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言道:“人老先老腿,树老先老根。”人的根基就是两条腿,经常锻炼我们的双腿对于全身的健康都会起到促进作用。在太极拳运动中,腿部基本功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步不稳则拳甜’。太极拳谚中也提到:“手进三分,腿进七分。”这些都充分说明,腿功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  相似文献   

2.
太极之运,指运行、运作,即划孤走圈盘架子,其标准为开合有度,动静相宜,刚柔互济,虎实互转。而“润”则是指运行套路熟练后的一种提升方式,它要求运行过程有一种如同雨露滋润、湿润、点润禾苗般的自然自在的神韵,拳者在“润”拳中体味甜润、甜美。一个“润”字,道尽养生太极的玄妙与精髓。这里根据师之所授与之习练谈几点体悟。  相似文献   

3.
张晓武 《养生月刊》2007,28(2):162-165
形意拳,是著名的内家三拳之一,在武林中有着独树一帜的拳论和拳法。“三尖相对”是“形意拳八要”之一,它是指导形意拳套路演练和散手技击的重要拳术理论。所谓“三尖相对”,就是指手指尖(拳架的前手)、鼻尖、脚尖(拳架的前脚趾),在拳式动作演练过程的定势时,使它们三者的位置保持在同一个垂直面上。这样,拳架的上中下三盘就可以相互照应,协调配合,使劈、崩、钻、炮、横拳法的攻防更加严谨;促进、退、反、侧、起、落、吞、吐身法的变化更加灵活,使止步、跟步、垫步、磨胫步等步法,在动作过程中更加稳固;使踩、扑、裹、束、撅五劲的相互配合更加协调紧凑。  相似文献   

4.
张晓武 《气功》2009,(1):73-76
太极拳是融技击性、健身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传统武术项目之一,太极拳的每个拳式都是在技击理念的指导下产生的,其动作非攻即防,绝无花架子。可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太极拳运动,有向“太极运动”发展的倾向,这样,没有了拳味的太极动作,应付地成为“太极舞术”,也就失去了武术的本质属性。诸如太极操、太极功、太极扇等等,这些只含“太极”(拳式外形的圆弧运动)不含“拳”(拳式内在的劲力)的“太极运动”,其健身价值要远远逊色于“体用兼备”的太极拳运动。  相似文献   

5.
张晓武 《养生月刊》2005,26(1):10-13
我有一个老年拳友张大爷,他好锻炼,虽然他坚持不懈地从事太极拳运动十几年,但是他并没有获得理想的健身效果。现在,他因膝关节增生和腰腿痛,已经不能练全套的太极拳套路了。经我与之交谈才得知,原来。他呀每天只是打几遍太极拳套路,而从未锻炼过压腿、踢腿等基本功。由此我想起了“打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这句武林中著名的谚语。  相似文献   

6.
郑华金 《养生月刊》2003,24(4):163-163
“(?)之于足,行之于腿,(?)之于膝”。杨式太极拳的“十六关要论”一开头,便首先提到足、腿、膝是练拳的根本所在。太极的架式锻炼着重在下架,根于脚,发于腿,其架式锻炼的要求,是从这里出发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足的(?)、腿的行、膝的(?)。太极拳的(?)、行、(?)的奥秘所在,是拳艺家们通过不断的艰苦锻炼、辛勤实践,所摸索出来的可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祝步文 《气功》2012,(10):908-910
太极拳是一门“脑知”、“体悟”的学问。要想把它练好,就得开动脑筋,思索拳理,勤动身体,苦学苦练。单凭嘴巴讲理论,背拳经,头脑身体不去实践,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太极拳师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阴隐阳显,潜心研修,才能真正明白太极之理,才能把拳练好。  相似文献   

