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院自1992午10月~1994年7月收住流行性出血热(EHF)104例,其中早期合用三七粉治疗52例,收到甚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 选择病日5天以内,体温38.5℃以上、血压12~18.4/8~12kPa,尿蛋白“++”以上、血小板80×10~9/L(正常100~300×10~9/L)以下的病例,均符合全国EHF防治方案诊断标准与分度。并经测E-HFIgM、IgG证实。 1.2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具有EHF典型表现,入院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EHF)目前仍是临床较为重笃的疾病,并发癫痫样抽搐往往是一种致命性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发生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以及少尿期与少尿期向多尿移行阶段,预后恶劣。现将我科抢治成功1例多尿期急性肾功能衰竭并癫痫持续状态的体会报告如下。病历摘要男 50岁。17天前因发热,每日6—8次黄色水样便,恶心、呕吐,精神差,尿少,肢凉住当地医院。体检:T37.8℃,P 未能触及,R25次/分,BP0/0kpa。双眼球结膜充血,心率120次/分。实验室检查:血 Hb150g/L,WBC35.6×10~9/L,N 17800×10~6/L,L17800×10~6/L,TC19×10~9/L,大便红细  相似文献   

3.
青霉素大量静点致白细胞减少较少见,我院住院病人中先后发现二例报告如下。 [例1]患者:男,55岁。支气管哮喘而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入院时白细胞10×10~9/L,中性76%。给予青霉素560万U静点,口服复方茶碱片。用药后的15d发现白细胞降到0.8×10~8/L、中性20%,立即停药,改用红霉素、地塞米松,静点。停青霉素后的d2、d3、d6,白细胞及中性分别为2×10~9/L,中性57%,4×10~9/L,中性60%,10×10~9/L,中性71%,血象完全恢复正常。 [例2]患者:男,49岁。腰痛,尿频,尿痛,白细胞9.6×10~9/L,中性70%,尿蛋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1.1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误诊为流行性出血热(EHF) 男患,48岁。因发热、头痛、腰痛、全身疼痛3天,在外院查血常规,异型淋巴细胞占0.15,于1996年4月23日以EHF收住院。查体:T40℃,P102次/分,R21次/分,BP15/10kPa。面、颈及上胸红,前胸及双腋下点状及片状出血点,球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双肾区无叩痛。血白细咆12.6×10~9/L,中性粒细胞0.83,淋巴细胞0.17,血红蛋白106g/L,血小板80×10~9/L,尿蛋白(+)。经用液体疗法及氟美松治疗36小时,体温下降,血压稳定,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伤寒病的临床表现与血象和骨髓象的相关性,我们搜集1988年2月至1992年2月四年中收治的经细菌和/或血清学明确诊断伤寒的住院患者33例,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33例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5~13岁3例,17~35岁27例,40~51岁3例。血象:WBC 以4~10×10~9/L 为正常。33例中4.2~9.9×10~9/L 8例,14.1×10~9/L 1例(以上为WBC 正常及增高组);0.55~385×10~9/L24例(WBC 低下组);外周全血细胞减少者9例;WBC 小于1×10~9/L3例,最低者0.55×10~9/L。骨髓均采自发热期,经两人共同阅片,其中3例因严重稀释未作分类。结果WBC 减少组24例中有10例腹泻。肝脾肿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65年以来,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的诊治中因各种原因造成误诊计21例。为了吸取教训,提高诊治水平,特分析误诊原因如下。一、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例1,男,30岁,农民,因持续发热伴头痛呕吐8天于1965年5月27日入院。体检T39℃,BP86/60,无特殊体征,血白细胞52.3×10~9/L(未分类),诊断为败血症。入院55小时死于肺水肿。尸检见全身多发性出血灶。病理诊断为EHF。  相似文献   

