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以核心肌力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对脑中风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水平.方法 将中风偏瘫患者共3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4例.对照组,采用以Bobath技术疗法为治疗原则的常规肌力训练和平衡训练.观察组在采用Bobath技术训练的同时采用"以核心肌力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均采用Berg 平衡量表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Barthel指数(ADL评分)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2组患者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有效评定.结果 2组治疗前Berg指数、Fugl-Meyer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erg指数和Fugl-Meyer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ADL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便、小便、用厕、转移、步行、穿衣、上楼梯、洗澡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修饰、吃饭、洗澡评分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核心肌力训练为主综合康复治疗对脑中风患者平衡功能障碍有明显改善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对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步长、步宽、步速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等运动耐量参数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与BBS、FAC、MBI评分及步长、步宽、步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可改善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刘娜  张哲成  赵学慧  徐娜 《天津医药》2008,36(2):106-108
目的:探讨不同阶段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的听觉ERP-P300特点,以为其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VCI诊断标准选取血管性痴呆(VaD)、无痴呆的血管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各50例,并以认知功能正常的脑血管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听觉ERP-P300检测。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VCIND组P300潜伏期、N200-P300波间期延长,P300波幅减低;VaD组N200、P300潜伏期,P200-N200、N200-P300波间期明显延长,P300波幅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所有患者N200、P300潜伏期与性别无关,与MMSE分数呈负相关,P300潜伏期与年龄正相关。结论:VCIND组患者的ERP-P300特点为P300潜伏期、N200-P300波间期延长,P300波幅减低;VaD组除上述特点外,N200潜伏期、P200-N200波间期延长。ERP-P300对VCI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300电位对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75例,纳入观察组,另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75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P300电位测定,并用认知能力筛查试验(CASI)对其认知功能进行评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P300电位潜伏期与波幅比较方面,观察组患者N2、P3潜伏期长于对照组患者,P3波幅更大(P <0.05)。而在N1、P2潜伏期和P2波幅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CASI试验各项及总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P300电位P3波幅与CASI总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项指标具有正相关关系(r=0.385,P=0.001)。结论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P300电位和认知功能与正常人相比均有差异,其中,认知功能水平降低与P300电位P3波幅下降有关,但具体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26例和治疗组26例,常规组对患者应用常规训练,治疗组患者应用平衡功能训练。所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AM)、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结果训练后治疗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也均有改善(P<0.05);与常规组相比,治疗组效果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功能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膝关节控制训练方法的效果,为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中选择膝关节控制的训练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7—10月下肢运动功能脑卒中恢复(Brunstrom)分级在第Ⅳ~Ⅴ阶段的16例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训练膝关节控制,4周后比较训练效果。结果 A组训练前后的患腿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ugl-Meyer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训练前后的患腿负重时间、Fugl-Meyer评分、BB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的患腿负重时间、Fugl-Meyer评分、BB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短时间内两种训练方法的效果没有明显区别,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对提高膝关节控制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BIODEX平衡功能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BIODEX平衡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以下评定:①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量表);②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③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④Biodex平衡功能评分进行评定,分析患者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改善情况.两组患者入组后开始为期4周的康复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BBS、FAC、BIODEX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得到改善,治疗前、后各量表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在各量表评分提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 BIODEX训练能更好地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运动想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平衡能力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增加运动想象训练,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用Berg平衡评价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和步长、步宽、步频、步速评定患者下肢平衡能力。结果治疗后,BBS评分和步长、步宽、步频、步速的评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运动想象疗法治疗组改善效果更明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阳江市人民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与观察组(n=10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联合FE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rTM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前患侧膝关节伸屈肌的峰力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侧膝关节伸屈肌的峰力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综合痉挛量表(C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BBS评分、10 m MW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FES联合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可提升患者患侧下肢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提升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付东平  谢炳玓 《天津医药》2007,35(3):177-178
目的:研究丘脑梗死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特点。方法:应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和认知能力筛查量表检测丘脑梗死患者加例(患者组)和健康查体者30例(正常对照组)。结果:患者组P300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P300波波幅降低(P〈0.05),认知能力筛查量表评分也明显下降(P〈0.01)。左侧与右侧丘脑梗死P300波潜伏期、波幅和认知能力检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P300波潜伏期、波幅和认知能力检查评分明显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的检查有利于丘脑梗死认知功能状态的判断及病情变化的观察。  相似文献   

11.