8.
张晓武 《气功》2010,(5):421-424
太极拳运动.不但是一项健身和自卫的运动.而且它还孕含着丰富的“太极文化”。“太极文化”内含着物质生灭的演变哲理,人生的健康哲理.技击的攻防哲理。“太极文化”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的拳式动作.太极拳套路的编排.太极拳的演练风格和技击特点.都是在“太极文化”的引领下产生的。“太极文化”来源传承于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太极文化”阐明了世明物质的长存之理;  相似文献   

9.
融汇拳经之精华体会拳境之奥妙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供销社潘恩东练气功有“功境”,它是由练功者“内动气化”后由生理至心理引发的一种主观感觉,是至一定功候时令人身心俱佳的境界。打拳也有“拳境”,我认为它是练拳者“动中求静”到达高功夫时得来的。如《太极拳经》云:...  相似文献   

10.
张晓武 《养生月刊》2006,27(5):415-419
太极拳家陈鑫说:“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上下之弓是指“身弓”(躯干),四旁之弓是指“臂弓”(两条胳膊)和“腿弓”(两条腿),把它们合起来就成了“五张弓”。用弓来比喻太极拳拳式动作的框架结构是很恰当的,是很形象的,也是很富有哲理性的。弓是力量的象征。太极拳拳架中,只有“身备五张弓”,才能生成强悍无比的内劲。劲,是拳架具备攻防杀伤力的能量。“身备五张弓”,就是使人体上肢、躯干、下肢各处分散而杂乱无章的劲力会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劲”。最终,达到支撑八面,劲力四射的绝妙拳境。…  相似文献   

11.
吴永霖 《养生月刊》2007,28(6):538-539
笔者研习太极拳近六十年之久,先后追随两位名师:向褚桂亭老师学形意拳与杨式太极拳,向陈照奎老师学陈式太极拳的老架、大低架与陈式太极的一、二路。陈师授艺,是有问必答,而且作示范  相似文献   

12.
张晓武 《养生月刊》2007,28(6):533-537
腰居拳架的中盘,是连接上盘与下盘的纽带。人体的运动系统中有许多关节,就像是车轴一样,随拳式动作的不断变化而转动。在人体众多的“轴”中,腰椎关节是其中的“主轴”。人体有些关节出  相似文献   

13.
一位学者说过:“获得健康的一个最简捷的途径就是走路。”自古以来,我国的养生家们就把“走”作为延年益寿的重要途径,在《内经》等医学专著中更有“广步于庭”、“脚为精气之根”的记载;在民间,有“人老先老腿”、“每天遛个早,保健又防老”等谚语提醒人们要多行走;在武林界,更有关于“八步赶蝉”、“踏雪无痕”、“趟泥步”、“潜狼步”等有关“走”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速成铁拳功     
铁拳功是内家“浑元门”秘传的一种硬气功绝技,其练法独特,式简而效宏。出功极快,按要求苦练10天左右便可单拳砸断1块红砖,同时感到浑身气力大增,能有效地增强自己的技击实力。久习此功,还可内壮脏腑,外强筋骨,诸邪难侵,收到强身健体之良效。其练法如下。一、铁拳禅功以右拳撑地为例。身体侧俯于地(床上亦可),右手握成拳,手臂伸直,以拳面触地支撑(刚开始时,可用棉絮、狗皮等软物垫在拳面下,以防手受损伤);双腿伸直,左小腿搁在右小腿背面之匕,交叉叠置,以左。右足尖与右拳面为一个支撑点,全身悬空。保持这个姿势,…  相似文献   

