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老年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老年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诊断与治疗,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方法对112例老年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2例患者中有高热l9例(17.0%),黄疸8例(7.1%),右上腹包块11例(9.8%),腹膜炎体征26例(23.2%);并发急性水肿型胰腺炎11例(9.8%),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5例(4.5%),感染性休克6例(5.4%).112例均手术治疗,术中发现95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中胆囊坏疽79例,坏疽并穿孔16例,穿孔者占16.8%;17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中胆囊坏疽8例,坏疽并穿孔9例,穿孔者占52.9%。112例中行胆囊切除术86例,胆囊大部切除术l8例,胆囊切除加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5例,胆囊造瘘术3例。治愈104例(92.9%),死亡8例(7.1%),治愈104例中出现术后并发症9例(8.7%)。病理报告均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结论老年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应尽早诊断,合理处理并存病,应争取在起病后24h内(或入院后的最短时间内)内急诊手术,并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简称AOSC)。因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一直为临床所重视,现就本院近年来41例此类病人的诊治作以下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本组41例AOSC,男性12例,女性29例,年龄51~79岁,平均56.4岁,全部有黄疸、发热、右上腹疼痛。其中体温高达39℃以上并伴寒战者32例,有24例术前处于休克,有神经症状者11例,39例白细胞总数超过1.0×109/L,41例病人都有总胆红素升高,合并SGPT升高38例,89%(16/18)、细菌血培养阳性。胆管内胆汁培养23例,全部阳性,其中大肠杆菌16例(70%)、绿脓杆菌4例(17%)…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致病菌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我院腹膜透析中心PDA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结果(1)203例次PDAP培养阳性率为59.1%,共培养出致病菌124株。124株致病菌中革兰阳性球菌68株,占54.8%;革兰阴性杆菌28株,占22.6%;革兰阳性杆菌12株,占9.7%;奈瑟茵属5株,占4.0%;真菌11株,占8.9%。其中耐药菌株54株,包括多药耐药菌50株,泛耐药菌4株,本中心PDAP患者尚未培养出全耐药菌。(2)药敏结果: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性较高的前3种药物为:利奈唑胺100%,莫西沙星95.8%,万古霉素95.2%。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性较高的前3种药物为:阿米卡星85.7%,亚胺培南82.1%,左氧氟沙星75.0%。(3)转归:PDAP患者总治愈率为77.3%。结论PDAP致病菌耐药性的产生导致临床上可供选择的药物减少,临床医牛府采取多种措施延缓致病菌耐药件。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下成人隐匿性腹股沟斜疝患病率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成人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患病率。方法对10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探查,将腹腔镜下内环口明显凹陷,内陷最深处≥10mm,内环口横径≥8mm者视为阳性。结果11例术中探查为阳性,其中病变位于右侧5例、左侧4例,双侧2例;男6例,患病率为18.8%(6/32),女5例,患病率为7.4%(5/68),男女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X^2=1.840,P=0.175)。19~39岁年龄组的患病率为8.0%(2/25),40~59岁年龄组的患病率为15.8%(9/57),60岁以上年龄组的患病率为0%(0/18),各年龄组的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x^2=3.790,P=0.150)。结论成人无症状性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患病率为11.0%(11/100),存在隐性疝的男性患者更容易发展为显性疝。  相似文献   

5.
