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晶状体厚度及晶状体相对位置,并探讨晶状体因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A超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急性发作眼22眼、APACG对侧未发作眼2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药物控制未手术20眼、CPACG小梁切除术后18眼及正常30眼行晶状体厚度(LT)、前房深度(ACD)和眼轴长度(AL)生物学测量,同时计算晶状体相对位置(RLL)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LT/AL),各项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PACG的相对晶状体位置前移,较正常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ACG发作眼的晶状体厚度最大、晶状体相对位置前移明显、前房最浅,与正常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PACG的小梁术后相对晶体位置没有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随年龄增大,晶状体厚度增加,晶状体相对位置前移,导致晶状体阻滞,是PACG重要发病机制;CPACG在小梁切术后晶状体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提示APACG的急性发作与晶状体相对位置密切相关,关注晶状体相对位置对PACG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俊洪  庄冰玲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2):1895-1896
目的:探索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6例28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本组26例28眼术后20眼视力提高1行以上,7眼视力保持不变,1眼并发黄斑囊样水肿,视力下降1行以上.术后视功能恢复良好。术后眼压控制良好,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减少,滤过泡功能保存,6眼出现角膜水肿、前房炎症反应.药物控制。结论: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差宴今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晶状体脱位的治疗方法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64例(66眼)不同原因所致晶状体脱位眼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晶状体角巩膜缘娩出法、晶状体切除法、晶状体超声乳化法、晶状体超声粉碎法以及一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和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或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64例(66眼)脱位晶状体均顺利取出,随访3~24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矫正视力较前提高者56眼(84、85%),不变者6眼(9.09%),视力下降者41眼(6.06%),其中≥0.3者42眼(63.64%)。结论:对于晶状体脱位的病例,根据晶状体脱位的部位及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术后视力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人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9例高度近视患者(18眼,术前屈光度-6.75~-28.00 DS)行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屈光度、晶状体在眼内的位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8眼均成功植人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时,11眼(61.1%)裸眼视力≥0.5,9眼(50.0%)最佳矫正视力≥0.8,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眼瞳孔呈轻度竖椭圆形;2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偏位;2眼夜间眩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5.
晶状体CT变化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正常晶体CT表现,探讨晶状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50例正常眼、120例眼外伤性白内障、23例成视网膜细胞瘤和10例Coats‘病的晶状体CT,层厚及层距2mm,扫描时间为2.8s薄层扫描。结果:正常晶状体CT值双侧相差为0 ̄9Hu,成视网膜细胞和外伤性白内障CT值较对侧降低15Hu以上及移位,Coats’病与正常相同。结论:晶状体CT值降低和闰为外伤性白内障的诊断和成视网  相似文献   

6.
对于无晶状体眼,通常是采用前房型或后房型人工晶体矫正,由于前房型人工晶体可能产生严重的远期并发症,目前已倾向于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由于无晶状体眼情况复杂多样.作者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为52例(52眼)无晶状体眼患者植入了后房型人工晶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国人高度近视眼内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法15例高度近视患者的25只眼植入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术前前房深度及术后3个月时人工晶状体前表面至中央角膜内皮、人工晶状体后表面至晶状体、人工晶状体襻最远端至前房角及其光学部边缘至角膜内皮的距离进行测量。结果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表面距中央角膜内皮(2.16±0.42)mm;人工晶状体后表面距晶状体(0.66±0.10)mm;人工晶状体襻最远端距前房角(1.51±0.35)mm;人工晶状体光学区边缘距角膜内皮(1.51±0.30)mm,并且人工晶状体稳定地固定于虹膜的中周部。结论国人高度近视眼内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位置安全可靠,与角膜内皮、前房角和晶状体均保持一有效的空间距离,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内皮间断接触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8.
