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与产科并发症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血凝增强是妊娠晚期的一种生理现象 ,是产后止血的重要机制。但是 ,血液高凝状态可以引起许多产科并发症 ,例如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胎盘早剥、胎盘梗死、DIC、胎儿生长受限 (FGR)、反复流产、死胎、早产和死产等 ,严重者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有先天遗传、后天获得、免疫失调和多种缺陷等因素的共同参与。本文就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和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如下。一、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正常体内存在凝血、纤溶两种途径。凝血和纤溶过程在胚胎着床、滋养细胞侵入和胎盘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妊娠…  相似文献   

2.
<正>妊娠期凝血系统的适应性变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作为围产期生理上的“安全网”,以维持胎盘功能,减少分娩时失血量;但同时也增加了孕妇及围产儿并发症的风险,如妊娠丢失、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静脉血栓形成。有数据表明,高凝状态导致的孕妇相关风险会延续至产后12周[1]。正确识别妊娠期高凝状态的风险,是有效降低妊娠不良结局的基础和保障。1 妊娠期高凝状态正常妊娠过程中血液系统多个方面发生适应性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肝素在某些产科并发症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素是具有抗凝作用和多种生物活性的一族天然糖胺聚糖。 1916年由Mcleen发现 ,1935年因其抗凝作用而开始应用于临床 ,是预防手术后血栓形成、治疗急性静脉血栓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的首选药物。近年来 ,肝素在产科方面的临床应用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主要原因有 :(1)妊娠期特别是妊娠晚期血液呈高凝状态 ,血液动力学、凝血及纤溶系统均发生改变 ,孕产妇易发生血栓及 DIC;(2 )围产医学的发展认识到胎盘局部梗塞与孕产妇患病及围产儿死亡息息相关 ;(3)低分子量肝素 (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 MWH)的发现 ,提高了用药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是一种反映全血凝血功能的图像,是一种能从整体上动态评价凝血和纤溶过程的检测手段。妊娠期凝血-抗凝系统及纤溶-抗纤溶系统的变化使妊娠妇女的凝血系统处于高凝状态,这种高凝状态既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又是诱发凝血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一旦这种高凝状态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可参与产科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孕产妇和胎儿的安全。TEG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的变化,对复发性流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和产科血栓栓塞性疾病等高危妊娠及妊娠期并发症的预测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指导临床决策、早期干预、缓解或延迟并发症和预防不良妊娠结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抗凝剂在妊娠及分娩并发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抗凝剂在产科方面的临床应用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其原因为:(1)孕妇血液中血小板及多种血浆凝血因子(因子Ⅰ、Ⅱ、Ⅴ、Ⅷ、Ⅸ、Ⅹ及Ⅻ等)增多,而具有抗凝作用及纤溶活性的物质(如ATⅢ、纤溶酶原活化素及尿中尿激酶等)降低,来自胎盘的纤溶抑制物增多,孕妇血液开始逐渐趋向高凝状态,到妊娠末期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正>妊娠期的孕妇处于高凝状态,有些妊娠期的生理变化和危险因素会引起和凝血相关的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但不仅仅局限于:孕妇的凝血因子增加,蛋白S水平下降,纤溶功能受影响,胎盘会产生纤溶抑制剂,静脉淤滞,妊娠晚期下腔静脉受增大子宫的压迫,剖宫产,雌孕激素水平的上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多胎,易栓症,感染,肥胖,吸烟等。虽然中华妇产科学会产科学组于2016年发布了"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但仅仅是针对  相似文献   

7.
妊娠期及产后母体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降解下产生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一个片段,是诊断继发性纤溶亢进特异性较强的指标。妊娠期凝血与纤溶系统活性因子升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形成后纤溶也增加,因此DD也常用于产科,监测分娩前后母体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的变化。临床常出现孕妇、产妇无明显原因的DD异常增高,甚至高达截断值的10倍以上[1]。妊娠期及产后DD究竟呈何变化,预测和诊断血栓、纤溶亢进是否真正具有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8.
张翼  刘兴会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11):803-807
<正>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在我国孕妇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8%,其中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率为0.3%~0.5%。在我国西部、北部地区及高原居住人群中,其发病率更高。本病可引起严重的母胎并发症,如重度高血压、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HELLP综合征、胎儿发育迟缓、胎儿窘迫等,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子痫前期导致的死亡占总孕产妇死亡数的25%之多。本病无特殊的治疗手段,其唯一有效的根治方法是娩出胎盘。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在产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建华教授 妊娠妇女随孕周增加,其高凝状况逐渐递增。这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浓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增加,变形能力降低,血液中促凝物质增加(如肝素酶)等因素有关,但仍然定义为生理性高凝。少数妇女妊娠期间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系统出现异常,发生病理性高凝,即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state,PTS),继续发展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10.
郭清  郑勤田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2,38(4):247-250
<正>高凝状态是正常妊娠的一个表现,原因是凝血因子增高及抗凝和纤溶能力降低。妊娠的成功需要这种高凝状态,以防止出血及出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1]。妊娠期间可能出血的生理过程很多,从早期的受精卵着床、滋养细胞侵蚀及子宫螺旋动脉重塑,到分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血,妊娠高凝状态对迅速控制出血起着重要作用。妊娠的高凝状态也会给孕妇及胎儿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与非妊娠女性相比,妊娠期间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增加4~5倍[1]。  相似文献   