15.
初识太极拳,如遇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亲切而平易,庄重而沉稳,不同年龄、性别,不同知识层次的人,都可以走近它。逐步与之深交,便发现它那平和的外表,包裹着渊博而深奥的内涵,核心中涌动着青春的活力。 智慧的美 太极拳是智慧的拳,是使人聪明的拳。“太极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攻击型(如铁砂掌功)的武术气功 ,还是防御型(如铁布衫功)的武术气功 ,其功法内容 ,都不外乎养气之功和练气之功 ,然而 ,养气之功与练气之功 ,虽然都属于武术气功的范畴 ,但在功法的调息理论及操作方法方面 ,却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笔者在此对之略作探讨 ,供大家参考。养气之功的调息目的 ,是为了促进人体内气的强盛。因此 ,它的调息原则是 ,在做舒展开放的架式动作时吸气 ,在做收缩合敛的架式动作时呼气 ,以利内气的通畅和血脉的调和。练气之功的调息目的 ,是为了促进人体内劲的强大。因此 ,它的调息原则是 ,在做蓄劲的拳式动作时吸气 ,在做发劲的拳式动作时呼气。以利内劲的充沛完整。例如 :“两手托天”这个动作。在养气之功“少林易筋经”中 ,为了配合肺气的内纳需要 ,操作时是吸气。而在练气之功“朱砂掌”中 ,为了配合发劲的需要 ,操作时却是呼气。若是没有把二者区分开来 ,没有遵守上述的调息原则去操作 ,搞颠倒了 ,轻则达不到应有的功效 ,重则就会出偏而损害健康。在气流(鼻或口 ,呼或吸)强弱的调节方面 ,养气之功和练气之功也存在着不同的操练理法。养气之功 ,它的本质是维护人体气血运行的阴阳平衡。故而吸气时要悠缓...  相似文献   

17.
1992年,我因患胃溃疡住院做了胃切除手术。自1993年7月开始,我每天坚持到公园学练气功,锻炼身体。通过6年的实践,我编了一套“压腿健身功”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选好踏栏根据个人的身高,首先在户外有树有草的地方,选择好一个适合自己脚登的栏杆(土坎、树墩等)。以身高170米为例,一般可采用070米高的栏杆为宜。压腿动作先用左脚掌的脚心登住栏杆。右腿向身后拉开约090米(身高170米者),脚掌踏地,脚尖向右侧呈现丁字形站稳,两腿膝关节要绷直。然后即可挺胸、摆臂、哈腰、压腿。登左腿时,右臂手掌借助上体下压之势,向左…  相似文献   

18.
站桩功,在武术界作为腰腿锻炼的基本功,有“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之说。站桩功,在气功界则源于古代养生导引法,以求上虚下实,达到人体的阴阳平衡。它们两者虽都是站桩功,但在实际操做要领以及锻炼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有着很大区别。今笔者述其两者之异,望朋友们准确掌握它们各自的精髓。一、锻炼目的不同武术站桩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下盘重心的稳固,以有利于步法的稳健,发达腰腿肌肉和提高下肢骨关节的支撑能力。气功站桩的目的,是通过站桩这种特殊的调身姿势,来有利于气沉丹田,对人体生理状态产生虚上实下的调节作用,从而有…  相似文献   

19.
祝步文 《养生月刊》2011,32(9):783-785
太极拳,在我国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软手”……直到清乾隆年间,山西王宗岳著《太极拳论》一书时,才确定为“太极拳”.它的起源与传承者大致有唐朝的许宣平、明代的张三丰和清代的王宗岳等,后因练太极拳弟子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人都拜师于陈氏门下,故又有陈王廷创太极拳之说.虽是众说纷纭,但它汲取戚继光长拳之精髓,结合古代导引、吐纳气功和中医经络、阴阳五行学说以及道教太极八卦理论等为基础却是事实.太极拳蕴含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朴素哲理,特别是内涵了中医“自我暗示”理念,无可否认.  相似文献   

20.
唐黎标 《气功》2009,(5):414-417
《武当三丰太极拳》是由武当山拳法研究会谭大江老师推荐,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审订,然后正式出版。所承传武当太极拳,全称是“武当三丰原式太极拳”,系师承武当山原紫霄宫道人郭高一之拳架。后又由辽宁北镇闾山人、号称“北方大侠”的刘焕军证实,加上王通圣住持的修正、指点而认可,虽不敢断言系徐本善前辈的108式原形,但从师承上可以推断其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