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少注家皆以为《伤寒论》“脉促”与“急促”或“短促”同义,而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脉。如:徐灵胎认为:“促有数意”。钱天来更说:“脉促者,非脉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顾宪章又以为:“促有短促之义”。日人浅田氏也说:“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又非数脉之谓促;即短促、蹴促之义”。日人丹波元简还说:“‘辨脉法’并王氏《脉经》以促为数中一止之脉,非也……此促,急促之义也”。一九七八年版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甚至认为21、34、140诸条之“脉促”以‘急促’或‘短促’为解,则全篇皆通”。实则这些说法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34条说:“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其中对“脉促”的理解,历来不尽相同。兹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于下。 1 诸家注释喻昌曰:“太阳病,原无下法,当用桂枝解外,医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表,已入阳明之里。所以其脉促急,其汗  相似文献   

3.
一、“脞”与“[月坒]” 马王堆汉墓帛书(促臂十一脉灸经》足阳明脉条,其病有“脞瘦”;足厥阴脉条,脉循行“脞间”,也有“病脞瘦”。这几个“脞’,字都是“[月坒]”字之误。“脞”字以“坐”得音,“丛脞”一语指细碎的小肉粒,不关人体部位。“[月坒]”字从“比”得音,读如陛,指的是大腿部。音义与“髀”相近。在李鼎教授主编的《经络学》教材中注说:“脞——疑‘[月坒]’字之误,指髀部。”  相似文献   

4.
葛根芩连汤 ,出自《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原文为 :“太阳病 ,桂枝证 ,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脉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关于促脉 ,《伤寒论·辨脉法》云 :“脉来数 ,时一止复来者 ,名曰促 ,脉阳盛则促” ,注家或从其“数而时一止”为解 ,或但以“数急”、“急促”为解 ,但皆以“促为阳盛”则同。至于“表不解也”一语 ,大多注家认为太阳表证未解 ,意即太阳表邪部分随攻而内陷 ,部分仍留太阳 ,亦有注家认为此指阳明表不解 ,但均将其与前后文之利不止、喘而汗出作为同一证之脉症析 ,则未见有异。笔者试对此条详加分…  相似文献   

5.
杨天权 《山西中医》1994,10(3):46-48
张镜人教授论脉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200085)杨天权脉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一种人方法,早在《周礼》中已有“参(切)之以九脏之动”的记载。《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明·徐春甫《古今医统》更明确提出,“脉为医之关键,...  相似文献   

6.
答《商讨》     
《商讨》一文对《伤寒论选读》提供宝贵意见,我们表示非常感谢,兹答复如下。一、《伤寒论》第22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徽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予汤主之。”《商讨》认为其中“微恶寒”,即轻微恶寒之意,不能作“脉微恶寒”理解,其说不为无据。盖自成无己以后,喻嘉言、柯韵伯等均持此说。然则此说似觉欠妥,理由如下:其一,从字面来说,前半段言“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而后半段则与前者并列。前文既言“脉促”,则后文之脉微可省去“脉”字,而但说“微”,即可成立。观第217条:“……脉弦者生,涩者死”第315条:“……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显然是在“涩”与“微续”之前,省去“脉”字,其义可证。不仅如此,后文还省掉“胸满”二字;否则,何以用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其二,从病证来讲,第22条是讨论太阳病下后的两种证治,  相似文献   

7.
中医"如脉"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医“如脉”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考证。“如脉”是被清代医家作为“假象脉”“疑似脉”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内经》虽有类似“如脉”的表达,但内涵不同于后世所论“如脉”;《伤寒论》中虽无“如脉”之语,但其迟脉可见于热证并用大承气汤主治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医“如脉”学说的启蒙思想;明代张介宾最早系统阐述了脉象辨“真假”的问题;清代医家进一步研索,基本完成了中医“如脉”学说的构建,代表人物是郭治、林之瀚等人。“如脉”学说突破了《脉经》脉诊决策的思维模式,其所凸显注重“权变”的理念对临床“假象”脉病理本质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记载13种数、促、动的单一脉和复合脉。数脉为“一息六至,脉流薄疾”;促脉为“来去数,时一止复来,如蹶之趣,徐疾不常”;动脉为“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从次数归纳,此三种均属数脉类。《伤寒论》记载数脉类有22条、24处。笔者重温这些内容,殊觉仲景  相似文献   

