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与额窦开放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术中鼻内镜下解剖额隐窝 ,总结与内镜额窦手术相关的镜下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特征 ,探讨额窦鼻内镜手术相关问题。方法 病例资料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30 1例 ( 5 6 2侧 ) ,有前期手术史者除外。术前鼻窦CT扫描证实合并额窦炎者 2 80例 ( 4 79侧 ) ,术前根据CT扫描判定额窦引流方式 ;术中以钩突为参考标志 ,2 5 0例 ( 4 2 1侧 )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 ,并对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结构特征进行分型。结果 冠状CT扫描提示额窦开口于钩突与中鼻甲之间为 2 0 3侧( 4 8 2 % ) ;额窦开口于钩突和眶纸板之间 2 18侧 ( 5 1 8% )。对应上述规律的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分型 :前者属Ⅰ型 2 0 3侧 ( 4 8 2 % ) ,后者属Ⅱ型 2 18侧 ( 5 1 8% )。结论 以额窦口为中心的额隐窝鼻内镜下解剖特征及分型 ,对额窦开放手术有重要意义 ;钩突上部为CT扫描和术中定位额窦口解剖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2.
鼻科学     
20 0 4 0 5 0 2  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与额窦开放手术 /周 兵… /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 2 0 0 3;38(5 ) - 36 7~ 36 9目的 :通过术中鼻内镜下解剖额隐窝 ,总结与内镜额窦手术相关的镜下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特征 ,探讨额窦鼻内镜手术相关问题。方法 :病例资料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30 1例 (5 6 2侧 ) ,有前期手术史者除外。术前鼻窦CT扫描证实合并额窦炎者2 80例 (4 79侧 ) ,术前根据CT扫描判定额窦引流方式 ;术中以钩突为参考标志 ,2 5 0例 (4 2 1侧 )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 ,并对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结构特征进行分型。结果 …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额窦手术是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难点,手术风险和失败率较高,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充分理解额窦引流系统,该系统包括:额漏斗、额窦口、额隐窝。额窦引流系统结构复杂,特别是额隐窝解剖变化大,解剖复杂。在对额窦引流系统和额隐窝的不断认识中,先后提出了5种分类方法:Bent and Kuhn分类、改良Bent and Kuhn分类、鼻丘-筛泡分类、欧洲鼻腔鼻窦解剖分类及国际额窦解剖分类。根据手术技巧和手术范围的不同,先后提出了Stammberger剥蛋壳技术、Friedman术式“钩突径路”额窦开放术、改良Lothrop 手术等鼻内镜额窦开放技术。根据额窦开放和手术切除的范围,有Draf分型和国际额窦鼻内镜术分类两种手术分级方法。随着对额窦引流系统解剖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手术器械的改进及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目前的鼻内镜额窦手术不再局限于某些技巧或方法,更常见的是根据额隐窝气化和解剖情况,充分切除额隐窝开放额窦。本文对额窦引流系统分类、鼻内镜下额窦手术技术及手术分级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了鼻内镜额窦手术的相关问题,以求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额隐窝区域解剖复杂、多变,周围毗邻重要结构,使得额窦手术难度增大,对于额隐窝区域的临床解剖和手术技巧研究成为近十年来鼻外科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多种处理额窦复杂病变的内镜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对额隐窝区域比较容易混淆的解剖学术语进行了总结归纳,并介绍了一种实用的额窦临床解剖系统。列数几种比较成熟的鼻内镜下额窦手术的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探讨长期的术后观察与处理对额窦手术成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额隐窝临床解剖和额窦手术径路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额窦区域手术的难度较大,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该区域解剖的复杂性导致的。