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研究拟应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巢式RTPCR)检测不同稀释比例的周围静脉血液中存在的肝癌细胞,并探讨其敏感性。1.材料和方法:(1)细胞系选择:选择能分泌AFP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LINM(由本校病理解剖教研室提供),进行体外传代培养,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巢式RT-PCR检测荷人肝癌裸鼠周围静脉血液中AFPmRNA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抽取20只荷人肝癌裸鼠周围静脉血液各1ml,应用巢式RT-PCR检测其周围静脉血液中AFPmRNA。结果20只荷瘤裸鼠中有6只血液中被检测到AFPmRNA(30.0%),其中有4只发现了肺脏、肝脏或肾脏转移(66.67%)。结论AFPmRNA可以作为肝癌血液转移的敏感性指标,也可作为肝癌远处转移的预测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循环性肝癌细胞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应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液中播散的循环性肝癌细胞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抽取93例肝癌患者及37例对照组患者(15例肝炎后肝硬变患者,12例慢性肝炎患者,10例健康人)周围静脉血液各5ml,应用巢式RTPCR检测其周围静脉血液中AFPmRNA。结果共有50个肝癌血液标本被检测到AFPmRNA(53.8%),而对照组中无一例血液中检测到AFPmRNA,AFPmRNA检出率与肝癌分期(TNM)、血清AFP浓度、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及远处转移有明显联系(P<005)。21例伴有肝外远处转移的原发性肝癌血液标本均被检测到AFPmRNA(100%),没有远处转移的72例肝癌血液标本中29例检测到AFPmRNA(403%)。结论AFPmRNA可以作为肝癌细胞血液转移的标志,也可作为肝癌远处转移的预测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肾癌mdr1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研究了2例正常肾,18例原发性肾癌和1例肾盂癌mdrlmRNA表达状况,结果显示2例正常肾和15例(83.3%)肾癌表达mdrlmRNA基因,另3例肾癌和1例肾盂癌无此基因表达,mdrl基因的表达与肾癌的分级无关(P=0.51),原发性肾癌mdrl基因的高表达奠定了肾癌内在性耐药的基础。比较不同的基因检测手段显示RT-PCR是简便,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md 相似文献
6.
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研究了2例正常肾、18例原发性肾癌和1例肾盂癌mdrlmRNA表达状况,结果显示2例正常肾和15例(83.3%)肾癌表达mdrlmRNA基因,另3例肾癌和1例肾盂癌无此基因表达。mdrl基因的表达与肾癌的分级无关(P=0.51)。原发性肾癌mdrl基因的高表达奠定了肾癌内在性耐药的基础。比较不同的基因检测手段显示RT-PCR是简便、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mdrl基因的方法,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7.
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尿中结核杆菌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对86例患者(10例经病理诊断为肾结核,69例可疑肾结核,7例单纯附睾结核)和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连续2日晨尿结核菌检测。10例肾结核患者检出均阳性;可疑肾结核者第一次检出9例,第二次为6例;7例附睾结核者两次无一阳性;对照组有1例二次检查均为阳性。认为PCR对尿中结核杆菌检出率高、准确、快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多聚酶链反应对病毒性前列腺炎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探讨病毒性前列腺炎的病原学,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74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前列腺液进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检测。结果:前列腺液中HSVⅡ阳性率为16.2%,对照组均为阴性(P<0.01)。4例前列腺液HSVⅡ阳性者,前列腺按摩前初始尿和尿道粘膜脱落细胞PCR检测均为阴性。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病毒是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重要病因之一,PCR技术对病毒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从1994年10月至1995年5月对75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其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并同时进行对照组的前列腺液检测。结果在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阳性率为26.7%,而且均为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对照组均为阴性。前列腺按摩前初始尿和尿道脱落上皮细胞PCR检测沙眼衣原体结果是前列腺液阳性者,尿及尿道上皮细胞均为阴性。本实验结果不仅表明沙眼衣原体是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体之一,而且为沙眼衣原体性前列腺炎提供了特异性诊断方法和治疗后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过去胆囊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多在脂质代谢异常及成核与抗成核因子方面。乙型肝炎病毒对结石形成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组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扩增技术检测胆囊胆固醇结石核心乙肝病毒DNA ,从分子水平研究乙肝病毒是否在胆囊胆固醇结石核心中存在 ,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新的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 :收集我院 1997年 8~ 10月经血液HBV抗原及抗体检测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胆固醇结石(按剖面法判断为Ⅰ型[1] ,含胆固醇 90 % ) 2 1份 ,本组男 1例 ,女 2 0例 ,年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癌革除手术前后周围静脉血液中AFPmRNA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巢式RT-PCR检测术后48小时、72小时及术后1周肝癌患者周围静脉血液中AFPmRNA,并观察变化。结果 28例术前血液中AFPmRNA阴性的肝癌患者中有4例术后48小时转为阳性(14.30%),但术后1周时复转阴性;而16例术前血液中AFPmRNA阳性的肝癌患者中有4例(25.00%)术后72小时转为阴性。结论 手 相似文献
13.
14.
