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真苹  刘卉  李雪 《环球中医药》2023,(7):1381-1385
面部望诊是中医的特色诊法。“子处”在女性指子宫,可代表女性生殖系统。“子处”的面部望诊理论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但是其准确位置存在争议。文章通过分析《黄帝内经》原文,结合经络学说,参考从《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中检索的古今文献来讨论“子处(子宫)”的面部望诊部位,提出:(1)“面王以下”的文字含义是鼻端下方;(2)古代医家对“子处(子宫)”的面部望诊位置共有4种观点,分别是人中、人中一侧、承浆和鼻端,其中认同“人中”观点的古代文献最多;(3)现代医家认为可以通过观察人中、人中右侧或唇上区域诊断妇产科疾病,其中人中望诊的应用最多;(4)根据《黄帝内经》面部望诊的左右阴阳理论,“人中右侧”的含义是“子处(子宫)”位置可能在鼻端之下的右侧,或“子处(子宫)”病色先见于鼻下右侧;(5)根据经络学说,唇周、人中及承浆穴等部位与“子处(子宫)”有关;(6)针刺人中、承浆穴对妇产科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赵萍  刘卉 《中医药导报》2020,26(11):62-64,67
《黄帝内经》提出"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认为人中与女性生殖泌尿系统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观察人中可揣测其病变。观察人中形态属于中医面部望诊内容之一,人中与子宫通过多条经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人体组织发生学角度两者亦相互影响。现代医学工作者借助现代辅助检查手段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进一步证实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现多通过直接观察或测量的方法观察人中的长度、宽窄度、深度、偏斜、纹痕、隆凸、凹陷等方面的特征。人中的不同形态预示着子宫的某些生理或病理变化。但其中某些规律的可重复性不高,还须进一步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3.
一、河南省内黄县人民医院王振录中医师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初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血津液皆上重于面。”《针灸甲乙经》:“……女子色在面王,如膀胱子处病”之理,望女子面部蝴蝶斑来辨证论治月经病,颇有临床价值。(一)继发性闭经面部斑色深浅不一,形如爪蟹,似高于肌肤,多分布于鼻旁及  相似文献   

4.
人中穴,又名水沟、鬼宫、鬼客厅、鬼市。系督脉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位于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取穴,为人体急救要穴之一。此处布有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古人认为此处可作望诊膀胱和子宫的参考,针刺人中,有清热开窍,镇痛宁神。回阳救逆,祛风止痛之功能。主治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癫狂、痫症、高热、晕厥、中暑、产后血晕、丹毒、牙关紧闭、口眼歪斜、失语、低血压、面肿、消渴、鼻塞、鼻渊、面肌痉挛、急性腰扭伤等病症。考“人中”之名,首见于《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夫人中者,顾名思义,若就人体而言,当为人体之最中部也,若就面部而论,人中应在鼻上,然古人为何将人中穴定在  相似文献   

5.
黄有彬 《陕西中医》2012,33(3):380-382
<正>人中是针灸学中一个著名穴位,人们都知道它是一个急救穴位。在紧急情况下,都用到了它,确实起到开窍醒神的作用,效如鼓桴,然而很少有人更深入地了解它。笔者作了一些初步探讨,现阐述如下:1人中的经典概说人中又名水沟,为督脉经和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位于人中沟的上、中三分之一的交界处。《灵枢五色》:"面王以下,膀胱子外也",解剖:在口唇轮匝肌中,有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和  相似文献   

6.
刘明 《科学养生》2010,(12):53-53
子宫,又名胞宫、子脏、子处、胞脏、血脏等,是女性完成生殖功能的核心器官之一,是胎儿形成与发育的指定地点,是人体最重要的生殖器官之一,有“生命的摇篮”之称。它位于盆腔正中,前面是膀胱,  相似文献   

7.
1 “望目辨证”是继承中医学传统的诊法在临床医学中 ,有很多诊法。这些诊法中 ,观眼识病诊法已在民间流传多年 ,并有少数医家应用于临床。笔者提出的“望目辨证”诊断方法 ,其理论基础是《内经·灵枢·根结》 :“命门者目也” ,古文献根据是东汉·华佗 :“目形类丸 ,……故凡发病 ,则有形色丝络显见 ,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因为“证候”可体现不同疾病的某些共性 ,所以“望目辨证”可抓住不同疾病处于某一时期的共同性质 ;又因“证候”在同一疾病能揭示某一时期的个性 ,故通过“证候”可深入掌握同一疾病所处不同阶段的内在性质 ,从…  相似文献   

8.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十七条原文云:“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以下简称第十七条)历代注家对本条解释主要为以下二种: 一、认为是指脏腑相合,在治疗时,应当脏病治腑。如《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以下简称“补正”)注释本条曰,“‘五脏各有所合’,此云病在脏者,当随其所合脏腑而攻治耳,……渴系肾脏之病,而猪苓汤利膀胱,肾合膀胱故也。”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金匮要略学习参考资料》从之。二、认为是指有形与无形之邪相合,在治疗时,应当审因论治。如《金匮要略心典》(以下简称“心典”)注释本条  相似文献   

