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口服替勃龙或替勃龙加妊马雌酮对绝经后乳腺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绝经后口服替勃龙以及替勃龙加妊马雌酮两种治疗方案对乳腺增生的影响,评估替勃龙及其配伍方案作为激素补充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方法:5 0例绝经后伴有乳腺增生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替勃龙1.2 5mg每日1次或替勃龙1.2 5mg每日1次加妊马雌酮0 .3mg隔日1次,共服用6个月。并在用药前、用药6个月后行乳腺B超检查,根据治疗前后乳腺B超报告的乳腺导管、纹理及结节的变化情况分别比较两组用药前后的对乳腺增生的影响。结果:替勃龙组治疗后,双侧乳腺导管明显缩小,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0 .0 1)。替勃龙加妊马雌酮组治疗后变化小,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用药前后替勃龙组左侧乳腺导管治疗变化百分比较替勃龙加妊马雌酮组改变明显(P <0 .0 5 ) ,单纯替勃龙组用药前后乳腺纹理增粗、乳腺结节对比变化有显著性(P <0 .0 5 ) ,而替勃龙加妊马雌酮组变化没有显著性(P >0 .0 5 )。结论:对于有绝经症状并患有乳腺增生的妇女应选择对乳腺影响小又能缓解症状的药物,替勃龙应该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增加.结论 莉芙敏片能够有效、安全地改善妇女的围绝经期症状,其疗效与替勃龙相似,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替勃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坤泰胶囊联合地屈孕酮和替勃龙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1月~2019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病例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屈孕酮组和替勃龙组,各为50例,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激素水平变化等进行对比和观察。结果地屈孕酮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与替勃龙组对比差异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激素水平均出现明显的变化,且替勃龙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中,坤泰胶囊联合地屈孕酮和替勃龙,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替勃龙组可以将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提升上来,确保患者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其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进行激素替代治疗(HRT)有效药物、方法及疗效。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有围绝经期症状或月经紊乱的180例妇女随机分为两组,替勃龙组98例,结合型雌激素组82例,分别用替勃龙、结合型雌激素治疗1年。结果:两组均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症状,但是替勃龙组阴道出血率相对少,乳腺腺体密度无明显增加,无乳房胀痛,与结合型雌激素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替勃龙和结合型雌孕激素治疗均能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但替勃龙明显优于结合雌激素,可迅速缓解症状,预防骨质疏松,对子宫内膜和乳房几乎没有不良影响,对心血管系统比较安全,阴遭出血率明显减少,病人依从性高,是当今接近于理想的围绝经期激素替代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勃龙片联合甲硝唑阴道泡腾片治疗萎缩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萎缩性阴道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甲硝唑阴道泡腾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勃龙片治疗,治疗2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勃龙片联合甲硝唑阴道泡腾片治疗萎缩性阴道炎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黑升麻和替勃龙在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GnRH-a反加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比较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患者90例,分为戈舍瑞林+黑升麻组、戈舍瑞林+替勃龙组、戈舍瑞林组,各30例,分析各组用药3个月后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水平;子宫内膜厚度;Kupperman(KMI)评分;视觉疼痛症状评分法(VAS)评分;血清骨钙素(BGP);CA125、肝肾功能、血脂等变化。结果:戈舍瑞林+替勃龙组血清E2水平显著高于戈舍瑞林+黑升麻组及戈舍瑞林组(P均<0.05),FSH显著低于戈舍瑞林+黑升麻组及戈舍瑞林组(P均<0.05),戈舍瑞林+黑升麻组和戈舍瑞林组间无差异(P>0.05);戈舍瑞林组KMI评分明显高于戈舍瑞林+替勃龙组和戈舍瑞林+黑升麻组(P<0.05),而戈舍瑞林+替勃龙组和戈舍瑞林+黑升麻组间无差异(P>0.05);戈舍瑞林+替勃龙组血清BGP浓度显著低于戈舍瑞林组和戈舍瑞林+黑升麻组(P均<0.05),而戈舍瑞林组和戈舍瑞林+黑升麻组间无差异(P>0.05)。各组间EM、VAS评分、CA125、肝肾功能及血脂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黑升麻是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GnRH-a反加治疗安全有效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7.
