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冠心病介入术(PCI)后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143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在不同性别、年龄、PCI术后病程等方面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①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蕴。气虚血瘀作为主要证候贯穿冠心病PCI术后的始终;②中青年最主要的证候要素为血瘀,老年人最主要的证候要素为气虚。女性患者的痰浊证、热蕴证明显多于男性。气虚证、痰浊证所占比例随着PCI术后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上升。结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蕴是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基本证候要素。中医药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应以益气活血为主法,中青年人应侧重活血,而老年人应侧重益气。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早期证候表现及虚实演变。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符合冠心病并成功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前,术后8 h,术后24 h以及48 h 4个时间点进行临床调查,并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诊断量表进行证候及证候要素诊断,采用频数统计等方法对证候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①547例患者证候要素检出为:术前气虚474例、热蕴292例、血瘀264例、阴虚263例、阳虚251例、气滞186例、寒凝164例及痰浊157例;术后8 h气虚450例、阴虚291例、热蕴241例、血瘀194例、痰浊138例、阳虚112例、寒凝79例、气滞65例;术后24 h气虚434例、热蕴284例、阴虚258例、血瘀128例、痰浊113例、阳虚97例、气滞75例、寒凝70例;术后48 h气虚394例、热蕴294例、阴虚251例、血瘀115例、痰浊93例、阳虚93例、气滞75例、寒凝65例。②各证候要素术后变化为:术后8 h较术前气滞下降65%、阳虚下降55%、寒凝下降52%、血瘀下降27%、热蕴下降17%、痰浊下降12%、气虚下降5%,而阴虚上升11%;术后24小时较8小时血瘀下降34%、痰浊下降18%、气滞上升15%、阳虚下降13%、寒凝下降11%、气虚下降4%,热蕴上升18%、阴虚下降11%;术后48 h较24 h痰浊下降18%、血瘀下降10%、气虚下降9%、寒凝下降7%、阳虚下降4%、热蕴上升4%,阴虚下降3%,气滞未改变。③2013年与2017年两次调查的证候要素检出率不同,2017年组术前、术后8 h和术后24 h痰浊和热蕴,术前寒凝、气滞和阳虚均高于2013年组(P < 0.05);术后3个时点血瘀和气滞,术后48 h寒凝和阳虚,术前、术后24 h和术后48 h阴虚以及4个时点气虚均低于2013年组(P < 0.05)。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可以改变冠心病患者的证候表现,呈一定的规律性,实性证候要素检出减少,对虚性证候要素的改变呈多样性,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3.
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类的文献,从证候要素分布的差异、主要证候分类的差异、证候要素与理化指标的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初步认为本病的证候要素应证组合是以气虚、血瘀为中心,阴虚、痰浊为次中心,气滞、阳虚、热蕴为外围所组成的多层次的证候体系。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类的文献,从证候要素分布的差异、主要证候分类的差异、证候要素与理化指标的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初步认为本病的证候要素应证组合是以气虚、血瘀为中心,阴虚、痰浊为次中心,气滞、阳虚、热蕴为外围所组成的多层次的证候体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冠心病临床分型中医证候要素的现代特征进行初步专家调查。方法:运用Delphi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冠心病临床分型中医证候要素的现代特征进行第一轮的专家咨询。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较稳定性心绞痛多见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热蕴等实性证素,而气虚、阴虚相对少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实性证候要素较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普遍多见,而虚性证候要素则普遍少见;冠心病心力衰竭多见气虚、血瘀、水饮、阳虚、痰浊、阴虚;冠心病心律失常则较其它类型多见阴虚、血虚;PCI或CABG术后多病情平稳,两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相似,与稳定性心绞痛的证素分布也保持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之间存在差异,调查结果对于冠心病临床防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由于部分专家意见存在明显差异和分歧,更准确结论有待于新一轮的专家调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现代特征进行专家调查。方法运用Delphi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的现代特征开展两轮专家调查。结果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普遍多见气虚、血瘀、痰浊及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较稳定性心绞痛多见气滞、血瘀、痰浊、热蕴、寒凝、阳虚及气阳两虚,气虚、阴虚及气阴两虚相对少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较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多见实性证候要素,气虚、阴虚等虚性证候要素则普遍少见;冠心病心力衰竭多见气虚、血瘀、水饮、阳虚、痰浊、阴虚,心气不足与气虚血瘀水停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最常见证候类型;冠心病心律失常较其他分型多见血虚、阴虚、热蕴及心脾两虚、气血亏虚、气阴两虚、阴虚火旺。结论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特征存在共性规律与个性特点,基于专家共识的调查结果对于冠心病临床辨治具有一定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病变范围的关系,确定冠心病心绞痛的危险证候要素,总结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变化规律。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424例经冠脉造影诊断的住院病例,其中冠心病心绞痛324例,非冠心病100例。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卡方检验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提取冠心病心绞痛8个主要证候要素: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热蕴、气虚、阳虚、阴虚,其中气滞、血瘀、痰浊、气虚、阳虚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证候要素;②冠心病心绞痛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其病机变化规律是:阳虚血瘀→痰浊热蕴→阴虚血瘀→气虚血瘀→寒凝痰浊→寒凝血瘀→气、阴、阳俱虚;其本虚的变化依次是:阳虚→阴虚→气虚→气、阴、阳均虚;而其标实则呈现出"先热后寒、瘀痰交替"的特点。③冠心病心绞痛病机随冠脉病变范围的扩大而变化,其过程是:寒热错杂→气虚血瘀和阳虚血瘀→痰浊壅塞→寒凝心脉和气阴两虚。结论:①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②冠心病心绞痛病机随冠脉病变而呈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荣杰  许颖智  张军平 《中医杂志》2012,53(23):2027-2030