9.
人中与寿     
古人观寿,必观人中,人中在鼻子与上唇之间,鼻唇沟内,人中也称为水沟。中医学认为,人中内应脾胃,下应膀胱子户。是手、足阳明经与督脉交会之处,督脉又通领诸阳经,故与诸阳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灵枢——本输篇》说:“肺合大阳,大阳者传导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清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三焦者中(?)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也”其中“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一句历代医家各有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1.
《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于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对于“少阳属肾,肾上连于肺,故将两脏”一句,历代医家各有见解,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说法。 1.三焦统率肾肺 如南京中医学院《内经辑要》说:“少阳三焦和肾相联系,肾又上连于肺,所以说它  相似文献   

12.
明·张景岳在引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后指出:“此论虽通言诊法之要,然尤于小儿为最切也。”点明望诊在儿科临床更为首要。然在这里就包含着面  相似文献   

13.
金栋 《河北中医》1992,14(5):40-41
“胞”字散见于《素问》、《灵枢》诸篇,由于读音不同,有多种意义,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浅析如下。其一为膀胱。《灵枢·五味论》:“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笔者认为“胞”字在此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为“脬”,音抛(pāo),即膀胱也。按《说文》:“脬,旁光也。”段玉裁注:“脬俗作胞……胞音包,其借为脬字,则读匹交切。脬者,旁光也,腹中水府也。”历代医家对此“胞”字解释不一,马元台、王安道、汪昂皆认为:膀胱为胞之室,膀  相似文献   

14.
蒋燕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9):398-398
浅析“肾将两脏”蒋燕北京中医学院中基教研室(北京100029)肾将两脏,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于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相似文献   

15.
诊法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是辨病识证并作出疾病诊断的依据。诊法始于先秦时期,奠定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记载,“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1]67。以自我的正常状态对比患者的异常情况,从外部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状况,以局部微小征象测知邪气之结聚,这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诊断思维[2]。《灵枢?热病篇》通过司外“数惊,而狂……癫疾毛发去”表现[3]336,揣度其内在病因是热邪,因热邪易扰心神,且诸躁狂越属于火。《素问?刺热篇》凭肝热病“热争”症状断言患者“庚辛死”[1]335,可谓以微知著,看到热邪入脏,肺金克木,正气逆乱的病机。《素问?玉版论要篇》云:“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1]155,以至真如一的不变准绳揆度奇异变化的症状,是以常知变的推测思维。《素问?热论篇》“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一般邪气祛除后,脉静热退,此时遗有复热,是“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造成的[1]332。热病诊断是在诊法理论指引下,与具体不同的诊法手段相结合识病诊疾的。《难经?六十一难》提出“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其诊法理论在《黄帝内经》已基本完备,热病中面诊、舌脉诊、汗络诊、尺肤诊等诊法都是在辨证逻辑结合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共同形成热病的诊法。  相似文献   

16.
再谈脉诊为何独取寸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脉诊病早在《周礼》上便有“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而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切脉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所记载的脉诊部位有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尺肤诊法等。同时,《素问·五脏别论》[1]中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也就是说,《内经》为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提出做了铺垫。其后的《难经》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的脉学理论,如《难经》第一难中指出:“…  相似文献   

17.
《内经》提出膀胱为“津液之府”,认为膀胱有“藏津液”的功能。但在医学界中,对于膀胱是否具有“藏津液”的功能,其意见尚有分歧。今就这一问题,略书管见,以就正于识者。一、膀胱有“藏津液”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灵枢·本输》说:“膀胱者,津液之府也。”明确指出了膀胱具有藏津液的功能。唐·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说:“膀胱者,津液之府,号水曹,掾名玉海,重九两二铢,左回叠积,上下纵广九寸,受津液九升九合。”明·张介宾《类经》说:  相似文献   

18.
脉诊琐谈     
有诸于内,必见之于形外,脉者,病机之外观也。在《素问·五脏别论》气口为五脏主的理论基础上,受当时历史因素的影响,晋·王叔和倡导《难经》“独取寸口”的脉诊法,用以诊察脏腑经络的病变,历代沿用,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谓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切诊成为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断方  相似文献   

19.
太阳蓄血乃淤热在里,热与血结而成。主要表现为如狂,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伤寒论》109条论本病说:“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对“热结膀胱”注家尝有随文衍义者,云:“经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既然是邪热入里,热结在膀胱,当阻碍膀胱气化,必然引起小便不利,而蓄血证小便自利,可知病不在膀胱。正如钱天来说:“注家有血蓄膀胱之说,恐尤为不经。……且膀胱为下焦清道,其蒸腾之气,由气化而入,由气化而出,未必能藏蓄血也。……若果膀胱之血蓄而不行,则膀胱淤塞。下文所谓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又何自出  相似文献   

20.
“足诊三脉”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法中的“切诊”范畴,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它是祖国医学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的《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按压足部的经络穴位来诊断疾病,与“足诊法”(即按压患者足部反射区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足诊三脉”是我国古代“遍诊法”(即《素问》“三部九候”诊法)中的足部诊法,盛行于西晋以前。自从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