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医生职业紧张与健康关系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职业紧张指标测量工具,对188名医生的心理卫生水平。躯体不适状况,职业紧张因素,工作满意感,行为类型和就付紧张能力进行测量,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心理卫生水平和躯体健康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行为类型躯体不适状况,工龄和工作满意感是心理卫生水平的主要预测因素,而行为类型心理卫生水平是躯体不适状况的主要预测因素,职业紧张因素,应付紧张能力和自主控制能力对躯体不适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护理工作职业紧张与健康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探讨护理工作人员职业紧张因素、紧张缓解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应用职业紧张指标测量工具对160名护士的心理卫生水平、躯体不适状况、职业紧张因素、工作满意感、行为类型和应付紧张能力进行测量,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心理卫生水平和躯体不适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工作满意感、工作职务、躯体不适状况、年龄、职业紧张因素、子女数是心理卫生水平的主要预测因素,它们共解释了总变异的27.99%。而职业紧张因素是躯体不适状况的最强的预测因素,其可解释总变异的8.10%。有五个变量进入了工作满意感预测方程,它们共解释总变异的12.30%,其中对周围事件的影响力所解释的变异占全部因素所能解释的变异的一半。结论护理工作存在着职业紧张因素,这些紧张因素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医生工作倦怠及其与职业紧张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0年10月至11月随机抽取辽宁省具有代表性的3个大、中、小城市的6所综合医院工作6个月以上的373名医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应用工作倦怠问卷(MBI-GS)测量医生的工作倦怠,应用工作内容问卷(JCQ)和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测量医生的职业紧张。结果 医生工作倦怠平均得分情感衰竭为11.80±6.94、消极怠慢为6.22±5.45。按照多元回归分析标准化系数的顺序,影响医生情绪衰竭的职业紧张因素依次为:外在付出、内在投入、决策自主、心理要求;影响消极怠慢的因素为:外在付出、回报和内在投入。结论 医生职业紧张对工作倦怠有显著影响,应降低医生职业紧张程度,改善医生的工作倦怠,提高其生命质量及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医生与护士职业紧张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了探讨医护人员职业紧张方面的差异。方法 应用职业紧张测试指标OSI对108 名护士、75 名男医生和70 名女医生进行了测试,对样本进行年龄和婚姻状况配对,资料使用t检验和逐步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医生比护士经历了更多的紧张,女医生躯体不适得分非常显著的高于男医生,医护人员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和躯体不适回归方程的主要预测因素不尽相同。结论 提示医护人员对各种紧张因素的反应存在着差异,而且中和缓解因素在紧张因素- 紧张反应这一因果关系链中修饰作用人群间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6.
陈葆春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07,5(2):58-6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变,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劳动者的职业结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以及社会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工作效率、追求经济效益和提高职业生活质量(quality of working life)的要求更加强烈;研究资料表明,除了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职业有害因素以外,职业紧张等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十分重要的课题。职业性疾患也逐渐由躯体性疾患向精神、心理性疾患发展,疾病模式由传统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职业紧张是指工作场所的社会心理因素超出人体的调节能力时,或者工作要求与能力、资源、需求不相匹配时所产生的有害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7.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与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近年来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的现状及职业紧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职业紧张在医务人员中的水平相对较高,具有人口学特征,职业紧张对过多个器官、系统的影响有研究结果证实。探讨了降低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保障其健康,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组别营业员的职业紧张程度及主要紧张因素,为制订及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职业紧张调查表(OSI)对银川市某百货商场不同组别的538名女性营业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商场不同组别女性营业员职业紧张因素的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洗化组评分最高,其次是鞋帽和箱包组,服装组最低;不同组别营业员工作负荷、管理角色、认知负荷及家庭/工作平衡的评分有高度显著性或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商场不同组别女性营业员的职业紧张程度及主要的职业紧张因素不同,应针对不同组别的主要紧张因素制订并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 相似文献
9.