医源性食管穿孔的原因及临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医源性食管穿孔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预防和治疗对策。方法:对1981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18例医源食管穿孔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源必食管穿孔种类:硬质食管镜取异物术10例(55.6%),机械性食管扩张术4例(22.2%),Heller's手术2例(11.1%),纤维食管镜取异物术2例(11.1%),全部病人均经手术治疗,痊愈16例(88.9%),死亡2例(11.1%)。结论:硬质食管镜下取异物是导致医源性食管穿孔的最常见原因,其次为食管狭窄时采用机械性扩张术,Heller's手术和纤维食镜所致者少见,早期诊断,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提高医源性食管穿孔的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原学特点,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以减少SBP的感染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45例重型肝炎并发SBP患者的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患者中.24例(53.3%)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细菌8种25株.其中大肠杆菌12株(48.0%).肺炎克雷伯杆菌5株(20.0%),阴沟肠杆菌2株(8.0%).产气肠杆菌2株(8.0%),表皮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各1株(16.0%)。药敏结果对头孢呋肟敏感80.0%,头孢塔齐定敏感96.0%、氯嗪酸敏感84.0%、左氧氟沙星敏感92.0%、丁胺卡那霉素敏感72.0%、氟哌酸敏感40.0%、环丙氟哌酸敏感56.0%;庆大霉素和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72.0%。结论重型肝炎并发SBP病原茵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大肠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对头孢呋肟、头孢塔齐定、氟嗪酸、左氧氟沙星和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积极防治肠道感染、早期加强病情观察、合理休息和饮食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报告151例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患者中段尿支原体和细菌培养结果。从中段尿中分离出解脲支原体(Uu)31株,人型支原体(Mh)2株,支原体阳性率为20.6%。其中单纯Uu感染9例(6.0%),Uu并细菌混合感染22例(14.6%)。在31例支原本阳性者中,28例作了膀胱尿支原体培养,23例阳性。本文就支原全在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听致病作用及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新生儿胃肠穿孔的发病因素和治疗效果.分析其预后凶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7年168例胃肠穿孔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对早产、穿孔原因、就诊时间及治疗改进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儿平均胎龄(37.0±2.3)周,早产儿53例;发病日龄为(2.8±1.3)d,诊断日龄为(5.6±1.7)d;穿孔原因主要有特发性肠穿孔(34.5%)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6.1%)。全部患儿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总病死率为32.1%:其中特发性肠穿孔(22.4%)低于坏死性肠炎穿孔(44.4%)(P〈0.01),早产儿(45.3%)高于足月儿(26.1%)(P〈0.05),前10年组患儿(45.3%)高于后5年组(18.3%)(P〈0.01)。发病24h内获得外科治疗者疗效较24h以上者佳(P〈0.01)。结论感染和早产是新生儿胃肠穿孔的主要死亡原因:早诊、早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伤寒症的最重要并发症是畅穿孔,vanBasten统计全球66157例伤寒症的肠穿孔发生率为3%,氯霉素的应用并不降低其发生率。作者复习1970~1994年墨西哥城综合医院所收治的>12岁急腹症患者,伤寒杆菌回肠穿孔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资料,如急性腹痛、发热、头痛、便秘(或腹泻)和腹膜刺激征,50%白细胞值增高,而31%白细胞值低下,60%腹部平片示气腹征。肥大反应阳性率53%,血伤寒杆菌培养阳性率78%。术中诊断则根据肉眼和组织学检查。均给氯霉素或氨等青霉素、庆大霉素和甲硝叹治疗。将病例分成1970~1984年A组和1985~1994年B组。在非…  相似文献   

10.
27例空回肠出血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力  田伏洲等 《消化外科》2002,1(6):421-422
