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风药运用不仅仅局限于风药祛风散邪的功效,而是根据风药胜湿、风药辛散、风药通肝、风药行瘀、风药升阳、风药引经开窍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肾病、过敏性疾病、妇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脾胃疾病、杂症类等诸多病症中.  相似文献   

2.
在平肝息风药中有一队动物类药,譬如,羚羊角、石决明、牡蛎、珍珠母、玳瑁、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等,其中贝壳、盔甲之类多具平肝潜阳之功,而虫类则有息风止痉之能.故前人有"介类潜阳,虫类搜风"之说.从其来源和入药部位看,它们或是动物的壳、甲,或是昆虫全体.其药性多偏寒凉,少数药偏温燥,均以入肝经为主.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名中医张钟爱教授临证医案为基础,探析其临证特色用药.蝉蜕宣肺祛风、清热解表,僵蚕具有化痰、息肝风的功效,地龙可清热祛风、凉血活络.这三味虫药皆入肺、肝二经,故张钟爱教授认为这三味虫药可祛外风清肺、平肝息内风.张钟爱秉承中医异病同治的治法,以这三味虫药治疗风痰上扰引起的中风、眩晕,以及风痰恋肺的慢性咳嗽,往往取得良...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病"风药"应用发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慢性肾病治用风药 ,从肾风的理论渊源、立法原则、治疗用药着手 ,阐述了当代名老中医善用风药治疗慢性肾病的经验与规律 ,并通过临床实践证明 ,对于消除顽固性水肿、蛋白尿和血尿多有良效。  相似文献   

5.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倡导"独重脾胃"的辨证体系,形成了脾胃学派,对后世影响巨大。李东垣在临证组方中尤重视运用"风药"治疗脾胃病,文章旨在探析"脾胃"之特性与风药的功效特点,对李东垣的"风药健脾"之理论机理及其临证运用经验予以分析、总结,体悟其中方药运用之理,以期为后世临床运用"风药健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相关瑶药文献,对瑶药分类进行整理分析.瑶药可按风打属性分为风类药、打类药和风打相兼药;按功效分为风湿药、补益药、跌打药、解毒药、消瘤药和抗疫药;按应用分为药浴用药、药膳用药等.通过整理分析分类结果,可为瑶药分类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查阅中药治疗脱发的文献,统计分析引经药的应用情况,探讨其中的规律。常用引经药物主要集中在风药类,且以疏散外风类药为主,其次为平息内风药。  相似文献   

8.
20种风药中7种无机元素含量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风药中7种无机元素的分布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20种风药中锰(Mn)、锌(Zn)、铜(Cu)、铁(Fe)、钙(Ca)、镁(Mg)、钾(K)7种元素的含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20种风药中微量元素Mn平均含量明显高于Zn、Cu、Fe;Zn含量与Mn、Cu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P0.01);Mg含量与Cu、Fe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0种风药中7种无机元素受3个主成分因子影响,Zn、Cu、Ca、K在各风药中分布较为广泛,Mn和Mg在各风药中分布差异较大。系统聚类分析可将20种风药分为4类,第Ⅰ类包含12种风药,其中以解表药为多(6种),性味以辛、温为主;第Ⅱ类为单味药柴胡,Mn元素含量最高;第Ⅲ类6种风药中,解表药有3种;第Ⅳ类为单味药薄荷,性味为辛、凉。20种风药中,寒凉药中Mn、Ca、Mg、K平均含量高于温热药和平性药,温热药中Zn、Fe平均含量高于寒凉药和平性药,平性药中Cu平均含量高于温热药和寒凉药。结论 20种风药中7种无机元素分布及其与中药寒热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痰为主要致病因素,治疗中风病的关键在于治痰。前人对风药的定义不尽相同,但至少包含了辛温、辛凉两类解表药物。风药可升阳、行气以胜湿,通过胜湿化痰以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且风药配伍灵活,能协同增效治疗中风。存在问题:尽管众医家对于风药做了诸多总结研究,但其定义尚未形成共识;目前研究多为风药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研究,而少有单类风药对中风病作用的研究。因此,尽快明确风药的内涵和外延,完善风药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将是今后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临床论述外感咳嗽多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晁恩祥教授积多年临床经验,发现部分咳嗽患者具有阵发性、急迫性、挛急性等特点,以及突发、突止,咽痒等临床表现,提出咳嗽尚有"风咳"一证,从而开辟了"从风论治"的临床治疗思路,并确立了以辛平方药为主的"疏风宣肺、缓急止咳利咽"之法,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风药作为中药综合药性的一部分,最早见于李东垣的药类法象和用药法象。传统意义上的风药大多分布在现代中药功效分类法的解表药、祛风湿药及平肝熄风药中。笔者现从风药的古代术草记载、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现代临床应用及自我临床实践验案等方面探讨风药的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孟毅教授治疗偏头痛病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孟毅教授治疗的248例偏头痛患者资料,采用频数、频率及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40味药使用频率 10%;聚类分析法将药物聚为疏散外风药、平息内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湿化浊药6大类。结论:孟毅教授以中医辨证为基础,灵活加减运用疏散外风药、平息内风药、活血化瘀类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湿化浊来治疗偏头痛,常用药物有6大类,共40味。  相似文献   

