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昭英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762-1762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化疗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口服护肝片、肌苷、肝泰乐及静滴能量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结果肝功能恢复正常功能的平均天数,治疗组为(6.38±3.77)d,对照组(11.25±5.08)d,两组比较,P<0.01;ALT、TB恢复正常平均天数,治疗组比对照组短(P<0.01);血清蛋白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有效地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使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90例结核病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在应用抗结核药物的基础上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照组仅应用抗结核药物.观察2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情况及肝损害的处理方法.结果 治疗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10.9%低于对照组的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抗结核保肝治疗中,保护肝细胞,减少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张蓉  丁贵杭  沈朝芝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0):2106-2107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病例随机分组 ,设立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20例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 8g加5 %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天静脉滴注1次 ,对照组15例给予能量合剂250ml ,每天静脉滴注1次 ,两组病人中合并黄疸者均加用门冬氨酸钾镁20ml加5 %葡萄糖注射液250ml ,每天静脉滴注1次 ,疗程30天。结果 :疗程结束治疗组肝功能显著改善 ,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治疗前后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1)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1)。结论 :还原型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损害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含活性巯基的三肽,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的生化代谢反应,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肝损害中,可防止各类病因诱致的肝细胞变性、坏死以及肝纤维化等损害作用的发生。我院采用重庆药友有限公司生产的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肝损害,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病3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文建 《贵州医药》2007,31(9):829-830
药物性肝病(DILD)是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随着近年临床用药品种的不断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1]。我们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DILD,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取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DILD患者61例,所有入选患者参照文献[2]标准诊断为DILD,其中男36例,女25例;年龄17~78岁,平均49±17岁。致病药物:抗结核药13例,中药或减肥茶12例,非特异抗炎药11例,免疫抑制剂9例,解热镇痛药8例,抗甲状腺药4例,降糖药2例,性激素及抗心律失常药各1例。全部病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  相似文献   

6.
李斌  张伟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199-200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 174例由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均停用抗结核治疗药物,在护肝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组)和甘草酸二铵(对照组)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肝损害情况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肝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9.8%,对照组67.4%(P<0.01).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有很好的保肝、降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还原型谷胱甘肽对HBsAg( )患者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112例住院HBsAg( )初治浸润型肺结核随机分为两组,均以2HRZE(S)/4HR方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于强化期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照组出现肝损害时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结果治疗组62例,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10例(16.1%),经停肝损药物后转氨酶降至正常.对照组50例,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19例(38.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19例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后,11例转氨酶降至正常,8例无效,经停肝损药物后转氨酶降至正常.肝损发生前后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无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HBsAg( )患者抗结核治疗中预防性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可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但与出现肝损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比无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病药致肝损害5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育志  陈健儿 《中国药业》2011,20(13):73-73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病药致肝损害的疗效.方法 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2.4 g,对照组给予甘草酸铵0.15 g,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结果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8 d,两组肝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7 d和14 d后,肝功能复常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病药所致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在药物性肝损害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0年3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组)31例和观察组(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组)31例,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和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经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后血清ALT、AST、GGT、TBiL水平均较对照组得到较大改善(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在药物性肝损害治疗中的效果较佳,综合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麻疹并发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2周,对照组(29例)予门冬氨酸钾镁等一般护肝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肝脾肿大和肝功能情况的差异。结果还原型谷胱甘肽能使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9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麻疹并发肝损害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物致儿童肝损害的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从事儿童传染病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制定抗结 核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1 年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肺结核或肺外结核,接受抗结核药物治 疗的0~14 岁患儿227 例,对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7 例结核病患儿抗结核治疗过程 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56 例(24. 