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位性皮炎(AD)患者常有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为活化的嗜酸粒细胞在过敏及炎症过程中脱颗粒产生的碱性蛋白,曾证明AD患者的湿疹性皮肤可有此种蛋白沉  相似文献   

2.
异位性皮炎(AD)是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机理尚有诸多不明之处。在AD的发病中IgE起着重要作用,其末梢血中嗜酸细胞增多也很常见,作者测定了嗜酸粒细胞内的对组织损伤性强的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血清中的水平,并将正常人、接触性皮炎与AD进行了对比研究。 AD患者33例,接触性皮炎7例和正常人13名为研究对象。将头、颈、肘窝、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CD63、CD203c和FcεRI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6例AD患者(内源性AD组、外源性AD组各18例)和20例健康人(HC)的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并比较AD患者(tAD组)、内源性AD患者(iAD组)和外源性AD患者(eAD组)嗜碱性粒细胞富集群中CD63、CD203c和FcεRI的表达情况。结果 相比于健康对照组,AD患者粒细胞群中嗜碱性粒细胞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MFI)显著增加(P<0.01),粒细胞群中CD63+嗜碱性粒细胞MFI升高(P<0.05),单个核细胞群中CD63+嗜碱性粒细胞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粒细胞群CD203c+嗜碱性粒细胞MFI升高(P<0.05),粒细胞群CD203c+嗜碱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单个核细胞群中CD203c+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粒...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儿血清半乳糖凝集素-10(galectin-10)和特异性IgE(sIgE)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137例AD患儿及137例健康体检儿童血清galectin-10、3种血清sIgE、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结果 血清galectin-10水平、外周血嗜酸粒细胞...  相似文献   

5.
特应性皮炎患者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几种重要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在特应性皮炎(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9例AD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胸腺和活化调节的趋化因子(TARC)及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MDC)等水平;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3、CXCR4、CCR3、CCR4及CCR5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AD患者血清SDF-1α、TARC和MDC水平显著升高(P<0.001),IP-10及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则无明显改变(P>0.05),外周血CXCR3、CCR3、CCR4及CCR5在CD4+T细胞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01);血清TARC和MDC水平的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r分别为0.669及0.409,P分别为<0.001及<0.01)。结论 具有生物活性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介导的T细胞和嗜酸/嗜碱粒细胞的聚集、激活后释放的炎性介质在AD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认为疱疹样皮炎 (DH)真皮和血管周围浸润的CD4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前有研究表明 ,IL 8、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IL 4和IL 5可能参与了DH的发生 ,这些细胞因子可促使组织浸润、嗜酸粒细胞成熟 ,Th2型细胞因子 (IL 4、 5 )对嗜酸粒细胞的部分作用可能是由嗜酸性趋化物(eotaxin)介导的而嗜酸性趋化物是一种可由多种细胞因子 (IL 4、IL 13、TNF α和IFN γ等 )诱导的强效的嗜酸粒细胞趋化剂 ,对于Th2型细胞也具有趋化作用 ,其对嗜酸…  相似文献   

7.
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HES)是周围血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增高并有多系统嗜酸粒细胞浸润有特点的病,治疗相当困难。我院诊治的一例,疗效较好,特报导如下:患者王××,男,30岁,工人,于84年5月14日来诊。主诉:5—6年来全身起风团。  相似文献   

8.
嗜酸粒细胞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正常人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0.02~0.04,超过正常但小于0.1称轻度增多,介于0.1—0.5为中度增多,大于0.5则为重度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与许多皮肤病相关,可归为二类,一类为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肤病,主要有:Ofuji嗜酸性化脓性毛囊炎、Wells综合征、嗜酸性脂膜炎、Gleich综合征(嗜酸粒细胞增多性周期性血管水肿)、嗜酸粒细胞性坏死性血管炎、口腔黏膜嗜酸粒细胞性溃疡、新生儿毒性红斑、嗜酸粒细胞性面部肉芽肿、一过性嗜酸粒细胞性结节病及结节性嗜酸粒细胞浸润等。另一类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肤病,其中部分疾病可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包括特应性皮炎、虫咬及寄生虫病、大疱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  相似文献   

9.
423例遗传过敏性皮炎患者的预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遗传过敏性皮炎 (AD)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 42 3例 A D患者进行了 1~ 19年的随访研究。结果与结论  AD患者中皮炎痊愈者有 12 7例 ,占 30 .0 2 % ,2 96例仍有程度不同的皮炎 ,占 6 9.98% ,大部分患者的皮损都有好转。皮炎的预后与 A D皮疹的类型、皮损的分布和累及的面积无关 ,与发病年龄也无关 (P>0 .0 5 )。未愈组中干皮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痊愈组 ,未愈组中同时伴有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显著多于痊愈组 (P <0 .0 5 ) ,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清 Ig E水平与 AD的预后无关 (P>0 .0 5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金银花口服液治疗幼儿湿热型特应性皮炎(A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择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92例AD患儿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外用院内制剂湿毒洗剂和硼酸氧化锌软膏;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金银花口服液,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2组AD严重程度评分指数(SCORAD)评分、血清总IgE、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及临床疗效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SCORAD评分和总IgE、嗜酸粒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71.74%高于对照组的47.83%(χ2=5.47,P=0.02),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P=0.66)。结论 金银花口服液治疗幼儿湿热型AD疗效明显,可以有效降低血清总IgE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异位性皮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嗜酸粒细胞对一系列化学趋化素的游走能力。26例符合 Hanifin 和 Rajka 诊断标准的异位性皮炎患者,至少对3种变应原过敏,总IgE 水平升高,对相关变应原的放射性变应性吸收试验(KAST)阳性。采血时,大多数患者有轻中度湿疹,局部有活动性皮损。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8%)。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离纯化异位性皮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的嗜酸粒细胞。用改良的 Boyden小室测定嗜酸粒细胞的游走性。化学趋化素  相似文献   

