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西医不同角度认识脾、脾脏功能及其在艾滋病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中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及延缓其病程进展提供思路和方法。艾滋病毒既有别于普通的"六淫邪气",又与传统的"疠气"不同,具有独特的发病、传变规律及预后转归,"虚"始终贯穿疾病始终,脾为其发病的关键脏腑。脾多以虚为主,在艾滋病中医药治疗中应有所侧重地顾护脾,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减慢艾滋病发展的进程,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2237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艾滋病(AIDS)中医证候及其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选择我国AIDS流行的10个主要地区13家医疗单位2 237例患者,采用现场访谈的形式,根据艾滋病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总结不同感染途径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并根据不同病期、不同干预手段,采用潜变量转移模型分析患者证型的演变规律。结果 AIDS患者有偿供血者以脾气虚弱、脾肾阳虚为主;性传播者以肝郁气滞、脾肾阳虚为主;静脉吸毒者以脾气虚弱、气阴两虚为主。不同病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所有证型在5个时点向气阴两虚证转移最多;AIDS患者中,所有证型在5个时点向脾肾阳虚证转移最多。不同干预手段:中药治疗的HIV感染者中,肝郁气滞、脾气虚弱、气阴两虚向湿热蕴结转移较少,湿热蕴结向肝郁气滞和气阴两虚转移较多;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的AIDS患者各证型分类均以30%左右比例向气阴两虚证转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AIDS患者各证型分类均以30%~40%比例向气阴两虚证转移,10%左右比例向脾肾阳虚转移。结论 HIV感染者以脾气虚弱为主,AIDS患者以脾肾阳虚为主;证候演变呈气虚→气虚夹湿、阴虚火热→气阴两虚→阳虚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注射吸毒者艾滋病的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使用证候调查表收集243例注射吸毒者艾滋病研究对象四诊信息资料。结果注射吸毒者艾滋病中医证候主要由实证类向虚证类演变,向气阴两虚类转变为主,肝气郁结类、脾气虚弱类次之;以气阴两虚类者居多,具体证型主要向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演变,体现出从气阴虚损向脏腑阴阳亏虚演变的特点,主要累及肾脾肝三脏。结论注射吸毒者艾滋病的证候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以虚为主、虚实夹杂,其演变呈现"气郁、气虚→气阴虚损→脏腑阴阳亏虚"的过程,兼夹火热、痰湿、血瘀诸邪,病位主要在肾、脾、肝三脏,累及肺、心、胃。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作为现代一种新出现的病种,其复杂多变的病情及演变仍未被中医传统理论全面系统的阐释.本文从阐述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虚的病理表现、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气虚病机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多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气虚为HIV/AIDS的基础病机,在脏为脾,涉及五脏.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的中医证候和演变规律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中医古代文献及近年文献阐述了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艾滋病中医证候及演变规律的研究.艾滋病是新型致死型传染病,可累及多脏腑、多系统,变化无常,病情复杂而深重,病程缠绵难愈,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不同病程的病、证、症不同,中医古代文献无此病记载.应根据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开展艾滋病中医证候特点和证候演变规律的深入研究,以形成完整的中医辨证体系,建立科学严谨的中医证候标准,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归纳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证候学特征及分型,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Osserman分型之间的关系,探寻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结合辨治规律,为重症肌无力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整理370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重症肌无力中医证候临床调研表》,分析西医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各型转变与中医证型转变的规律。