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医生职业紧张与健康关系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职业紧张指标测量工具,对188名医生的心理卫生水平。躯体不适状况,职业紧张因素,工作满意感,行为类型和就付紧张能力进行测量,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心理卫生水平和躯体健康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行为类型躯体不适状况,工龄和工作满意感是心理卫生水平的主要预测因素,而行为类型心理卫生水平是躯体不适状况的主要预测因素,职业紧张因素,应付紧张能力和自主控制能力对躯体不适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护理工作职业紧张与健康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探讨护理工作人员职业紧张因素、紧张缓解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应用职业紧张指标测量工具对160名护士的心理卫生水平、躯体不适状况、职业紧张因素、工作满意感、行为类型和应付紧张能力进行测量,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心理卫生水平和躯体不适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工作满意感、工作职务、躯体不适状况、年龄、职业紧张因素、子女数是心理卫生水平的主要预测因素,它们共解释了总变异的27.99%。而职业紧张因素是躯体不适状况的最强的预测因素,其可解释总变异的8.10%。有五个变量进入了工作满意感预测方程,它们共解释总变异的12.30%,其中对周围事件的影响力所解释的变异占全部因素所能解释的变异的一半。结论护理工作存在着职业紧张因素,这些紧张因素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医生与护士职业紧张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了探讨医护人员职业紧张方面的差异。方法 应用职业紧张测试指标OSI对108 名护士、75 名男医生和70 名女医生进行了测试,对样本进行年龄和婚姻状况配对,资料使用t检验和逐步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医生比护士经历了更多的紧张,女医生躯体不适得分非常显著的高于男医生,医护人员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和躯体不适回归方程的主要预测因素不尽相同。结论 提示医护人员对各种紧张因素的反应存在着差异,而且中和缓解因素在紧张因素- 紧张反应这一因果关系链中修饰作用人群间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在编和聘用护士的心理卫生与职业紧张是否存在差异,探讨影响基层医院在编和聘用护士心理卫生的职业紧张因素。方法:采用普通健康问卷及Mclean’s职业紧张问卷,调查15所基层医院共1120名护士的心理卫生及职业紧张现状。按在编与聘用护士进行护士人群的分组,比较两组人群的心理卫生、职业紧张差异及职业紧张因素对心理卫生的影响作用。结果:两组人群心理卫生及职业紧张得分均在正常范围,但存在显著性差异,聘用护士心理卫生状况好于在编护士;在编护士应付能力、工作应激源、工作满意感均强于聘用护士。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应付能力、职称、雇用形式、工作应激源是聘用护士心理卫生状况的影响因素。职称、工作压力、应付能力是在编护士心理卫生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为促进护士的心理卫生,有必要对护士心理卫生及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某工厂与研究所管理人员职业紧张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工厂和科研单位管理人员所经历的职业紧张是否不同。方法 采用一般工作紧张问卷和职业紧张测试指标 OSI( )对 34名工厂和 34名研究所男性管理人员的职业紧张因素、行为类型、自尊感、应付策略、工作满意感、躯体抱怨和心理卫生等进行测量 ,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和 t检验分析资料。结果 研究所管理人员对人和对事的责任、工作负荷的评分显著地高于工厂管理人员 ,而后者的社会支持和控制信念水平的评分显著高于前者。两样本间三个紧张反应逐步回归方程的预测力不同。工厂和研究所管理人员紧张反应回归方程的主要预测因素也各不相同。结论 船舶研究所管理人员所经历的紧张比工厂管理人员多 ,两样本对职业紧张因素的反应不同 ,这可能与工作任务和管理对策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视屏作业人员的调查和分析,探讨视屏作业人员紧张因素、紧张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职业人群的职业危害,控制职业紧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量表对宁夏某银行工龄在1年以上的108名视屏作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视屏作业人员的职业紧张因素的强预测因素有工作负荷、工作责任、家庭和(或)工作平衡等;紧张反应的强预测因素有工作组织满意感、心理满足及躯体不适。视屏作业人员紧张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忍耐性、应付策略、控制源、吸烟指数。结论 视屏作业人员的紧张水平和紧张反应受诸多背景因素、中和缓解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工种视屏作业者的紧张程度、紧张反应及有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调查表(OSI)对某银行173名视屏作业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是否进行软件开发工作将研究对象分为软件开发组和应用操作组。结果 软件开发组紧张因素总分、工作负荷、家庭/32作平衡、管理角色以及认知负荷因素与应付策略的得分显著高于应用操作组(均P〈0.05);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软件开发组紧张反应的预测因素明显多于应用操作组,其方程的预测力也明显高于应用操作组。软件开发组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与躯体不适的强预测因素分别为组织气氛、人际关系与饮酒指数、饮酒指数;应用操作组分别为人际关系、婚姻状况与其它紧张来源、婚姻状况。结论 不同工种视屏作业者的紧张水平不同,软件开发者比应用操作组经历了更多的紧张;其紧张反应的预测因素也多于应用操作组。  相似文献   

8.