李静  姜文勇 《河北医药》2016,(17):2669-267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低频脉冲电疗( TENS)及电动起立床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急性脑梗死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低频脉冲电疗并联合使用电动起立床进行下肢功能训练,治疗时间9周。2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和简式Fugl-Meyer( 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定下肢步行能力及运动障碍的严重程度。结果在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低频脉冲电疗和电动起立床训练的患者偏瘫侧下肢步行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治疗前2组Barthel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59, 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Barthel得分比较( t =-8.04, P <0.01),治疗组治疗前、后Barthel得分比较( t =-16.34, 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8.84, P <0.01)。2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步行恢复率(83.0%)与对照组恢复率(6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 P <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9.45及-10.47, P <0.05)。治疗前2组患者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2.24, P >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13.90, P <0.05)。结论脑梗死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低频脉冲电疗和电动起立床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下肢步行能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分析。方法 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运动功能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体能状态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肌力等级评分)评分,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下肢功能(FMA-L)评分。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0.20±3.27)分、体能状态评分(1.32±0.21)分低于对照组的(35.60±4.12)、(2.58±0.2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71.70±5.21)分、肌力等级评分(3.20±0.5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8.20±5.31)、(2.60±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BBS评分(51.32±1.13)分、FMA-L评分(28.90±1.5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7.58±1.13)、(26.30±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对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3.
王雄  唐向阳  李博  王雷  袁良津 《安徽医药》2013,34(5):566-568
目的探讨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P300对非痴呆型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但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的患者,包括皮质梗死患者30例,皮质下梗死患者30例,同时选取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P300检测,观察3组间P300潜伏期及波幅。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潜伏期(282.41±23.87)ms和波幅(14.06±1.39)μv]相比,皮质梗死组([潜伏期(339.82±21.27)ms和波幅(10.04±1.18)μv]和皮质下梗死组[潜伏期(362.66±24.34)ms和波幅(10.89±0.76)μv]P300的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94,P<0.05),且波幅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F=86.83,P<0.05);皮质下梗死组P300潜伏期与皮质梗死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但二者的波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早期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的受损,ERP-P300测试有利于脑梗死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为干预治疗前移评估提供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动再学习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运动再学习组和对照组,运动再学习组33例(男性17例、女性16例),进行运动再学习治疗;对照组32例(男性16例、女性16例),进行常规康复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周、6周时采用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Berg量表进行评定和数据分析。结果经3周治疗后2组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均明显改善,2组间比较,运动再学习组运动、平衡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技术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赵现  霍永会  曹妍 《河北医药》2013,(13):1969-1970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以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253例,随机分成治疗组132例和对照组1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每天治疗2h,连续2周。治疗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限制健侧肢体动作,每天2h,连续2周。治疗前、治疗1、2周时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对患者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患者进行自我评分。结果治疗后1周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2周时均较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Fugl-Meyer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2组患者的自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良好,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在短期治疗后就会有肯定效果,建议患者出院后仍然采用此种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双侧完骨穴结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临床疗效为指标,评定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结果疗后两组患者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愈显率80%,对照组愈显率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双侧完骨穴结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环跳、委中穴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梗死恢复期下肢功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留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环跳、委中穴强刺激后不留针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以下肢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对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下肢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恢复期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配合委中穴、环跳穴强刺激不留针治疗,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连续治疗8周.运用徒手肌力量表(MMT)、简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简易平衡评定系统mini-BESTest,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MMT、FMA和mini-BESTe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下肢功能评定指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镜像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胡丽 《中国医药指南》2013,(19):726-72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012年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预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7例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为观察组;另外选取57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为对照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价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通过患者治疗前后自主填写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差异不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有重大影响,可以有效的恢复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患者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0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相关的常规药物等治疗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如健康教育、用药指导、肢体功能锻炼、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运动能力进程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法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前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法评分分别和对照组护理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法评分分别和本组干预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法评分分别和对照组护理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脑梗死患者肢功能恢复,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