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学说是中医外感病学中的宝贵部分之一。历代医家有关温病的论著很多。其中以吴又可的《瘟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条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最为著名。如何才能学习研究好这些名著?试谈以下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
辨舌是《温热论》中独具特色的温病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象之变化,了解温病患者感邪之轻重,邪气的性质,病变的深浅,津液的盈亏,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常或实质损害。《温热论》中多处通过辨舌而判断不同病变阶段的疾病之急、传变之急、治疗之急。通过辨舌见微知著,通过辨舌而制病于先,这些均来源于叶天士独到的临床经验,值得医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舌诊,是祖国医学望诊的主要内容。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所著《外感温热篇》,对温热病舌质舌苔的真假虚实变化,分析很精.论述颇详。全篇38条原文中,验舌辨证的就居17条之多.兹将有关内容归纳浅析如下: 一、辩病位叶氏在《外感温热篇势》中首创能反映温热病发展传变规律的卫气营血辩证体系。指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而卫气营血之辨,舌诊是重要的特证之一。原文15条:“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  相似文献   

4.
清代名医、著名温病学专家叶桂 ,号香岩 ,字天士 ,江苏吴县人 ,与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齐名 ,被后人誉为“温病四大家”。叶天士勤奋好学 ,闻某人善治某症 ,即往师之 ,相传 10年 ,先后更师 17位 ,因此博采了各家专长 ,所以医术高明 ,名著朝野 ;尤其对温病学说的形成 ,创立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诊断方法 ,成就突出 ,功绩卓著 ,成为我国中医学中温病学说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叶天士毕生忙于诊务 ,而著述极少。据传 ,《外感温热篇》乃是叶天士晚年游洞庭湖时 ,门人顾景文随于舟中 ,将其口授之语捉笔录记而成。该文全篇内容十分精练 ,甚切…  相似文献   

5.
“辨舌”是中医诊法重要组成部分。公元三世纪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后来经过编汇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就有舌诊记载。后代医家不断丰富与发展,到清朝叶天士,擅长温热病,所著《温热论》对舌象观察很细致,把舌诊作为诊断及判定预后的重要依据,此后更为医家所重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不断发展,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舌象,也有报导。但对于病毒性肝炎专题观察尚未曾见有,我们试图通过对舌象观察获得在肝炎诊治有价值参考依据。现将临床观察100例病毒性肝炎舌象作初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辨体施治是因人制宜的具体实践,体现"治病求本"的原则。"温热大师"叶天士十分重视辨体施治,在其《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中可窥见一斑,笔者试从叶天士在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中对不同体质的患者的辨识与防治,从体质与发病、体质与诱发因素、体质与诊断、体质与防治等方面探讨叶氏的辨体施治观。  相似文献   

7.
辨体施治是因人制宜的具体实践,体现"治病求本"的原则。"温热大师"叶天士十分重视辨体施治,在其《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中可窥见一斑,笔者试从叶天士在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中对不同体质的患者的辨识与防治,从体质与发病、体质与诱发因素、体质与诊断、体质与防治等方面探讨叶氏的辨体施治观。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体现了对脏腑学说的独特见解与发挥。特为小结,提供参考,并祈指正。 一、卫气营血辨证渊源于脏腑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为叶天士首创,是《外感温热篇》的主要精华所在。卫气营血源自饮食水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表现,在《内经》中已有专章论述。叶氏宗《内经》之旨,把在温病整个病程中,病邪对脏腑功能和实质的损害,看作是卫气营血病理变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具体反映,从而归纳成卫气营血辨证。  相似文献   

9.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语出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是叶氏论述湿温病证治疗宜忌时提出的。后世对该句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利小便”意在“淡渗利湿,则湿  相似文献   

10.
舌诊,是祖国医学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温病学的诊断上具有特殊意义。清代叶天士、薛生白等在温热病的临床上,常常依靠辨舌来作诊断、治疗和预后的依据。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医家的广泛重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和用不同的方法,如裂隙灯,舌乳头镜,舌苔活体取材器,舌印、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温热论》与薛生白《湿热病篇》均为温病名著,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有效地指导着外感热病的辨证和治疗。其文字虽不及《内经》、《难经》等中医典籍深奥难解,但文章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有些字句也颇为费解,须细心钻研,深刻领会,才能得其真谛。今不揣浅陋,就温病句释两则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2.
“耗津伤阴”是贯穿温病全程的基本病机,保津养阴则是治疗温病的基本大法,须贯串温病治疗的始终。笔者不揣浅陋,略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保津养阴的重要性 历代温病学家据临证心得对温病的机理证治,各杼己见,皆有发挥,但在强调保津养阴上,则几无例外。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中,“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屡见不鲜。叶天士特别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吴鞠通不但认为“温病之不兼湿者,忌刚喜柔”,而且在《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13.
舌诊是温病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温病邪在营血其舌必红绛或绛紫,绛舌是温病营血病证的辨证关键.但温病气分、湿热、阴虚、温疫等病证也可见绛(紫)舌;且其它疾病也有紫舌之征,临床须详细审辨,四诊合参,方能准确施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叶桂《外感温热篇》的察舌验齿法等学术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但也认为卫气营血四层论,是不符合温病发展的客观规律,故难以自圆其说而自乱章法,自我规避,导致理法方药支离破碎,给学术界和临床上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同时对该书作者为谁,亦略有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论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温病学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 ,而且可以辨治杂病。卫气营血理论是杂病辨治的重要方法 ,在用其辨析疾病浅深层次方面 ,叶天士更有辨病机“在气在血、在经在络、在络在奇”的理论 ,这一理论在杂病辨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温病学舌诊理论及叶天士辨舌论治的经验 ,对于杂病诊治有着特殊的意义 ;温病学诸多治法和方剂用于杂病有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属中医温病范畴,其病因病理为外感"温热疫毒"侵袭营血,迫血妄行,故有皮肤,粘膜,腔道,内脏出血等诸证,本人通过望舌对流热预后判断深有体会,在某种程度上舌诊重于脉诊.  相似文献   

17.
<正> 读贵刊1984年第4期李滨同志《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溯源与质疑》一文,(以下简称李文)觉得该文虽名为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的首语质疑,但实际上对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亦持否定态度。我们认为,这样来看待与评论叶氏著作不够公允,亦欠妥当。现就此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兼与李滨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又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从而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及其病理传变规律,掌握温病病理传变,就能了解病邪进退,正气盛衰,从而得知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预后的吉凶,并为立法处方提供依据,这对用中医中药诊治急性外感热病,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仲景继承发展《素问.热论》以六经分证,创立《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叶天士创温病之卫气营血辨证;吴又可著《温疫论》创温疫学说;喻嘉言倡温疫分三焦施治等不断丰富扩充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内容。薛伯寿教授融合伤寒、温病学说,又博采温疫诸家之长,对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尤为推崇,认为伤寒、温病皆外邪致病,邪自外入,自应因势利导达邪外出,相对而言伤寒宜辛温解表;温病宜辛凉透达。临床不可拘泥伤寒、温病方,需根据病情,寒温并用、表里分消,或融会贯通,如此珠联璧合,择优而施,能扩大其功用主治,方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温病纵谈     
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学说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次见于《伤寒论》,如《太阳篇》第六条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到了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三大温病家,在《内经》、《伤寒论》温病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温病辨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