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海水浸泡伤口开放性骨折治疗结果,探讨海水浸泡开放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43例海水浸泡开放性骨折病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16~57岁,平均38.7岁。统计治疗效果、骨折愈合率及伤口感染率,并与文献报道相比较。结果 43例中,伤口一期愈合36例,浅表感染5例,骨折深部感染2例(感染率16.3%),二期截肢1例。34例骨折一期愈合,5例延迟愈合,4例不愈合。结论海水由于其高渗、碱性、富含特异细菌,伤后不能较快接受清创手术等特点给治疗造成困难。早期彻底清创、保护软组织、合理应用内固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两种骨折固定方法救治海水浸泡开放性骨折的大体形态、组织病理学、影像学变化。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兔50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10只、A组20只、B组20只。于胫骨中段截骨制成开放性骨折动物模型。对照组伤口自然旷置3h,A组和B组海水浸泡伤口3h。随后对照组和A组行伤口清创、钢板螺钉内固定术;B组行伤口清创、外固定架固定、伤口开放换药、二期缝合。观察各组的伤口感染情况、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影像学变化和测定骨折断端骨痂的平均比灰度值。结果a)对照组感染1只(10%),A组感染15只(75%),B组感染5只(25%)。各组间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b)术岳45d时各组间骨折断端组织愈合等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c)术后45d时各组间骨折部位骨痂的生长情况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对照组大于B组大于A组。各组间骨愈合率对照组为100%,A组为66.7%,B组为93.3%。d)术后45d时骨折断端间骨痂的平均比灰度值对照组为8.1149±1.2043,A组为6.2268±1.4000,B组为6.5138±1.3045,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海水浸泡使开放性骨折伤口感染率增高;海水浸泡使开放性骨折断端骨痂形成不良率增高;骨外固定架与钢板内固定比较救治成功率提高。  相似文献   

3.
海水浸泡踝、膝关节开放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水浸泡踝、膝关节开放损伤的治疗。方法自1986年2月至2003年1月,海水浸泡踝、膝关节开放损伤共41例47个关节均于彻底清创后关节内骨折复位内固定,一期闭合创面,一期行局部皮瓣或肌皮瓣转移修复关节周围软组织明显缺损。结果皮瓣或肌皮瓣全部存活。创部Ⅱ/甲愈合25个关节(占51.2%),Ⅱ/乙愈合18个关节(占38.3%),仅4个关节出现感染征象(占8.5%)。随访6个月至16年10个月,关节内骨折均愈合,踝、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膝关节功能优6例,良4例,可1例;踝关节功能优14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但是,伤后5~7a以上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退变表现。结论海水浸泡时间不超过2h、伤后时间在6~8h以内的踝、膝关节开放损伤均可于彻底清创后一期处理关节内骨折和闭合创面,局部皮瓣或肌皮瓣转移修复软组织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王福德 《中国骨伤》2000,13(4):231-231
四肢开放性骨折早期内固定 ,多年来一直有不少争论。1990年至 1995年间 ,对 12 5例四肢开放性骨折实施了早期内固定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 82例 ,女 43例 ;年龄 9~ 6 5岁 ,以 2 0~ 40岁居多 ,占75 %。全部病例就诊时间均在伤后 6小时以内。骨折部位 :胫骨或胫腓骨 2 9例 ,尺桡骨 2 4例 ,股骨 17例 ,肱骨 15例 ,掌指骨 15例 ,跖骨 13例 ,踝关节 12例。伤口污染程度 :根据伤口与周围皮肤肉眼可见泥沙等异物多少与肌肉等深部软组织颜色变化分为以下四类。轻度 38例 :无肉眼可见泥沙等异物 ;中度 45例 :有少量泥沙等异物 ;较重 2 8例 :…  相似文献   

5.
犬开放性气胸海水浸泡早期死亡原因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犬开放性气胸海水浸泡的实验模型,探讨实验动物早期死亡原因. 方法 20条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验动物受伤后直接观察;实验组:动物受伤后置入人工配制的海水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呼吸、血液渗透压、血液电解质、动脉血气变化以及肺部病理改变. 结果 实验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5分钟.实验组经海水浸泡后有急性呼吸和循环功能衰竭、严重电解质平衡紊乱、高渗血症、重度肺损伤以及严重代谢性和呼吸性酸中毒. 结论 开放性气胸后海水浸泡可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病理生理变化,其结果是导致实验动物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犬开放性气胸海水浸泡早期死亡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犬开放性气胸海水浸泡的实验模型,探讨实验动物早期死亡原因。方法 20条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验动物受伤后直接观察;实验组:动物受伤后置入工配制的海水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呼吸、血液渗透压、血液电解质、动脉血气变化以及肺部病理改变。结果 实验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5分钟。实验组经海水浸泡后有急性呼吸和循环功能衰竭、严重电解质平衡紊乱、高渗血症、重度肺损伤以及  相似文献   

7.
本组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被火焰烧伤后坠入海中浸泡约45min,随即送入笔者单位。烧伤总面积20%。46%TBSA,创面散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多呈红斑状,似Ⅰ度烧伤;散在少数水疱,为浅Ⅱ度。创面疼痛剧烈,拔毛痛。患者口渴。用等渗盐水反复冲洗创面,再以0.05%洗必泰冲洗两遍,1%碘伏湿敷后包扎。补液,口服维生素C、E并防治感染。伤后第2天,患者红斑状创面逐渐形成水疱。伤后第  相似文献   

8.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分期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一直是骨折处理中的难点。本文简要综述了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分期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如早期固定方法的选择、二期手术时机及内固定的选择、腓骨骨折的处理、术后康复等。  相似文献   