女性职业紧张与乳腺增生症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职业因素对女性乳腺疾病的影响.方法 通过触诊和近红外线乳腺诊断仪扫描的方法,了解被调查对象乳腺增生症的发病情况.结果 参加体检的20所小学337名女教师中单侧乳腺增生占22.3%,双侧乳腺增生占22.8%,总阳性率较高,为45.1%;不同年龄组女教师患乳腺增生症的比例存在差异,其中30岁组、40岁组的女教师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在编和聘用护士的心理卫生与职业紧张是否存在差异,探讨影响基层医院在编和聘用护士心理卫生的职业紧张因素。方法:采用普通健康问卷及Mclean’s职业紧张问卷,调查15所基层医院共1120名护士的心理卫生及职业紧张现状。按在编与聘用护士进行护士人群的分组,比较两组人群的心理卫生、职业紧张差异及职业紧张因素对心理卫生的影响作用。结果:两组人群心理卫生及职业紧张得分均在正常范围,但存在显著性差异,聘用护士心理卫生状况好于在编护士;在编护士应付能力、工作应激源、工作满意感均强于聘用护士。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应付能力、职称、雇用形式、工作应激源是聘用护士心理卫生状况的影响因素。职称、工作压力、应付能力是在编护士心理卫生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为促进护士的心理卫生,有必要对护士心理卫生及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120例高血压(EH)患者外周动脉和动态血压监测发现,外周动脉病变与EH发展有关,不同部位动脉病变对血压升高的反应不同,颈动脉对血压的变化比较敏感,随收缩压尤其24h动态血压的升高,颈动脉病变随之增加,下肢动脉不因血压的改变而变化。对46例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轻型EH患者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负荷试验,发现下肢和冠状动脉多存在运动后血管扩张反应受损,这种动脉异常与血压的变化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昼夜模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WHO标准选40例高血压病人,用美国罗京公司产2420-2020型动态血压仪连续观察血压24h,结束后使用该机器配置的计算机回放进行分析,观察24h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标准差,观察血压负荷及血压模式。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构型组昼夜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均值昼>夜(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构型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夜间明显高于日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压昼夜变化受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双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时间治疗学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时间治疗学的原则,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对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收集经动态血压监测检查发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高血压病患者37例,分为A组,17例,定于每天早上7:00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d;B组,20例,定于每天早上7:00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d,并每天晚上6:00加服依那普利5 mg/d,4周后复查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A组血压的昼夜节律变为杓型血压的3例(17.65%),非杓型14例(83.25%);B组血压昼夜节律变为杓型的13例(65.00%),非杓型7例(35.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遵循时间治疗学原则可以恢复血压的正常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在初诊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探讨24 h动态血压与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初诊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Tei指数分为Tei≥0.40组43例和Tei<0.40组57例;对2组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以及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结果:Tei≥0.40组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SBP),24 h、日间平均舒张压(DBP),24 h、日间、夜间SBP负荷,24 h、日间、夜间DBP负荷均高于Tei<0.40组(P < 0.05~P < 0.01),而2组平均诊室SBP和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水平可能与心脏整体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160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硬化组(CAS)及颈动脉正常组(CAN)。将两组动态血压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对照,并对相关数据与颈动脉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CAS组白天、夜间及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均明显高于CAN组,两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AS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或减弱者较CAN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有显著影响,且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存在着明确的异常昼夜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与尿微量蛋白和高血压患者肾受累的关系。方法:对52 例轻中度高血压病(EH)患者和30 例正常人进行24 h 动态血压监测(ABPM),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尿微量白蛋白(M-ALB)、α1 -微球蛋白(α1-MG)、β2 -微球蛋白(β2-MG),并对两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H 组尿M-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BPM 显示EH组M-ALB与日间、夜间的收缩压(SBP)及其负荷值和24 h SBP负荷值有相关性(r= 0.31~0.38,P< 0.05~0.01)。结论:M-ALB可作为EH患者肾脏早期受损的一个指标。ABPM 在评价EH肾脏靶器官损害方面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与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高血压组 (n =6 0 ) ,健康对照组 (n =30 ) 2 4h动态血压和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含量。结果 高血压组血压变异性明显大于对照组 ,且Ⅱ、Ⅲ期高血压大于I期高血压 (P <0 .0 5 )。高血压组一氧化氮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内皮素高于对照组 (P<0 .0 1)。血压变异性与一氧化氮呈负相关 ,与内皮素 1呈正相关。结论 血压变异性增大是高血压病的重要临床特征 ,且能反映高血压病的程度。一氧化氮、内皮素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血压变异性的大小与NO和ET 1的血浆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心踝血管指数(CAVI)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7例,根据CAV1分为2组,CAVI正常组57例,CAVI升高组90例,比较并分析2组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和血压变异性参数。结果:CAVI升高组较CAVI正常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血压晨峰均高(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血压晨峰升高可能是高CAV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与心率变异的关系,对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24h动态血压监测,用时域分析法对心率变异性(HRV)各项指标进行了检测,并与38例正常对照比较。结果:代表心率总变异程度的SDNN(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I(24h5min平均RR间期标准差)明显下降(P<0.05)。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分为节律消失组、节律正常组,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节律消失组HRV各项指标下降更为显著,SDNN、SDANNI、SDNNI(24h5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均值)不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也显著低于节律正常组(P<0.05)。说明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节律消失者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损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