后囊膜混浊(PCO)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迄今为止,眼科医生仍未能找到一种彻底能够完全阻止后囊膜混浊的方法,研究表明[1]:用1%不含防腐剂的利多卡因对离体兔眼进行晶状体上皮与皮质间的水分离,可能会将皮质的清除提高到细胞水平,从而阻止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有效抑制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已经被证实[2],作者通过1%不含防腐剂利多卡因水分离联合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1%不含防腐剂利多卡因水分离有预防兔眼PCO的作用,与后者联合应用效果更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总结16例26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配合与护理,包括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术中配合,详细的术前、术后健康教育,认为细致周密的护理是术后患者视力恢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不同种类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和光学设计影响其光学特性,临床数据难以分析不同人工晶状体在眼内位移产生的人工晶状体眼调节.目的:观察不同人工晶状体种类在眼内位移过程中产生的人工晶状体眼调节变化.方法:在Zemax光学设计中构建Liou-Brennan眼模型,分别用材料和设计不同的不同种类人工晶状体替换自然晶状体,采用光线追迹原理计算人工晶状体前移产生的人工晶状体眼调节.结果与结论:随着人工晶状体前移距离增加,人工晶状体眼调节增加.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工晶状体前移产生的调节接近;凸平型和等双凸型设计人工晶状体前移产生的调节差别不显著;球面人工晶状体前移产生的调节略大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结果说明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位移引起焦点偏移,提供了一定调节,与人工晶状体眼的高阶像差、角膜的近视性散光和多焦性等因素共同构成人工晶状体眼的表观调节.人工晶状体种类对人工晶状体眼调节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庄冰玲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469-2470
目的 探索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19 例22 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本文19例22眼术后视功能恢复良好,眼压控制良好,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减少,5眼出现角膜水肿、前房炎症反应,药物控制。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冷”超声乳化行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低度数或负度数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护理效果。方法对36例(68只眼)超高度近视患者施行透明晶状体“冷”超声乳化联合低度数或负度数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术后效果、屈光状态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大于或等于术前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0.5者42只眼(61.76%),术后矫正视力〉0.5者12只眼(17.64%),随访中无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结论“冷”超声乳化行透明晶状体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低度数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治疗超高度近视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增视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对闭合性外伤眼的晶状体悬韧带状态进行观察,为晶状体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帮助。方法对196例闭合性眼钝伤患者207只眼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并记录晶状体悬韧带损伤情况和范围。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前裂隙灯观察晶状体推测晶状体悬韧带损伤。结果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207只眼中,悬韧带发生异常的有67只眼(32.4%)。晶状体悬韧带异常表现有:晶状体悬韧带的断裂以及悬韧带的延长,其中46只眼(68.7%)晶状体悬韧带发生断裂,15只眼(22.4%)晶状体悬韧带发生延长,6只眼(9.0%)同时存在晶状体悬韧带断裂和延长。晶状体悬韧带断裂范围从1个象限以内到360°不等,晶状体悬韧带异常区域还表现有睫状体变平和晶状体赤道部变圆。裂隙灯检查35只眼(16.9%)发生虹膜震颤和晶状体偏位。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能对晶状体悬韧带等眼前段结构进行准确观察,对于晶状体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袁军  李燕先  张娇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7):3008-3009
目的:探讨囊袋张力环植入在治疗晶状体半脱位手术中的安全性及预防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对21例21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脱位范围45°~120°),13眼(13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囊袋张力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8眼(8例)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囊袋张力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21例21眼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患者均顺利植入了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于囊袋内,术后人工晶状体正位20例(20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倾斜1例(1眼),后囊膜平整无皱褶19例(19眼),后囊膜皱褶2例(2眼),眼压升高2例(2眼),观察3个月均无后囊膜混浊。结论:对于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囊袋张力环的应用可增加手术安全性,维持晶状体囊袋的完整性、人工晶状体的正常位置,抑制囊袋皱缩及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囊袋张力环在伴晶状体不全脱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12眼)晶状体不全脱位白内障行囊袋内植入张力环联合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结果术后随访3月,12例人工晶体均正位,眼压在正常范围,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0.6以上6眼,0.4—0.5者3眼,0.3以下者3眼。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囊袋张力环能够保持白内障手术时晶状体囊袋的稳定性,拓宽了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适用范围,防止术后人工晶体偏位,有助于患者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幼儿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摘除术并植入疏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和硅胶人工晶状体后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两组幼儿白内障患者共40例4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并植入疏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甲组)和硅胶人工晶状体(乙组)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前房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后囊膜的混浊、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情况以及屈光状态。结果两组患者中分别有2眼和1眼出现人工晶状体异位。甲组有6眼视力在0.5以上,乙组有5眼视力在0.5以上。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继发性青光眼。随访1年,两组患者间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组13眼远视、7眼近视,乙组10眼远视、10眼近视。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甲组(5眼)高于乙组(3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幼儿白内障患者手术摘除白内障后植入疏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和硅胶人工晶状体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付少山  陈宁 《临床医学》2009,29(5):88-89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可行性、技术特点和注意事项。方法对56例(58只眼)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悬韧带断裂≤120°)患者,实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环形撕囊,植入人工晶状体入囊袋内。结果58只眼有56只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人工晶状体稳定、居中;2只眼因晶状体脱位处囊膜缺失,行人工晶状体单袢缝合术。术后视力均有较大提高,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晶状体脱位≤120°的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晶状体体积增大,推虹膜向前使前房变浅,引起青光眼,临床表现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相似,大多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房角开放程度和眼压水平来决定是单纯行白内障摘除,或白内障摘除联合抗青光眼手术。近年来笔者对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引起的青光眼共25例27只眼进行手术治疗,现将手术治疗的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是白内障术后引起视力严重下降的并发症之一。因为白内障术后植入了人工晶状体,人工晶状体眼存在反光强及像差、残存晶状体皮质、机化膜形成、瞳孔不易散大以及后囊膜混浊等因素,常常使眼底检查特别是周边部眼底检查困难;而且白内障术后RD发展快,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所以视力预后较差。现将2006年1月至  相似文献   

20.
背景:隐斜视是一种眼球仅有偏斜趋向,但能被大脑融合机能所控制,使斜视不出现,并保持双眼单视。这种潜在性眼位偏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视力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