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后胃粘膜癌前病变中Fas抗原表达状态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了解Hp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 83例经病理证实为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中Fas抗原的表达情况 ,并采用凋亡细胞原位检测方法对组织切片中的凋亡细胞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中 ,Fas抗原表达率分别为 2 0 .0 0 %、36 .36 %、73.33%、4 3.75 % ,Fas抗原在肠化生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异型增生 (P <0 .0 1及P <0 .0 5 )。Hp感染者Fas抗原表达率为 6 0 .71% ,显著高于未感染者的 2 2 .2 2 % (P <0 .0 1)。在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中 ,Hp感染者与未感染者Fas抗原表达率分别为 6 5 .96 %及 2 8.5 7% (P <0 .0 1)。凋亡细胞原位检测结果显示 ,Fas抗原表达阳性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中的凋亡细胞指数显著高于Fas抗原阴性组 (P <0 .0 5及P <0 .0 1)。结论 Hp感染对Fas抗原表达有一定的影响 ,Fas基因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具有促进性调控作用 ,Hp感染可促进Fas抗原表达增加 ,这可能是Hp感染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上皮细胞增殖、凋亡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Hp 感染致癌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与W-S银染色法将各种病变分为Hp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各种病变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相关蛋白(Fas)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Hp阳性组PCNA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05),Fas表这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加重,但只有汪表性胃炎组中Hp阳性者Fas表达高于Hp阴性者(P<0.02)。结论:Hp感染可促进胃上皮细胞PCNA及Fas表达增加,且Hp的这种作用主要发在胃粘膜病变的早期。Hp促进增和凋亡可能是其致癌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胃粘膜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慢性胃炎(CG)胃粘膜细胞凋亡状况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炎症程度、炎症活动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6例正常对照,82例CG、检测胃窦Hp感染、粘膜炎症程度及活动度。TUNEL法检测粘膜凋亡细胞。结果 正常、Hp(-)CG、Hp( )CG凋亡指数(AI)依次升高,组间差异均显著,Hp( )CG AI依炎症轻、中、重度上升,轻、重度之间差异显著;Hp( )CG AI随炎症活动度无、轻、中、重依次升高,差异均显著。Hp(-)CG,AI随炎症程度依次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而炎症活动者AI显著高于非活动者。结论 CG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增加,其中Hp是最重要的致凋亡因子;粘膜急性炎症细胞浸润是CG粘膜细胞凋亡的重要介导因素;粘膜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在Hp致凋亡过程中也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胃粘膜癌前病变Hp感染与bax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 感染后胃粘膜前病变中bax蛋白表达状态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了解Hp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83例病理证实为慢性胃炎病人胃粘膜上皮细胞中bax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凋亡细胞原位检测方法对组织切片中的凋亡细胞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中,bax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6.67%、45.45%、70.00%、56.25%,bax蛋白在肠化生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P<0.01)。Hp感染者bax蛋白表达率为64.28%,显著高于未感染者的29.62%(P<0.01)。在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中,Hp感染者与未感染者bax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0.21%及33.33%(P<0.01)。凋亡细胞原位检测结果显示,bax蛋白表达阳性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中的凋亡细胞指数显著高于bax蛋白阴性组(P<0.05及P<0.01)。结论 Hp感染对bax蛋白表达有一定的影响,bax基因对胃粘膜相皮细胞凋亡具有促进性调控作用,Hp感染可促进bax蛋白表达增加,这可能是Hp感染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李志芳  林庚金 《上海医学》1999,22(8):483-485
对幽门螺杆菌(Hp)的研究表明,它在各种胃病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质,然而其确切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1]。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在生理和一定的病理情况下,机体为维护内环境的稳定,通过基因调控而使细胞自动消亡的过程[2]。故又称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胃粘膜由不断更新的细胞组成,其完整性依赖于细胞凋亡与增殖之间的平衡,目前的研究认为凋亡对哺乳动物的胃粘膜上皮的完整性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3]…  相似文献   

6.
