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判断高频超声桡动脉(RA)、尺动脉(UA)及手掌侧支循环的相关性及后两者在临床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改良和量化SaO2-Allen试验方法,判断受试者手掌侧支循环建立时间。采用高频超声检测受试者RA受压迫前后,RA、UA、RA掌浅支和拇指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207例受试者的手掌侧支循环建立时间:量化SaO2-Allen试验坐位为7.34(Q2.5~Q97.5:4.35~13.22)s,卧位为7.30(Q2.5~Q97.5:3.63~13.22)s,改良Allen试验坐位为3.02(Q2.5~Q97.5:1.17~11.38)s,卧位为2.77(Q2.5~Q97.5:1.28~11.29)s;高频超声检测:以高频超声检测拇指动脉血流消失为异常标准,对量化SaO2和改良Allen试验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得出曲线下面积(AZ),量化SaO2-Allen试验AZ=0.52~0.53,改良Allen试验AZ=0.53~0.55。结论:与高频超声检测结果比较,量化SaO2和经典Allen试验诊断准确性较低。  相似文献   

2.
<正>经桡尺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在我院普遍使用,提高我院冠心病的诊治水平。现将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对410例>65岁老年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中408例为住院患者,2例为门诊患者,男246例,女164例,平均年龄(73±8)岁,术前诊断为稳定性心绞痛15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39例,急性心肌梗死32例,其他  相似文献   

3.
李春伶  汤苏阳  井茹芳  董继红 《心脏杂志》2006,18(5):606-606,F0003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常规入径为经股动脉。近年来,随着设备的精密化和微型化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性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国内外开始采用经皮穿刺桡动脉的方法完成。这种方法对血管的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欢迎。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对桡动脉、尺动脉的管径、内膜、管腔及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报道尚不多,近一年来,我院采用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我们与之同步进行了手术前后桡动脉变化的超声观察。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拟行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住院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南方人群桡、尺动脉内径特点及其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07-07至2010-09疑诊冠心病住院并首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346例,分为汉族组1 070例,壮族组276例,通过经桡动脉造影定量测量方法测量桡、尺动脉内径大小.结果:在1346例患者中,平均桡动脉内径为(3.04±0.43)mm,平均尺动脉内径为(3.03±0.37)mm,两者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1%男性及57.0%女性其桡动脉内径大于或等于6F Cordis鞘管外径;59.3%男性及24.9%女性其桡动脉内径大于或等于7F Cordis鞘管外径.汉族、壮族两组前臂动脉内径对比:桡动脉内径[汉族组(3.04±0.43)mm vs壮族组(3.05±0.42)mm,P>0.05],尺动脉内径[汉族组(3.03±0.38)mm vs壮族组(3.05±0.36)mm,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桡动脉内径与性别(b′ j=0.309,P<0.01)、体重(b′ j=0.103,P<0.01)呈正相关,与糖尿病(b′ j=-0.088,P<0.01)呈负相关.结论:中国南方汉族和壮族人群其桡、尺动脉内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经桡动脉途径操作中,大部分中国南方人群中使用6F鞘管及导管是安全的,在部分选择人群中使用7F鞘管及导管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尺动脉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 共入选14例经桡动脉穿刺失败患者,男9例,女5例.全部患者均符合冠脉造影适应征.尺动脉穿刺方法、导管选择和操作手法基本同经桡动脉法.结果 14例尺动脉造影全部成功,其中3例成功行PCI,植入支架5枚,其中LAD2枚,LCX1枚,RCA2枚.术后均一次拔除动脉鞘管,无并发症.结论 经尺动脉冠脉造影和PCI是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爱琴  郑海军 《山东医药》2007,47(35):65-66
对295例患者采用5 F导管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观察X线透视时间、总操作时间、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X线透视时间前期(128例)为(7.10±4.22)min、后期(167例)为(5.76±2.89)min,总操作时间前期为(29.75±4.34)min、后期为(12.78 ±3.54)min;造影成功率前期为90.6%,后期为98.2%,平均94.9%.前期128例中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前臂血肿、桡动脉夹层、桡动脉撕裂各1例;后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认为使用5 F造影导管行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操作、控制方便,造影图像质量好,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01例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高频心电图(HFECG)变化。结果提示:高频切迹数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多,HFECG与ECG诊断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87.7%~95.4%与66.2%,p<0.01;特异性分别为72.2%~75.0%与63.9%,P>0.05;符合率分别为83.2%~87.1%与65.3%,P<0.01。  相似文献   

8.
