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讨论虚拟现实技术(VR)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给予常规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则在功能康复训练上应用VR进行康复治疗,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评定(MWS)、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表(FMA)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MWS、BBS及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FMA评分、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MW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VR进行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组。对照组给予传统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连续治疗60天。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与10米步行评定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与步行能力进行测评,且需在护理前、护理30天和60天后分别进行一次测评。结果观察组的FMA、BBS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米步行所需时间减少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以及平衡能力,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物理疗法为主的Bobath技术治疗。治疗组采用CIMT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0m最大步行速度、Berg平衡量表、简式Fugl-Meyer评价量表中的下肢评价及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项功能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hera-Band弹力带抗阻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住院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Thera-Band弹力带抗阻力训练。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病人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2组病人FMA、BBS、TUGT、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MA、BBS、TUGT、MBI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病人采用Thera-Band弹力带治疗,能够提高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病人的步行和平衡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股动脉血流的变化. 方法 入选老年偏瘫患者67例,随机分为mCIMT组(35)例,平均年龄(73.2±5.2)岁和常规神经发育技术(NDT)对照组(32)例,平均年龄(76.4±3.8)岁.治疗前后分别采用10m最大步行速度(MWS)、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简式Fugl-Meyer (FMA-L)进行下肢功能评定,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侧下肢股动脉的血流速度和管腔直径的变化. 结果 mCIMT治疗后除FMA-L评分与ND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35.24±7.62)分比(31.32±3.28)分,t=19.99,P>0.05)],其他3项评分MWS[(56.68±6.57)分比(45.61±5.34)分]、BBS[(46.84±4.05)分比(29.84±4.05)分]、TUGT[(14.55±8.25)分比(25.35±8.70)分]明显高于NDT组(t=15.09,17.38,15.25,均P=0.001).6周mCIMT治疗后管腔直径[(9.05±1.15)nun比(8.05±0.68) mm,t=6.72,P=0.001]和血流速度[(92.55±18.25)cm/s比(69.35±8.7)cm/s,t=6.83,P=0.001]明显大于NDT对照组. 结论 mCIMT能明显提高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股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 CIMT)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8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34例予m CIMT,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72.43±8.22)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83.76±10.14)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48.92±5.4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10 m最快步行速度(MWS)〔(60.42±8.57)m/min〕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0.19±2.62)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 CIMT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纳入标准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患侧下肢踝跖屈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最大步行速度(MWS)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CSI评分、FMA、MWS分别为(10.58±2.50)分、(19.01±4.67)分、(35.93±6.78) m/min,试验组CSI、FMA、MWS分别为(8.41±2.29)分、(23.41±5.45)分、(41.52±8.16) m/min.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踝跖屈肌痉挛明显缓解(t=3.506、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最大步行速度明显提高(t=3.358、t=2.886、P〈0.05).结论 经皮电神经刺激可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跖屈肌痉挛,提高下肢运功功能,改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与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mCIMT组和CIMT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量表(STEF)和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STEF和BI中的10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ST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CIMT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明显优于CIM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联合踝足部感觉输入对老年脑卒中偏瘫后直立位静态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对照组在治疗室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后增加常规下肢肌力训练;观察组在治疗室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后增加踝足部感觉输入训练。两组疗程均为6 w。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3 w和干预6 w平衡功能、直立位静态平衡、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两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3 w和干预6 w运动轨迹长度(WL)和外周面积(CIRCUA)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WL和CIRCU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Holden步行能力Ⅲ~Ⅳ级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Holden步行能力Ⅲ~Ⅳ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Barthel指数(BI)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联合踝足部感觉输入对老年脑卒中偏瘫后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直立位静态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可改善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等速运动锻炼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学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82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等速运动锻炼,随访6个月后,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比较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测平衡功能;比较两组6 min步行距离及10 m步行时间;采用改良Ashworyh量表比较两组肌张力变化。结果观察组MBI评分、FMA评分及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小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前肌张力差别不大,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运动锻炼能够有效提高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对于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是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在临床中这种治疗技术主要应用于上肢的康复,目前关于下肢运动功能方面的研究很少,在国内外仅见个案报道[1]。本研究旨在观察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速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4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CIMT组和传统治疗组,CIMT组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5 h,连续2周,同时使用休息位手夹板和吊带限制健手的使用,每天8 h;对照组采用传统PT和OT等康复方法,不限制健手的使用。采用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BI)评定上肢灵活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经过两周的治疗后,CIMT组与对照组间CTEF、BI检查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MT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上肢灵活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联合活动分析法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疗法,对照组给予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疗法,联合组应用下肢康复训练结合活动分析法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8 w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评定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Berg平衡量表评测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美国GAITRite USB步态分析系统计算机软件计算步速、步长、步宽、步频,评估每天活动时实际步行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FMA评分和步态参数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8 w后,两组FMA评分、Berg评分和步态参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联合组Berg评分、FMA评分和步态参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利用活动分析法联合机器人训练可显著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对改善其平衡和步行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治疗仪结合弹力带对膝关节进行动态稳定性训练的应用价值及提高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方法。 方法选取瑞盛康复医院康复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刚开始独立步行的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全身振动治疗仪上进行0°~30°蹲起站立训练,平衡杠内利用弹力带进行伸膝抗阻步行训练以及本体感觉滑板上原地踏步训练,2组患者均治疗2个周期(1个月为1个周期)。于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10 m步行时间(MWS)、起立-行走测试(TUGT)、以及三维步态分析中的患肢支撑相时间评估。 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的FMA评分较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TUGT时间、10 m MWS时间、患腿支撑相时间较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治疗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及稳定性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身振动治疗仪结合弹力带针对膝关节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稳定性,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病人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10MWS)评定步行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FMA-L评分、FAC评分、10MWS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病人的下肢运动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Medline、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6月。选择等速肌力训练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511例研究对象;(2)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分、屈肌峰力矩(PT)评分、伸肌PT评分、总功(TW)、起立-步行试验(TUGT)测试得分、6MWD、步行速度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10m步行时间和MAS评分与常规康复训练效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偏倚分析显示发生偏倚的可能性小。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康复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四肢联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加以四肢联动训练,观察组在四肢联动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疗法。对每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偏瘫侧下肢FuglMeyer(FMA-L)和功能独立性测定(FIM)的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每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FMA-L评分与FIM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姿势控制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康复组和联合训练组(在常规康复组基础上接受姿势控制和核心肌群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及FAC分级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常规康复组比较,治疗4周后,联合训练组下肢FMA评分[(22.61±1.84)分比(25.84±1.67)分]、BBS评分[(23.28±1.92)分比(28.82±1.36)分]以及FAC分级[(2.96±0.71)级比(4.02±0.46)级]升高更显著,P均=0.001。结论:姿势控制训练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平衡,提高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体感模拟训练系统结合运动想象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运动想象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训练基础上给予体感模拟训练疗法。分析两组患者训练前、训练3个月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Barthel指数、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分、Brunnstrom评分情况。结果训练前,两组上下肢及运动FMA评分、上下肢及肩Brunnstrom评分、Barthel评分、BB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康复训练3个月后,两组上下肢与运动FMA评分、上下肢与肩Brunnstrom评分、Barthel评分、BB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体感模拟训练系统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躯干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20.
将60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功能性电刺激及神经促进技术等常规方法 行康复训练,共8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减重步行训练(BWSTT),15~30 min/次,每天1次,每周5次,共8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及Barthel指数(BI).结果 治疗后两组MWS、BBS评分及BI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体力及耐受性好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可在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变化等情况下行BWST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