7.
例1,男,19岁。纳差、恶心、乏力伴浓茶色小便18天。查体:体温正常,轻度贫血,巩膜微黄,肝脾肿大,触痛。黄疸指数16u,血清谷丙转氨酶200u(改良金氏法),尿胆红素阳性。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3.85×10~(12)/L,白细胞3.8×10~9/L,涂片未找到疟原虫。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经保肝治疗一周无效,查血红蛋白75g/L,红细胞2.5×10~(12)/L,白细胞2.6×10~9/L。即行骨穿推片找到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抗疟治疗20天,痊愈出院。既往无疟疾发作史。无疫区居住史。例2,男,21岁。持续高热伴全身酸痛、鼻塞3天。查体:体温39.8℃,急性热病容,鼻塞无涕,肝脾肿大,无触痛。血红蛋白120g/L,红细胞4.25×10~(12)/L,白细胞10.2×10~9/L,中性0.76,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2岁。烧伤后3小时入院,收入无菌监护病房。体温37.5℃,心率96~110次/分,尿量正常,休克期渡过平稳。血红蛋白86克/L,白细胞数3.0×10~9/L,血小板数75×10~9/L。于伤后第7天和第10天对两上肢和两下肢Ⅲ度伤面行切痂术和微粒自体皮移植术,创面以0.05%洗必太及10%磺胺咪隆加压包扎,术后第一天体温开始上升,至伤后10天体温为39.4℃,血红蛋白42g/L,白细胞数19.8×10~9/L,血小板数194×10~9/L。先后应用了头孢氨苄、复达欣、氟哌酸及头孢拉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1年9月起,采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布加氏综合征(BCS)6例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23~44岁,平均33.3岁。病史最短者1年半,最长9年。术前6例均有肝脾肿大,腹水,下肢浮肿及胸腹壁浅静脉怒张等。4例肝硬化面容,1例小腿静脉曲张形成溃疡。白细胞计数5例低于4.0×10~9/L,最低者1.7×10~9/L。血小板计数5例低于70×10~9/L,最低者21×10~9/L。凝血酶原时间6例均延长,HBsA 均阴性,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简称 PNH)并发脑血管病者在国内较少见,我院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37岁。于1987年10月1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晨起酱油样尿,每月发作1~2次,每次持续1~2天,当时未引起注意。约半年后月经量增加、面色苍白,乏力,每于感冒、劳累后出现酱油样尿,每次持续2~3天。化验:RBC2.16×10~(12)/L、Hb 50g/L、WBC 5.1×10~9/L、Ptc 59×10~9/L、Ret7%。  相似文献   

11.
我科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HDIg)静注治疗13例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应用强的松治疗的25例进行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8例均为我科住院患儿,符合1986年杭州会议关于急性ITP的诊断标准,丙球组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3个月~10岁,平均4.2岁;激素组25例,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4个月~12岁,平均4.4岁。治疗前丙球组Bpc11~68×10~9/L,平均35×10~9/L,激素组12~74×10~9/L,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陆续见有报道,而桥本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合并ITP尚未见报道,我们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54岁。因甲状腺肿大30年于1987年10月22日入院。入院后给予甲状腺片20mg/日治疗,效果欠佳,1987年11月7日出现全身散在性出血点及瘀斑。体检:呈甲减外貌,全身皮肤粘膜散在性瘀点,四肢可见片状瘀斑。甲状腺Ⅲ°肿大,质硬,结节状,无震颤及血管杂音。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0×10~(12)/L,血红蛋白120g/L,白细胞6.0×10~9/L,血小板20×10~9/L。抗血小板糖蛋白Ⅲa自身抗体180.2%(>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慢粒的缓解率,延长患者的寿命,将我院1980~1987年住院的26例慢粒加以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26例中男11例,女15例,男女之比0.73∶1,发病年龄25~55岁。26例中轻度脾肿大1例,中度脾肿大12例,极度脾肿大13例,可见慢粒脾肿大程度以中度,极度肿大为主。26例白细胞总数50×10~9/L~700×10~9/L,其中50×10~9/L~500×10~9/L23例,>500×1O~9/L~700×10~9/L3例。26例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  相似文献   

14.
我院收治1例急性白血病,经持续3年以联合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现已生存11年余,健康如常,报告如下: 王某,33岁,汽车驾驶员。因全身出现散在性瘀点伴全身不适、乏力、低热半月于1980年7月入院。体检:全身皮肤具散在性大小不等的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脏正常,脾于肋下2.5公分可及,余无特殊。外周血检验:红细胞4.12×10~(12)/L,血红蛋白122g/L,白细胞22×10~9/L,原早粒47%,  相似文献   