替勃龙可以缓解绝经后妇女的更年期症状,对脂代谢和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有效防止骨质丢失,对子宫内膜安全,且不刺激乳腺组织生长,不增加冠心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替勃龙是19-去甲睾酮类,在治疗绝经后妇女潮热、预防骨丢失方面有良好效果。代谢产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雌、孕、雄激素特性。对于阴道上皮、骨组织和潮热治疗方面主要发挥雌激素作用,但不刺激子宫内膜或乳腺细胞,相反还引起内膜萎缩。其代谢物3α-OH和3β-OH异构体主要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另一代谢物△4异构体通过3β羟基甾醇脱氢酶或异构酶作用,优先与孕激素和雄激素受体结合,引起子宫内膜萎缩。替勃龙及其△4异构体有抗子宫内膜增生作用,可导致内膜细胞凋亡。为研究确定绝经后妇女应用替勃龙使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增加,是否为引起子宫内膜萎缩…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替勃龙(tebolone)对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进行随机对照对照试验。收集18例健康绝经后妇女,随机9例服用替勃龙(A组),平均年龄52.4岁,另9例服安慰剂(B组),平均年龄50.8岁。患者绝经时间至少1年,不超过4年。体重均在正常范围(体重指数≤25),不吸烟,未服用药物和激素,具有适合自身年龄的生活习惯和体能活动。无潮红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绝经后妇女应用小剂量替勃龙联合牡蛎碳酸钙片为期3年的前瞻性研究。方法:服药剂量每日1.25mg(1/2量组)加牡蛎碳酸钙片3片50例和每日0.625mg(1/4量组)加牡蛎碳酸钙片3片50例。用于药前及药后每6个月随诊,分别观察骨密度、尿Ca/Cr比值、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乳腺腺体密度变化、血生化检查等。结果:两组经SPA测量骨密度均有上升。其中1/2量组治疗后上升6.8%,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1/4量组治疗后上升2.3%,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尿Ca/Cr比值相应的下降率分别为10.2%与7.5%;两组子宫内膜厚度虽有所增加,但平均厚度均未超过0.5cm;两组乳腺腺体密度无明显变化;两组血生化值无明显差异。结论:绝经后妇女应用1/2量替勃龙联合牡蛎碳酸钙片3片可提高骨密度,1/4量替勃龙联合牡蛎碳酸钙片3片可维持骨量;对子宫内膜无明显刺激作用;对乳腺腺体密度无明显改变。结果显示替勃龙联合牡蛎碳酸钙片能有效地用于防治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分娩方式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关系,为临床围产期保健和并发症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454例足月妊娠无骨盆异常胎膜早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膜早破占同期分娩总数的11.76%,无骨盆异常,其难产率为46.47%,剖宫产率为33.7%,新生儿窒息率10.79%,新生儿肺炎发生率1.54%,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及时终止妊娠,以改善新生儿预后,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ROP)临床特点及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01-01—2009-07-3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7例ROP患儿临床资料、ROP分期、治疗情况及远期预后。结果 1期和2期ROP共64例,6例2期病变达Ⅰ型阈值前病变而采用激光治疗,其他均未进行特殊治疗;除失访和死亡病例外,所有随访病例ROP病变均消退,远期视力不受影响。3期病变15例,其中14例达阈值病变者给予激光或冷凝治疗,1例未达阈值病变者不需要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例患儿中3例术后视力严重受损,仅存在光感,其余8例视力正常。4期和5期ROP共28例,随访的18例患儿中,仅1例手术后保存了正常视力(占5.6%),失明者达12例(占66.7%),其余5例虽保存视力,但视力极差,仅存光感(占27.7%)。结论 ROP防治关键在于预防ROP发生,当出现ROP早期病变时应严格筛查和及时干预,一旦疾病进入晚期,出现视网膜脱离时再治疗,则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3.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Qian J  Shi Y  Chen X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1):667-669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和病量资料。结果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腹胀、腹痛、异常阴道流血和流液。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14例,透明细胞癌2例,腺棘癌2例,浆液性腺癌1例,混合性卵巢上皮性癌6例,镜下均可见良性的异位子宫内膜向恶性移行的证据。临床分期为Ⅰ14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1例。治疗方法均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达77.7%。结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确切发生率难以估计,该病的治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4.