本文在系统回顾额隐窝区域解剖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临床应用的额窦手术径路,重点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额窦经额窦口与前组筛窦相通,额窦内口以上的部分为额漏斗,额窦内口以下的部分渐宽形成额隐窝。额隐窝区后方为筛泡,外侧为眶内上壁,前方为鼻丘,内侧为中鼻甲。额隐窝的引流通路取决于其与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其中,鼻丘气房、额气房和眶上筛房等前筛气房的变异可引起额隐窝的形态和引流通路的改变。额窦手术的发展经历了100余年的历史,根据手术径路的不同,可将额窦手术分为鼻内径路手术、鼻外径路手术和鼻内外联合径路手术。鼻内镜外科技术和CT影像技术的发展拓展了鼻内径路额窦手术应用空间,鼻丘气房和钩突对于鼻内镜额窦手术的参考价值是晚近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鼻内镜手术中,额窦病变处理的径路、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78例128侧诊断明确的病例,术前进行CT冠状位、水平位扫描,矢状位重建为基础,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手术径路(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鼻内镜下以鼻丘气房、钩突附着上缘及筛泡前上缘为标记开放额隐窝及额窦。结果 78例全部开放成功。除3侧眶周青紫外,无并发症发生。鼻内镜检查额窦口引流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78例额窦炎症状全部消失,10例明显改善,3例无明显改善。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丘径路和筛泡基板前径路的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皆可有效地治疗慢性额窦炎,根据术前CT扫描选择不同径路可能更好按术前设计地完成手术并降低手术并发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鼻内镜手术治疗额窦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额窦病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经CT明确诊断的额窦病变33例(56侧),以CT扫描成像为基础在鼻内镜下以鼻丘气房、钩突附着上缘及筛泡前上缘为标记开放额隐窝及额窦。结果 所有手术最终找到并开放额窦,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鼻内镜检查,随访3~18个月。27侧痊愈,额窦口开放引流良好,炎症全部消失;21侧有效,症状明显改善;8侧无效。结论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额窦病变应密切参考CT扫描影像,准确定位额窦口。去除额隐窝处病变,充分开放额窦口引流是治疗额窦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额窦中隔气房(FSC)的影像学特征及内镜下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7—12月鼻内镜手术术前鼻窦三维CT检查发现额窦中隔气房患者23例,按照Wormald额窦手术分型,行内镜下额窦手术,术中开放FSC,明确额窦引流通道与FSC的位置关系及临床特征。结果鼻窦CT影像学显示:FSC开口在额窦内6例,开口在额隐窝者17侧;FSC单个气房者16例,2个气房者7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额窦手术, Wormald 3级手术17例, Wormald 5级手术3例(复发性鼻息肉病骨质硬化明显2例、复发性乳头状瘤1例),Wormald 6级手术1例;经额隐窝径路内镜下开放FSC 18例,经额窦底近中线开放FSC 5例。结论术前鼻窦CT三维重建,明确FSC及其与额窦引流通道影像学特征;内镜下经额隐窝径路或额窦底中线径路开放FSC,是额窦手术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高速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额隐窝,为鼻内镜额窦开放术提供术前参考。方法:利用16排高速螺旋CT对51例(102侧)临床资料进行额隐窝的三维重建,其中包括58侧慢性额窦炎,44侧非鼻窦炎。对钩突附着方式和鼻丘、筛泡进行辨认和统计,测量额隐窝相关参数,再分别统计和比较慢性鼻窦炎组和非鼻窦炎组的各项数据。结果:对51例(102侧)鼻窦的CT三维重建均可辨认出额窦、额窦内口及额隐窝,额隐窝的形态个人差异极大。慢性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比较,鼻丘气房矢状位最大内径、额窦内口直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额窦内口与前鼻棘间连线的距离、连线与鼻底平面间的夹角、筛泡前壁与前鼻棘间连线距离、连线与鼻底平面间的夹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钩突、鼻丘不同的形态和大小对额隐窝的形态产生决定性影响。鼻丘气房发生率高,位置恒定,可作为开放额隐窝的解剖标志。额窦内口位置恒定。鼻内镜手术时,以前鼻棘为起点,与鼻底平面成夹角50~60°、以半径100mm左右的扇形区域为手术的相对安全界,绝大多数患者可在此界限内找到并开放鼻丘气房、开放筛泡气房、扩大额窦内口。  相似文献   

10.