结果 OssermanⅠ型178例中以脾气亏虚证多见(130例),肝肾阴虚证(41例)次之,Ⅱa型89例中以脾气亏虚证(47例)、肝肾阴虚证(31例)多见,Ⅱb型76例中以气阴两虚证(19例)、肝肾阴虚证(18例)、脾肾阳虚证(22例)多见,Ⅲ、Ⅳ型共27例,以脾肾阳虚证多见。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OssermanⅠ型、Ⅱa型以单纯脾气亏虚证为主者,病情相对较轻,受累的肌群较少,以眼外肌受累较多见,中医治疗效果明显,预后较好。Ⅱa型50岁以下患者以脾气亏虚为主,50岁以上以肝肾阴虚为主,病情相对较轻,常多组肌群受累,但不明显,延髓及呼吸肌受累不明显,临床疗效相对尚可;Ⅱb型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型、脾虚痰盛型、脾肾阳虚型均可见,常由上几型发展而成,多延髓肌受累明显,病情相对较重,治疗效果稍差,治疗较棘手;Ⅲ、Ⅵ型脾肾阳虚多见,疾病常反复,迁延难愈,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儿童使用抗菌药后而出现的腹泻,其发病机制与肠道菌 群密切相关,抗生素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及免疫功能导致AAD。中医认为,儿童AAD的病位主要在脾脏,病因 不外素体脾胃虚弱、疫毒侵袭、药毒蓄积等,病机以脾虚湿盛、脾气亏虚、脾阳不足为特点。脾虚为小儿AAD发病之本, 且脾与肠道菌群具有共通性,故临床治疗小儿AAD可从脾论治。从脾论治儿童ADD以健运脾脏为原则,采用健脾渗湿、健 脾益气、健脾温阳等治法,分别以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附子理中丸等为基础方,调理脾脏以达治病求本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医理论探讨和制订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提出脏腑功能失调为PTLD发病的内在因素,而痰、毒、瘀是PTLD发病的病理基础,其中痰邪是贯穿PTLD病程的关键发病因素。疾病早期以邪实为主,痰、瘀、毒胶结不化,阻滞经络,治疗上重视豁痰解毒、化瘀散结。后期以肝脾肾亏损为主,治宜健脾补肾、化痰散结,并提出临证治痰的策略。这些治疗原则和方法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策略思想,为中医药干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的治疗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当属于中医"消渴"范畴,现代临床研究结果多指出糖尿病发病与脾脏关系密切。脾脏功能受损将直接影响水谷运化及气血输布,累及肺、胃、肾、膀胱等脏腑而发为消渴。先天不足、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病因皆可导致脾虚,进而致使脾气、脾阳、脾阴受损而发为消渴病。因此,糖尿病(消渴)的预防及其辨证论治应从脾脏着手。  相似文献   

10.
傅凯丽  霍磊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7):110-113,121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11.
从中风高危因素的发生和中医证候学研究,中风的临床证候学研究以及历代治疗学研究等角度论证从痰论证中风的重要性,认为从痰论治中风,注重痰浊的致病作用,更符合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通过治痰治疗中风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光明中医》2021,36(12)
脏腑辨证是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艾滋病由感染疫毒而发,病变复杂多端,治疗困难。在中医证型、证素等调查研究中,以脾为中心的证候占主导地位。脾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脾为之卫,可以卫护机体免受外邪侵袭。艾滋病发病责之于脾,因脾之卫护功能受损。同时由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疫毒伤脾后导致变化多端的病症的出现。因而在艾滋病的治疗中,紧扣脾胃受损之病机,从脾论治,或者在治疗过程中兼顾健脾,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陶怡  赵莺  陶铮 《陕西中医》2011,32(11):1495-1497
目的:探讨艾滋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研究近20年文献报道的3217例艾滋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结果:3217例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均以虚证(80.55%)为主,并以气血两虚(35.02%)及气阴两虚(30.41%)为主。多表现寒热错杂,脏腑辨证方面以脏腑兼病为主,其中居前三位的依次为肺肾阴虚(22.12%)、脾肾阳虚(18.89%)、脾气虚(16.29%)。结论:艾滋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是"以气血、气阴两虚为主,寒热错杂,脏腑兼病多见,证候复杂多变",采用中医方法治疗艾滋病时应注意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4.