Fas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引起胃粘膜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根据尿素酶试验和改良Warthin stary银染是否阳性 ,选择HP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标本 2 3你。HP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标本 18例。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两组标本Fas/FasL的表达。结果HP阳性阳性浅表性胃炎组胃粘膜细胞Fas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阴性组 (P <0 0 1) ,FasL的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胃粘膜细胞Fas蛋白过度表达可能是HP感染引起胃粘膜细胞调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许多组织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 (Helicbacterpylori,HP)与胃癌相关。McFarlane等综合分析了 1993年至 1997年有关HP与胃癌的文献 ,其结果显示HP与胃癌关系密切[1] 。因此 ,早在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已将HP定为Ⅰ类致癌源。最近两位日本学者分别在不同的实验室将HP接种在蒙古沙鼠的胃粘膜上并诱发胃癌成功[2 ,3] ,从而为HP的致癌作用提供了直接证据。然而有关HP的致癌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近年来从细胞动力学角度探讨HP与胃癌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 ,下面就HP与胃粘膜…  相似文献   

9.
Fas抗原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关系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凤珍 《医学综述》2001,7(5):303-304
细胞凋亡为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 ,有其进展日新月异之感觉。研究认为 ,肝细胞凋亡和肝细胞坏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肝内细胞毒性T细胞 (CLT)包括CD 4及CD 8,其CTL可以通过释放穿孔素 ,颗粒酶以及FasL系统引起肝细胞凋亡及坏死。国内外许多学者发现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表达Fas及FasL。肝内侵润的T细胞表达的FasL ,肝内Fas及FasL表达程度和病情轻重程度相关。肝内表达FasL可以自身导致肝细胞凋亡 ,也可能做活化T细胞形成免疫耐受[1 ] 。1 Fas系统与细胞凋亡Fas是人体多种细胞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鼠缺血脑组织中Fas抗原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Fas抗原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以鼠局灶脑缺血为动物模型,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30min,60min,24h,3d,7d)分别以免疫组化法和TUNEL法动态检测Fas抗原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血后30min,Fas抗原呈阳性表达,60min至高峰,24h开始回落,3d时忆为阴性。TUNEL阳性细胞于缺血后60min开始出现,3d达高峰,1周时有回降。结论:脑缺血后有细胞凋亡发生,Fas抗原的大量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宝西  戴阳  赵新  王茂贵 《医学争鸣》2001,22(22):2087-209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 .pylori)相关性小儿慢性胃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 Fas的变化 .方法 采用 TUNEL技术和 Envision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19例 H .py-lori阴性慢性胃炎和 17例 H.pylori阳性慢性胃炎患儿 H.pylori清除前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 Fas的变化 .结果  19例 H.pylori阴性小儿胃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和 Fas指数分别为 (2 .7± 0 .8) %和 (11.7± 9.0 ) % ;17例 H.pylori阳性小儿慢性胃炎胃粘膜凋亡指数和 Fas指数分别为 (8.5± 1.8) %和 (31.3± 1.9) % ;H.pylori阳性组凋亡指数和 Fas指数明显高于 H .pylori阴性组 P<0 .0 1. H .py-lori清除后胃粘膜上皮凋亡指数和 Fas指数均明显减少(P<0 .0 1) ,治疗前凋亡指数和 Fas指数分别为 (8.6± 2 .3) %和 (32 .6± 12 .7) % ;清除 H.pylori后 ,凋亡和 Fas指数分别为 (3.6± 1.8) %和 (13.3± 6 .4) % .结论  H .pylori感染促进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凋亡 ;Fas基因过度表达可能是 H.py-lori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增加的机制之一 .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进行研究。方法:在体外用羧苄西林诱导幽门螺杆菌形成L型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分别取幽门螺杆菌原菌与L型感染实验小鼠以测定其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取136份胃癌与30份慢性胃炎患者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和细菌分离。结果:体外诱导的L型与原菌在特性上差别很大,但仍能以免疫酶染色与PCR法识别,实验动物感染,在体内的L型呈圆球体,大多在胃与十二指肠黏膜引起间质性炎症,一只腺脏并见有恶性病变,临床胃癌标本检查见L型亦呈圆球体状,77.3%患者幽门螺杆菌抗原阳性。慢性胃炎胃液分离,除见有幽门螺杆菌外,并有多种细菌和L型存在。结论:幽门螺杆菌L型形态多变,其中以圆球体多见于病原部位。且导致间质性和肿瘤的形成。但与慢性胃炎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对体外培养胃粘膜组织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排除了炎症及免疫反应的条件下,探讨幽门螺杆菌本身因素对胃粘液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将胚胎胃粘膜组织与Hp共培养2,4,6h,利用光镜及电镜对胃粘膜组织进行形态学研究。结果光上液细胞水肿且凋亡增加,电镜观察除见有凋记细胞,凋亡小体外,粘液细胞还出现微绒毛丢失、粘液颗粒减少,细胞内出现多少等的空泡等改变。