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日本福岛核事故所致北京地区的放射性污染情况,为政府制订及时有效的防控策略和处理机制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方法 启动核应急监测体系,按照相应的监测规程和技术规范,对北京地区的空气、雨水、地表水和蔬菜的放射性污染水平进行了监测.结果 北京地区大气存在明显放射性污染的时期主要集中在事故后的15~41 d,131I放射性浓度在事故后22 d达到最高值,为5.89 mBq/m3,137Cs和134Cs的放射性浓度于事故后20 d形成了明显的高峰区,均低于131I峰值1个数量级以上;潮白河水总B放射性水平为0.314~0.602 Bq/L.结论 日本福岛核事故所致北京地区的放射性污染尚未对本地区居民产生明显的健康影响,但还需对核事故造成污染的远期情况进行持续观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期间由日本入境人员体表放射性污染情况.方法 根据《人员体表放射性污染处理技术方案(试行)》,组织国内重点监测省市放射技术机构,检测并报送由日本可能受辐射污染地区入境人员体表放射性污染检测数据.结果 根据各省市报送数据,截至2011年12月8日,全国共检测432人,其中429人检测结果接近本底水平,仅有3人高于本底水平.结论 通过福岛核事故期间由日本入境人员体表放射性污染检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疏导以及避免当地民众的恐慌情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日本福岛核事故期间我国部分地区环境样品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含量,评价事故对我国的放射性污染程度.方法 采集大气气溶胶、水、生物、土壤等样品共计118个,采用高纯锗( HPGe)γ谱仪分析样品中131I和137Cs等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结果 在大气气溶胶样品中陆续检测到了微量131I、134 Cs、137Cs和136Cs,其中4月2日的活度浓度分别达到1720、247、289和23μBq/m3;在1份雨水样品和2份表层土壤样品中,均检测出极微量的131I,比活度分别为2.08 Bq/L,1.82和0.59 Bq/kg;4月2-13日采集的18份蔬菜样品中,均检测出极微量的131I,含量为055 ~2.68 Bq/kg.牛奶、饮用水、海水和海产品中均未检出异常浓度的131I和137Cs.结论 福岛核事故期间,我国的部分环境样品测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污染,但其对公众成人所致待积有效剂量极其微小,不会影响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日本福岛核事故期间北京某菜园露天菠菜及菜园土壤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含量,研究其放射性污染特点.方法 连续采集该菜园的露天菠菜样品6份,土壤样品3份,采用高纯锗(HPGe)γ能谱仪分析样品中131Ⅰ等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结果 在6份露天菠菜样品中均检测到131Ⅰ,在3份土壤样品中均检测到137Cs,仅有1份无菠菜遮挡的表层土壤样品中检测出微量的131Ⅰ.结论 福岛核事故后,北京的露天菠菜受到人工放射性核素131Ⅰ的污染,污染的峰值出现在2011年4月4日前后,但其污染较轻,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5.
日本东北和关东地区发生的里氏9.0级强烈地震及海啸,导致福岛核电厂放射性物质严重泄漏,国际核和放射性事件定级为7级核事故,核事故发生的后患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6.
目的 汇总分析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我国沿海城市和主要内陆城市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的抽样监测结果,评价是否对我国居民的健康造成影响.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方法,制定应对日本福岛核事故对我国食品和饮用水的监测方案,统一数据报送格式,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月2日北京露天生长菠菜样品中,监测到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131I,此后在全国范围内10种露天生长的蔬菜中也检测出131I,最高值为菠菜样品3.1 Bq/kg,到5月初未再检测出.牛奶、海产品和饮用水样品中未检测到人工放射性核素.结论 监测到的蔬菜中131I来自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释放,与此次事故期间欧洲一些国家食品中的的131I水平相一致,远低于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时我国蔬菜中131I活度,其对公众所致吸收剂量极其微小,不会对我国境内公众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7.
邹文良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1992,(5)
1986年4月,由于切尔诺贝利事故使大量人工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释放.据估计,~(131)I的释放量为629PBq(17×10~6 Ci),比1957年温茨尔凯核电站事故释放出的~(131)I 740 TBq(20×10~3 Ci)要大好几个数量级.在事故后的数月间,最主要的核素是~(131)I,在 相似文献
8.
9.
10.
核事故应急照射情况下,为保护公众,可能需要考虑采取撤离、隐蔽和稳定碘预防等紧急防护行动(短期对策).撤离(evacuation)是指将人员迅速和临时从某一区域转移,以避免或减少紧急情况下的短期辐射照射.隐蔽(sheltering)是指利用某种结构防止气载烟羽吸入和放射性沉积物外照射[1].笔者对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特大地震和海啸诱发的福岛核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撤离和隐蔽行动简要述评如下,以期汲取有助于完善核应急准备响应安排的经验教训;对稳定碘预防的具体分析见文献[2]. 相似文献
11.