目的:对经手术证实的27例空回肠出血患进行分析,探讨空回肠出血的病因诊断,方法:27例空回肠出血患分别进行B超、小肠气钡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术中肠镜等检查,最后均以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出血原因中,肿瘤14例(51.9%),血管发育不良5例(18.5%),Meckel憩室4例(14.8%),Crohn's病3例(11.1%)空肠非特异性溃疡1例(3.7%),术中肠镜检查6例,阳性诊断率为83.3%(5/6),阳性符合率为100%,选择性动脉造影12例,阳性诊断率为66.7%(8/12),阳性符合率为87.5%;气钡双重造影17例,阳性诊断率为23.5%(4/17),阳性符合率为100%;B超检查27例,阳性率为25.9%(7/27),阳性符合率为85.7%,结论:肿瘤为空回肠出血的主要原因,除传统的诊断方法外,B超在空回肠出血的诊断中也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成人社会获得性呼吸道腺病毒感染临床描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成人腺病毒(ADV)3型(ADV3),7型(ADV7)和11型(ADV11)感染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804例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和156名同期平行健康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ADV3,ADV7,ADV11特异性IgM抗体。结果:(1)804例中,9.7?V3-IgM,6.6?V7-IgM,4.6?V11-IgM,和16.0%ADV3,ADV7和/或ADV11-IgM阳性;(2)13.1%社会获得性肺炎,12.5%COPD急性加重,21.2%哮喘急性发作,33.3%支气管扩张,18.4%肺部感染,24.3%败血症,20.0%急性支气管炎,57.1%肾移植后病人血清ADV3,ADV7和/或ADV11-IgM阳性:(3)9.4%慢性肺心病ADV3-IgM阳性;15.5%哮喘,25.9%支气管扩张ADV3-IgM阳性;11.1%支气管扩张ADV11-IgM阳性,7.4%COPD,11.1%支气管扩张ADV7-IgM阳性;(4)ADV3-IgM阳性78例中,小于等于46岁组多数无基础疾病。>46岁各组病人,50%-90%有基础疾病,而ADV7,ADV11也有相似的分布;(5)ADV3,ADV7和ADV11-IgM阳性多见于秋季,冬季和春季。结论:(1)ADV3,ADV7,ADV11是成人社会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中重要的致病原;(2)部分气流限制性疾病急性加重与ADV3,ADV7,ADV11感染有关;(3)ADV3,ADV7,ADV11感染与基础疾病和年龄有关;(4)ADV3,ADV7,ADV11感染在秋冬春季高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的远期效果。方法 对1979-2004年我院239例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患者施行EPCV术后胃酸分泌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溃疡复发率和VISICK分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239例中随访到203例,随访率为84.9%。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脾损伤4例(1.7%),粘连性肠梗阻6例(2.5%),突发性腹泻3例(1.3%),进食后上腹胀满18例(7.5%)。术后远期并发症有:偶尔上腹痛、返酸16例(7.8%),粘连性肠梗阻4例(1.9%),十二指肠球变型39例(18.2%),慢性胃炎21例(10.3%),复发性溃疡6例(2.9%)。术后3~10年基础酸分泌量、最大酸分泌量、高峰酸分泌量分别下降为84.7%、60.0%、58.0%(t=36.584),P〈0.01。结论 EPCV术式降酸显著,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溃疡复发率,做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液常规和病原体培养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防止前列腺液(EPS)取材污染,以更好地防治前列腺炎。方法:对605例泌尿外科门诊患者的EPS进行常规检测和病原体培养。其中109例阴茎头拭子作这性培养,34例阴茎头拭子作定量培养,274例EPS作细胞发类,结果:605例EPS培养,阳性419例(69.3%),其中3种葡萄球菌370株,占61.2%,109例阴茎头拭子培养阳性率100%,共培养出细菌175株,三种葡萄球菌有98株,占55.9%(98/175),34例阴茎头消毒前拭子细菌定量计数,>10万/ml者有32例(94.1%),>3万ml者有2例(5.9%),阴茎头消毒后拭子细菌定量计数,>10万ml者有2例(5.9%),<1万/ml者有20例(58.8%),0/ml者有12例(35.3%),274例EPS细胞分类,淋巴细胞5.7%,前列腺上皮为4.9%,中性粒细胞89.4%,结论:阴茎头上细菌种类多,数量大,EPS与阴茎头拭子的主要菌群相同,不同细菌引起的前列腺炎,其EPS细胞分类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相似文献   

14.
性传播性尿道炎的诊断与治疗:附62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一种对性传播性尿道炎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病原体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62例性传播性尿道炎,结果病原体培养淋球菌(NG)阳性9例,解脲文原体(UU)阳性30例,两者均阳性5例,均阴性18例;沙眼衣原体(CT)阳性25例,UU阳性17例,两者均阳性20例,其中合并NG阳性17例。病原体培养与PCR显示NG和UU双阳性分别为13例和34例,双明性分别为47例和25例,两种方法不一致考分别为2例和3例。PCR对NG和UU的敏感度分别98.3%和97.2%,特异性分别为97.9%和92.6%。所有患者均口服阿奇霉素500mg,每3d1次,总剂量1.5g。结果治愈50例,显效6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0.3%。提示PCR对CT、UU及NG感染是一种敏感、特异、快捷和无创伤的检测技术,可作为性传播性尿道炎复查常规检测手段。阿奇霉素对治疗性传播世尿道炎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对150例男性不育者进行了精液解脲支原体培养、精液常规及血清、精浆抗精子抗体(ASAb)检测。结果表明,血清ASAb阳性为26%,精浆ASAb阳性为31.2%,血清和精浆均阳性8.3%。其中有解脲支原体感染的ASAb阳性率40.8%,其他非特异性感染的ASAb阳性为10.7%。精液常规分析,精浆ASAb阳性与ASAb阴性的精液中有明胶样凝块分别占45.7%和18.4%(PMO.of),有显著性差异。ASAb阳性与ASAb阴性的精子活率分别为(50.6124.4)%、(62.4士22.4)%(P<0.01);前向运动率分别为(25.7士16.3)%、(37.7士18.2)%…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外伤患者致伤原因和受伤时闯分布情况,为急救该类患者提供帮助。