上述变化随着胃粘液细胞与HP共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在共培养6h后,少部分粘液细胞发生坏死。结论H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自噬和凋亡的影响。方法:Hp与GES-1体外共培养,同时设立雷帕霉素(RAPA)、3-甲基腺嘌呤(3-MA)干预组及空白对照组,于2、4、6、12及24 h终止感染,通过免疫蛋白印迹、荧光染色、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及细胞内活菌计数等方法观察Hp对GES-1自噬和凋亡的影响。结果:Hp+GES-1组在2 h出现自噬标志蛋白LC3-Ⅱ表达及细胞内荧光自噬颗粒,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内出现双层或多层膜包裹的自噬小体样结构,细胞自噬在4 h达高峰,感染中后期逐渐减弱并消失;RAPA+Hp+GES-1组细胞自噬程度进一步增强,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内活菌数均降低(P〈0.05-P〈0.01);3-MA+Hp+GES-1组细胞自噬强度显著降低,而其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活菌数均明显升高(P 〈0.01)。结论:Hp可在感染早期诱导GES-1自噬;RAPA和3-MA可增强或降低自噬发生程度,从而减轻或促进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诱导胃上皮细胞表达分泌IL-8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体外诱导胃上皮细胞表达分泌IL-8的状况.方法: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8在Hp诱导的胃上皮细胞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8表达产物的量.结果:经Hp标准菌株CCUG17874刺激后,在胃上皮细胞株MKN 45、MKN 28、SGC 7901均检测到IL-8 mRNA;共同培养60 min 开始明显表达(P<0.05),120~180 min时表达最强(P<0.01).刺激24 h后, MKN 45分泌IL-8蛋白最高,为(1 480±360) pg/ml,SGC7901为(1 120±290) pg/ml, MKN 28最低,为(710±220) pg/ml,而未刺激对照组为(63±21 )、(52±16)和(30±18)pg/ml, 刺激组与各自未刺激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其相差倍数分别为23.5、 21.5、23.7倍,不同细胞株间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能体外诱导胃上皮细胞株表达分泌IL-8,该作用可能与Hp感染后胃黏膜的炎症损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e vacuolated effect of Helicobacter (H. Pylori)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vacuolated cyto toxin antigen (VacA)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method of cytotoxic test and SDS-pob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Of the 62 clinical isolates, the broth culture filter (BCF) of 43 strains causecl the Vero cell intracytoplasmically vacuolated. H. Pylori strains were divided into H. Pylori (Toxin ) group with vacuolated effect and H. Pylori (Toxin-) group without vacuolated effect. The analysis of the BCF of H. Pylori (Toxin ) and that of H. Pylori (Toxin-) was studied by SDS-PAGE and Scan reader. A kind of protein with 87 ku molecular weight was recognized in the BCF of 30.23 % (13/43) H. Pylori (Toxin ) strains but in none of that of H. Pylori (Toxin-) strain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 0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and concordant relation ship between OD of the protein band with 87 ku molecular weight and titer of vacuolated activity of H. Pylori(Toxin ) (r=0. 67 and P<0. 05 by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H. Pylori strains were di-vided into H. Pylori (Toxin ) group with vacuolated effect and H. Pylori (Toxin-) group without vacuolated effect. The vacuolated effect of H. Pylori (Toxin ) was caused by the protein with 87 ku molecular weight (Vac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与胃及食管反流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60例具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内镜及组织学检查,并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其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cagA、vacA抗体。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及反流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最高检出率分别为67.4%和70.2%,反流性食管炎患者cagA、vac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6.3%、52. 3%,而反流性胃炎患者cagA、vacA抗体的阳性率为61.9%、60.1%。结论 通过对反流性食管炎及反流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及其抗体的检测,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胃及食管反流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分子机制非常复杂,可能通过多个途径的调节而发生。动物模型的建立为阐明Hp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就近年来该领域流行病学、动物模型、分子发病机制等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