国人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182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评价国人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从该院 1 998年 5月~ 1 999年 2月间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 2 0 1例患者中选出 1 82例 ,采用 Judkins技术 ,均以右桡动脉为穿刺血管。其中有 1 35例及 7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用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检测右桡动脉的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术前与术后相比 ,男性与女性的桡动脉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手术成功率为 96 .7% (1 76 / 1 82 ) ,6例失败 ,其中 5例发生在前 5 0例。失败的原因 ,3例为穿刺失败 ,3例为导管无法进入升主动脉 ,其中 2例为血管严重痉挛 ,1例为血管严重粥样硬化及扭曲。2例为并发症 ,右冠状动脉夹层分离造成非 Q波心肌梗死 ,1例为导丝误入右冠状动脉引起 ,1例为导管进入过深造成近端斑块破裂引起。术后未见桡动脉闭塞及血管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易于掌握 ,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患者痛苦少 ,恢复快 ,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又一理想穿刺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氮氧化钛涂层支架(TITAN2)在老年经桡/尺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共入选29例冠心病患者,男16例,女13例。均采用经桡动脉或尺动脉途径行冠脉血运重建。计算TITAN2支架病变的通过率、早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及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29例冠状动脉造影发现43处〉75%狭窄病变,植入支架42枚,1枚支架未能通过病变(右冠状动脉),通过率97.7%。植入支架后无残余狭窄、支架脱载、内膜撕裂、支架内早期血栓形成及冠脉破裂。随访1~5个月,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TITAN2支架在老年冠脉血运重建方面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与右桡动脉径路对比,探讨经左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共选择2007-10至2010-03我院住院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连续性患者908例,分成左桡动脉组(456例)和右桡动脉组(45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Allen试验阳性(桡动脉与尺动脉之间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使用5F或6F桡动脉专用穿刺鞘组穿刺桡动脉,使用5F左右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TIG造影管)或Judkins型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两组造影完成率、导丝导管交换率、X线曝光量、血管并发症和患者接受度。结果:两组908例患者行左、右桡动脉原位穿刺成功率均为99.3%。与右桡动脉组比较,左桡动脉组超滑导丝更换率、X线曝光时间降低(P0.001),而主要表现在X线曝光时间3 min的患者比率左桡动脉组显著高于右桡动脉组(P0.001),X线曝光时间6 min的患者比率左桡动脉组显著低于右桡动脉组(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左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的特点及安全性。方法200例患者接受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造影术。结果196例成功,4例失败,其中3例桡动脉迂曲畸形导丝不能通过,1例为锁骨下动脉闭塞。所有患者无严重的并发症出现。结论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止血容易,患者卧床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12.
《Indian heart journal》2022,74(4):322-326
BackgroundThe distal radial artery (dRA) approach at anatomical snuff box has gained attention of the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ist in last few years. The procedural success rate by this novel approach depends on size of the radial artery and therefore the study was planned to study the size of distal radial artery.MethodsTotal of 1004 patients of >18 years of age undergoing coronary catheterization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 vessel diameter was measured from media to media in the anatomical snuff box a day prior to coronary catheterization.ResultsThe mean diameter of right radial artery at conventional access site was 2.56 ± 0.35 mm and at distal access site 2.23 ± 0.39 mm (p < 0.001). Females had significantly smaller radial artery diameter as compared to males at right conventional access site (2.42 ± 0.36 mm vs 2.60 ± 0.34 mm; p < 0.001) and distal access site (2.09 ± 0.38 mm vs 2.27 ± 0.39 mm; p < 0.001). The diameter of the right dRA wa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ge (r2 linear = 0.002, p = 0.0475) bu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eight and weight (r2 linear = 0.076, p = <0.001 and r2 linear = 0.005, p = <0.001)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MI (r2 linear = 0.076, p = 0.519).ConclusionsThis study has shown the size of right dRA 2.27 + 0.39 mm in males and 2.09 + 0.38 mm in females. Diabetes, hypertension, height and weight are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dRA diameter.  相似文献   

13.