多聚酶链反应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学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学。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对76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前列腺液作为单纯疱疹病毒(HSV-Ⅱ),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检测,同时设对照检测。结果 三种病原体总阳性率为71%,对照组为6.7%(P〈0.005)。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体阳性的混合感染率为15.8%,对照组则为阴性(P〈0.01)。结论 HSV-Ⅱ,CT,UU均为慢性非细菌性前 相似文献
15.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乳腺癌腋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淋巴结内癌微转移灶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细胞骨架角蛋白19(CK19),对15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61个腋窝淋巴结进行检测。结果15例患者乳腺癌组织均有CK19mRNA表达,5个正常淋巴结均无表达。61个淋巴结同时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组织学检查,7个淋巴结病理证实有转移,其CK19mRNA亦都表达阳性;病理未发现转移的54个淋巴结中有12个CK19mRNA表达阳性。结论CK19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腋淋巴结癌微转移比组织学检查敏感(χ2检验,P<0.01),特别在筛选组织学检查淋巴结阴性而具有高度复发危险性的患者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有明显地促进周围神经(PN)再生作用,但bFGF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1].PN损伤后内源性bFGF及其受体表达的研究是探明其作用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本研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了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bFGF mRNA的表达变化规律,对bFGF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人胆管癌荷瘤裸鼠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抗肿瘤性、安全性及腹腔注射和瘤内注射光敏剂两种不同给药途径疗效的差异。方法人胆管癌细胞QBC939接种于Balb/c裸小鼠皮下,建立荷瘤动物模型。以血卟啉衍生物(HpD)作光敏剂,采用腹腔内和瘤内注射2种不同给药方式,后以波长630 nm的激光照射肿瘤组织,观察PDT后肿瘤体积变化和病理改变。结果接受光动力治疗的两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瘤内局部注射给药组疗效与腹腔给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见肿瘤组织有广泛坏死,各组裸鼠心、肝、肺、肾组织切片未见病理性结构改变。结论HpD,PDT对人胆管癌荷瘤裸鼠的肿瘤组织有杀伤作用,使肿瘤生长减慢;HpD-PDT杀伤胆管癌移植瘤的深度可达0.8cm;在本实验光照条件下的PDT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改进、优化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为肝癌肿瘤血管异质性研究提供稳定、高效的技术平台。方法将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与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与噬菌体文库体内展示相结合,在裸鼠肝癌原位种植模型上筛选与肝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特异结合的靶向噬菌体。结果应用LCM及Real—time PCR技术,不仅成功克服了肝脏对噬菌体文库的非特异性结合,肿瘤特异性噬菌体LCI—X7被成功富集,其与肿瘤血管的亲和力分别是肝、肺、肾、脑组织的12、33、426及745倍。结论经过改进优化的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可为肝癌肿瘤血管异质性研究提供稳定、高效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Angiostatin基因治疗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理。方法:使用人原发性肝癌细胞株SMMC-7721建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质粒用脂质体DOTAP介导转染细胞。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注射质粒PcDNA3、Angiostatin/PcDNA3,观察两组动物的肿瘤生长曲线,检测肿瘤的Angiostatin、VEGF、HIF-1α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利用TUNEL染色法行原位细胞凋亡分析。结果:Angiostatin基因治疗在早期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大约1周后肿瘤以更快的速度生长并迅速赶上空质粒对照组肿瘤;Angiostatin基因治疗组的肿瘤组织中有An-giostatin的局部高表达,MVD(24.8±2.8)低于空质粒对照组(30.2±4.1)(P〈0.05)。肿瘤组织中HIF-1α蛋白局部高表达,VEGF表达高于空质粒对照组,细胞凋亡指数(2.87±0.48)高于空质粒对照组(1.55±0.43)(P〈0.01)。结论:Angiostatin基因治疗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肿瘤对Angiostatin基因治疗可以产生耐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表达人内皮抑素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研究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内皮抑素基因对裸鼠人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含有IL-2信号肽和人内皮抑素基因全长cDNA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产生重组质粒pCD-sEndo,脂质体Dosper介导将pCD-sEndo质粒转染至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内皮抑素的表达。建立裸鼠人肝癌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分别瘤内注射Dosper+pCD-sEndo(Dosper+pCD-sEndo组)、Dosper+pcDNA3.0(Dosper+pcDNA3.0组)、Dosper(Dosper组)和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分时段测量肿瘤的体积;注射结束后1周处死动物,切取肿瘤,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TUNEL染色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成功构建携带人内皮抑素基因和IL-2信号肽的真核表达质粒pCD-sEndo并经酶切鉴定证实;体外转染内皮抑素基因的SMMC-7721细胞,RT-PCR可以检测到内皮抑素mRNA表达,Western blot显示转染细胞培养液中有内皮抑素蛋白表达,而转染空白质粒者中没有;体内实验中,Dosper+pCD-sEndo组裸鼠肿瘤生长受抑,于第12 d起明显小于Dosper+pcDNA3.0组、Dosper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Dosper+pCD-sEndo组平均MVD为6.2±2.5,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32.8±6.4)、Dosper组(27.8±6.4)和Dosper+pcDNA3.0组(25.5±5.5),P<0.05;Dosper+pCD-sEndo组肿瘤细胞平均AI为24.5±7.3,生理盐水组、Dosper组和Dosper+pcDNA3.0组分别是7.6±2.5、9.5±3.0和11.2±3.6,前者明显高于后三者(P<0.05)。结论瘤内注射携带内皮抑素基因的阳离子脂质体,可减少裸鼠体内种植性人肝癌的微血管数目,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