7%)。其中婴儿(≤1 岁)13 例,发生肝损害8 例(61. 5%);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时间常见于用药 后1 周内(25 例,44. 6%),53 例(94. 4%)发生在用药后2 个月内;静脉用药、联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以及艾滋病合并结核病 的儿童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概率较大。儿童结核病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用 药时间、合并艾滋病等因素有关。儿童结核病引起肝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症状肝酶升高(64. 3%)及有明显纳差、恶心、呕吐、 腹痛、皮疹等临床症状(35. 7%)。结论:结核病婴儿(≤1 岁)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概率较大。肝损害发生时 间常在用药后1 周内,大部分肝损害发生在用药后2 个月内,且多数肝损害表现为无症状肝酶升高,建议监测肝功能时间为用 药后第1、2 周,后每2 周1 次直到2 个月,2 个月后每月1 次至疗程结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 将64例HBsAg阳性的肺结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化疗方案相同,治疗组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照组给予葡醛内酯治疗.结果 强化期2个月,治疗组肝功能异常者3例(9.7%),对照组肝功能异常者16例(49.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HBSAg阳性患者结核药物性肝损害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学苗  赵欣  任秀华 《中国药房》2011,(34):3218-3220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化疗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第1周期化疗后出现Ⅱ°药物性肝损伤且经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的恶性肿瘤患者94例,在进行第2周期化疗的同时,应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mg(治疗组,47例)或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1.2g(对照组,47例)进行预防性保肝治疗,均为1次/d,疗程2周。肝损伤<Ⅱ°者为有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0.9%、55.3%(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别为(20.8±9.4)、(35.4±7.1)U·L-(1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于化疗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74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474例患者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52例(10.97%)。60岁以上肺结核患者肝损害患病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复发肺结核患者肝损害患病率明显高于初发患者,HBsAg阴性患者肝损害患病率明显低于阳性患者,在疗程开始3个月内患者发生肝损害率高于3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11.26%,与女性10.5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害患者经过保肝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高龄、复发、HBsAg阳性及疗程开始3个月内是肺结核抗结核药物治疗发生肝损害的高危人群及时间,应密切观察患者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和早治疗,有助于顺利完成抗结核化疗疗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均分为Ⅰ、Ⅱ、Ⅲ组,各30例,分别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及二者联用,静脉滴注。监测入院时,治疗1、2、4周时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评估3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状况。结果:3组患者的ALT、AST和TBIL随治疗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其中Ⅲ组治疗1、2、4周时各指标与同期Ⅰ、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优于单一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1例13岁儿童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治疗过程,探讨临床药师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儿童应用抗结核药物致DILI的治疗过程,根据抗结核药物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提出用药建议,调整儿童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方案。结果:临床医师部分采纳药师建议,调整用药方案,患儿病情和肝功能明显改善。结论:TDM是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有效技术手段,可保障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摘 要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用药过程,密切观察临床用药情况,重点监护护肝药物治疗与抗甲亢药治疗的合理性,良好地与医师沟通其用药的不合理处,及时给出药物治疗调整建议,提高患者合理服药的意识,使得药物性不良反应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提醒医务人员及其患者警惕抗甲亢药所引起的严重肝损伤,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3年间临床诊断并住院治疗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总结,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4年2月~2007年2月我院临床诊断并住院治疗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39例,按照国际共识意见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分型,对比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阿拓莫兰联合复方甘草甜素(美能)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结果:3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中肝细胞损害型22例(56.41%),胆汁淤积型10例(25.64%),混合型7例(17.95%)。10.26%(4/39)患者7天内肝功能恢复正常,46.15%(18/39)患者14天内肝功恢复正常,30.77%(12/39)患者21天内肝功恢复正常,7.69%(3/39)患者28天内肝功恢复正常,1例肝功异常持续34天以上,无死亡病例。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国际共识标准的确规范了临床诊断,有助于肝损害的鉴别诊断,但其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实验,美能和阿拓莫兰联合治疗2周内可明显改善药物性肝损害表现及恢复肝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以"药物性肝炎"(简称"药肝")收住入院患者的可疑致病药物种类、可能肝损时间,共同提高临床医生及药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因药肝住院的病例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166例中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简单分为10类,包括中草药、抗菌药、抗肿瘤药、精神系统疾病用药、甲状腺疾病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解热镇痛类药物、降糖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中草药94例(56.6%),其中17例(18%)由服用何首乌引起;使用可疑致病药物4周内、2个月内、超过2个月发生药肝比例分别为20.5%、56%、44%。结论中草药、抗菌药、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是引起药肝的主要致病药物,大多数发生在累计用药1年内;用药时间越长,发生药肝几率及严重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的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查阅病历的方法,调查516例初治结核病患者,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个人疾病史、结核病治疗期间合并使用其他药物史、健康相关行为等,按照相关标准将在6个月观察期内发生肝损伤者定义为"病例组",未发生肝损伤者定义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这些因素对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的影响.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显著关联的因素是女性(OR=0.616;95%CI=0.398~0.954)、食鱼生行为(OR=2.072;95%CI=1.273~3.373)、肺外结核(OR:6.122;95%CI=1.684~22.262)、乙肝表面抗原阳性(OR=4.202;95%CI=2.349~7.517)和低蛋白血症(OR=2.012;95%CI=1.146~3.532). 结论: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