9.
宋本《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了之,利遂不止,脉促着,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本条文似属方证不符,有待商榷.综观《伤寒论》注释,历代医家认识有如下种种:①太阳病,桂枝证,误用下法,损伤了肠胃,邪热内陷,下迫大肠而为利,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上熏於肺则喘,外蒸体表而汗出。②脉促、喘而汗出为表邪未解故。③认为本条是误用下法后所出现的里虚寒证,气喘是由中虚气逆而上,而正气又欲托邪外出所致,应用桂技人参汤主之。④原文有误,此条当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  相似文献   

10.
涩脉新识     
涩脉新识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062450)何计清(河北省井陉县防疫站050300)涩脉,《中医诊断学》云:“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对此脉象之描述,过于文字化,可谓“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且历代医家对涩脉之象认识不一。如《脉经》云:“涩脉细...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第34条的原文是:“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我认为此条的方证不相吻合,疑是传抄之  相似文献   

12.
《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十四条:“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此条“热深厥甚”,多被理解为“热深厥亦深”,认为此“厥”乃手足厥冷。如《温病条辨白话解》在译注中说:“温邪深入下焦,肾液被  相似文献   

13.
葛根芩连汤证脉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34条说:“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其中对“脉促”的理解,历来不尽相同。兹不揣浅陋,略陈管见。1 诸家注疏喻昌曰:“太阳病,原无下法,当用桂枝解外,医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表,已入阳明之里。所以其脉促急,其汗外越,其热上奔则喘,下奔则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以专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则不治喘而喘止,不治利而利止。”汪琥曰:“误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遂  相似文献   

14.
"独取寸口"脉法与"天人合一"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取寸口”脉法确立于《难经》,而实际渊源于《内经》。通过对《内经》“独取寸口”之论述的探究,发现“独取寸口”之理,实乃《内经》中“天人合一观”在脉法中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5.
王暴魁 《河南中医》1997,17(2):71-71
“脉大为劳”小议王暴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0021)主题词《金匮要略》中医名词《金匮要略》之《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有云:“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四版及五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解释曰:脉大是大而无力,为有形于外,...  相似文献   

16.
心律失常中医治疗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相当于祖国医学之“心悸”“怔忡”“厥证”等病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心律失常是由于肝、脾、肾及肺或心本身的病变引起。以心气不匀为主的病理改变。临床脉象见有“迟、数、促、结、代等改变的疾病,本文结合临床探讨如下: 清·林之翰曰:疾脉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一般说来,疾脉比数脉的脉率更快,相当于阵发性心动过速。脉率每分钟在160~200次/分,《脉经》对有关心律不齐又说: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缓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第176条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由于本条“里有寒”三字与脉治不符,历代医家争议颇多.杨韵伯《伤寒来苏集》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场主之.”黄元御《伤寒悬解》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场主之.”现行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则认为应系:“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而肖氏[’J则撰文认为当以桂林古本《伤寒论》“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白虎场主之”为准.细绎以上各论,似均不能表达件太原旨.…  相似文献   

18.
答:“促脉”为间歇脉之一种,如王叔和云:“脉来数,时一止,复来,名曰促”,一般主阳盛热实或阳虚欲脱,凡血气、痰食、肿痛等实热证、为阳盛见脉促有力;若脉细促无力,则多为阳虚欲脱。《伤寒论》中“脉促”原文有22、34、144、349计四条,所论含义均与叔和不同。22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是因太阳误下损及胸中  相似文献   

19.
<正> 妊娠的脉象,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如《内经》便有“少阴脉动甚”(《素问·平人气象论》)和“阴虚阳搏”(《素问·阴阳别论》)之说,《金匮要略》则认为“妇人得平脉,阴脉少弱”(《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脉经》则云“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四言举要》“尺脉滑利,妊娠可喜”。这些脉象的叙述,“动甚”、“滑利”是有余之脉;“少弱”、“虚”为不足之征。一为有余,一为不足,都是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但是“滑利”之脉,亦即是我  相似文献   

20.
析败毒散“脉浮重取无力”栖霞县中医院(265300)张夫兴山东省中医药学校(265200)陶镇岗笔者在教学和临床带教中,每次讲授败毒散“脉浮重取无力”一句时,认为此种脉象有误,难以理解,故提出商榷。《脉经》言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濒湖脉学》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