11.
<正>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on state, HCS)是指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抗凝和纤溶活性降低等原因,导致凝血机制紊乱,呈现出血液高凝固性、血栓形成倾向的病理状态,故又称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前状态。目前对HCS的诊断缺乏统一的标准,主要依靠凝血相关指标等实验室检查,如检查指标提示血液处于高凝固性或有血栓形成倾向的血液状态,则可以判定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肿瘤细胞刺激促凝物质、组织因子、细胞因子等,  相似文献   

12.
孕期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孕周增加,母体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血液高凝状态有助于产后胎盘剥离面血管内迅速形成血栓止血,这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但过度高凝对胎儿发育及妊娠结局可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从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及血黏度4个方面分析孕期凝血功能变化及其对母儿的影响,解析孕产期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和不同孕期的敏感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血栓前状态与子痫前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痫前期发生发展的关系.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趋势日益受到关注,对其发病机制及如何防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随着研究逐渐深入,血栓前状态与妊娠期妇女的脂质代谢异常、凝血-纤溶系统失衡、胎盘微循环障碍等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观察监测子痫前期血栓前状态的临床指标变化,对评估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凝治疗,降低孕产妇的病死率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血压征),在产科临床占很重要位置,其发病原因不清楚,近年来,关于妊高血征与凝血和纤溶系统关系的研究,发现虽不能断言DIC状态就是妊高血征的病因,但认为本病确与DIC状态有关。特别是重症妊高血压征从血凝和纤溶系统来看,妊高血压征常呈慢性DIC过程。在妊娠期,血液凝固第一阶段凝血激酶的存在是本病的焦点。1953年,Mckay在重度妊高血压征和胎盘早剥尸解中见到,各脏器(肝、心、肾上腺、垂体)的血管和毛细血管中有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其结果组织出血坏死及一系列全身反应,认为子痫的发生和DIC有关。以后相继报导妊高血压征时血液呈高凝状态。胎盘的各种病理改变都容易使胎盘组织的凝血活酶进入血管内引来DIC。1972年Page  相似文献   

15.
<正>子痫前期综合征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不良预后重要原因之一,为多因素致病,促凝和抗凝机制的失衡是某些病例发病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与早发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1])。正常妊娠时,孕妇血液处于凝血和抗凝系统平衡的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特别是早发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衡,凝血系统处于病理性高凝状态。失衡的PTS为抗凝治疗提供了理  相似文献   

16.
<正>妊娠期凝血纤溶系统的生理性改变为分娩后胎盘剥离面和裂伤出血创造了预防性止血的保护条件,同时也形成了动静脉血栓形成的条件。围产期妇女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较非孕妇女显著增加,是同龄妇女的5倍。孕妇凝血系统的生理性改变主要表现为凝血因子Ⅶ、Ⅷ、X,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增加,而游离蛋白S、蛋白C等抗凝物质浓度降低[1-2]。这一高凝状态一直持续到产后8周,甚至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17.
子痫前期(PE)是一种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引起孕产妇和围产儿病死率升高的产科常见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与PE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对有高危因素的妊娠女性,应用阿司匹林和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应用凝血五项、血常规等常规实验室指标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因子(TF)、P-选择素(PS)和血栓弹力图等特异性指标进行早期筛查,发现血管内皮损伤,监控其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对已发生的PE甚至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早进行抗凝治疗,能够降低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痫前期发生发展的关系。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趋势日益受到关注.对其发病机制及如何防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随着研究逐渐深入,血栓前状态与妊娠期妇女的脂质代谢异常、凝血一纤溶系统失衡、胎盘微循环障碍等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观察监测子痫前期血栓前状态的临床指标变化.对评估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凝治疗,降低孕产妇的病死率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所特有的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免疫学说、子宫-胎盘缺血学说、凝血纤溶学说等已被多数学者认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已知绒毛膜性与未知绒毛膜性、单绒毛膜性与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妇和围产儿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3年辽宁省五家医院终止妊娠的双胎孕产妇资料,分别比较已知绒毛膜性组与未知绒毛膜性组、单绒毛膜性组与双绒毛膜性组孕产妇及围产儿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未知绒毛膜性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极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已知绒毛膜性组(P<0.05),单绒毛膜性组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组(P<0.05),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妇并发症间无明显差异,未知绒毛膜性组、单绒毛膜性组围产儿不良预后明显增多。双胎妊娠应在孕早期行绒毛膜性判定,加强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孕期及围产期管理,对改善围产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