13.
卢慕舜  黄斌 《中药材》2003,26(Z1):54-55
海芋一药,见载于<本草纲目>卷十七草部之毒草类:"气味辛,有大毒.主治疟瘴毒肿风癞.伏硇砂."李时珍认为本品有大毒,故与钩吻为邻列入毒草类.这样的分类今天看来仍是非常科学的.海芋虽属<纲目>新增药,但并非李时珍新发现的药物,其入药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唐末.如陈藏器<本草拾遗>云:"天荷与野芋相似而大也."不过,当时称之为天荷,还不叫海芋而已.可惜宋代的几部本草著作均未载录,因而无从了解本品在宋代的应用情况.至于金元时期,更是不得而知了.  相似文献   

14.
话说风药     
风药是指具有辛味、质地轻薄、药性升浮,对人体能够起到发散、升提、疏解、宣透作用的一大类中药的统称。现代中药教材分类里没有风药一说,但从古至今众多医家对其都有论述,众多名方中都有风药的使用,诸多名家对风药的运用也是炉火纯青。本文对风药的概念、分类、应用等进行总结,以期广大同仁更加注重临床上风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洪泓  李海波 《光明中医》2022,(12):2148-2150
汉代《神农本草经》已载入了89味治“风”药物。到了金元时期,李东垣第一次系统论述风药,他继承和发扬其师张元素的“药类法象”理论,依据“风药”“风升生”特性,将风药广泛运用于外感内伤疾病治疗中。近现代将风药从狭义延伸为广义。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认为风药不仅有疏散之性,也有收涩之用,还有固摄之功。疏风就是收涩,升清就是固摄的观点,在临床中有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瑶药七爪风根及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化学反应鉴别方法分别对瑶药七爪风根及茎的水提取液、乙醇提取液和石油醚提取液进行化学成分鉴别。结果:检查项目中的糖类、苷类、三萜类、甾体、有机酸等项均出现正反应现象,其他项目出现负反应现象。结论:瑶药七爪风根及茎中可能含有三萜、甾体、糖类、苷类、有机酸等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7.
<正>风药是一类具有袪风通络、疏散外邪作用的药物。金代张元素根据药的气味厚薄、升降补泻不同,将防风、羌活、独活、葛根、威灵仙、白芷、桔梗、藁本、细辛、薄荷等归为"风升生"类。李东垣秉承其学术思想,阐发升降浮沉之理,倡甘温益气、升阳散火之术,开风药应用之滥觞。兹就风药应用之剂量和配伍特点分析于下。  相似文献   

18.
论东垣“升阳十七方”用药配伍特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升阳十七方”组方药多量轻,常用参芪术草甘温补气,配伍升柴二活辛温风药鼓荡升阳,佐以芩连苦寒微泻阴火,随证讲究补气药、风药、苦寒药三者用量比例。以方类析体现了东垣重益气升阳,辅降阴火的对立统一用药特色治疗内伤疾病  相似文献   

19.
从补虚荣络、搜风剔邪、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熄风通络、通络消积等方面介绍藤类药治疗肾小球疾病的经验,并总结出临床运用藤类药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挖掘古籍方剂分析并总结心悸病的治疗中风药的使用规律,为心悸病合理配伍风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检索关键词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筛选出治疗心悸病的方剂,并建立相关的EXCEL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和关联规则方法。结果筛选出治疗心悸病相关方剂925首,涉及中药359味,以补益药为主,共含51味风药,以发散风寒类风药使用频次最高;筛选出66组风药组合,多是以两味风药配伍补益药为主。关联分析中祛风寒湿药与发散风寒药配伍组合应用居多,虫类风药组合紧密性高,规则性强。结论心悸病治疗中以补益药为主,风药在心悸病治疗中属于辅佐地位,以发散风寒为主,兼顾活血祛风、祛风除湿、息风止痉,强调内风、外风同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