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脓毒症是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严重疾患,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其多累及血管内皮,引起屏障功能破坏,凝血功能紊乱,白细胞黏附和浸润增多,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是脓毒症发病过程中的核心病理环节,它能促使脓毒症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血必净是临床治疗脓毒症的常用中药静脉注射液,其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的屏障功能,纠正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的凝血功能紊乱,抑制白细胞黏附和浸润,恢复血管的舒缩功能,进而保护脓毒症患者的器官功能。未来,需进一步研究血必净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具体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主严重烫伤家兔模型,观察早期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及血必净注射液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家免分成假伤组(8只)、烧伤组(8只)和血必净组(8只)。后2组制成30%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烧伤(用92℃水浴烫伤)模型,假伤组37℃水浴模拟致伤过程。伤后各组按Parkland公式液体复苏,同时治疗组静脉每次给予血必净注射液2ml/kg加入等渗盐水至20ml滴注,每日3次,连续2天;另2组同法输注等体积等渗盐水。在伤后0h、6h、12h、24h、48h时相点抽取家兔颈静脉血栓测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两者比值水平,同时观察相应时相点家兔的一般情况。结果:在伤后48h,假伤组、血必净组和烧伤组ET-1/NO分别为(0.2187±0.0858)%,(0.7338±0.2341)%、(1.0814±0.1426)%,前2组明显小于烧伤组;血必净组血清ET-1和NO水平均明显低于烧伤组(P〈0.01),但仍然高于假伤组(P〉0.01)。血必净组家兔活跃程度明显优于烧伤组。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能是通过降低严重烧伤早期家兔血清ET-1和NO水平,调整ET-1/NO比值,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兔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时肺血管内皮、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等部位内皮素1(ET-1)、血清炎症因子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动脉血气的表达状况及尿激酶(UK)溶栓或血必净抗炎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3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PTE模型组、UK组、血必净组、和UK+血必净组,每组6只.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建立动物模型.常规取造模前、造模后1、2、4、8 h行动脉血气分析、放免法测定TXA2和PGI2、最后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血管内皮、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等部位ET-1的表达水平.结果:①血气分析:模型组栓塞后血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血必净组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UK及UK+血必净组后PO2指标较模型组提前好转;②放免法测定结果:TXA2、PGI2栓塞组1 h升高,2 h达高峰,4 h后开始降低,1、2、4 h与对照组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必净组、UK组及血必净+UK组均1 h升高,2 h达高峰,2 h后开始下降,且各治疗组高峰值均较栓塞组低.各组术前无显著性差异;1、2、4 h各治疗组与模型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治疗组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以血必净+UK组浓度下降最快,UK组次之,血必净组较慢.8 h各组无显著性差异;③病理检查显示:PTE组兔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血必净、UK组肺组织损伤较PTE组减轻,UK+血必净组肺组织损伤最轻;④免疫组化检测显示:PTE组和血必净组ET-1蛋白表达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UK组和UK+血必净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PTE后溶栓结合抗炎治疗可明显改善动脉血气,降低TXA2、PGI2炎症因子和ET-1介导的急性肺损伤,提示血必净能减轻APTE时的肺损伤,同时对患者开展溶栓治疗时,也要重视必要的抗炎治疗使用.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内皮素-1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实验通过对血栓调节蛋白、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观察 ,旨在了解体外循环 (CPB)对全身血管内皮的急性损伤 /活化 ,以及内皮素在该过程中的变化。方法  12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矫治术患者 ,房缺修补术 6例 ,室缺修补术 6例。采用异丙酚、咪唑安定、维库溴胺和芬太尼诱导 ,麻醉维持以吸入异氟醚和分次静脉注射维库溴胺、芬太尼、安定及氯胺酮等。CPB中非搏动灌注 ,灌注流量为 2 .0~ 2 .6L/ (min·m2 ) ,鼻咽温 3 2~ 3 3℃。于麻醉后CPB前、CPB3 0min、停CPB、停CPB后 1h、2 4h、72h、6个时点采集静脉血 ,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 (Thrombomodulin ,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onWillebrandFactor,vWF)和内皮素 - 1在该过程中的变化。结果 TM、vWF在CPB3 0min时己显著升高 ,至停CPB时升至最高点 ( 6.3± 2 .1)ng/ml和 ( 2 42 .9± 84.0 ) % (p<0 .0 1) ,而后有下降趋势 ,但至停CPB后 72h仍未恢复到CPB前水平 ( p<0 .0 5或 p<0 .0 1)。ET - 1在整个过程中先下降后上升 ,停CPB后 1h( 72 .6± 16.9)ng/L与 72h( 99.8± 44 .5 )ng/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CPB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广泛损伤 /活化  相似文献   

5.
