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 2 0 0 1年 ,我院收治严重损伤所致的手掌背软组织同时缺损患者 1 1例。全部应用下腹部双叶状皮瓣转移覆盖创面 ,同时应用剔除多余皮下脂肪修薄皮瓣的方法 ,术后手的外形及功能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1 4~ 48岁 ,平均 31岁。热压伤 6例 ,机器碾压伤 5例。均为手掌背部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 ,其中伴肌腱断裂 5例 ,缺损 2例。伴多发性掌骨骨折 4例 ,骨缺损 1例。皮肤最大缺损面积 1 2cm× 8cm。扩创后Ⅰ期手术 9例 ,Ⅱ期手术 2例。手术方法 :患侧上肢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彻底清创。注意保留患手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采用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掌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对2001-06~2009-01 22例手掌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经急诊清创后换药至创面条件好转后采用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皮瓣逆行移植修复创面,供区游离植皮。结果术后皮瓣及供区均成活,随访7~24个月,手部色泽正常,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逆行皮瓣方法简单,效果可靠,不损伤前臂主要动脉,能恢复手掌部保护性感觉,是修复手部创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姚俊娜 《山东医药》2008,48(41):106-107
2004年10月~2007年5月,我们应用拇指背侧皮神经筋膜复合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食指末节软组织缺缺损共13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劲松  常华 《山东医药》2011,51(21):92-92
2004年5月~2010年5月,我们在临床上应用超薄腹部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5例(40指),男12例(14指)、女23例(26指),年龄19~57岁。致伤原因:机器轧伤28例,电灼伤2例,热压伤2例,机器绞伤3例。  相似文献   

5.
带感觉支指背侧血管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指端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程  张立 《山东医药》2010,50(46):93-93
目的观察带感觉支指背侧血管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带感觉支指背侧血管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27例。皮瓣面积1.8cm×1.5cm-2.5cm×2.2cm,蒂长1.5—2.2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5—14个月,平均8.9个月。修复后的指腹外观良好,质地柔软、耐磨,无明显触痛。术后6周指端感觉全部恢复,静止两点辨别觉达3.5~6.5mm。供区无明显并发症,指问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带感觉支指背侧血管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指端缺损具有易于操作,可重建指端感觉,不损伤邻近手指主要血管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手部外伤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由其造成的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不适合植皮的比例较大,如处理不当,可导致感染、肌腱骨骼坏死、瘢痕形成、神经血管挛缩,使手功能受到极大影响。1999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多个腹部皮瓣联合修复手部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5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朱涛  亓洪德  孙雪生 《山东医药》2001,41(18):24-24
拇指指端缺损在临床较为多见 ,可严重影响手的捏、握、抓的功能。所以 ,即使是拇指末端较小的缺损 ,我们也要尽量保留拇指的长度 ,并恢复拇指的皮肤感觉功能。 1995年~2 0 0 1年 ,我们应用同侧食指背侧筋膜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修复同侧拇指指端缺损 4 2例 ,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4 2例中 ,男 3 3例 ,女 9例 ;年龄 18~ 4 6岁 ,平均 3 2岁。其中切割伤 2 1例 ,电锯伤 8例 ,绞伤 7例 ,砸伤 6例。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麻醉。皮瓣关键点设在拇长伸肌腱尺缘与第 2掌骨底桡侧缘相交处。按拇指缺损创面大小设计同侧食指背侧皮瓣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臂骨间背侧皮瓣修复腕背、前臂及虎口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36例腕背、前臂及虎口皮肤缺损的患者,其中手背及虎口缺损21例,腕背缺损9例,前臂皮肤缺损6例。缺损面积为5.5 cm×7.5 cm~7.5cm×13.5 cm,均采用前臂骨间背侧皮瓣移位进行修复,血管变异应用骨间后动脉肌皮穿支或肌间隙筋膜皮肤穿支为蒂的游离皮瓣移植或骨间后动脉与受区动脉吻合修复皮肤缺损。结果术后34例皮瓣成活,2例术后2 d皮瓣远端出现肿胀、青紫、小水泡,及时对症处理,5~7 d皮瓣边缘形成结痂,脱痂后皮瓣色泽恢复正常。术后随访6个月~2 a,皮瓣质地良好,弹性佳,肤色及厚度与受区皮肤接近。结论前臂骨间背侧皮瓣是修复腕背、前臂及虎口皮肤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自1983年以来,我们应用带神经血管筋膜蒂的食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修复10例拇指缺损。