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家庭医疗体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早期运动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练习家庭医疗体操,对照组不练习。分别于入选时、病后1个月末、3个月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积分法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进行评测。结果治疗组练习后各阶段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医疗体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阶段肢体运动功能和ADL的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功能性电刺激(FES)是一种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的有效手段〔2〕。Rood疗法是神经生理学疗法的一种,它强调在特定区域进行多感觉刺激能加速诱发运动反应或引起运动兴奋,并能够通过反复的感觉刺激而诱导出正确的运动模式。本研究采用FES在Rood的易化区域治疗,观察对脑卒中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和ADL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患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上肢瘫痪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症状之一〔2〕。早期开展康复治疗是降低致残率的关键,目前临床倾向于综合治疗〔3〕。镜像治疗是根据平面镜反射相等的物像及距离,以正常的肢体镜像代替患侧的肢体,达到消除异常感觉或恢复运动功能的治疗方法〔4〕。本研究拟观察常规康复联合镜像疗法治疗中老年女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腔隙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大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30%。临床表现为眩晕、记忆力减退、伴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等,经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较快,但眩晕常持续时间较长,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情绪及治疗期望,因此在治疗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等的同时改善及治疗腔隙梗死后眩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丸治疗腔隙梗死后眩晕,旨在探讨养血清脑丸对于腔隙梗死后眩晕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了解针灸、中頻脉冲电刺激、肢体运动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作用。方法观察组46例,对照组41例,均进行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针灸、中頻脉冲电刺激、肢体运动疗法等。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比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康复训练效果好,能更好提高脑卒中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病人由于脑高级运动调控中枢受损,使其对脊髓等低位运动中枢的调控及抑制作用中断或减弱,致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释放,导致运动环路的兴奋性增强,使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近年来对于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检测和中医治疗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现对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从脑局部一致性(ReH o)的角度揭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中枢机制,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可视化依据。方法采用BOLD-fM RI成像技术,以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针刺治疗,比较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ReH o的异同。结果针刺前、电针头穴、静留针时比较多个脑功能区ReH o存在差异;治疗后基底节区、脑初级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下小叶等区域ReH o发生动态变化。结论静息状态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脑功能区异常,基底节区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损害的主要脑区;脑初级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下小叶是脑卒中患者静息态脑功能重组及代偿的关键区域,是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重要的调制区域。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引起病人上肢损伤者达85%,恢复肢体的功能很不容易,最近一项小规模的临床实践,发现冷热交替刺激患肢,经治疗数周后,明显促进卒中后病人手臂和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这项临床实践共入选46例急性脑卒中病人。给予标准的急性脑卒中康复治疗或在此基础上加上冷热刺激,在单盲条件下评估病人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过程中采用的药物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血脂指标水平治疗前后的变化及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7、14、30、60 d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TG、TC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血脂降低程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92.9%)显著高于对照组(76.2%,P0.05)。结论与常规西医的治疗方案相比,灯盏细辛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指标,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0.
<正>脑血管疾病是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轻症病例的增加,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在2008年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中,脑卒中已超过恶性肿瘤成为中国第一致死病因。在>70岁的老年患者中,脑卒中的治疗费用已成为其最主要的医疗花费,而脑卒中患病后多遗留肢体运动、言语等障碍且极易复发,使其成为老年医学中面临的重要课题[1~4]。目前,人血白蛋白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取得较大突破,本文主要从白蛋白的分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阿司匹林辅助早期康复训练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因子、凝血和神经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50)和对照组(n=150)。对照组给予常规支持治疗、调脂治疗及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助早期康复训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凝血功能,评估阿司匹林辅助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简化Fugel-Meyer运动量表(FMA)、6 min步行距离(6MWD)、Barthel指数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阿司匹林辅助早期康复训练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6MWD及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期间或之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是非常少见的事件,但却是灾难性并发症。由于这种事件的发生几率较少,很难拿出标准的治疗方法。文章介绍一些关于PCI围手术期或之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策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缺血性脑卒中至今尚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由于对脑卒中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深入及影像技术的发展使本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综述了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血管途径,细胞途径及二者相结合治疗脑缺血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4.
<正>缺血性脑卒中通常是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在有效时间窗内重新恢复或开通病变血管,实现缺血脑组织的再灌注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的重要措施。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无论是公认和首选的静脉溶栓,还是动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支架术等血管内介入治疗,最终目的均为开通血管,实现缺血脑组织再灌注。但在脑缺  相似文献   

15.
马国良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631-4632
脑卒中包含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病死、残疾率很高。由于近年神经外科诊疗技术的提高,其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残疾率却日趋升高,其中肢体偏瘫最为常见,发生率高达75%〔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探讨针灸与康复训练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难以治愈,近半数脑卒中患者留有各种后遗症。作业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早期运动疗法的介入使痉挛及联带运动模式得到最大限度的抑制,且建立了正常运动模式,使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1]。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恢复期介入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21例恢复期介入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与42例急性期即介入康复治疗患者分析。比较康复治疗介入1月时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恢复期组与急性期组在入组时及入组30 d偏瘫侧肢体运动Fugl-Meyer及Barthel评分比较,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对恢复期介入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作用不逊于急性期介入患者。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指大脑供血动脉闭塞或狭窄使脑供血不足而导致的脑组织不同程度受损,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及继发血栓形成引起,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以血小板为靶点,但因个体用药依从性差异和缺血性脑卒中高复发等特点,部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即使进行了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但仍存在再发脑卒中风险。本文主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参数及其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再发脑卒中的预防及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内科》2021,(5)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双侧上肢强制性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本体感觉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本体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本体感觉功能障碍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卒中后常规药物治疗及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和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双侧上肢强制性运动训练,1周训练5 d,持续训练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本体感觉功能、FM量表上肢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评分及改良Barthel(MBI)指数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平均轨迹误差(ATE)、测试执行时间(Ti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的ATE、Time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量表运动、感觉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的FM量表运动、感觉功能评分均显著增高,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UEFT、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的UEFT、MBI评分均显著增高,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双侧上肢强制性运动训练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本体感觉功能障碍患者改善其上肢本体感觉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与康复护理组(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CNS、FMA、MMSE与CDR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干预,能帮助患者早日恢复正常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