血必净对大鼠急性胰腺炎保护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胰腺炎组和治疗组,每组再分为4 h、8 h亚组。假手术组仅行开关腹手术,胰腺炎组以牛磺胆酸钠造模,治疗组以血必净干预。光镜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测胰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L)-1β。结果治疗组胰腺组织损伤较胰腺炎组明显减轻,治疗组胰腺组织中TNF-α、IL-1β含量显著低于胰腺炎组(P〈0.01)。结论血必净可能通过抑制TNF-α、IL-1β的产生减轻胰腺炎症。  相似文献   

6.
血必净对脓毒症患者胃肠道黏膜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胃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3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血必净治疗组和常规ICU治疗组,常规ICU治疗组患者按受ICU常规治疗,血必净治疗组患者接受ICU常规治疗 血必净注射液60ml静滴,2次/d。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2h时胃张力计盐水胃黏膜pH值(pHi)。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Hi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Hi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具有保护脓毒症患者胃肠道黏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于ICU重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对血浆中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近3年入住我院ICU的重症患者80名。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加血必净治疗组(血必净组)各40名患者。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血必净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在诊断明确后第1天给予血必净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天2次,共7 d。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中循环内皮细胞数(CEC)和ET-1、NO水平,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组更能显著降低患者血中CEC和ET-1、NO水平,对内皮细胞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并降低患者的APACHEⅡ评分。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以保护重症患者的内皮细胞,降低循环中ET-1和NO水平,改善重症患者的病情,对ICU重症患者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作大鼠角膜百草枯烧伤导致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观察在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过程中核转录因子-κβ(NF-κ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表达,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NF-κβ和VEGF表达的影响以及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为角膜百草枯烧伤的临床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55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A组:空白对照组5只;B组:实验对照组25只;C组:实验治疗组25只。制作大鼠角膜百草枯烧伤模型,B组每天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2ml,C组每天腹腔注射血必净注射液2ml,两组连续注射3周,并且每天氯霉素滴眼液点眼预防感染。第1,4,7,14及21天,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角膜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NF-κβ和VEGF的动态表达,进行光密度值测定和分析。结果 HE染色:B组和C组第4天角膜基质出现新生血管,并于第14天数量达到顶峰,C组角膜新生血管数量始终低于B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B组和C组角膜组织中NF-κβ和VEGF表达均上调,C组的NF-κβ和VEGF表达被抑制,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细胞外热休克蛋白70(e HSP70)模拟创伤刺激内皮细胞后血管生成素2(Ang-2)及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变化,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检测e HSP70刺激0、2、4、8、16、32 h后细胞Ang-2、VE-cadherin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找出最佳刺激时间,然后设空白对照组、e HSP70组(终浓度为0.1μg/m L)、血必净组(终浓度为50 mg/m L)、血必净+e HSP70组共4个实验组,检测最佳时间点各组上述指标改变。【结果】e HSP70刺激后Ang-2的m RNA及蛋白表达量增加并于4 h达到高峰,而VE-cadherin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经e HSP70刺激后降低,并于4 h达到最低值。各实验组干预4 h后,e HSP70组与血必净+e HSP70组细胞Ang-2的m RNA及蛋白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而血必净+e HSP70组的表达量较e HSP70组显著下降(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e HSP70组VE-cadherin的m RNA及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血必净+e HSP70组及血必净组上述指标表达量均显著上升(P0.05),其中尤以血必净组的表达增高最为显著(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通过调控e HSP70对Ang-2与VE-cadherin的表达影响,对创伤刺激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必净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以42例严重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血必净组,血必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100 ml加入0.9%氯化钠100 ml中静滴,每天1次,持续7d。常规治疗组给予同等量的0.9%氯化钠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3、7天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lpha,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IL-1)、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 E selectin,sE-selectin)、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SM-1)值;并统计两组患者28 d的病死率。结果血必净组28天病死率(11.1%)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血必净组患者血清TNF-α、IL-1、IL-6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血必净组患者血清sTM、sE-selectin、ESM-1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够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1.
