑”。其由暴感寒热之邪所致者,谓金实不鸣;因肺经燥热灼伤津液,肺失所养而致者,谓金破不鸣。前者之治,常用自订“黄氏响声汤”(桑皮12克、杏仁9克、蝉蜕6克、木蝴蝶8克、甘草3克、前胡  相似文献   

13.
<正> 或谓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之方义明晰,法度谨严,临床常用,了无疑难处,何复赘言之?余曰:诚如斯言。然若追溯其出处,则大不侔矣。《伤寒论·少阴病篇》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纵观历代医家之诠释此条也,竟有宣称四逆散证属虚寒者。如钱天来云:“少阴病者,即前所谓脉微细、但欲寐也。”舒驰远认为此条之虚寒证候,既有少阴,亦有太阴证“法当用黄芪、白术,茯苓、干姜、半夏、砂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介绍李安洪主任针刺治疗OSAHS的临床经验。OSAHS是临床常见病且伴随多种并发症,李安洪主任对此病认为痰湿为主要病因,核心病机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为本,手太阴、足太阴、足少阴经咽喉部经脉瘀阻,痰湿、血瘀阻塞气道为标,运用自拟“通经开咽”法针灸处方治疗,临床运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顺应病势、导邪外出。即当病邪有外解、上越、下趋的倾向时,及时使用汗、吐、下等法,使邪去病除。一、运用范围因势利导是驱除病邪的一种治疗原则,在《伤寒论》中,这一原则主要用于正盛邪实的三阳证,或因实致虚、本实标虚及因虚致实、标证危急者。如:“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之病,化热入腑,燥屎内结,正虚邪实,其病危急,虽有正虚,但邪实较甚,标证为急,故宜大承气汤,急攻其下。此  相似文献   

16.
(甲)诊察中医对妊娠的诊察,因受时代的限制和旧礼教的束缚,不能作详细的检查,只有凭脉辨证来诊断。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颇有一些值得称道之处,兹分述如下: (1)凭脉辨证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妇人足少阴动甚者,妊子也”。沈尧封说:“足少阴、肾脉也。动者,如豆厥厥动摇也。王太仆作手少阴。手少阴脉应在掌后锐骨之后陷者中,直对小指,非太渊脉也,必有所据。全元起作足少阴,候尺中。经云,尺里以候腹中。胎在腹中,当应在尺,此为近理”。张山雷说:“气血结滞,脉象应之而不条达,故其形如豆、如珠,一粒突起,指下厥厥动摇,因谓之动。所以  相似文献   

17.
三阴交,位于“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甲乙经》)为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之交会穴。古人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太阴脾经循内踝上直行,厥阴循内踝前交入太阴之后,少阴肾经循内踝后,交出太阴之前,故谓之三阴交。脾主中,肾肝主下,中  相似文献   

18.
失音,是指声音不扬,甚至嘶哑不能出声。本病的病位虽在喉咙、声道,但其病因与肺、肾有着密切关系,因声音出于肺系而根于肾。 病因病机:失音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内伤之分,主要机理有虚实的不同。暴喑多由于风寒客热,情志忧恚,发声过劳;久喑多由于内伤精气,其证属虚。  相似文献   

19.
膻中,始见于《灵枢·根结》:“厥阴……络于膻中”,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胸腔中央,狭义是指膻中穴,为心包所在处。前人喻为心主之宫城,故而得名,《灵枢·胀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膻中穴是任脉胸部腧穴,位于两乳之间,为心包络经之经气聚集之处,乃心包络之募穴,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阴、手少阴经的交会穴,又是宗气聚会之处,为气之会穴。具有理气活血通络、宽胸利膈、止咳平喘等作用。笔者常用此穴作主穴治疗一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其它疾患,临床上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20.
膝骨关节炎六经辨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六经辨证以三阴三阳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膝骨关节炎(KOA)病机以肝脾肾亏虚为主,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而六经与脏腑相连,十二经络中足三阳、足三阴经络的走行均绕膝关节,KOA与经络病变密切相关,故可从六经辨治KOA。KOA发病之初多因六经外感所致,病在三阳,病性多实;病变后期,多及三阴,病性多虚。因此,其治疗原则可概括为:病在三阳,发汗祛邪、调和营卫、利湿化瘀、通络止痛治其标;病在三阴,温经养血、调畅气机、温补脾肾、强筋壮骨治其本。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分别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具体辨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