目的 通过分析近30年相关文献,探讨冠心病介入术前后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近30年冠心病介入术前后证候研究的相关文献,提取文献信息,采用证候要素归纳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的证候特点.结果 共纳入文献22篇,涉及病例4211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中医证候分布主要以血瘀证(33.33%)、气虚证(20.98%)、痰浊证(18.74%)为主;介入术后中医证候分布亦主要以血瘀证(28.48%)、气虚证(22.98%)、痰浊证(20.64%)为主.介入术前血瘀、气滞、寒凝、热蕴等实证明显多于介入术后(P<0.01),而介入术后的气虚、阴虚、阳虚等虚证明显多于介入术前(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均以血瘀、痰浊和气虚证为主,但总体介入术后较介入术前有从实转虚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同分级下,冠心病心衰患者的中医四诊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采集20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中医四诊信息,应用一般统计学方法和熵聚堆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心衰心功能Ⅱ级至Ⅳ级的转变中,水停类、痰浊类、血瘀类、阳虚类症状呈递增趋势,且变化显著;心功能Ⅱ级以气虚和气虚阴虚为主,兼夹血瘀或水停,证候要素组成较为单一;心功能Ⅲ级时常见气虚、阴虚的基础上兼夹痰浊、血瘀、水停;心功能Ⅳ级多见阳虚兼夹痰、水和瘀,证候要素构成最为复杂。结论:冠心病心衰不同的心功能阶段的证候要素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临床诊治时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中医证候要素的演变规律。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科住院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9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收集相关资料,分析证候要素。结果 证候要素分布:射频消融术前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痰浊、血虚、气滞、阳虚、火热,术后1周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痰浊、血虚、气滞、火热、阳虚,术后1个月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阳虚、血虚、气滞、痰浊、火热。证候要素演变:术后1周血瘀证、火热证显著增多,术后1个月血瘀证、痰浊证、火热证较术后1周显著减少,痰浊证较术前显著减少。证候要素组合:术前及术后1个月以两证组合为主,其次为单证、三证组合;术后1周以两证组合为主,其次为三证组合、单证。聚类分析结果:术前及术后1个月中医证候要素组合均聚为阳虚-痰浊-气虚、气滞-血瘀、阴虚-火热-血虚三类,术后1周聚为血瘀-痰浊-阳虚-气虚、气滞、阴虚-火热-血虚三类。结论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具有明显的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气虚、阴虚贯穿始终,术后1周时血瘀、火热加重,术后1个月时痰浊明显改善;血瘀的病机...  相似文献   

11.
人体对外感六淫敏感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禀天地之气生,依四时之法成。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息息相通,密切相关。人的体质等个体差异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有明显的影响。故中医学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疾病的发生、发展,就是天、地、人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试从六气与六淫的相对性和适应性、外感六淫与气候因素、外感六淫与体质因素、外感六淫与营卫不和、讨论与结语五个方面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与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制定中风急性期证候调研表,对同一地点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结果: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分布为风证(50/60)〉痰证(45/60)〉火热证(37/60)〉血瘀证(26/60)〉气虚证(19/60)〉阴虚阳亢证(13/60)。脑出血阴虚阳亢证明显高于脑梗死(P〈0.01),脑梗死火热证积分、阴虚阳亢证积分均低于脑出血同类型证候积分(P〈0.05)。高血压病史与痰证积分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糖尿病史与火热证积分、阴虚阳亢证积分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高血压病史与痰证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中风史与火热证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中风史与痰证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与高危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可通过干预证候要素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关于证候因素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证候规范化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证候名称是否需要规范、如何规范的问题。对于前者,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一者认为“在今后的医、教、研工作中只能使用规范化的证候名称”;而另者则认为“教材所列证型往往不能满足临床辨证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医生能根据证候的实际而灵活地概括出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证在不同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工艺条件下,以及采用不同提取工艺对穿心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得知不同提取工艺对穿心莲有效成分含量影响较大,且穿心莲在贮放和加热提取过程中,有效成分是不稳定的,应选用穿心莲有效成分提取的最佳工艺和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6.
吕德可  申春悌 《河南中医》2010,30(2):120-122
高血压危险因素可分为可控制危险因素和不可控制危险因素。其中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情志不调、社会因素等为可控制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种族等为不可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慢性前列腺炎基本证型相关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前列腺炎基本证型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影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的因素,为客观判断面神经麻痹的预后提供依据,从而有效指导临床。[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病情、患者因素、治疗等方面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论]面神经损伤部位、面神经损伤程度、患者自身因素、治疗是影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主要因素。客观准确地评价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情及影响因素能指导预后的判断和准确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艺  何文 《亚太传统医药》2011,7(7):186-188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1:2病例-对照研究,所得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中药注射剂ADRs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是否辨证论治、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注射剂配液后放置时间、给药剂量大于推荐剂量、超疗程和每小时输入量大于250mL这6个因素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校正混杂作用后各因素OR值均大于1,并都有统计学意义,为中药注射剂ADRs发病关系密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药注射剂ADRs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