12.
嗜酸粒细胞与许多皮肤病相关.特应性皮炎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中Th2型细胞因子如白介素-5可导致嗜酸粒细胞的增多、细胞趋化、细胞活化及凋亡延迟.骨髓异常增殖型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因出现融合基因导致嗜酸粒细胞的增多.嗜酸粒细胞组织浸润的过程是一系列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及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嗜酸粒细胞通过释放颗粒蛋白、脂类介质及细胞因子来完成炎症反应调节、细胞毒等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3.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syn drome)是一组病因不明、以骨髓和周围血嗜酸粒细胞长期持续增多、伴脏器弥漫性嗜酸粒细胞浸润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除内脏损害外,可以有皮疹。本病较为罕见,我们观察到1例,其皮疹类似于黏液水肿性苔藓,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检测特应性皮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总IgE(tIgE)、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的水平,探讨其变化在特应性皮炎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01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ECP、IgE浓度,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其变应原特异性IgE的水平,采用传统方法计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者ECP、tIgE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嗜酸粒细胞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例患者中69例患者至少对一种变应原呈阳性反应(68.31%),有45例患者检出对2~7种变应原呈阳性反应(44.56%),正常对照组的特异性IgE检测全部为阴性。结论 ECP、tIgE、sIgE、EOS检测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研究及病情监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木村病     
木村病(Kimura disease)又称嗜酸粒细胞淋巴样肉芽肿(Eosinophilie lymphoid granuloma),软组织嗜酸粒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the soft tissue),皮肤嗜酸粒细胞滤泡增殖症(Eosinophilie lymphofolliculosis of the skin)。定义:木村病是一种好发于青年男子面、颈、腋窝、腹股沟、肘窝等处,特别是从颊部到腮腺部,单发或多发性皮下肿块,组织病理学示皮下组织有淋巴滤泡样结构,并有显著的嗜酸粒细胞浸润,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加的原因不明的,慢性反应性预后良好的疾病。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日本,多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有关嗜酸粒细胞基本结构及功能的最新知识,简述了伴有血液及(或)皮肤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皮肤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儿童血清中维生素D与特应性皮炎(AD)积分指数评分(SCORAD)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血常规的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及嗜酸粒细胞绝对值、血清总IgE、血清钙离子及身高、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与SCORAD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44例AD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并收集同时期相同数量健康儿童的资料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用SCORAD进行评分,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测定其血常规、血清总IgE、血清钙离子和血清维生素D,并根据体质量、身高计算出身体质量指数(BMI),由同1名医师对患儿进行SCORAD计算。结果观察组中血清维生素D与SCORAD呈负相关(r=-0.305,P=0.044),与钙离子浓度呈正相关(r=0.366,P=0.015)。另外,SCORAD与嗜酸粒细胞百分比、绝对值及总IgE值呈正相关(r1=0.355,r2=0.398,r3=0.397;P1=0.018,P2=0.008,P3=0.008)。观察组的25(OH)D浓度低于对照组(Z=-2.028,P=0.043),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总IgE和钙离子浓度高于对照组(Z1=-3.965,Z2=-4.112,Z3=-2.479;P1<0.001,P2<0.001,P3=0.013)。结论儿童25(OH)维生素D可能与SCORAD有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正>嗜酸性蜂窝织炎又称Wells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皮肤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类似蜂窝织炎的坚硬斑块,常常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嗜酸粒细胞浸润及特殊的"火焰征"。该病较为少见,现将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39岁。双下肢暗褐色斑片、结节伴瘙痒5年。5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散在性暗褐色斑片、结节伴瘙痒,无发热、关节疼痛及其他全身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行相关检查示嗜酸粒细胞升高(0.78×10  相似文献   

19.
报告1例以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男,70岁,反复皮肤瘙痒伴增厚、红色斑块半年,加重1月,同时伴肝、肾损害、脾大。皮损组织病理:真皮水肿,真皮浅深层及血管周围可见以嗜酸粒细胞和单一核细胞为主的浸润,部分血管壁可见嗜酸粒细胞移入,伴嗜酸粒细胞脱颗粒现象。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转谷氨酰胺酶2(TGM2)的表达及其与AD相关炎症因子和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皮肤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9例AD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采集受试者10 ml外周血及临床相关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血常规(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总IgE水平、AD评分(SCORAD)等]。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后, 通过荧光定量PCR与流式细胞仪检测29例AD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PBMC中TGM2 mRNA和PBMC表面TGM2蛋白的表达, 及PBMC中AD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IL-8、IL-10、IL-13、IL-17、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P2RX7(嘌呤能受体P2X,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7)等的mRNA表达。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分析组间差异, 相关性评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AD患者PBMC中TGM2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Q1, Q3):0.50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