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证临床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 ,精气所化 ,故不得过泄 ,过则为病。临证切勿就汗论汗 ,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 ,审因论治 ,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  久病自汗 未必尽虚 俗云 :“自汗多阳虚 ,盗汗多阴虚 ,久病自汗必虚。”《丹溪心法。自汗》说 :“自汗之证 ,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中则不尽然。余临床中曾治王某 ,女 ,54岁。自汗两年余 ,汗出之前阵发怕冷 ,继则烦热 ,少寐 ,口咽 ,舌质略红 ,脉弦细。一老中医说过 :“自汗一证 ,辨有邪无邪 ,有邪者多实 ,无邪者多虚 ,散邪无迫津之因 ,汗可止 ;补正无漏汗之隙 ,汗自收。切勿见汗止汗 ,闭邪于内 ,以致迁延…  相似文献   

2.
<正> 汗出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汗为心液,精气所化,故不得过泄,过则为病。临证切勿就汗治汗,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审因论治,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久病自汗未必尽虚俗云:“自汗多阳虚,盗汗多阴虚。”久病自汗必虚。《丹溪心法·自汗》说:“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之中则不尽然。曾治陈某,女,53岁,病自汗二载有余,初病之时,前医认为老年自汗属表虚小恙,信手拈用牡蛎散以固表涩汗,初服小效,数剂后汗出反增,又改用补气固涩之法方用补阳汤(参、芪、术、草、五味)加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前后70余剂,未收止汗之功。近来加重,每日数十次汗出,重时如水淋漓,内衣尽湿,甚  相似文献   

3.
产后自汗证属产后“三急”之一。新产之后,如汗出过多或持续时间长而不能自止,甚者汗出如漏,称为汗证。汗证又有自汗与盗汗之分。笔者自1998年10月-2001年10月应用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产后自汗证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青华 《陕西中医》1999,20(9):412-412
<正> 汗证是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本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笔者不揣浅漏,谈谈自己临证治疗汗证的点滴体会。 1 治汗证常守益气养阴法 汗证的辨证施治,前贤总结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如阳(气)虚则自汗,阴(血)虚则盗汗。自汗常以温阳(益气)固,表为法,盗汗多以滋阴(养血)敛营为主,二者历来为治疗汗证所遵循的法则。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汗出之证,常常是二者互见,属气阴两虚。尤其是患者素体虚弱、或年迈之体,身虽不健,  相似文献   

5.
盗汗多属虚证,前贤方书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如《丹溪心法·盗汗》曰:“盗汗属血虚、阴虚”。《景岳全书·汗证》云:“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验之临床,本证属虚固多,但未必概缘虚,当详辨论治,笔者在多年实践中,发现伤湿  相似文献   

6.
萸味龙牡汤治疗多汗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书正 《新中医》1994,26(11):25-26
根据张锡纯的治汗经验在自己的临床实验融会贯通,探索对多汗症的治疗,雠为多汗症为五脏之虚而致,虚得其补,其汗自止,在治疗中既不忘自汗者阳虚,盗汗者阴虚的一般规律,又潜心研究“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的特殊规律,自拟萸味龙牡汤治疗100例多汗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自汗是特殊汗出的一种类型,该病易见而难治。基于清代名家叶天士之《临证指南医案》,深入阐析自汗之定义、病机、治法,总结叶天士杂症自汗证治特色及具体方药,并据此探讨特殊自汗证型,进一步丰富临床汗证诊疗经验。  相似文献   

8.
名词解释     
1.汗是津液的代谢产物。由于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即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 2.自汗不因劳动、天热或衣厚而汗自出者,谓之自汗。多因气虚不固或阳虚不敛阴液所致,故见于气虚或阳虚之证。 3.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谓之盗汗。多见于阴虚之证,阴虚则阳亢,入睡时  相似文献   

9.
朱锦善 《中医杂志》1993,34(9):520-521
自宋元以来,汗证一般以盗汗、自汗分阴阳之证论治,这在成人内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也不尽然。明·张景岳就说过:“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景岳全书·杂证谟·汗证》)小儿汗证最多,自汗盗汗常兼而互见,更因小儿  相似文献   

10.
五倍子外敷神阙穴治疗气阴两虚汗证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桂华  陈华 《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1):662-662
《素问·阴阳别论》说 :“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达于体表而成 ,汗是由津液所化。正常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作用。若当汗出而无汗 ,不当汗出而汗多 ,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汗出 ,属病理现象[1] 。气阴两虚所致的自汗、盗汗则属于病理性汗出。本文运用五倍子粉外敷神阙穴治疗自汗、盗汗 50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自汗、盗汗病例 50例 ,男 32例 ,女 1 8例 ;年龄 1 8~ 69岁 ,平均 41岁 ;病程 1个月~ 5年 ;自汗 1 2例 ,盗汗 2 0例 ,自汗盗汗兼有者 1 8例 ;辨证多属气阴两虚证。临床多…  相似文献   

