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对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质(ECP)的影响.[方法]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实验组)与未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对照组)鼻息肉组织中EOS计数和ECP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组织中EOS浸润数及ECP阳性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通过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和活化,减轻鼻息肉组织中的炎症反应程度,抑制鼻息肉组织中ECP的表达,达到治疗鼻息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促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的细胞因子与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尤其是分子免疫学研究的进展 ,研究者认识到支气管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气道炎症 ,涉及多种细胞的相互作用。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其气道病理改变的主要特征 ,成为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中心环节。因此 ,对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粘附、激活、调控等有关的细胞因子 ,在哮喘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促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的细胞因子正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研究作一综述。1 白介素 5 (IL 5 )  IL 5是一种嗜酸性粒细胞分化因子。分子量为 18KD ,主要来源于活化的CD4T淋巴细胞 (TH2 ) ,哮…  相似文献   

3.
章锦秀  史剑波 《广东医学》2005,26(2):274-275
慢性鼻 -鼻窦炎 (chronicrhinosinusitis ,CRS)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之一 ,其发病机制至今还未彻底清楚。许多组织病理研究证明CRS鼻窦黏膜组织中大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其中嗜酸性粒细胞 (Eos)及其释放的毒性颗粒蛋白及炎性介质是引起鼻窦黏膜炎症发生、发展和迁延的重要原因之一[1] 。对Eos及其细胞因子的认识 ,成为研究CRS机制的热点之一。1 嗜酸性粒细胞及其毒性颗粒蛋白在CRS中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 (Eos)不仅是变态反应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它有免疫调节作用。有观点认为CRS和鼻息肉是一种鼻黏膜的慢性的自体支持性的Eos性炎症[1] …  相似文献   

4.
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血清ECP检测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25例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患者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和43例喘息型支气管炎因症状加重而住院者其治疗前后血清ECP水平、血白细胞、嗜酸粒细胞计数和通气功能FEV1/FVC%。结果发现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治疗前后ECP水平显著高于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患者(P<0.01)。经积极治疗一周后,ECP水平、血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计数则大幅下降(P<0.05)。但FEV1/FVC%改善不明显(P>0.05)。血清ECP水平主要取决于嗜酸性细胞激活状态和分泌蛋白的能力,用以反映过敏性疾患的活动情况。本实验提示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期间除有感染外,可能与支气管哮喘一样,有过敏因素参与。血清ECP检测可用于监测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高反应性炎症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表达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维琳 《华夏医学》2006,19(6):1288-129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聚集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气道Eos性炎症是气道高反应性的基础,Eos是哮喘支气管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的关键效应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Eot)在选择性地诱导Eos在气道粘膜的粘附、募集和脱颗  相似文献   

6.
分别测定发作期及缓解期过敏性哮喘患者新型免疫疗法治疗前后血清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免疫球蛋白(IgE、IgA、IgM、IgG)含量及肺功能的变化。结果发现:发作期过敏性哮喘患者血EOS、ECP、IgG均明显高于缓解期过敏性哮喘患者和正常健康者(均为P<0.01),发作期及缓解期过敏性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EOS、ECP和肺功能(FEV_1、PEFR)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缓解期过敏性哮喘患者IgA、IgG和IgM浓度较正常健康人明显下降。结论:血清EOS数量与气道高反应性有密切关系,并可作为气道炎症监测及治疗指标。  相似文献   

7.
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tis,EF)是以筋膜炎症、胶原增殖、邻近的皮下脂肪组织与肌外膜等的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免疫疾病。临床上以皮肤疼痛性肿胀、躯干四肢皮肤结节、关节挛缩、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为主要特征。本病较少见,近年来报道病例数逐年增多。如无系统受累,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性粒细胞性哮喘(NA)慢性持续期患者外周血、痰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及吸入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未经过规范化治疗的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26例,据诱导痰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分为NA组13例及嗜酸性粒细胞哮喘(EA)组13例,均给予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时检测血、痰ECP水平,且检测NA组外周血及痰标本中炎症细胞分类计数及肺功能.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血、痰EC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两组血、痰EC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A组痰中性粒细胞(NEU)百分比、NEU计数较前降低(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及75%和50%容量时的呼气流速-容量曲线较前上升(P<0.05),但血炎症细胞分类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NA组血ECP水平与NEU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痰标本的ECP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痰ECP水平、痰NEU百分比均与FEV1%、PEF%等呈负相关(P<0.05).结论 NA慢性持续期患者外周血及痰上清液中均有ECP表达,且表达水平与EA慢性持续期患者无差异,并与气流受限密切相关;联合吸入治疗初期对NA患者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有一定作用,但尚不能降低ECP水平.  相似文献   