其中急症修复拇指损伤伴指骨、关节或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7例,切除拇指残端贴骨疤痕后覆盖创面1例,急症再造拇指2例,全部获得成功。随访半年以上,皮瓣感觉较好,功能满意。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87~1989年应用带蒂皮瓣转移和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19例(20块皮瓣),术后随访平均10个月,20块皮瓣全部成活,外观功能良好。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16例,女3例;年龄24~80岁,平均34岁。病程1小时至13年。创伤急诊修复7例,感染创面修复11例,腕背部鳞状癌切除后软组织缺损1例。受区部位:手部7例,足部5例,腿部5例,阴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示指背侧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拇指外伤致软组织缺损行急诊示指背侧岛状皮瓣移植术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制订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随访。结果皮瓣成活、创口Ⅱ/甲愈合40例,皮瓣坏死2例。术后随访0.5~2a,外观与功能均恢复良好。拇指掌指、指间关节的自主活动度〉90°,指腹两点分辨觉为4—8mm。结论示指背侧岛状皮瓣移植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宗耀  王勤山 《山东医药》2003,43(33):51-51
1996~2001年,我们采用中指尺侧和食指背侧岛状皮瓣联合修复拇指近侧皮肤缺损8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拇指的功能约占整个手功能的50%,其损伤后的治疗原则为最大限度保留拇指长度[1].外伤后拇指末节皮肤缺损,特别是指腹缺损较常见,常伴有末节指骨、拇长屈(伸)肌腱外露,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拇指功能.目前临床上修复拇指末节皮肤缺损的方法较多[2].理想的修复结果应达到皮瓣色泽正常,外形良好,质地好,感觉恢复好,以使拇指能完成执握功能,即应用皮瓣修复的同时应最大限度恢复其感觉功能[3].我们从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应用带感觉神经蒂的示指背侧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缺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1989~1992年,我们对24例手部创伤伴有皮肤缺损、深部组织裸露创面,在积极处理深部组织的同时,选用各种皮瓣移植修复,获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足部创伤引起足部软组织缺损后常导致骨及肌腱外露,通常需应用皮瓣修复创面。2001~2003年我们分别采用带隐神经营养血管、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带血管蒂小腿内侧皮瓣及游离胸脐皮瓣对25例足部创伤患者行足部软组织缺损修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0月~2006年1月,我院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足背皮瓣修复虎口缺损及挛缩12例。皮瓣全部成活,虎口外形及功能均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食、中、环指末节背侧皮肤血运是由掌侧血管分支供应,如果指腹缺损,用含两侧指固有血管神经的皮瓣推移修复,可能导致远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血坏死,而用含一侧指掌侧固有血管神经为蒂的侧方岛状皮瓣在屈指状态下向掌前移位修复则可避免这一并发症。1996年以来,我们应用这种方法治疗食、中、环指指腹缺损9例(12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3例;年龄19~42岁,平均30  相似文献   

18.
樊堂兴  张辉 《山东医药》2008,48(6):58-59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内外踝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足跟部3例,外踝6例,内踝2例,皮瓣均存活,外形满意.认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灵活,位置表浅恒定,易于寻找,是足部软组织缺损简便安全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9.
推进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巨大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双元  王富生 《山东医药》2006,46(33):64-64
体表较大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在手术后常遗留较大软组织缺损,甚至骨质暴露。我们采用创面一侧或双侧推进皮瓣修复2例巨大软组织缺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摘其中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我们用旋转推进皮瓣对 16例颌面部皮肤缺损患者进行整复美容治疗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1例 ,女 5例 ,年龄 6~ 5 5岁。面部黑色素痣 4例 ,面部毛细血管瘤 3例 ,皮肤癌 6例 ,外伤损伤 3例。缺损位于颏部 5例 ,颊部 4例 ,颌下区 3例 ,眶下区 2例 ,耳前区 2例。缺损面积为 1.5 cm× 1.0 cm~ 5 cm× 2 .5 cm。治疗方法与结果 :沿术前设计线将皮瓣全层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达脂肪层内。根据缺损区的深度将皮瓣逐渐掀起 ,充分止血。可带适量皮下脂肪 ,向缺损区旋转时如张力过大 ,可适当延长基底处切口 ,注意勿使皮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