9.
内固定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对开放性Pilon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治疗分析 ,探讨手术方法及如何提高其疗效。方法 :1995~2 0 0 1年采用手术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 2 7例 ,全部病例行解剖重建、坚强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结果 :参照Ovadia等的功能评定标准 ,优 8例 ,良 13例 ,可 4例 ,差 2例。结论 :术前全面评估、周密设计 ,恰当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技术是提高内固定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普通开放骨折、海水浸泡开放骨折愈合过程的组织学变化和骨痂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了解海水浸泡开放性骨折愈合过程VEGF的作用与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9只,随机分为普通开放骨折组(对照组)24只和海水浸泡开放骨折组(实验组)35只。造成桡骨横行1.5mm缺损完全开放骨折,普通开放骨折伤组旷置3h,海水浸泡开放骨折伤组海水浸泡伤口3h,之后依次缝合伤口。于第1、3、7、14、21、28、45天处死动物。观察海水浸泡开放骨折伤在骨折愈合中不同时间的病理过程。采用RT-PCR方法检测普通开放骨折、海水浸泡开放骨折不同阶段骨痂中的VEGF的表达及变化。结果海水浸泡开放骨折伤骨痂形成延迟,骨折后第28天,对照组断端间骨痂为骨性骨痂者8例,为软骨者4例,实验组断端间骨痂为骨性骨痂者6例,为软骨者14例。海水浸泡骨折伤愈合过程中新生骨痂的VEGF表达在骨折后逐渐升高,术后14d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但在28d时仍保持较高水平,与一般开放骨折愈合过程的VEGF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海水浸泡使骨折骨痂形成不良率增高,骨折愈合过程有延迟倾向;但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表达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Li H  Lu E  Yu J  Wang Y  Sun X  Wang D  Guan S  Ma C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8):630-632
目的 探讨实验动物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致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发生率和发生特点。方法 成年杂种犬致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胸伤组,n=10)和实验组(n=10)。实验组动物于伤后置入人工配制的海水中。实验过程中动态监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肌酶(CK)、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和肌酐(Cr)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  相似文献   

12.
开放性股骨髁上骨折28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开放性股骨髁上骨折治疗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开放性股骨髁上骨折术中彻底清创,Anderson-GustiloⅠ型骨折采用内固定治疗;Anderson-GustiloⅡ、ⅢA型骨折视软组织情况,采用内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Anderson-GustiloⅢB、C型骨折均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一期或延迟封闭创面。结果 28例获6~24个月(平均12.7个月)随访。3例发生浅表感染,无骨髓炎发生,2例因骨折不愈合再次行手术治疗,3例发生创伤性膝关节炎。末次随访时膝关节Merchant评分:优10例,良1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开放性股骨髁上骨折损伤重、处理难度大,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正确处理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肢体关节爆炸伤并海水浸泡后的创伤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肢体关节爆炸伤并海水浸泡后的肢体创伤反应。方法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2)和实验组(B组n=12)。0.9g铜壳单质猛炸药以海绵间隔6cm,绑于实验下肢膝关节前外侧,麻醉后电引爆分组实验。A组伤口包扎后陆地放置1h,B组伤口包扎后下肢浸入海水中1h,各组分别于麻醉后及实验后分别测血白细胞(WBC)、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6(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爆炸后1h血WBC、SOD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01);CRP、IL-1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DA、IL-6、TNF均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01)。组间比较MDA、SOD、IL-6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肢体关节爆炸伤后机体创伤反应严重,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WBC减少、IL-6、TNF表达增强。海水浸泡肢体进一步加重创伤反应,MDA、IL-6值显著增高,SOD值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开放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GustiloⅡ型以上128例(141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早期解决软组织覆盖及伤口愈合问题,尽量恢复跟骨正常骨性结构,用螺钉或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均采用VSD技术治疗为后期处理提供保障,二期根据Sanders分型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丘部重建距下关节原位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8~72个月,平均40个月。伤口平均愈合时间16 d,一期愈合率90.8%。浅表感染发生率7.8%,深部感染发生率1.4%,总感染发生率9.2%。足部功能根据AOFAS评分标准评定:优58足,良70足,可10足,差3足,优良率90.8%。结论开放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处理应根据伤口损伤和骨折类型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对较严重跟骨关节内骨折伤采用VSD技术治疗,感染率明显下降,足部功能优良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闭合性胫骨下段骨折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的疗效,以期寻找更合适的治疗手段。方法对50例胫腓骨下段骨折行内固定术,随机分为2组:A组25例(闭合复位、经皮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B组25例(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较B组长、术中透视次数多、解剖复位率低,但平均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住院时间短、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下地负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骨下段闭合性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胫骨内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总体疗效优于切开复位、胫骨内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01—2013-01诊治的移位股骨颈骨折51例,32例采用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闭合复位组),19例采用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切开复位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发症情况(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结果 51例均获得随访12~90个月,平均39个月。闭合复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中透视时间、骨折不愈合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于闭合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闭合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移位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低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治疗复杂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对我科自1995年~2004年收治48例复杂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分别采用DHS(动力髋螺钉),DCS(动力髁螺钉)和Gamma钉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手术后无切口感染及其它手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0个月至18个月,手术后优良率达93.3%.仅3例发生髋骨翻。结论 对于复杂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要视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DHS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的常用方法,在使用中要强调股骨距,小转子的复位和固定。DCS适合于不稳定粗隆间骨折(A3型),Gamma适合于严重的粉碎性骨折(A2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