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多发于中老年人.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综合征,属中医痹证范畴.笔者采用风池穴、对应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66例,对改善临床症状有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在各型颈椎病中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较高 ,笔者采用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60例 ,并与同期电针组对照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穴注组 60例 ,男 38例 ,女 2 2例 ,年龄 2 0~ 68岁 ,病程 1个月~ 2 0年。电针组 38例 ,男 2 1例 ,女 1 7例 ,年龄 2 2~ 64岁 ,病程 2个月~ 2 1年。1 .2 诊断标准 参照 1 994年 1 0月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 。治疗前 2…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以颈椎骨质增生、椎孔狭窄等颈椎退行性变,引起头昏、眩晕,尤以位置性眩晕、枕后痛、精神差、记忆力衰退为特征.笔者自1995年2月至1996年12月用穴位注射治疗该病100例,现将临床观察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求穴位注射配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针刀配合穴位注射、静脉滴注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8.26%,对照组治愈率47.69%;治疗组总有效率98.5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方法50例患者均采用穴位药物注射治疗颈椎病,22例患者配以中低频电疗.结果穴位注射疗法优于电针治疗.结论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直接作用于病变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方法50例患者均采用穴位药物注射治疗颈椎病,22例患者配以中低频电疗.结果穴位注射疗法优于电针治疗.结论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直接作用于病变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 ,笔者 1 992年至 1 999年以来 ,采用颈夹脊穴注射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0 0例中 ,男 4 7例 ,女 53例 ;年龄最小 1 7岁 ,最大 81岁 ;病程 0 .5a以内 35例 ,0 .5~ 1 0a 59例 ,1 0a以上 6例 ;均经CT、X光拍片确诊 ,多见于颈椎椎体后缘唇样骨质增生 ,以后缘为主 ,椎间隙变窄 ,椎体间关节边及后关节外骨质增生 ,颈椎生理曲线改变 ,颈椎退行性病。临床主要症状为颈部僵硬不适、颈痛、肩痛、肩胛背部沉重、上肢麻木等。有如下体征 :( 1 )压痛 :颈部压痛点多在颈 5至颈 7…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10 d后分别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两组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见效快、疗程短、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9.
扁平疣在临床上是相当常见的皮肤科疾病,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黏膜良性增生性皮肤病,青少年多见,好发于面部及手背,其典型皮疹为米粒至黄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肤色或淡褐色扁平隆起丘疹,表面光滑,质地坚硬。扁平疣常常影 相似文献
10.
用穴位注射野木瓜法治疗颈椎病202例。结果:对风寒、风湿及湿热型患者的有效率为96.77%;对阴虚、阳虚及阴阳两虚有效率为96.67%;对气滞血瘀型和肝郁及血虚型的有效率均为100%,总有效率为97.52%。文中还就该法治疗颈椎病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54.3%,对照组痊愈率为28.6%,治疗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笔者自1992年10月至2002年12月运用颈夹脊水针对58例颈椎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同时设常规针灸46例患者对照资料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颈椎病穴加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急性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同时以针刺肩三针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颈椎病穴和穴位注射治疗,每周5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采用疼痛询问量表(VAS)、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分级法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3例,愈显率为85.1%,对照组治愈9例,愈显率53.2%,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肩关节上举外展、外旋、后伸内旋以及疼痛分级法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颈椎病穴加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肩周炎,在减轻疼痛、提高愈显率和上举外展、外旋、后伸内旋等功能活动的改善程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方法,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方法,6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在疼痛评分及综合疗效评定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比颈椎牵引方法能更好地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针联合穴位注射血塞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电针组、穴位注射组及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每组30例。电针组选择风池、大椎、肩井、外关及病变部位的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穴位注射组将血塞通注射液注射于病变部位的夹脊穴,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在电针治疗后进行穴位注射。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量表、疼痛视觉评分(VAS)对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进行评分;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各组治疗前后血浆中血栓素B2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疗效评价方面,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和0.008),穴位注射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电针组(P =0.012)。在症状体征改善方面,3组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高,进一步比较治疗后3组评分发现,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评分明显高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P =0.008和0.009),穴位注射组评分也高于电针组(P=0.037)。在疼痛缓解方面,3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低,进一步比较治疗后3组评分发现,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评分低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P =0.002和0.012),穴位注射组评分也低于电针组(P =0.017)。3种方法治疗后血浆中的血栓素B2(TXB2)的含量均比治疗前要低,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治疗后血栓素B2的含量明显低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P =0.018和0.023),穴位注射组治疗后的血栓素B2的含量也低于电针组(P =0.042)。 结论 电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疗效评价、症状体征改善、疼痛改善等方面优于电针及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治疗优于单针治疗,且3种方法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影响了血浆中TXB2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 顾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笔者自1987年以来用推拿加穴位注射川芎嗪治疗8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83例,男50例女33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51岁。本组病程1年以上者17例,半年至1年的13例,半年以下者53例。 x线检查表现为①正位片示椎体缘及关节突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②侧位片示椎体成角,生理曲度改变,部分病例可见周围软组织钙化;③斜位片可见有椎间孔不同程度改变。 相似文献
17.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因颈椎退行性病变导致椎间孔狭窄,以及神经组织的增生纤维化刺激和压迫神经根,引起以颈及上肢疼痛麻木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病证。目前非手术治疗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数年来笔者通过对颈椎病的临床多种外治方法应用对比研究,发现穴位注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多种外治物理疗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星状神经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B组采用中药红花注射液行颈椎穴位注射、中频电疗法。疗程为2周。A组在B组的基础上加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疗程为2周。星状神经节阻滞每天1次,左右交替,共10次。TCD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两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观察疗效。结果 B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cm/s)(Vs、Vd、Vm)分别为(53.7±4.0)、(28.7±2.4)、(37.8±2.2),右侧侧椎动脉血流速度(cm/s)(Vs、Vd、Vm)分别为(53.2±3.6)、(28.5±2.4)、(37.9±2.4),基底动脉血流速度(cm/s)(Vs、Vd、Vm)分别为(61.5±7.5)、(33.7±5.1)、(43.9±3.7)。A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cm/s)(Vs、Vd、Vm)分别为(68.2±5.9)、(36.2±3.8)、47.7±4.8,右侧侧椎动脉血流速度(cm/s)(Vs、Vd、Vm)分别为(68.6±5.3)、(36.9±5.9)、(47.9±3.9),基底动脉血流速度(cm/s)(Vs、Vd、Vm)分别为(67.4±7.5)、(36.6±5.6)、(46.8±5.3)。B组治疗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59.1±3.0)、(76.9±8.0),A组治疗前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59.8±2.6)、(90.4±9.1)。两组治疗2周后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Vs、Vd、Vm)均较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对照组变化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两组均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A组较B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红花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对偏头痛的疗效,在1989年至1995年期间,我们采用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病人187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118例,年龄15至68岁(平均31.3岁)。每一穴位注射苯妥固钠200mg,地塞米松5mg和0.5%普鲁卡因10ml。全组病人注射1 ̄4次不等。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治愈率达93%,而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73%,治愈率仅5%,本方法疗效明显提高,经统计系处理(P值〈0.00 相似文献
20.
自2006年11月到2009年1月,笔者取用山莨菪碱、盐酸异丙嗪、地塞米松三种注射液配成复合液行合谷穴注射治疗哮喘病45例(治疗组),设对照组47例.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