王保岚  张曼华 《医学综述》2008,14(5):730-733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糖基化蛋白,血栓调节蛋白(TM)是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内皮细胞损伤时,二者水平均显著升高,因此它们作为反映内皮损伤的分子标记物。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尤其是糖尿病肾病(DN)时,二者水平显著升高。测定vWF和TM水平对早期识别DN时血管内皮损伤程度,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DN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2-DM)肾病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68例2-DM患者(其中单纯型糖尿病组37例,糖尿病肾病组31例)和20例正常对照组vWF活性.结果糖尿病组(DM)血浆vWF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NC)(P〈0.001),单纯糖尿病组(SD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轻型糖尿病肾病组(MD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重型糖尿病肾病组(SDN)中的vWF活性明显高于MDN组(P〈0.001),亦明显高于单纯性糖尿病组的糖尿病组(P〈0.001).结论vWF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情况,vWF水平对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早期判断及损伤程度判断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普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病程3个月以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治疗的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治疗12周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及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1),一氧化氮浓度显著增加(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应用普伐他汀降脂治疗同时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4.
尹彬 《河北医学》2016,(8):1297-129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基础上观察组每晚口服瑞舒伐他汀片20mg,对照组服用10mg,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检测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水平,记录心血管事件。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 ET-1、NO、hs-CRP、MMP-9及PAI-1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 ET-1、hs-CRP、MMP-9及PAI-1水平较本组治疗前下降,而 NO 水平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减少 ACS 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合成和释放,改善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强化治疗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方法 对EH组 ( 4 0例 )及对照组( 2 0例 )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D -二聚体 (D -dimer)、抗凝血酶Ⅲ (AT -Ⅲ )进行检测 ,同时测定血小板 (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并对EH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EH患者的VWF、D -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AT -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VWF与D -dimer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r =0 .0 47,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 ,可能是其易并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脑缺血损伤的血管和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赛英  黎杏群  顾卫  谭锋 《医学综述》2006,12(7):401-40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目前所知唯一作用于血管内皮的生长因子,在血管发生中处枢纽地位。它选择性地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它参与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就VEGF血管和神经保护作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炎症反应与内皮功能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间的关系。方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心绞痛(AP)组,正常对照(CTL)组各30例的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结果:AMI组的血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均高于AP组和CTL组(P值均<0.05)。AP组3个指标高于CTL组(P值均<0.05)。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浓度间彼此正直线相关(P值均<0.01)。结论:①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②炎症反应通过损伤内皮细胞的功能而起作用,并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餐后低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性的研究。方法选取270例在我院老年科就诊且明确有老年餐后低血压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1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实验组患者餐后低血压与血浆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bg)的相关性。结果早餐后低血压共120例,中餐后低血压共105例,晚餐后低血压共45例,vwF和Fbg的表达水平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低血压与vwF和Fbg的表达水平具有正相关性(r=0.589、0.603,P<0.05)。结论老年餐后vwF和Fbg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老年餐后低血压与vwF和Fbg具有正相关性,这将为老年餐后低血压的治疗提供新方法和新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IR)和血管内皮功能与代谢综合征(MS)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0年石家庄市社区健康检查筛查出的583例单纯肥胖者[体质指数(BMI)≥25 kg/m2]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6例,女207例.测定单纯肥胖者的体质量、血压、血脂、血糖,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观察血管内皮功能[以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D)表示].7年后对单纯肥胖者进行随访并复查上述指标.结果 2007年随访到524例,发生MS者194例,MS累计发生率为37.03%,年发生率为5.29%.男性(356例)和女性(168例)MS累计发生率(45.22%和19.64%)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MS者基线时腰围、腰臀比、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HOMA-IR、EDD与未发生MS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基线时的检测结果将单纯肥胖者分为4组:EDD异常组、IR组、EDD异常合并IR组、无EDD异常及IR组.EDD异常组和EDD异常合并IR组的MS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1.53%和46.22%,与IR组的29.35%及无EDD异常及IR组的15.7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R组的MS累计发生率与无EDD异常及IR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均早于MS,可能为导致MS的基本原因,并可能成为MS发病的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