11.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致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汗出之特点,汗证又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黄汗等,而临床又以自汗、盗汗极为多见,且常以主证或兼证出现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古人云:“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治自汗常宗实表补阳,治阴虚多循降火滋阴。然以余观之,自汗亦有属阴虚者,盗汗亦可见阳虚者,且致汗原因颇多,不仅阳虚、阴虚,且血虚、血淤、痰、湿、邪在半表半里皆能令人汗出。然自汗属阴虚者,盗汗属阳虚者,  相似文献   

12.
曾献生 《新中医》2002,34(9):79-79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把汗证分为阳汗、阴汗。有火者为阳汗,无火者为阴汗。指出阳汗与阴汗的特征,“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并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阴证之汗证(阴汗)包括:气虚或阳虚腠理不固之汗证;亡阳之汗;气血不足之汗证。阳证之汗证(阳汗)包括:火热内蒸、迫津外泄之汗证;阴虚内热、蒸津外泄之汗证;湿热乘脾之汗证。为后世治疗汗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3.
正汗证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证,根据表现不同分为自汗和盗汗,临床亦见自汗和盗汗兼有,多属气阴亏虚。近年来笔者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气阴两虚型汗证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标准1.1.1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儿科汗证诊断标准。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2昼日汗出溱溱,动则尤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  相似文献   

14.
汗证治疗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阳加于阴谓之汗”,此乃汗证之概况。笔者诊读之余,对此略有所悟,现以管窥之见,归纳其证治八法如下:1调和营卫止汗法本法适用于风邪袭表,营卫不和,胰理不密之自汗。其症可见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有寒热,苔薄脉浮等。常用方为桂枝汤。若表邪轻微,无寒不热,或仅有表虚,汗出较甚者,可予桂枝龙骨牡顿汤和营调卫,潜镇摄纳。若盗汗之人,并无烦热口干、舌红脉细等阴虚见症,或仅见些许气阴亏乏之候时,可与生脉散合而用之。笔者曾以此法治疗小儿盗汗,获效良多。2益气团表止汗法肺脾气虚,卫外不固,…  相似文献   

15.
非阴虚盗汗治验举隅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7)周健洪,宋述财关键词盗汗,非阴虚,杂病盗汗为临床杂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一般认为多由阴虚所致,但从临床看,也有非阴虚盗汗者。诚如《景岳全书·汗证》所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  相似文献   

16.
<正>汗证是指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种病证,临床上根据汗出情况的不同将其分为自汗和盗汗。《医学正传·汗证》载:"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汗证常见病机有肺气不足、营卫失和、邪热熏蒸、气阴亏虚等,但归其根本在于阴阳失调。  相似文献   

17.
<正> 汗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传统认为,“(?)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究其病因,大都以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而立论,治疗多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为法。笔者认为此指汗证发病的一般规律,其临床指导意义无可非议,但在一些病证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辨别,方能奏效。汗证以痰立论者实为罕见,古人似有这方面的认识,但很笼统。如《景岳全书·汗证》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汗证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当然,痰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痰是由于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受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了津液的正常敷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且由于三焦“经历于五脏六腑”,故痰可以在三焦各个部位停留,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汗与五脏、营卫的关系,探讨自汗证的病因病机,概括为五脏皆有汗,汗之本为心,汗之化为肾,汗之出为肺,汗之源为脾胃,汗之调为肝。又必以营卫调和为要,汗出方能有节。五脏功能失调、营卫失和均可致自汗。故提出“调畅五脏、调和营卫”的自汗证治则及处方用药,通过典型临床病案,进一步阐释诊疗思路及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9.
久汗怪证治验江都市宜陵中心医院(225231)仇璧庭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虚,营卫失调,津液外泄所致。阳虚自汗者,治宜温阳固卫;气虚阴耗者,治宜益气养阴;肝火湿热者,治宜清肝泄热化湿,并佐以固涩敛汗之品。此为临床治疗之常法。然而,...  相似文献   

20.
毛燕 《世界中医药》2012,7(6):503-504
汗证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有自汗、盗汗、战汗、黄汗、但头汗出、半身汗出等,临床比较常见的还是自汗和盗汗。对于自汗、盗汗的命名,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自汗证治》中认为:"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浸汗。"即无论白天或睡梦中,凡汗出者,皆可称自汗,而睡着汗出,称为盗汗。从其文意中推断,陈无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