肿瘤化疗后中医证候学特征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研究肿瘤化疗后中医证候学特点,进而提出主要治则。方法:在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导师临床经验基础上,制定中医证候学调查量表。对241例肿瘤化疗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通过中医辨证,研究化疗后临床常见证候和证型。结果:241例患者化疗后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其中以气短乏力、倦怠懒言、口燥咽干、自汗、盗汗等症状最多见;通过辨证分析,以虚证为主,其常见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气虚、气血两虚、阴虚及阳虚证;病变脏腑以脾、肾两脏损害为主;在兼夹辨证中,化疗后可夹痰、夹瘀。结论:肿瘤化疗后以虚证为主,气阴两虚证为最常见证候,治疗应以益气养阴为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有关脾阴的论述,《内经》已见端倪,历代医书亦有记载,皆因论之不详,至今无系统的辨证论治依据。笔者浏览前人典籍及后世诸家之说,结合临床经验,对脾阴虚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的规律进行探讨,以期充实脏腑辨证的内容。脾阴的概念牌者脏也,属土,主运化。脾土又分脾阳和脾阴,脾的运化功能是由脾阳和脾阴共同完成的。脾阴是脾气或脾阳行使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能化生脾气,充养脾气;而脾气旺盛,又能化生脾阴。这是“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之理。但人们多论脾阳而少论脾阴,实则是忽视了脾阴在脾土运化中的重要作用。脾之有阴,古文献中已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我国近20年艾滋病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以期总结出艾滋病的中医基本证型,有利于更好地治疗艾滋病。方法:查阅成都中医药大学中文数据库中1989~2009年涉及到艾滋病中医证型研究方面的文献221篇,分别归类为中医理论认识研究、中医实验研究、中医辨证治疗文献研究、中医临床辨证治疗经验总结、国内外流行病学观察五方面进行艾滋病的中医证型频次、频率统计,进而总结出常见的艾滋病中医基本证型。结果:艾滋病的常见中医基本证型为脾肾阳虚证、邪毒炽盛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瘀血痹阻证、痰热内扰证、湿热内蕴证、脾肺气虚证。结论:掌握艾滋病的基本证型和特点,有利于把握其治疗规律性,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西医学同名脏器“脾”的认识,历来学者们争议不断,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以中医脾藏的功能为基础,以功能异常引发的症状作为中医学和西医学的连接点,以期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医学脾藏与解剖学脾脏的内涵完全不同,(1)中医学脾藏运化功能定位于消化系统功能,中医学脾藏统血功能定位于凝血、抗凝血系统功能,中医脾藏主肌肉功能定位于躯体运动系统功能;(2)解剖学脾脏的储血、调节血量功能可归属于中医肝藏的功能范畴,解剖学脾脏的造血功能可归属于中医肾藏的功能范畴,解剖学脾脏的免疫功能可归属于中医肾藏的功能范畴。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将脏腑功能、异常症状作为探讨中、西医学同名脏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医五藏客观化研究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女性冠心病中医证候学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年在本院住院的964冠心病例患者,对比研究男女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特点及其中医证候学特征。结果:女性冠心病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学特征为:气虚、血瘀、痰浊、气阴两虚、阴虚、阳虚舌。同时,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特点为:发病年龄晚,多合并糖尿病及血脂紊乱,冠脉病变程度较严重,以多支、双支病变为主,常累及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及回旋支。结论:女性冠心病具有独特的冠脉病变特点及中医证候学特征,因此,要预防女性冠心病重在要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及血脂紊乱,中医治疗应以活血益气为主,化痰通阳为辅。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从痰瘀毒论治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动脉粥样硬化与痰浊、瘀血、毒邪密切相关。从痰瘀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 ,一要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痰浊、瘀血、毒邪的轻重不同 ,正确地选法用方 ;二要把动脉粥样硬化放在脾、肾、肝等“脏腑失调”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中 ,从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上来认识其发病机制和辨治规律 ;三是从痰瘀毒论治不可拘泥于热毒 ,要重视阳虚寒凝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注意发现在病理情况下 ,中医证型与组织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内在联系 ,找出寒热辨证的规律 ,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登革热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及病因病机。方法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45例住院登革热病例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中医证候学、证候演变规律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345例登革热患者发病时间集中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平均发病后第(5.58±1.55)天入院,绝大部分患者出现高热、斑疹、斑丘疹及皮下出血点,伴有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脾胃症状,舌色以红或暗红为主,舌苔以黄腻或白腻苔为主,脉象以弦为主;证型分布从多至少依次为瘀毒交结,卫气同病,余邪未净,暑湿伤阳、气不摄血。约5%患者发展为重症。结论登革热具有明显的流行性和季节性,其中医证候演变有其独特的规律,本病的始动因素为温热疫毒,核心病机为邪毒致瘀、毒瘀交结;热、瘀、毒、虚、兼夹湿邪是重要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