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了西医疾病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病证结合临床诊疗和研究模式是重要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模式.作者认为,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和研究模式是中医学历史发展的必然,病证结合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是对中医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充分体现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是中西医两种医学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也是较高层次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病证结合模式为中医临床的重要诊疗模式,陈可冀院士不仅在应用病证结合方法治疗心血管病、老年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对于如何开展病证结合临床研究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佳切入点之一,“病”与“证”在研究中的碰撞,不仅为进一步优化疾病辨识方法、提高临床疗效奠定了基础,对中西两种医学的互补融合、乃至新医学体系的创建也具有重要意义。病证结合临床研究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疾病证候分布特点研究、疾病证候演变规律研究、疾病证候客观化研究、疾病证候分类及诊断标准研究、病证结合干预性治疗研究等,陈可冀院士认为,病证结合临床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凸显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特色,以提高疗效、应用推广为目标,力争所研究的治疗方案或中药制剂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界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近年来,随着冠脉造影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检出率大大增加.文章对近年来冠脉,临界病变西医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中医药干预冠脉临界病变的优势及研究方法做了相关阐述,旨在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组方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病证结合诊疗方式是当今中医临床实践的主要形式,建立在现代病证结合基础上的中医临床组方思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病机结合病理的组方模式不仅弥补了辨证论治的不足,也使病证结合论治有了新的发展;药性结合现代药理组方模式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向中药药性理论回归的体现;针对基本病机形成专方的组方模式是辨证论治的升华;古方加减化裁仍是临证组方的主要模式;中药复方配伍西药组方模式使中西药各自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增效减毒,优势互补在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独特效果;有效组分配伍组方模式的形成是中药现代研究与传统理论相结合的结晶,是配伍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最佳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病”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证”反映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特征。在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辨病与辨证结合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通过多年来临床、科研工作的体会,认识到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6.
2011年5月10~11日,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病证结合的  相似文献   

7.
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采用的主要诊疗模式,以获得临床疗效最大化为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医、西医优势互补的特点。但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与应用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思考并逐步解决,如规范统一的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高级别科学证据支持的诊疗方案、突出病证结合模式的疗效评价标准与方法等问题,限制了其优势的充分发挥。本文就病证结合模式临床研究与应用中的几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5月10日~11日,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病证结合的中医临床研究。研讨会旨在理清中医病证结合临床研究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出中医病证结合临床研究的可行途径和方法,确定“十二五”中医临床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全球发病率为20%,每年患病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且患病率及致残率明显增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研究该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需要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 基于高血压病的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检索高血压病及其动物模型相关文献,对现有的高血压病动物模型优缺点及其临床症状吻合度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发现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吻合度较高的模型为自发性高血压动物模型、两肾一夹法动物模型、高盐高脂饮食模型、高嘌呤高糖致高血压模型,能够模拟出阴虚阳亢、肝火上炎、痰湿中阻等常见中医证候。结论 具备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高血压病动物模型更符合临床实际应用。建立病证结合,既有西医临床病理指标,又有中医证候特点的动物模型,是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针灸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头痛为临床常见疾病,也是近些年来针灸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皆表明针灸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然而目前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取穴配伍及针刺操作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更好地运用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在突出中医特色且与时俱进的病症结合诊疗模式基础上,结合针灸领域自身特色,从临床角度出发,分析疾病性质,提出了辨病、辨经络、辨证的针灸病证结合临床模式。本文通过查阅相关针灸辨证治疗偏头痛相关文献,进一步佐证了针灸辨证治疗的疗效。笔者认为针灸病症结合模式是偏头痛针灸治疗的一个可行、实用模式,突出了中医针灸特色,重视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充分运用、完善和推广此模式。  相似文献   

11.
病证结合模式是通过西医的病理学、诊断学确定病名,再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确定证型、治则及治法,也是“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以中医临床医生经验为主的疗效评价难以得到国际公认,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而沿用西医的标准则难以显现中医药的优势。病证结合模式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需重视疾病结局指标的综合评价,将客观与主观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以期更好地体现中医药疗效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对中西医学结合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西医学结合研究搞了几十年却未能在理论创新和疑难疾病的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状况,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对中西医学各自的本质和相互关系、中西医学结合的目的和方式缺乏深刻的认识。指出反思是为了提高,首先,要一切从临床实际出发,所提出了观点和方法应该具有临床实用性,杜绝空谈;第二,当前中西医学结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遣药组方上的中西医学对立和治疗缺乏针对性。认为在疾病的诊治中主张宏观上符合中医理论和微观上符合西医理论的“双符合理论“是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声带息肉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190例声带息肉随机分组,西医组62例,中西医结合组128例(其中中西医成药组68例,中西医辨证组60例),2月后进行疗效评定,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总有效率100%,治愈率西医组75.81%,中西医成药组89.71%,中西医辨证组93.33%。经统计学处理,三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两两比较,西医组与中西医成药组、中西医辨证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中西医成药组与中西医辨证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声带息肉的临床疗效满意,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尼莫地平、VitB6口服治疗;对照组28例仅用西药治疗。2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19例,显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1%;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78.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2年6月106例非小细胞肺癌(Ⅲb,Ⅳ期)住院患者,其中对照组54例,采用多西紫杉醇75 mg·m-2静脉点滴1d,顺铂25 mg·m-2,1~3d,多西紫杉醇使用前6,12h分别口服地塞米松8 mg,前0.5h肌注苯海拉明40 mg,静注西咪替丁300 mg.化疗时常规给予止吐药物.研究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迪50 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静脉点滴,每天1次治疗,两组持续治疗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平均疾病进展时间以及生活质量提高率和降低率.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8.1%,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64.8%,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的平均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128.35,174.56 d,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提高率和降低率比较,对照组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提高10例(19.2%),稳定13例(25%),降低29例(55.8%),研究组KPS评分提高为18例(33.3%),稳定13例(24.1%),降低23例(42.6%),两组提高率和降低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显著,生存时间长,疾病进展时间较长,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发挥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西药组、结合组。西药组患者给予美洛昔康分散片,结合组患者在西药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补肾祛湿通络汤,连续治疗3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Mc Gill疼痛评分、生命质量以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等方面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模拟评分法视觉疼痛(VAS)评分、生命质量以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结合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量过多所致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月经量过多所致贫血患者1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2例采用西药治疗(富马酸亚铁胶囊0.2g,3次/天,叶酸5mg,3次/天,维生素C 0.1g,3次/天);观察组9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自拟复方中药治疗。疗程为2个月经周期。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浆白蛋白(g/L)的变化进而了解贫血的改善程度。在第3个月经周期停药观察疗效。患者记录经期天数、所用卫生巾量、用面积法计算月经血量。结果: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观察组疗效(%)明显改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浆白蛋白(g/L)增加明显,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浆白蛋白(g/L)增加明显,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经量、经期天数平均下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经量、经期天数平均下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量过多所致贫血,可以减少经量、经期天数,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多数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最佳机会,一般以放、化疗为主,部分患者虽有近期疗效,但毒副反应较大。一些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把肺癌的治疗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中医药疗法是我国肺癌治疗的特色,实践证明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在改善临床症状、减毒增效、防复发转移、延长带瘤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廉辰  佘俊霞 《河北中医》2005,27(8):613-614
目的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囊尾蚴并发脑积水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脑囊尾蚴并发脑积水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2例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综合治疗;对照组20例应用西药降颅压及脑细胞活化剂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68%,总有效率lOO%;对照组治愈率lO%,总有效率60%。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囊尾蚴并发脑积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