9.
马洪明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9):2075-2075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是Gibson等于1989年首先定义的一种疾病诊断,表现为慢性干咳或晨咳少许黏痰,痰嗜酸性粒细胞〉3%(0.03),肺功能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的证据,峰流速变异率正常,是引起慢性咳嗽的一个重要原因,大约占慢性咳嗽的10%一20%。吸人糖皮质激素后短期内咳嗽减轻,痰嗜酸性粒细胞下降,但长期效果尚不确定。尽管EB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未获得公认,但其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系以及自然转归都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射干甙是否具有抑制嗜酸性粒细胞(EOS)脱颗粒作用。方法:哮喘病人外周血采用Percoll液密度梯度分离,收集EOS培养后检测射干甙作用前后主碱蛋白(MBP)及EOS阳离子蛋白(ECP)含量的变化。结果:射干甙作用后MBP和ECP含量降低。结论:射干甙具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激发试验阳性的亚急性、慢性咳嗽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探讨其对亚急性、慢性咳嗽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55例激发试验阳性的亚急性、慢性咳嗽患者均行肺功能、血常规、胸片、鼻窦CT、诱导痰检查,其中Eos计数和ECP水平的检测分别运用瑞氏染色和直接免疫荧光方法。结果:55例激发试验阳性的咳嗽患者中36例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6例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8例诊断为感染后咳嗽,5例诊断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以乙酰甲胆碱PC20FEV1.0作为评价气道高反应性的指标,CVA组与各个非哮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气管激发试验诊断哮喘的阳性预测值为65.5%。CVA组、COPD组、感染后咳嗽组以及UACS组诱导痰Eos计数分别为(9.2±5.4)%,(2.5±1.3)%,(2.3±0.6)%和(1.9±1.2)%,ECP水平分别为(227±56),(59±14),(46±18)和(42±24)μg/L,CVA组患者诱导痰Eos数量和ECP水平明显高于非CVA组(P<0.01),诱导痰联合支气管激发试验诊断哮喘的阳性预测值为89.5%。结论:联合应用诱导痰炎性标志物和支气管激发试验,可提高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术前脱敏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1年7月于本院进行鼻内镜手术的3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为对照组,同期进行于鼻内镜手术术前进行脱敏治疗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治疗后8周及12周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12周、6个月、12个月的血清及鼻分泌物中的特异性IgG4、ECP、总IgE及EGF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8周及12周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6个月、12个月血清及鼻分泌物中的特异性IgG4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及鼻分泌物中的ECP、总IgE及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鼻内镜术前脱敏治疗的应用价值较高,其可有效改善疾病的相关血清及鼻分泌物指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7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Phadiatop法)和其中的46例同时作了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有67.7%是由吸入性变应原所引起,与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有关,血清特异性IgE水平与血清ECP小平是显著的线性正相关,说明EC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吸入型(外源性)哮喘的变态反应水平,可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分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在儿童哮喘发病过程中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实验共对80名哮喘患儿及20名健康儿童血清ECP及IgE进行测定,将实验结果进行统计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结果:哮喘患儿发作期血清EC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缓解期及健康儿童,三者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患儿发作期IgE水平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稳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P和IgE都可体现哮喘患儿的发病情况,但相比于IgE,ECP能更好地反映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状态和气道炎症的发病情况。因此哮喘患儿血清ECP水平可作为诊断哮喘、判断病情发展状况及指导炎症治疗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气道高反应性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78名慢性咳嗽和/或胸闷病人作激发试验,激发试验阳性者作进一步的检查,包括血清嗜酸粒细胞、痰液嗜酸粒细胞和ECP.排除其它疾病后,这些病人被拟诊为支气管哮喘,根据GINA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并追踪24个月.结果:83名患者诊断为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鼻息肉组和对照组白介素-17(IL-17)、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研究,探讨两者在鼻息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0例鼻息肉组和21例对照组的血液和鼻息肉组织,采用荧光免疫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两组样本ECP、IL-17水平。结果鼻息肉组匀浆液与血清ECP、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息肉组匀浆液中ECP与IL-17呈正相关(r=-0.411,P〈0.05),鼻息肉组血清中ECP与IL-17也呈正相关(r=-0.400,19〈0.05)。结论ECP、IL-17在鼻息肉组织中高表达并呈正相关,两者在鼻息肉的炎症进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Wistar大鼠随机分3组,每天组予环磷酰胺组(CP)8mg/kg·d×4W,ip;冲击组予CP56mg/kg·d×4W,ip;对照组予生理盐水1ml/d×4W,ip。结果:①睾丸生精细胞损伤:每日组重于冲击组;②血睾酮(T)含量每日组显著低于冲击组(P<0.05);冲击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对睾丸间质细胞的影响:冲击组轻于每日组;④血FSH、LH含量与垂体重量:每日组与冲击组皆正常;⑤血BUN、Cr水平:3组皆正常.说明CP冲击疗法对睾丸间质细胞损伤较轻;CP除直接损伤睾丸组织外,可能还对下丘脑—垂体—睾丸轴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国健  吴荣熙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4469-4470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鼻咽分泌物(NPS)中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2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检测NPS中ECP含量,随访8a,比较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与非哮喘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组急性期NPS中ECP较非哮喘组明显增高,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鼻咽分泌物ECP测定对其预后的早期预测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免疫球蛋白IgE在哮喘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患儿和20例健康儿血清进行了ECP及IgE检测。结果哮喘发作期EC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缓解期及健康对照;IgE发作期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儿,但缓解期与稳定期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哮喘患儿血清ECP、IgE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血清ECP水平能更准确反映嗜酸粒细胞活化状态和气道炎症变化,是诊断、判断病情及指导抗炎治疗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哮喘患者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影响。方法选择轻中度哮喘患者60例,随机分为雷公藤多甙组(A组),糖皮质激素组(B组),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分别测定血清ECP及肺功能FEV1,PEF,治疗后再次测定血清ECP及肺功能。结果 (1)雷公藤多甙组与糖皮质激素组血清ECP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血清ECP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2)雷公藤多甙组与糖皮质激素组肺功能FEV1,PEF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肺功能FEV1,PEF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能够显著降低哮喘患者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改善肺功能,这可能是雷公藤多甙治疗哮喘有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