工作心理控制源与职业紧张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工作心理控制源与职业紧张的关系。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问卷对某市公安局刑警和巡警支队213名干警进行测试。结果:分析表明警察中外控性强组工作冲突、工作前景、社会支持、躯体抱怨评分高于内控性强组,而提升机会、决策参与、工作责任、应付策略、自尊感、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卫生评分则低于内控性强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二组间三个紧张反应逐步回归方程的主要预测因素不同。结论:警察中外控性强者较内控性强者经历更多的紧张,二组的紧张反应主要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商业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调查表 (OSI)对宁夏银川市某百货商场 6 79名商业职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年龄组间工作本身满意感、心理卫生、心理满足及躯体不适评分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0 .0 5 ) ;不同工龄组间工作满意感、工作本身满意感、工作组织满意感、心理满足及躯体不适评分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 ;不同文化程度组间工作满意感、工作本身满意感、工作组织满意感、心理卫生、心理满足及心情平静评分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 ;不同婚姻状况组间工作满意感、工作本身满意感、心理卫生、心理满足及躯体不适评分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年龄、工龄、文化程度及婚姻状态等背景因素不同 ,商业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105名邮政分检企业女工的精神卫生、行为类型、应付紧张能力、工作满意感、工作心理需求和工作控制水平进行了调查,发现行为类型、应付紧张能力、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对精神卫生影响明显,工作心理需求程度高,而工作控制水平低。并应用最大似然法logisticl回归对精神卫生异常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血压(TBP)测量法的临床特点及对血压变化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方法:4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全麻下经足背动脉行IBP监测,同侧上肢行TBP和NIBP监测,每间隔2min同步记录IBP、NIBP和TBP的SBP、MAP和DBP值,每例患者均记录20对数据,结果:IBP和TBP、IBP和NIBP、TBP和TBP之间的SBP、,MAP和DBP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以NIBP和TBP的相关性最好(SBP:r=0.98,MAP:r=0.96,DBP:r=0.97)三种测量方法的SBP、MAP和DBP的变化趋势一致。血压出现急剧变化时,与IBP相比,TBP波峰滞后出现,峰值偏低。结论:TBP测量法能较准确地反映患者的无创血压水平,能连续和实时地反映患者的动脉血压状况及变化趋势,但当血压发生急剧和(或)异常波动时需注意其应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has been in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nearly half a century. However, despite the benefits the technique brings to managing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t is much under-used in practice.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examine critically the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technique and to highlight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evid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外周与中心动脉血压的差异性,探讨外周高估或低估中心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可能机制。方法选择住院患者72例,行诊断性冠脉造影62例,射频消融术建立动脉通路10例,年龄(56.64±15.41)岁,男38例,女34例。其中冠心病32例,原发性高血压18例,糖尿病5例,其他17例。术后同步记录升主动脉与股动脉压力波形,测量并分析外周及中心动脉血压,计算外周血压放大、脉压比率及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①肱动脉收缩压与股动脉收缩压升降一致,两者有相关性(r=0.89,P〈0.01);②外周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与中心动脉相应值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外周可能相符或高或低于中心血压。③外周高估中心SBP(52.8%)多为中青年低危人群,外周放大与年龄呈负相关(r=-0.37,P〈0.05);④外周低估中心SBP多见于老年人及高血压患者,老年人(〉60岁)外周血压与中心动脉血压差值较小(P〉0.05),两者平行变化趋势。结论①肱动脉袖带血压能稳定反映外周肌性动脉血压;②外周血压与中心动脉压之间存在差异;③外周血压放大是外周高估中心收缩压的主要原因;④中心动脉硬化可能与外周等于或低于中心收缩压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探讨血压异常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对4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94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进行3年前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对两组患者的24h、日问、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检验。【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24h、日问、夜间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及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24hSBP和日问SBP及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日间SBP变异性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16.44±3.19)mmHg(1mmHg=0.1333kPa)比(15.20±4.45)mmHg],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5±3)%比(7±2)%,(4±2)%比(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增高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影响,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消失与脑梗死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血压、增强指数和脉搏传导速度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创性主动脉脉压、增强指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之间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行诊断性冠脉造影患者37例,年龄(62.53±22.32)岁,男24例、女13例。其中冠心病18例,高血压11例,对照组(无危险因素)8例。