在核事故应急中,稳定碘预防(stable iodine prophylaxis)是在下列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紧急防护行动:涉及放射性碘引起的照射;在放射性碘释放之前或之后不久;仅在摄入放射性碘后的很短期间内[1-2].本文在文献[3]的基础上,就日本针对稳定碘预防的应急准备安排以及在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特大事故(7级事件)发生后的实际应用试作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2.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虽已过去8年,但其社会影响和人群健康风险是公众持续关注的主要问题。笔者分析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发生之后8年来的状况及世界权威组织发布的文献资料,客观评价了其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总结了其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2011年3月11日日本特大震灾和海啸导致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4台沸水堆机组冷却系统相继出现问题,其中3台机组反应堆堆芯熔化,发生氢气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根据厂外影响程度,此次事件被定为7级(特大事故)[1-2].福岛核事故是核电历史上首次置于“电视直播”之下的核灾难.事件过程扑朔迷离、瞬息万变、险象环生,应对的复杂性、长期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超乎预料,无不牵动世人的神经,对核电发展前景及其公众认知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笔者阐述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系统介绍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日本福岛事故发生后的发展和应用,分析并指出福岛核事故释放的放射性微粒对环境和辐射剂量评估带来的新挑战,总结了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当地食品安全规范和现状。希望能引起核工业从业人员、核应急管理人员以及公众的重视,并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5.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距今已将近1年了,核事故的危害和影响至今仍是国际社会相关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对该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日本福岛核事故回顾
1.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简介: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位于福岛县双叶郡大熊町沿海,东临太平洋,隶属于东京电力公司. 相似文献
16.
朱昌寿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4,14(5):291-292
我国环境放射性污染监测的现状分析朱昌寿正常情况下公众受到的电离辐射照射大部分来自环境,它可分为天然辐射源和人工污染源两大类.天然辐射源由宇宙射线和地球本身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构成,是受照剂量最大的一类辐射源。一般不需对天然辐射进行常规监测,对建筑材料、特... 相似文献
17.
主题为辐射与健康危害的国际专家研讨会于2011年9月11日至12日在日本福岛县举行.研讨会组织了来自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相关领域专家,目的旨在讨论日本福岛核事故造成的潜在公众健康危害.与会专家们广泛的国际经验有利于对事故后放射性物质对环境污染的评估,一致认为,后续的评估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该会议提出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辐射与健康危害的相关建议和结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对辽宁省局部地区环境放射性水平的影响程度.方法 对大气气溶胶、沉降灰、饮用水、蔬菜、牛奶、海产品进行γ核素的能谱测量和总放射性分析;对人工裂变核素131I、134Cs和137Cs等放射性水平进行应急监测.结果 核事故发生20 d后,在大气中陆续监测到了人工核素131I以及134Cs、137Cs,最高浓度分别为4.6 ×10-3、2.9 ×10-4和4.2×10-4Bq/m3,并分别持续存在25、4和6d.沈阳采集的蔬菜、牛奶、饮用水以及丹东产的海产品中未发现人工核素.结论 日本核事故对辽宁省大气造成了轻度污染,但未对蔬菜、牛奶及饮用水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并反演福岛核事故137Cs释放源项,为事故评价与辐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截断总体最小二乘变分核事故源项反演模型(TTLS-VAR),平衡利用环境监测数据,修正扩散模型算子与监测向量以降低大气扩散模型误差的影响,反演计算137Cs释放源项,提高源项反演的准确性。结果 反演计算的福岛核事故137Cs释放总量为1.74×1016~3.73×1016 Bq,释放的最高峰出现在2011年3月18日,释放率超过1.00×1012 Bq/s。比较表明,137Cs释放总量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公布结果相接近,释放序列与日本的事故源项与进程分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释放率最高峰值对应福岛3号机组的泄漏事件。结论 采用TTLS-VAR事故源项反演模型,计算福岛核事故137Cs释放源项,为事故评价与辐射防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特大震灾和海啸导致东京电力公司(TEPCO)福岛第一核电站4台沸水堆机组冷却系统相继出现问题,其中3台机组反应堆堆芯熔化,发生氢气爆炸,3月11日至4月5日,放射性物质大气释放总量大约相当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释放量的1/10。根据场外影响的评估,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NISA)于4月12日将该事件定为7级事件(特大事故)[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