详实的鼻额管解剖资料对鼻窦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报道尚少。该作者通过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和CT扫描观察了 10 0个正中矢状位剖开的尸头标本 ,显露了鼻额管的边界及引流部位——额隐窝 (frontalrecess)的解剖 ,CT矢状位扫描层厚 1mm,冠状位层厚3mm。结果发现 ,多数标本的 (5 9例 )额隐窝开口于鼻腔漏斗的前上方 ,4 0例标本的额隐窝直接向下开口于漏斗 ,只 1例的额隐窝开口于筛泡的上方。通常情况下 ,钩突、筛泡的上部分别构成鼻额管的前、后边界 ,而鼻甲基板 (conchal plate,由中、上及最上鼻甲附着部位向上融合形成的骨板 )、漏斗上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额窦炎经鼻内镜行额窦功能保全性开放手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慢性额窦炎和鼻息肉患者56例、108侧,术前鼻窦CT扫描均证实为额窦炎.依据钩突附着方式确定额窦引流通道,术中彻底切除额隐窝气房,开放额窦口.结果56例、108侧均顺利找到额窦开口,对额窦开口狭窄者行扩大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内镜下观察额窦开口保持通畅102例.结论鼻内镜下彻底切除额隐窝气房能够保持额窦开口长期引流通畅,此手术是治疗额窦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经鼻内镜鼻丘径路术式与钩突径路术式额窦开放手术的疗效,个性化评估合适的手术径路.方法 35例、51侧诊断为额窦病变,根据术前CT显示鼻丘气房气化程度及钩突上缘附着部位将其纳入两组:鼻丘径路术式16例、22侧,钩突径路术式19例、29侧.结果 ①术中均顺利找到额窦口开放额窦,未出现严重颅底及眼部并发症;②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主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病例的有效率分别为87.50%(14/16)及89.47%(17/19).术后6个月鼻内镜下检查,术腔愈合分级以额窦口直径>0.5 cm为标准,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1.82%(18/22)及75.86%(22/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经鼻丘径路和钩突筛泡基板前径路皆可有效处理额窦病变.术前CT扫描选择合适径路有利于手术顺利完成,降低手术并发症.术者的经验与窦口区的合理处理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慢性额窦炎的鼻内镜术后复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额隐窝和额窦口处理不当所致。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慢性额窦炎的临床病理解剖特点及其相应的手术处理原则,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58例(96侧),根据额窦口和额隐窝的不同病变和解剖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局部病变。结果 术中可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中鼻道阻塞。额窦口和额隐窝情况:局部没有气房阻塞,仅有肿胀黏膜、息肉样变黏膜或者息肉阻塞者38侧(39.6%);额隐窝被发育过度的鼻丘气房、筛泡气房或终末气房挤压导致额窦引流通道狭窄者34侧(35.4%);额隐窝完全被发育过度、呈蛋壳样气房阻塞者为15侧(15.6%);额窦自然口狭窄者9侧(9.4%)。额窦内病变情况:积脓、黏膜充血肿胀18侧;黏膜肿胀、充血21侧,黏膜充血49侧;黏膜未见明显病变8侧。随访6—20个月,其中治愈69侧(71.9%),好转17侧(17.7%),复发10侧(10.4%),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和额隐窝的阻塞是慢性额窦炎的主要原因,额隐窝和额窦口阻塞有4种病理状态,应根据不同的病变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鼻丘在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采用鼻丘径路开放额窦的疗效,并与以钩突为主要参考标志的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探讨鼻丘在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中的作用。方法47例(85侧)患者接受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其中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26例(49侧),开放鼻丘前壁,经鼻丘后内上方开放额窦。以钩突为主要参考标志的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21例(36侧),通过判定钩突上端与鼻腔外侧壁附着点的位置开放额窦。结果①两组患者均平均随访9个月(6~12个月),术后所有患者主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鼻内镜下评价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84%和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9,P>0.05);②近半数鼻丘径路手术可在0°鼻内镜下完成(46%),使用30°或70°鼻内镜相对较少;而钩突标志组手术全部需要使用30°鼻内镜,多数病例(71%)需要70°鼻内镜。结论鼻丘和钩突同为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的重要参考标志,根据患者病情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鼻内镜下额窦手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进行额窦手术。方法:总结201例鼻内镜下额窦手术。其中额窦炎症性病变190例,额窦粘液囊肿10例,额窦骨瘤1例,合并其它鼻腔病变247侧。术前行鼻窦CT扫描,结合术中鼻内镜准确定位额窦开口,清除或纠正额窦开口及其周围结构病变或变异,以建立良好的符合生理性的额窦通气引流通道。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全部病例症状消失或改善,无一例复发,无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额窦手术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及微创的手术方式,适用于大多数额窦病变。  相似文献   

16.
