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常以芳 《中原医刊》2009,(14):22-23
目的 观察比较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疗效。方法按照制定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受试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进行观察。46例房颤/房扑患者,随机分入2组,伊布利特组(n=24)、普罗帕酮组(n=22)。伊布利特1mg于10min内静注,普罗帕酮70mg于10min内静注,然后观察10min,若房扑或房颤仍未终止且QTc间期〈600ms,分别给予第2剂,剂量相同。结果观察房扑或房颤转复所用时间,并观察房扑或房颤于用药后0~90min、90min~4h两组转复率,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在2个时间段内的转复率及转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伊布利特是使房扑、房颤快速转律的最有效药物,尤其是在用药后0~90min的时段内心房颤动和心房朴动的转复疗效更佳,明显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2.
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飞  张烁 《中国医疗前沿》2010,(10):23-23,18
目的观察比较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按照制定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30例房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伊布利特组(n=17)、胺碘酮组(n=13)。伊布利特1mg,于15min内静注;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静注;胺碘酮150mg,于15min内静注;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75mg静注。结果观察房扑/房颤转复所用时间(从第一剂开始注射时算起)(min);观察房扑/房颤于用药后0~90min、90min~4h两组转复情况、时间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在2个时间段内转复情况及转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的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比较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9例房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n=15)及胺碘酮组(n=14).伊布利特1mg于15分钟内静注;如无效10分钟后再给予1mg静注;胺碘酮150mg于15分钟内静注;如无效10分钟后再给予75mg静注.结果 伊布利特组转复心房扑动/心房纤颤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伊布利特组与胺碘酮组分别有9例与5例在给药后0~90分钟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4.29%和33.33%;伊布利特组与胺碘酮组分别有3例与4例在给药后90分钟至4小时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0%和50.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的疗效高于胺碘酮,时间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筛选18~75岁,持续时间≤90 d(1 h~90 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99例,随机分为依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49和50例。依布利特组首剂1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70 mg。 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房扑的心室率。转复率:依布利特组69.39%(34/49),普罗帕酮组44.00%(2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依布利特组显著短于普罗帕酮组(16.79±12.31)min对(36.92±11.38)min,P<0.01。不良反应:依布利特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非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发生率6.12%(3/49),普罗帕酮组多为一过性低血压及长间歇,一例出现急性左心衰。 结论:依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5.
胡海强 《吉林医学》2010,(30):5285-5286
目的:比较静脉内应用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阵发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46例随机分组,伊布利特组对于体重>60kg者首剂1mg,体重<60kg者首剂0.01mg/kg;普罗帕酮组首剂70mg,稀释后10min内静脉推注,观察10min,仍未转复者,重复首剂剂量然后观察心率、QTc、血压,记录心电图等。结果:伊布利特组与普罗帕酮组分别有13例与8例在给药后90min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54.17%和36.36%;两组用药后心率均显著降低,伊布利特组给药后QTc间期较给药前显著延长,普罗帕酮组给药前后QTc间期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伊布利特组主要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普罗帕酮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显著窦缓。结论:伊布利特可作为一种有效并且快速的房颤或房扑的转复药物,与盐酸普罗帕酮比较,其对房颤、房扑的转复具有明显的优势;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静脉推注伊布利特过程中,停止用药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恢复,应在严格监护下进行。  相似文献   

6.
王磊 《中原医刊》2011,(24):49-51
目的观察新一代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和经典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0~75岁,持续时间≤90d的房颤和房扑患者38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9例和胺碘酮组19例,伊布利特组体质量≥60kg者首剂1mg、体质量〈60kg者首剂0.01mg/k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或0.01mg/kg;胺碘酮组首剂150m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50mg,观察转复率和转复时间,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组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78.9%和31.5%,2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84.2%和52.6%,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9±12)min和(48±17)min(P〈0.01)。两组均未发生致命性不良反应。结论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均能终止房颤和房扑,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富马酸伊布利特注射液与普罗帕酮对新发90天内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入选40例90天内发生的新发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与普罗帕酮对照组,两组分别在持续心电、血压监测下10分钟内静脉推注伊布利特注射液1mg或普罗帕酮70mg,如给药结束10分钟后,仍未转复,重复给药1次,观察两组患者的房扑、房颤转复率和不良反应,检测临床症状、血压、心率、心电及电解质、肝肾功能.结果:给药后90分钟,伊布利特伊布利特组转复率65%,普罗帕酮组转复率25%.伊布利特组有2例出现短阵单行性室速,胺碘酮组有1例出现低血压、1例出现心动过缓.结论:对于90天内新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伊布利特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富马酸伊布利特(伊布利特)转复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顺序入选符合条件的116例房扑、房颤患者,使用伊布利特药物转复,先予1 mg(体质量≥60 kg)或0.01 mg/kg(体质量〈60 kg) 稀释后静注,观察10 min,如无效则给予相同剂量重复应用.用药后心电监护4 h,观察复律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1例房扑患者中11例首剂转复窦性心律(窦律),6例重复剂量转复窦性,有效率80.9%;95例房颤患者中首剂转复窦律37例,重复剂量转复窦律22例,有效率62.1%.房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5%;房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5%.结论:伊布利特是转复房扑、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尤其对房扑疗效显著,充分准备及心电监护下用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依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老年科收治的房颤/房扑住院患者88例(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将其简单随机分为2组,每组44例.