15.
例1,男,1(8/(12))岁。以发现肝脾肿大4个月于1976年10月4日入院。家族电无特殊。体检:贫血外观,发育营养差。淋巴结无肿大,皮肤和眼部无异常。心肺(-)。肝于右肋下4cm。剑突下5cm扪及,脾于左肋下8cm扪及。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Hb 80g/L,WBC 6.3×10~9/L,中性分叶核0.63,淋巴0.34,单核0.03,血小板50×10~9/L,网织红细胞0.8%。肝功能:白蛋白40g/L,球蛋白27.5g/L,麝絮+++,麝浊10u,锌浊12u,GPT 22u。血清蛋白电泳,A 60.1%,α_13.7%,α_2 7.5%,β10%,γ 18.7%。HbF 2%。胸部及头颅部摄片均无异常发现。骨髓发现高雪氏细胞3.5%。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腹膜后血肿临床少见,我院1986年和1991年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42岁。诊断为EHF入院。病后7天处少尿期,突发左腰腹部疼痛,压痛(+),腹肌紧张及反跳痛(-)。24小时后左例腹部扪及10×14cm呈囊性感不移动的包块,神志恍惚,脉搏细弱,血压由18.7/12.0Kpa降至8.8/4.5Kpa。包块穿刺抽出不凝血。实验室检查:Hb:60g/L,BuN 22.6mmool/L,Co_2Cp14,4mmol/L,血K~+ 6.2mmool/L,Na~+125mmool/L。在抗休克情况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左侧腹膜后有18×10×7cm血肿,左肾肿胀无破裂。  相似文献   

17.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是红细胞酶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我国南方较多见,北方少见,我院近2年收冶2例,报告如下: 例1,男,3岁,祖籍湖南,因腹泻、发热6天,酱油色尿、面色苍白4天入院。自服痢特灵0.1tid 1天后出现酱油色尿,同时出现面色苍白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呕吐、纳差、乏力。其曾外祖父及舅祖父有溶血性贫血史。查体:面色、唇、耳垂、睑结膜苍白。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55g/L,RBC1.92×10~(12)/L,WBC 8.8×10~9/L,N 0.50,L 0.50,BPC150×10~9/L,Rct 11%,尿呈茶色,PRO+2,BLD+2,镜检RBC少许,肝功正常,红细胞脆性试验正常,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引起1例严重低钾血症.患者女性,79岁,因顽固性贫血伴有过多胚细胞,每4周需输红细胞而入院接受GM-CSF治疗.入院时白细胞数6.6×10~9/L(中性白细胞65%,胚细胞7%,单核细胞4%);血红蛋白114g/L;血小板230×10~9/L;乳酸脱氢酶(LDH)392U/L;血清生化检查正常,血钾为3.6mmol/L.治疗方法为皮下注射GM-CSF(糖蛋白108μg=蛋白质75mg),每日二次.治疗后第5天,白细胞数为70.3×10~9/L(中性白  相似文献   

19.
舒肝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34岁。于2002年6月24日因乏力、纳差、尿黄而收入院治疗。辅助检查:肝功:ALT60.3u.L~(-1),AST75.8u.L~(-1),GGT 149.9u.L~(-1)。血常规:WBC3.34×10~9/L,NEU1.39×10~9/L,RBC4.61×10~(12)/L,PLT116×10~9/L。血清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抗-HBc阳性。肝穿病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化疗药物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综合治疗并观察脐血输注在防止化疗后骨髓抑制,加速骨髓损伤恢复方面的作用。方法 22例不同实体瘤患者因使用含NVB、DDP、IFO的方案化疗,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最终低于0.5×10~9/L时的综合救治;60例实体瘤患者应用含DDP、紫素、ADM的方案化疗,随机分为二组,采用自身交叉对比的方法,观察预防性使用脐血输注后血象的变化。结果 22例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化疗后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绝对值降至最低值的时间为12.24±2.08天,其中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1×10~9/L者5例,低于0.5×10~9/L者17例,经采用rhG-CSF、脐血及预防性使用抗菌素、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等措施,没有一例发生感染,ANC最低值<0.5×10~9/L,持续4.31±1.97天后恢复至大于1.5×10~9/L,WBC最低值持续9.47±5.10天后恢复至大于4×10~9/L;预防性使用脐血输注使骨髓抑制的程度减少,恢复至正常的时间缩短。结论 在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救治中,严格的隔离措施及应用rhG-CSF、脐血及抗菌素等综合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脐血输注能加速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帮助患者顺利渡过骨髓抑制的危险期,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使患者能如期化疗,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