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原因及处理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中一个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 2 0 0 0年我院收治的 19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妊娠结局。结果 :5例 <2 8周者 4例放弃胎儿作引产术 ,1例孕 2 6周及 7例 2 8~ 34周从确诊一个胎儿死亡后继续保胎到存活儿分娩 ,平均延长 6周 ,5例 >34周者确诊后随即行剖宫产 ,此 13例新生儿均存活。另 2例足月但未及时处理 ,活胎死亡。死亡主要原因 :脐带因素 2例、帆状胎盘 3例 ,胎儿畸形 2例 ,原因不明 12例。妊娠并发症比例较高占 6 3.16 %。结论 :孕周 <2 8周者一般作终止妊娠处理 ;妊娠 2 8~ 34周存活的胎儿继续妊娠到孕 34周预后良好 ;对孕 34周以后发现的应及时终止妊娠抢救存活儿  相似文献   

15.
胎膜早破1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及母儿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829例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胎膜早破病例162例,胎膜未破病例68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发病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母亲产褥病率两组间无差异.破膜距妊娠结束时间及早产与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关系密切.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对不同孕周胎膜早破患者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Lu Y  Lu P  Jin CL  Lin CK  Wu YY  Sun K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3):169-172
目的探讨我国东北地区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及贝克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类型分布与表型的关系,并用于产前基因诊断。方法采用多重PCR法检测124例来自东北地区的DMD(106例)及BMD(18例)男性患者的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情况,并对30例高危胎儿行产前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测。结果124例患者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出率为49%(61/124),其中41例(41/61,67%)缺失分布于外显子45—53,13例(13/61,21%)缺失分布于外显子8—19,5例(5/61,8%)在上述两个外显子缺失区内均有缺失,2例(2/61,3%)缺失分布于外显子34和43;缺失型患者中有9例发生整码缺失(为BMD患者),49例发生移码突变(为DMD患者)。30例高危胎儿中,17例为男性胎儿,其中10例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型,缺失位点与先证者相同;13例为女性胎儿,无一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结论DMD及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主要分布于两个区域,外显子8附近区域可能是东北地区该基因缺失高发区;缺失类型与临床表型有一定的关系,当基因发生整码缺失时,临床表型为BMD,而发生移码突变时,临床表型为DMD。  相似文献   

17.
18.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胎儿淋巴细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胎儿淋巴细胞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检测20例ICP患者(ICP组)及2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外周血已灭活的淋巴细胞、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的增殖反应情况。结果(1)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已灭活的淋巴细胞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2.75±0.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5±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45±0.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7±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22±0.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6±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淋巴细胞可能是ICP发病过程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母-胎间免疫失衡是ICP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1个新的卵巢恶性肿瘤抗原--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相关的具有环状结构域的蛋白(BARD1)剪切变异体(OV-142)的自身抗体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RT-PCR技术克隆OV-14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构建OV-142的原核表达质粒,表达、纯化OV-142重组融合蛋白;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26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15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42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血清中OV-142的IgG、IgM型自身抗体的相对含量,并分析自身抗体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成功构建了OV-142的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了OV-142重组融合蛋白.当联合分析OV-142 IgG型自身抗体与CA125时,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敏感性为71.4%,高于单独分析IgG(41.3%)或CA125(61.1%);特异性为89.1%,高于单独分析IgG(84.2%)或CA125(88.0%);准确性为81.9%,高于单独分析IgG(66.8%)或CA125(77.1%).结论 OV-142是BARD1的1个剪切变异体,其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OV-142抗原的IgG型自身抗体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有可能成为CA125的1个重要的补充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宫颈评分监测氯菧酚胺诱发排卵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33例无排卵患者应用氯菧酚胺治疗76周期中宫项评分(CS)与BBT、卵泡发育及激素参数的关系。19个周期无排卵反应,CS波动,但宫项粘液透明性状不变。57个周期有排卵反应,其中32周期停药后CS渐进增高,最高宫颈评分MCS≥8,卵泡发育好,LH峰后24h内排卵;22周期MCS<8,LH峰后卵泡不消失,形成LUF,激素测定提示停药后睾酮水平明显升高;另三个周期资料不全。结果提示停药后未见药物在宫颈水平的抗雌素效应;睾酮升高可能干扰CS并导致LU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