对照组房颤/房扑患者使用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依布利特治疗,对比2组房颤/房扑患者用药后90 min内的转复率、转复时间以及心室率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转复率为54.55%、转复时间为(16.58±12.34) min、心室率为(78.64±20.36)次/ min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效果较为可观,且转复时间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国产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临床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和阳性药物平行对照法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69例(伊布利特组35例,普罗帕酮组34例)的转复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伊布利特组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总转复率为57.1%,其中心房颤动的转复率为33.3%,心房扑动的转复率为75%;普罗帕酮组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总转复率为38.2%,心房颤动的转复率为30.8%,心房扑动的转复率为42.9%。伊布利特组房扑的转复率要高于普罗帕酮组(P=0.038)。伊布利特组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4.0±4.2)和(12.5±6.4)min,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平均转复时间为(12.9±5.9)min;普罗帕酮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平均转复时间为(14.5±7.6)和(14.4±5.8)min,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平均转复时间为(14.5±6.1)min。两组在平均转复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9例患者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伊布利特对转复心房扑动效果优于普罗帕酮,对转复心房颤动的效果与普罗帕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伊布利特转复房扑及房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春岩  冯择瑞 《黑龙江医学》2009,33(10):732-735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有效性。方法筛选持续时间在90 d以内,符合入选条件的阵发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36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和可达龙组各19例和17例。伊布利特组体重≥60 kg者,首剂1.0 mg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静脉推注;体重<60 kg者,首剂0.01 mg/kg,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0 mg/kg或0.01 mg/kg;可达龙组,首剂150 mg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静脉推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50 mg。结果伊布利特组和可达龙组的总转复率分别为63.16%VS 35.29%(P<0.05);伊布利特组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可达龙组75.0%VS 33.3%(P<0.01),伊布利特组房颤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可达龙组60%VS 35.7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伊布利特组和可达龙组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28.13±11.46)min VS(50.01±14.7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房扑的心室率,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起效快,对房扑、房颤患者转复率高的药物,其疗效优于可达龙,但需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的效果差异。方法 61例房扑及70例房颤患者各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应用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治疗,转复为有效,未转复为无效。结果伊布利特对于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76.92%vs.47.06%,P0.05),伊布利特对房颤的转复率亦明显高于普罗帕酮(66.67%vs.37.93%,P0.05);伊布利特对于房扑的转复率与胺碘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76.92%vs.27.78%,P0.05),但对于房颤的转复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无差别(66.67%vs.47.06%,P0.05);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无论对房颤还是对房扑的转复均无差别(P0.05)。因此,伊布利特转复房扑的成功率高于房颤。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既优于普罗帕酮又优于胺碘酮,对转复房颤仅优于普罗帕酮,其对房扑的转复成功率高于房颤。  相似文献   

13.
纪焕文 《中外医疗》2012,31(18):16+18-16,18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38例房颤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按1: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治疗,观察组给予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后90min内的房颤的转复率及24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给药后90min内,观察组和对照组转复率分别为57.89%(11/19)和31.58%(6/19),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1.65+5.23)min和(26.21±13.89)min,两组转复率和转复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24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1/1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2%(5/19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起效迅速、疗效昂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2例)和普罗帕酮组(30例),胺碘酮组予胺碘酮150mg静注,继以1mg/min的速度静脉输入,维持6h。再以0.5mg/min的速度维持18h;普罗帕酮组予普罗帕酮70mg静注。未复律1h后追加70mg。结果转律率:胺碘酮组81.25%(26/32),普罗帕酮组70%(21/30)。两组转律率相近。不良反应发生率:胺碘酮组15.6%(5/32),普罗帕酮组23.3%(7/3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但胺碘酮转复时间短,无房室传导阻滞出现。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的心房颤动安全有效,且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5.
甄彤 《安徽医学》2012,33(10):1374-1376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富马酸伊布利特注射液与普罗帕酮注射液对心房颤动患者转复的疗效及安全。方法持续时间90 d的心房颤动患者99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33例,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普罗帕酮组(33例,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及无药物转复组(33例),比较3组患者心房颤动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和不良事件。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72.3%vs 39.1%,P0.01),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组的转复成功率亦分别高于普罗帕酮组(83.3%vs 50.0%,60.0%vs 22.2%,P0.05),伊布利特组的转复时间明显缩短([32.12±4.37)min vs(60.73±13.73)min,P0.01]。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优于普罗帕酮,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肌动作电位时程(APD)的变化,研究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的改变。方法: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记录成人离体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P),观察房颤病人心房肌细胞APD的改变。结果:房颤病人心房肌APD、APD复极至50%的时程(APD50)及APD复极至90%的时程(APD90)较窦性心律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房颤病人心房肌细胞APD缩短与心房肌中分布的离子通道改变有关,尤其是影响AP复极化过程的钾、钙等多离子通道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