冠脉造影结束后同步记录升主动脉与股动脉压力波形,测量并分析外周及中心动脉血压,计算增强指数、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1)PWV与PP正相关(r=0.77,P〈0.01);2)PWV与AI之间关系复杂;与A型不相关(r=0.149,P=0.53),与C/D亚型存在等级相关(P〈0.05);3)PWV〉10 m/s,PP〉60 mmHg均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有预测价值。结论PWV、PP、AI对动脉硬化和粥样硬化等有一定预测价值,以PWV更优,3个指标结合应用能为动脉病变提供更多诊断信息,有助于心血管病早期预防、危险分层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氯沙坦钾与氨氯地平单独和联合用药治疗伴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41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分为单用氯沙坦钾、单用氨氯地平及联合用药组,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脉压差、血尿酸的变化.结果 联合用药组对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血压控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P<0.01).联合用药组缩小脉压差的作用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联合用药组降低血尿酸浓度的作用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结论 氯沙坦钾与氨氯地平联合用药能有效降低血压,缩小脉压差,降低血尿酸浓度,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昼夜模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WHO标准选40例高血压病人,用美国罗京公司产2420-2020型动态血压仪连续观察血压24h,结束后使用该机器配置的计算机回放进行分析,观察24h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标准差,观察血压负荷及血压模式。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构型组昼夜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均值昼>夜(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构型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夜间明显高于日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压昼夜变化受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双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临床资料特点,探讨对正常高值血压早期干预的必要性。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6月期间衢州市人民医院收集的健康资料,423例正常高值血压者为观察组,620例健康体检理想血压者为对照组,测定体质指数、腰围等体检参数,调查生活方式,比较分析组间资料。结果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腰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血肌酐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17.19±88.12)mmol/L和(215.58±85.47)mmol/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处于高血压前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增加,应注意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随访和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诊断为血压晨峰的患者96例,对其中43例采用每天早晨服药治疗(早晨服药组),53例采用每天晚上服药(晚间服药组)。均为每天服坎地沙坦8mg加氢氯噻嗪12.5~25mg。疗程2月,观察对24h平均血压及血压晨峰的降压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2月后24h平均血压均有明显降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晚上服药组血压晨峰比早晨服药组血压降低较明显,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对药物不良反应均少,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坎地沙坦+氢氯噻嗪能明显降低24h平均血压(包括收缩压与舒张压),而夜间服药比早晨服药能更好地降低血压晨峰。  相似文献   

20.
Hypertension, defined as diastolic pressure ≥ 90 mmHg and systolic pressure ≥ 140 mmHg, is a major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mong black populations globally.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rolonged consumption of cocoa or cocoa containing products leads to decreased blood pressure (BP) in hypertensive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flavonoid content of the top selling cocoa/cocoa based products in Trinidad and Tobago and attempted to determine if consumption of cocoa had any immediate impact on blood pressure levels. The flavonoid content of three 100% cocoa powder products and four cocoa-based formulas was measured using a modified Folin-Ciocalteu procedure. The brand with the highest flavonoid content, 372 gallic acid equivalents, was selected to evaluate the short-term impact of cocoa consumption on blood pressure. Thirty-six participants comprising nineteen hypertensives and seventeen persons with normal blood pressure had their blood pressure recorded on three separate days using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s; the blood pressure was recorded every half hour for eight hours. On the first day, the participants received no intervention but on the second and third days, they received either the intervention (5 g cocoa in 125 ml water) or a placebo, in any order. Statistical analysis conducted using t-test statistic and a 95% confidence interval revealed that whether participants regularly took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or not, a single intervention of cocoa induced decreases in both the diastolic and systolic BPs that were significant (p = 0.0001). Mean decreases of between 8 mmHg and 18 mmHg were ob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