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D-二聚体(D-D)等指标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黄浦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3例ACI患者作为研究组,依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依据梗死灶的大小将患者分为大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小梗死灶组;同时选取同期体检人员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人群的血清Hcy、ox-LDL、D-D水平差异。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Hcy、ox-LDL、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NIHSS评分和梗死灶面积的增加,研究组患者血清Hcy、ox-LDL、D-D水平均增高(P<0.05)。完全型和进展型脑卒中患者血清Hcy、ox-LDL、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进展型患者血清Hcy、ox-LDL、D-D水平均高于完全型(P<0.05)。结论 血清Hcy、ox-LDL、D-D水平与ACI密切相关,三者均可用于ACI的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血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尿酸(uric acid,uA)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对脑梗死患者40例及对照组40例进行血UA的检测。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UA(361.7±71.8)mol/L;hs—CRP(5.58±3.84)mg/L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UA、hs—CRP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结论:UA、hs—CR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在诊治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脑梗死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两组在禁食12 h后采集静脉血,检测Hcy、Lp(a)、Fg和D-D含量.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Hcy、LP(a)、Fg和D-D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 高Hcy、高Lp(a)、高Fg和高D-D分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是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若这4项参数指标都明显异常时应积极对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以免引起疾病进一步发展或加重趋势,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二聚体(D-D)的水平,探讨在AMI的发生过程中两者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脑梗死患者hs-CRP和D-D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测定的hs-CRP,D-D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D-D水平和hs-CRP水平的变化对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进展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及D-二聚体(D-D)在冠心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35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临床病理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测定上述各组血浆hs-CRP、Lp(a)、D-D水平。结果 AMI组、UAP组、SAP组血清hs-CRP、Lp(a)、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及SAP组各组间hs-CRP、Lp(a)、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联合检测冠心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各单项检测指标的阳性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Lp(a)、D-D水平均有明显升高,联合检测hs-CRP、Lp(a)、D-D对冠心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王丽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2):99-10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意义.方法 选择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根据梗死灶直径不同将试验组患者分为小梗死组(1.0 cm<梗死灶直径≤2.5 cm)、中梗死组(2.5 cm<梗死灶直径≤4.0 cm)、大梗死组(梗死灶直径>4.0 cm),每组10例;根据神...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艾灸百会穴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的影响。方法 6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各30例,艾灸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百会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改善情况,及血清hs-CRP和DD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艾灸组和对照组血清hs-CRP和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艾灸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艾灸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艾灸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百会穴可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和DD水平,减轻脑缺血性损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与老年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13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和4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血清中hs-CRP和D二聚体含量,进行对照,并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s-CRP和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s-CRP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hs-CRP和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中hs-CRP和D二聚体可作为评价老年脑梗死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96例为一组,非急性脑梗死人群190例为一组,两组均空腹查血尿酸。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尿酸升高者明显多于非急性脑梗死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高尿酸血症常多合并高血压病和高三酰甘油血症。结论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参与了发病机制,也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并协同其他危险因素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7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尿酸及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血尿酸水平、血尿酸异常率以及总胆同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者(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进行测定和分析,探讨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经头CT和(或)MRI+DW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20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晨抽空腹静脉血,进行血尿酸测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及BartheIndex指数分别于患者入院、出院时对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与正常血尿酸组相比,高血尿酸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的NIHSS评分及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血糖、血脂、肌酐等因素后,高血尿酸水平仍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尿酸水平越高,卒中严重程度越重,预后越差。高血尿酸水平是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作为估计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89例为观察组,检测入院24h内血尿酸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的相关性;分别对观察组病例人院第1天及第28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析神经功能缺损与人院时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异常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血尿酸异常组较正常组人院第28天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也较重,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参与了其发病机制,是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水平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Ⅰ组,选择7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Ⅱ组,选择6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Ⅲ组。比较3组患者血清hs-CRP及UA水平,并对hs-CRP与UA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Ⅰ组、Ⅱ组及Ⅲ组患者hs-CRP与UA依次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0例Ⅰ组患者中共有39例(48.8%)预后不良(死亡、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预后不良患者hs-CRP与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与Ⅱ组患者血清hs-CRP与UA呈显著相关(P<0.05),而二者在Ⅲ组患者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高UA及hs-CRP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的联合检测对于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UA)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UA和hsCRP水平,脑梗死组按病灶大小和病情轻重分三组(大病灶组、中病灶组、小病灶组),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组UA、hsCRP水平的不同。结果脑梗死组UA(357.46±69.42)μmol/L、hsCRP(16.48±2.87)mg/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35.24±71.56)μmol/L、(1.39±1.07)mg/L](t=6.271、5.923,均P〈0.01);脑梗死组中大、中病灶组UA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小病灶组(t=3.242、2.965、3.531、4.351,均P〈0.05),大病灶组UA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中病灶组(t=3.682、3.54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UA和hsCRP水平明显增高,且对预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观察组)及同期来我院体检40例(对照组),进行血清尿酸的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急性脑梗死组血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测定血尿酸含量有利于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丁苯酞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尿酸、C反应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进行诊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性脑梗死对症治疗,观察组加用丁苯酞胶囊。观察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和疗效,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尿酸、C反应蛋白、血小板聚集率和血黏稠度。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9%(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血清尿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血小板聚集率和血黏稠度均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丁苯酞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显著,能降低患者的血清尿酸、C反应蛋白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其血液流变学状态和生活自理活动能力,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