探讨经左桡动脉路径对矮小患者行冠脉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住院,经左桡动脉路径行冠脉造影的患者898例,分成矮小患者组(449例)和正常身高患者组(对照组,449例),矮小定义为:男性身高≤160cm、女性身高≤150cm。矮小患者均为Allen试验阳性,使用5F或6F桡动脉专用穿刺鞘组穿刺左桡动脉,使用5FTIG造影导管或Judkins型造影导管行冠脉造影检查,对比两组冠脉造影完成率、导丝导管交换率、X线曝光时间、血管并发症。结果:矮小患者组和对照患者组经左桡动脉路径行冠脉造影完成率均为96.2%,超滑导丝更换率(9.6%比8.6%)、X线曝光时间[(3.6±2.7)min比(3.4±2.7)min]、并发症[桡动脉闭塞(0.4%比0.4%),易控性前臂出血或血肿(2.7%比1.8%)]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左桡动脉路径对矮小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的优缺点。方法2005年1月~2005年8月行CAG和(或)PCI患者231例,按途径分为2组,桡动脉组111例,股动脉组12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手术成功率:桡动脉组97.3%,股动脉组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1.8%,股动脉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G操作时间:桡动脉组(19±5)min,股动脉组(17±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操作时间:桡动脉组(56±8)min,股动脉组(56±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桡动脉组(2.1±1.3)日,股动脉组(3.7±0.8)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或)PCI,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患者舒适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右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时右锁骨下动脉和(或)头臂干迂曲致选择左冠状动脉口困难的处理方法。方法经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时,由于右锁骨下动脉和(或)头臂干迂曲,致共用导管选择左冠状动脉口困难,此时将共用导管前端即第一、二弯之间及第二弯近段徒手塑形,使其弯曲度增大,观察用此方法行选择性左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及安全性。结果 35例选择左冠状动脉口困难的患者均造影成功,成功率100%,无相关并发症发生。28例患者经造影确诊冠心病。结论经右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时右锁骨下动脉和(或)头臂干迂曲致选择左冠状动脉口困难时,行导管前端塑形是一种有效、简便、安全且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冠脉造影桡动脉穿刺部位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冠脉造影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部位。方法:共640例进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1)穿刺点距腕横纹近端2~3cm组(A组,320例);(2)穿刺点距腕横纹近端4~5 cm组(B组,320例)。比较两组的成功率、平均穿刺操作时间、桡动脉痉挛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A组显著提高(92.5%∶77.8%,P0.01)。B组平均穿刺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2.5±0.6)min∶4.6±1.2)min,P0.01]。两组前臂血肿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B组桡动脉痉挛(3.75%∶8.13%)、桡动脉闭塞(0.93%∶5.0%)的比例均明显小于A组(P均0.05)。结论:距腕横纹4~5 cm进行首次桡动脉穿刺可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桡动脉痉挛和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308例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用Judkins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和方法学。方法 :30 8例 ,男性 2 35例 ,女性 73例 ,平均年龄 (6 1 8± 8 7)岁。临床诊断 :稳定性心绞痛 10 5例 (34 1% ) ,不稳定性心绞痛 6 2例 (2 0 1% ) ,急性心肌梗塞 75例 (2 4 4 % ) ,其它 6 6例 (2 1 4 % )。手术过程 :1 Allen试验 ;2 桡动脉穿刺 ;3 用Judkins导管行选择性右冠和左冠造影。结果 :2 95例造影获得成功 ,成功率为95 8%。造影结果 :74例 (2 5 1% )冠脉正常 ,73例 (2 4 75 % )单支病变 ,73例 (2 4 75 % )双支病变 ,75例(2 5 4 % )三支病变。导管选择 :1.右冠造影 :2 95例中 ,2 85例 (96 6 % )用Judkins右冠导管 ,9例 (3 0 6 % )用Amplatz右冠导管 ,1例 (0 34% )用Voda右冠导管 ;2 左冠造影 :2 5 6例 (86 8% )用Judkins左冠导管 ,31例 (10 5 % )用Amplatz左冠导管 ,8例 (2 7% )用Voda左冠导管。结论 :用Judkins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选择 ;经皮穿刺桡动脉途径具有止血容易、术后无须卧床休息、病人痛苦小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复诊经肱动脉路径开展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PCI术后复诊的患者,按血管路径分为经肱动脉组(1000例)和经桡动脉组(1000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造影成功率、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血管路径并发症(包括血肿、假性动脉瘤、骨筋膜室综合征、动脉痉挛和闭塞)及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穿孔、冠状动脉夹层)。结果两组患者的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经桡动脉组比较,经肱动脉组血肿以及动脉痉挛血管路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1.5%比6.0%,0.1%比24.7%,均P〈0.05);经肱动脉组冠状动脉造影的操作成功率显著高于经桡动脉组(98.8%比87.0%,P〈0.05)。经桡动脉组骨筋膜室综合征、桡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和冠状动脉痉挛发生率分别为0.1%、0.1%、0.2%和0.2%,而经肱动脉组未见以上不良事件。结论在PCI术后的患者中开展经肱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安全、可行,经肱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可降低患者血管路径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1.33mm(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入路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38例,术后随访2周至1个月,观察操作过程、造影图像质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造影成功率为97.7%;X线透视时间5.05±3.23min,操作总时间20.51±3.37min;造影导管到位固定不佳10例(7.8%),超选12例(9.4%);造影图像质量评分前降支2.87±0.40分,回旋支2.88±0.39分,右冠状动脉2.90±0.35分;术中桡动脉痉挛6例(4.3%),冠状动脉痉挛2例(1.5%),术后无桡动脉闭塞。结论合理选择病例使用1.33mm造影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操作、控制方便,造影图像质量好,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