方法通过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出诊及收治的外伤患者共1725例的资料,其中2005年计921例,2006年计804例。分析致伤原因以及受伤和死亡时间段。结果①1725例中共死亡36例。其中2005年死亡22例,占当年病死率为2.3%;2006年死亡14例,占当年病死率为1.7%。②654例(占37.9%)为普通外伤,坠落伤22例(占1.3%)。坠落伤共死亡8例,其中2005年死亡5例,其中2006年死亡3例。③1071例(占62.1%)为交通伤,死亡28例,其中2005年死亡17例,2006年死亡11例。交通伤中有566例(51.9%),发生于18:00—0:00时,且酒后驾车人员肇事301例(占53.2%)。其中2005年198例(占65.8%),死亡12例;2006年103例(占34.2%),死亡6例。结论坠落伤和交通伤是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特别是建筑工地的坠落伤较为常见,应加强建筑企业及工人的安全防范意识。交通伤中与电动车有关的损伤及死亡越来越多,应限制其车速,酒后驾车为夜问交通伤的主要原因,应加强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内镜金属支架治疗胃出口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1999年3月至2008年1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采用内镜金属支架治疗胃出口梗阻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患者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65±14)岁;晚期胃窦癌17例,胃癌术后复发15例(其中毕I式吻合8例),十二指肠癌4例,壶腹周围癌7例,转移性肿瘤13例。支架置入成功率98.2%(55/56)。49例患者(87.5%)在支架置入1~3(2±1)d后开始进流质饮食,进食半流质的时间为4-9(6±2)d;42例(76.4%)患者在支架置入10~16(13±3)d后开始进普通饮食。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疼痛14.5%、支架移位1.8%和出血25.5%,无穿孔。截至2008年1月20日,53例(96.4%)接受了随访,生存期14~332(139±15)d,中位生存期135d。支架通畅率94.3%(50/53),有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143d、158d和190d出现了再狭窄,通过再次置入金属支架后好转。结论内镜下金属支架引流术是治疗胃出口梗阻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结石标本的细菌培养与膀胱中段尿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6~11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进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68例患者术前中段尿培养、术中结石细菌培养、结石红外光谱成分分析结果以及患者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的情况,并分析上述结果之间以及与患者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SIRS)的关系。结果68例患者术前中段尿培养阳性结果25例(36.76%),阴性43例(63.24%),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结果13例(19.12%),阴性55例(80.88%),其中11例结石细菌培养阳性患者的中段尿培养结果也为阳性。术后结石样本成分经红外光谱分析感染性结石20例(29.41%),非感染性结石48例(70.59%)。共有16例(23.53%)患者术后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结石细菌培养结果与膀胱中段尿培养结果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石细菌培养阳性与感染性结石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感染性结石与结石细菌培养阳性与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有关(P〈0.05)。结论相对于膀胱中段尿培养,结石细菌培养对于预测感染性结石有较高的准确性,并能更好预测经皮肾镜取石术后SI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5年3月1066例妇科腹腔镜手术中53例中转开腹的临床资料。结果因盆腔粘连、肌瘤切除困难、恶性疾病、并发症4种原因中转开腹分别为23、10、9、3例,分别占43.4%(23/53),18.9%(10/53),17.0%(9/53)和5.7%(3/53)。结论盆腔粘连导致腹腔镜下操作困难是中转开腹的第1位原因。选择合适病例,提高术前对良、恶性卵巢肿瘤的判断能力可降低中转开腹率。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术后细菌性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ai CJ  Lu MQ  Li MR  Yang Y  Yi HM  Xu C  Li H  Yi SH  Wang GS  Chen G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5):1026-1028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451例患者原位肝移植术后细菌学资料。结果肝移植术后239例患者出现细菌感染,细菌感染率为53.0%,共分离出菌株304株,其中革兰阳性(G^+)球菌占59.9%(182/304),革兰阴性(G^-)杆菌占40.1%(122/304)。易感器官依次为呼吸道和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81.5%(248/304),15.1%(46/304)。呼吸道感染以G^+菌为主,占65.3%,胆道感染以G^-为主,占60.9%,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率高,主要以G^+球菌感染为主,条件致病菌及多重耐药菌株较多见。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菌群与部位间有明显相关关系,在预防或治疗感染时应针对不同感染部位采取不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