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慢性额窦炎的鼻内镜术后复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额隐窝和额窦口处理不当所致。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慢性额窦炎的临床病理解剖特点及其相应的手术处理原则 ,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 5 8例 (96侧 ) ,根据额窦口和额隐窝的不同病变和解剖特征 ,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局部病变。结果 术中可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中鼻道阻塞。额窦口和额隐窝情况 :局部没有气房阻塞 ,仅有肿胀黏膜、息肉样变黏膜或者息肉阻塞者 38侧(39 6 % ) ;额隐窝被发育过度的鼻丘气房、筛泡气房或终末气房挤压导致额窦引流通道狭窄者 34侧(35 4 % ) ;额隐窝完全被发育过度、呈蛋壳样气房阻塞者为 15侧 (15 6 % ) ;额窦自然口狭窄者 9侧(9 4 % )。额窦内病变情况 :积脓、黏膜充血肿胀 18侧 ;黏膜肿胀、充血 2 1侧 ,黏膜充血 4 9侧 ;黏膜未见明显病变 8侧。随访 6~ 2 0个月 ,其中治愈 6 9侧 (71 9% ) ,好转 17侧 (17 7% ) ,复发 10侧(10 4 % ) ,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和额隐窝的阻塞是慢性额窦炎的主要原因 ,额隐窝和额窦口阻塞有 4种病理状态 ,应根据不同的病变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术的鼻内镜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额窦开口及周围解剖结构,为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术式提供应用解剖依据。方法鼻内镜下按照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的手术步骤,解剖12例24侧外观无异常,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8例,女4例)标本,观察额窦开口的解剖特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①星状裂及其周围结构是识别额窦开口的重要解剖标记。②星状裂由筛泡、钩突和中鼻甲的顶端共同汇合形成。③额窦开口始终位于星状裂的中心,钩突基板的后方,后鼻道气房或筛泡基板的前方,周围有后鼻道气房和前鼻道气房围绕。④筛泡及伸出的前、后角是星状裂的后界限。⑤筛泡前入路开放额窦可以避开筛前动脉和筛顶。结论通过鼻内镜对额窦开口及周围解剖结构的观察,认为星状裂作为恒定的解剖标志是识别额窦开口的关键区域。筛泡前径路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的安全入路,能避免其他径路存在的某些风险。  相似文献   

18.
额钻在鼻内镜下额窦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额窦开口位置隐蔽难辨,额隐窝区域解剖复杂且有很大变异,因此额窦开放手术一直是鼻外科的难点.传统的鼻外径路手术易留面部瘢痕,且难以保证手术疗效.对于部分手术医师来说,鼻内径路手术辨认额窦开口不仅困难,且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即使在鼻内镜帮助下,额窦开放手术依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近年来我们采用额钻来定位难辨性额窦开口,在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改良鼻丘入路额窦手术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窦病变的改良鼻丘入路手术方式。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5月在我院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的106例(155侧)患者,随机分为2组,经改良鼻丘入路额窦开放术56例(85侧),以钩突为主要参考标志的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50例(70侧)。结果两组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鼻内镜下评价:鼻丘入路组疗效优于钩突入路组,有效率分别为97.65%和88.5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24,P<0.05);CT评价:鼻丘入路组疗效优于钩突入路组,有效率分别为97.65%和8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P<0.05)。结论鼻内镜下改良鼻丘入路治疗额窦病变的手术方式,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额窦口开放的远期疗效。方法 112例(204侧)慢性额窦炎患者鼻内镜下行额窦开放术。清理阻塞额窦口引流的病变组织,并开放额窦口直径〉7mm。结果 术后6个月、1年、2年额窦口开放良好率分别为91.2%(186/204)、87.3%(178/204)、86.3%(176/204),三者之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2.45,P〉0.05)。狭窄和闭锁者再次手术成功率仅31.3%(5/16)。结论 准确寻找并开放额窦开口且保持引流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钩突上端附着点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志,应彻底清理额隐窝并尽可能保留窦口周围的黏膜,正确开放后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